來源:新華網(ID:newsxinhua)
「我可能吃到了假紫菜!」
「現在人心都變壞了!」
最近,你的家人朋友給你轉發一則
網友買到假紫菜的視頻了嗎?
在視頻裡,一位女子將鏡頭對準一包圓形包裝的紫菜,拆開後撕下一塊放入碗中,隨後打開自來水龍頭,加入冷水,在攪拌了幾下後,女子將一塊紫菜抻開,說,這塊紫菜拉開後光滑薄透,並且需要花力氣,才能把它撕碎,像是裝垃圾用的黑色塑膠袋。
不少網友仿效拍攝了許多不同的版本,還有的在視頻中表示,難怪吃的時候覺得紫菜嚼不爛,原來是吃了假紫菜、真塑料。
紫菜竟然是廢舊黑塑膠袋做的???這是真的嗎?
事實勝於雄辯,讓我們來看看有媒體記者做的現場試驗吧!
記者從市場上購買了四種紫菜,並對它們進行了編號,同時加入比對的還有黑色塑膠袋當作5號樣品,開始做實驗。
1號樣品,購於超市,產地廈門,顏色為紫黑色;
2號樣品,購於超市,產地泉州,顏色為黑綠色;
3號樣品,購於菜場,產地蒼南,顏色為黑綠色;
4號樣品,購於麵店,產地不詳,顏色為棕綠色。
將樣品依次用打火機點燃,觀察各樣品的變化。
1號樣品能被迅速點燃,並冒出白煙,有鹹味產生,燃燒之後的灰燼是白色的,一抖就掉下來。
2號樣品燃燒後有白煙,氣味也是鹹的。
3號樣品被迅速點燃,無明顯氣味。
4號樣品含有水分,過了一會兒才被點燃,有鹹味。
點燃黑色塑膠袋,發現其迅速燃燒,火勢蔓延較快,著火的地方變形捲曲,塑料氣味非常濃重且刺鼻。
將樣品用90℃左右的熱水衝泡2分鐘,觀察各樣品的變化。
1號到4號樣品都成功被泡發,吸入大量水分;黑色塑膠袋碎片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
將泡發後的樣品用手撕,比較各個樣品的韌性。
1號、2號、3號樣品較容易被撕斷,4號樣品稍稍用力才可以撕斷;黑色塑膠袋碎片很難被撕開,撕開之後邊緣是白色,並有些拉絲。
1至4號樣品從手感、外觀及燃燒後的狀態等各方面,與塑膠袋都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輕易分辨。
其實,關於「紫菜是塑膠袋做的」這種傳聞不是最近出現的,至少從2011年就有相關傳聞。諸多媒體採訪了營養專家、醫生、紫菜養殖戶,都做過相關闢謠。
一名專營紫菜的經銷商則表示,這和早些年流傳的「染色紫菜」一樣,都是謠言。視頻中所使用的紫菜為壇紫菜,產地位於福建沿海一帶,而他就是福建人。「加工時要火烤烘乾,有一個專門的烘乾爐,通過高溫烘乾水分。這樣的環境裡,塑膠袋很容易就變形了,壓不成圓盤形狀。」
「紫菜收穫是一茬一茬的,視頻裡應該是比較老的了。韌性比較好,就像海帶一樣。」
他還表示,這些吃進嘴裡的東西,商家一般不敢冒險。紫菜銷售利潤本就不多,即便用塑膠袋要便宜,利潤也不會增加多少,一旦被查到,損失太大了。
對於網傳的塑料冒充紫菜一說,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專家、食品安全博士鍾凱表示,視頻中所謂的「問題紫菜」泡開後能拉扯得比較薄,有韌勁,透光度不錯,顏色均勻,僅從工藝製作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東西能用塑料做,但是需要使用很好的原料,成本會比較高。從成本角度考慮,做成這樣的薄膜還不如製成塑膠袋,獲利更多。
「紫菜的口感與品種、氣候條件、生產環境、水文條件等有關,更重要的是收穫時間。」鍾凱說,紫菜生長於淺海潮間帶,目前純天然的紫菜產量較少,大多數的紫菜都是人工在淺海中種植。人們較為熟悉的兩個品種為壇紫菜和條斑紫菜,相對而言,前者口感較硬,有韌性,常製成圓盤,多用於紫菜湯;後者一般是用作紫菜片。
為何熱傳視頻中的女士買到拉拽不開的紫菜?鍾凱介紹說,紫菜的生長期為每年的9-10月到次年3-4月,一般半個月左右收割一次,行話說叫一水,往後叫二水、三水、四水等。一水口感較嫩,收割期越往後口感越老。視頻中的紫菜之所以難很撕動,除了浸泡水溫低或時間短水溫等原因外,也有極大可能是偏後收割的產品。
專家還提醒,消費者如需購買品質較高的紫菜產品,儘量選擇合規渠道。
① 一般好的紫菜是深褐色或者紫褐色,有天然的光澤,幹紫菜有彈性,不易碎。捏一捏、聞一聞,購買手感蓬鬆有彈性、沒有異味的紫菜。
② 好的紫菜是不掉色的,如果泡發時發現水的顏色變深了、變紫了,那你可能真的遇到無良商家了,你買的紫菜可能是用其他海藻染色製成的。
③ 泡發時水溫要高,用冷水泡出來的紫菜大多數是不好嚼的。
綜合新華網安徽頻道、現代快報、溫州都市報等
本期編輯:田豐、胡程遠 實習生:趙天舒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