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B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46歲,曾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經過介入治療後,病情好轉且穩定。
患者每天大便2~4次,每次大便量也不是很多,但是有個特點,經常不成形,很少拉出條狀的大便。
自己去藥店買過一些治療拉肚子的藥,多半是一些抗菌藥,吃藥後大便成型,但容易便秘。而便秘對於有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有時候,明明便秘,排完幹的糞便,後面又接著排黏液樣大便。
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患者不願意做腸鏡。
只好建議患者多喝酸奶,多吃粗糧麵食,配合一些益生菌類藥物口服,調理一段時間後,患者的大便性狀和次數有所好轉。
肝硬化患者,經常會出現一些腸道問題,特別是腹瀉,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又該怎樣應對?
今天,龍大夫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晚期階段,以正常肝組織結構瀰漫性破壞,緻密纖維組織包饒再生結節為特徵。
肝硬化患者,可經歷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但很多患者還是有一些非特異性症狀的,比如食慾減退、容易疲勞、體重緩慢下降等。
只有到了肝硬化晚期,才可能表現為一些比較特異性的表現,比如門靜脈高壓導致的胃-食管靜脈曲張引起消化道出血,或者腹水導致的腹脹、發熱等表現。
肝硬化時,由於膽汁的分泌和排洩減少,容易導致膽汁淤積和黃疸,同時小腸內膽汁缺乏,會引起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吸收受到影響,以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障礙。
如果是長期飲酒導致的酒精性肝病患者,胰腺分泌功能會低下,消化酶會減少,也能夠導致營養吸收障礙。
營養的消化吸收障礙,最終患者會出現反覆的大便稀溏、黏液樣,大便不成形,一排出來就散開,伴有腹脹、腹痛、乏力等症狀。
此外,肝硬化伴有肝細胞炎症的時候,肝臟功能的損傷,可引起人體神經-體液因素明顯改變,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表現為胃腸道分泌、吸收減少,腸道蠕動減弱,易發生腸道內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可出現腹瀉等症狀。
具體的說,肝硬化患者出現腹瀉的原因包括:
腸道防禦能力減退抵抗腸道外來致病微生物的能力降低,很容易發生腸道內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從而出現感染性腹瀉。
如果病毒引起的,一般不需要治療,細菌引起的可以使用抗菌藥物;寄生蟲感染少見,需要特定的抗寄生蟲藥物。
膽汁不足膽汁是協助脂肪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質,肝硬化時多有膽汁分泌和排洩的不足,這樣就會影響到脂肪的消化吸收,大量不能吸收的油膩物質,會連同其他腸道內容物很快排出體外,就會導致脂肪性腹瀉發生。
處理辦法是針對肝病進行治療,保護肝細胞功能,以恢復膽汁的分泌和排洩功能。
門靜脈高壓門靜脈壓力的增高、腹水形成等多種因素的存在,使患者腸道血液回流不通暢,造成腸壁充血、水腫,影響食物和水分的吸收,吸收不良則導致多種腸道內容物從大便排出,形成腹瀉。
這需要解除或者減輕門靜脈高壓,通過手術、介入、放腹水、腹水超濾回輸、抗感染等辦法,可改善腹瀉等症狀。
其他治療措施有些肝硬化患者,可出現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甚至會出現服藥後藥片未吸收就排出來的情況。
對於肝硬化患者出現腹瀉的情況,關鍵在於基礎疾病的治療,並可適時合理輔以微生態製劑治療,以調節腸道菌群。
同時,還應重視對各種原發病的防治,避免接觸和應用對肝臟有毒的物質,減少致病因素。
飲食上,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為宜,養成定時、定量、規律而有節制的良好飲食習慣。
我是熱愛科普的龍大夫,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用,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收藏!
更多精彩科普,將不定期呈現,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