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稅吏和娼妓比他們先進神的國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21章第五段,兩個兒子的比喻。

作者說,耶穌又說,你們怎麼看待這樣一件事,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作工。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那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

本段結束。

這個比喻應該是後來的作者加上去的,這個比喻馬可福音中沒有,路加福音中也沒有。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是直接寫下一個比喻。按理說,這個比喻「神意」是不錯的,在上一段路加福音抄得好好的,很難得句子都沒什麼改動,如果馬太福音最早的版本就寫了本段,路加福音不可能跳過這段不抄,直接去抄下一個比喻。

另外,我們以前說過,馬太福音作者習慣寫「天國」,而不是「神的國」,這裡寫「神的國」,也可視為是後來的作者添加上去的證據。下一段21:43也有提到「神的國」,但是我們通過路加福音對比就知道這句話應該也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對應路加福音20:16和17之間並沒有這句話。這句話上下其它的話路加福音都有,如果馬太福音原來有這句話,應該是不可能不抄的。在下一段添加「神的國」這句話的人應該和添加本段的人是同一人。

經學家也注意到這兩處寫「神的國」,他們說,「馬太」在這兩處不寫他愛用的「天國」,而寫成「神的國」,是為了強調他們的態度所針對的是神,還有強調他們與神的關係。他們的說法是毫無道理的,按他們的話,難道說其它38處寫「天國」都不強調神、只有4處強調神嗎。

這個比喻還有下面「兇惡佃戶的比喻」、下一章的「喜筵的比喻」,這三個比喻在馬太福音中都是連著上段,表示耶穌對祭司長和長老們說的。其中馬可福音的版本只寫了「兇惡佃戶的比喻」這個比喻,路加福音有寫後兩個比喻,但是最後一個比喻路加福音不是接著「兇惡佃戶的比喻」這個比喻後面寫的,而是寫在前面第14章,那時「耶穌」還沒到耶路撒冷,路加福音寫他在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吃飯的時候說了這個比喻。按理說,這些不一致可算是福音書造假的證據,不過經學家們不是這樣想。他們說,馬太福音把這三個比喻放在一處,能大大加強它們的共同效果。按他們的意思,福音書的記載不真實沒關係,只要對講「神理」有用、有助於他們矇騙信徒就是好的。

我們前面說過,耶穌和大祭司辯論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窮人幻想出來的窮人中的智者與富人權貴鬥智的故事。這些故事窮人們聽著很爽,因為在現實中欺壓他們的人,在故事裡總是智差一著,被窮人的智者輕鬆地批駁到無話可說、啞口結舌。

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寫耶穌打個比喻,大兒子開始不答應父親的話,但是後來去做了,小兒子口頭答應父親,實際上卻不去做,若問最後是誰遵行父命,對方肯定得說是大兒子,然後耶穌就以對方的回答順勢斥責對方一番。

用話擺一個圈套,讓對方不得不鑽到自己的圈套裡來,是「智者故事」中最常用的套路。作者寫的大兒子就是比喻後面說的稅吏和娼妓,指他們有罪,但是後來悔罪加入他們新枝派,這些人就可以先進神的國。而他寫的小兒子則是說祭司、長老等人,指他們表面上雖然敬神,但實際上並不按神的吩咐去做,所以還不如稅吏和娼妓。

我們以前說過,稅吏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上下不討好的職業,上面的權貴嫌稅吏收稅不足,而下面的窮人則說稅吏像強盜一樣,他們一樣,家裡未免要有損失。娼妓也是差不多,上面的權貴不拿他們當人,下面的窮人消費不起,又嫌她們「骯髒」。第17章繳納聖殿稅那個故事裡寫,耶穌本來不用交稅,但為了不觸犯稅吏也得交稅,其實在平時窮人和稅吏是不對付的,但是福音書裡將稅吏和娼妓都寫成好的,主要就是為了強調「悔改」。作者是要藉此來告訴猶太人,就算有犯錯的人,只要肯悔改,都是可以得救的,何況你們是沒有犯錯的,或者犯更小的錯的。同理,作者的這個比喻,主要也是為了起這個目的。

實際上在作者的那個年代,第二聖殿早已被毀,祭司長和長老也早已沒有,所以他們不再是新枝派鬥爭的對象。只不過作者要為自己的教派多拉些信徒,就要拉他們出來做反角,醜化對方,美化自己,以達到宣傳目的。

有人可能會說,作者那個年代祭司長雖然已經不存在,可是耶穌那個時候是存在的,所以這件事是真實的。當然不是這樣的,祭司長存在和耶穌存不存在沒關係,施洗約翰存在跟耶穌是否存在也沒關係,何況具體的事情。我們前面說過,這只是一個編造出來的「智者故事」,而且還不是馬可福音最初版本就寫出來的。

作者說大祭司和長老他們不信施洗約翰,不知道悔改,稅吏和娼妓卻知道悔改,所以稅吏和娼妓要比他們早進神的國。按這句話的意思,難道說他們不悔改的,晚一點也可以進神的國不成。經學家也看出這句話有問題,他們解釋說,這句話只是表明稅吏和娼妓有優先進神的國的權利,並未指明宗教領袖們能不能進神的國。這麼說好像確實也有些道理,說別人可以先進,不代表說你晚點也能進,說不定你晚點也進不了呢。不過他們的解釋其實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作者想表達的重點。

實際上在新約時期可能有個別稅吏和娼妓信仰他們教派,大部分都不會是他們教派的人。當時在猶太人中,新枝派是個小教派,信仰他們教派的猶太人極少,按比例,稅吏和娼妓信仰他們教派的人就算有也只是極少數,所以經學家說稅吏和娼妓有優先進神的國的權利,就算真的有神的國,按照神理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得救的前提是必須得悔改。我們上面說過,作者拿稅吏和娼妓說事只不過是想告訴猶太人,就算犯罪之人,只要肯悔改都可得救,作者編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講悔改,他是想以這樣的思想來誘惑其它教派的猶太人「悔改」加入他們教派。

他說稅吏和娼妓比大祭司和長老先進神的國,並不是說大祭司和長老就不能進入神的國,按第32句話的意思,可以這麼理解:以前施洗約翰向你們教派的首領傳教,你們不信,稅吏和娼妓信了,就比你們先進神的國,現在耶穌的門徒寫福音書來向你們傳教,你們可要抓住機會,晚一點也還能進神的國,若是再不悔改的話,就進不了了。

當然,不管作者怎麼寫,都是忽悠之言。我們前面說過,其實施洗約翰也不是他們教派的人,福音書裡提施洗約翰,主要是借真實歷史人物施洗約翰來證明「耶穌」的存在和拔高「耶穌」。但是因為他其實不是新枝派的人,所以福音書有時又將他的門徒與法利賽人相提並論。根據馬太福音11:11,說天國裡最小的還比施洗約翰大,言下之意,就是說施洗約翰也進不了天國。要是連施洗約翰自己都進不了天國,那信他的人又怎麼可能進得了呢。

第六段,兇惡佃戶的比喻。

作者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的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把他殺了,佔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

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咂得稀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

本段結束。

這個故事的馬可福音版本在12:1-12,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9-19,三個故事大體一致,只不過馬可福音沒有第43-44句,路加福音則沒有第43句。第43句就是寫「神的國」那句,我們前面說過,這句話應該是後來的作者加上去的。這句話的上下句都是寫「石頭」,本來應該連在一起。

還有,因為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並沒有寫「兩個兒子的比喻」,所以馬太福音這段話開頭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裡就沒有「再」字,而是寫「耶穌就設比喻說」。

這個比喻很明顯,所謂的園主是指神,葡萄園是指原猶大地,當時統治猶大地的王或者各分封王,打發僕人來,有的被打,有的被殺,是指一些「救世主」,他們在馬加比王朝到新約時期有的被抓,有的被殺,其中就包括施洗約翰,還有更早以前我們說過的一些「耶穌」的原型,園主的兒子則是指耶穌。雖然在這個故事裡,那個時候耶穌還沒有被殺死,但是結局早已在作者的腦子中。

實際上當同一個宗教的兩個教派爭鬥時,都會互視對方為異端,而說自己的教派才是真正代表神的意志。我們看到新枝派的人寫的新約,他們寫自己教派是真正遵行神命的,寫他們的敵對教派是表面上遵行神命、實際上違背神命的。如果我們看塔木德,就完全不一樣。不過因為當時新枝派的人實在太少,力量太弱,所以塔木德並不將他們新枝派的人當大敵,只不過偶爾地、無意地提到他們,並沒有特地為他們大書特書。新約將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等稱為該悔改的人,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其實是那時猶太人中的主流教派,他們當其它教派的人才是該悔改的人。因為實際上並沒有神,究竟誰才是對的,並沒有標準,所以幾千年來只有教派和紛爭越來越多,卻弄不清楚誰代表的是真正的真理。

我們在解讀但以理書最後幾章的時候曾說,那時馬加比建國自立,抗拒南王北王,作者為凝聚以色列人的力量,將馬加比寫成天使米迦勒,讓以色列人都來支持米勒迦。如果按這樣的說法,馬加比王朝可以視為先知書中人們期盼的以色列復興,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馬加比王朝之後不再有人寫幻想以色列復興的先知書。後來馬加比王朝雖然被羅馬覆滅,但是直到新約時期,還可以視為馬加比王朝的延伸,因為大希律的兩位妻子米利暗一世和米利暗二世是前猶大王國馬加比王朝的皇室後人。可以說,那時大部分猶太人還是承認當時王朝是正統的,那些反王朝的小教派並不受他們的歡迎,也不被認為代表神的意志,正因如此,那些小教派才在猶太人中推廣不開。總之,當時在大部分猶太人的思想裡,應該悔改的不是他們大教派的人,而是那些小教派的人。

第42句引用舊約的話,是來自詩篇118:22-23: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新約避免提及耶和華這個名字,所以凡引用舊約的語句中有耶和華的都改為主。

我們在解讀詩篇的時候說過,詩篇118是被擄以色列人幻想神能復興以色列而寫的詩。這句話中寫的匠人所棄的石頭,是表示以色列,被棄是指亡國,成為房角石就是指以色列復興成為重要角色。所以這個房角石既不是指新約時的新枝派,也不是指新約時虛構出來的人物「耶穌」。經學家說「所棄」二字是代表主耶穌被本國猶太人所棄,在這個故事裡作者應該確實是這麼想的,但是這只是作者為自己想要推廣的理論故意作的曲解。

第44句說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咂得稀爛。意思是說他們的敵對教派到時會被毀滅,在這個故事裡,是指祭司長和長老代表的撒都該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等。這些詛咒人的話基督教的人最愛說,這些都是從聖經裡學來的。不過詛咒我們不必要害怕,詛咒如果靈的話,世上就沒有人能存活。在新約裡,作者最喜歡詛咒的是猶太教裡不同教派的人,而現在,基督徒最喜歡詛咒的也是基督教裡不同教派、甚至同教派、只是有些話不同見解的人,所以基督徒的詛咒如果靈的話,最先遭殃的是他們自己。

第46句說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當權者要捉人的時候從來不怕什麼先知,只有先知聽到危險就到處逃避。我們前面說過,耶穌的原型一聽有人要捉他,就逃埃及去。在馬加比王朝到新約時期,什麼先知、「救世主」不是被捉和被殺很多嗎,這個故事前面就這麼說。按照新約,耶穌到耶路撒冷後沒幾天就被處死,怎麼又不怕眾人了呢,作者自己寫的就是矛盾的,還不自知。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要寫召稅吏為門徒的故事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本段結束。馬太福音的這個故事也是抄自馬可福音,不過在馬可福音裡,不叫呼召馬太,而叫呼召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到馬可福音3:18和馬太福音10:3裡,亞勒腓的兒子又變成雅各,而不是馬太。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陰間的權柄為什麼不能勝過彼得
    我們以前說過,什麼「人子」的稱呼,馬可福音的作者應該學自以西結書。在以西結書裡寫神跟以西結說話開始必稱呼他為「人子」。不過在馬可福音中,寫到「人子」並不多,到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中,寫耶穌自稱為「人子」之處就特別多。經學家和基督徒們因為新約裡的耶穌經常自稱「人子」,就將這個稱呼神聖化。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是什麼意思
    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穌說這一段話時和門徒們已經在耶路撒冷,並且即將被捕入獄,施洗約翰則早已被處死很久,但是在馬太福音中,耶穌他們都還在迦百農,施洗約翰也還活著,下一章作者還要寫施洗約翰差人向耶穌問話呢。第16句說他們去傳教如同羊入狼群,所以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在他們教派人少勢單力薄、而且教義與主流的教派相逆的時候,傳教確實是件挺危險的事。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十二個門徒的真假
    作者說,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使他們能驅趕汙鬼、醫治各樣的病症和虛弱。這十二使徒的名字,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本段結束。
  • 聖經馬太福音中的8福之一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4這節經文來自耶穌的登山寶訓八福的第二福。也是今日和家人們所分享的內容。顯然,耶穌在這裡的意思並非如此。那我們當為什麼哀慟呢?又或者是我們哀慟什麼才稱得上為有福呢?2為何哀慟?a為自己的罪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犯罪是不用教便會的。例如,人從小便有自私,驕傲,以自我為中心等。那麼,我們對罪的態度如何呢?我們有否痛恨自己的罪而憂傷難過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防備法利賽人的酵這個故事原意是什麼意思
    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天氣是由神(仙)控制、是神秘莫測的,然而作者在這裡又承認簡單的諺語可以預測天氣,這當然是矛盾的。他在這裡說人們可以預測天氣,目的是引出下半句,說法利賽人雖然會看天色,但是不會分辨神跡。結合後面第4句話說「這世代沒有神跡給他看」,意思就是說他們不會分辨神跡所以也不配看神跡,就算給他們看,他們也不知道這神跡是真是假。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使人和睦的人會被稱為神的兒子是真的嗎
    經學家說,這個飽足是指與神建立潔白無瑕、完全順從的關係必得最終的滿足。這種解釋雖然有點過度聯想,但是也符合聖經主旨。因為聖經裡所謂的公義簡單地說就是信靠和敬畏神,跟我們平時所想的公義是不同的。另外在新約裡,公義跟在舊約裡時又有不同。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
    作者說,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他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 讀聖經帶你認識天堂
    《聖經》中有38處經文提到天國,其中37處在馬太福音,一處在 提摩太後書;有46處經文提到「神的國」,分別在四福音和使徒行傳及書信中,其中絕大部分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有兩條經文提到了「天堂」分別在 希伯來書和 彼得前書,而在英文《聖經》中,「天堂」是「heaven」,「天國」是「Kingdom of heaven」多了一個王國的意思,「神的國」是「Kingdom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新約中不能起誓嗎
    這些都表明,在舊約中,以色列人都要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他們是以此來表示他們對神的敬畏和信靠,那為什麼馬太福音竟然讓人們不要起誓呢。事實上在新約中也並不是沒有起誓,比如希伯來書7:20-22寫耶穌還是神起誓立的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財主究竟能不能進天國
    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聽見這話,就稀奇得很,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神是只重衣衫的勢利小神嗎 要不要給凱撒納稅
    在路加福音中,是「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他們都推辭不來,主人一氣之下就去把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來,最後說,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嘗我的筵席。然後,路加福音這個比喻的意思是以前富貴的、以為被神邀請的因為神請他們去他們都藉故推辭,所以都不能進神的國,而那些窮人、殘疾的一召就來,最後反而可以在神的國裡吃飯。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入口的不能汙穢人是什麼意思
    還有,本段話1句稱,是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指責耶穌,或者可以那麼說,就算法利賽人,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有這個規定,可能只是耶路撒冷的法利賽人才那麼做。本段的故事抄自馬可福音7:1-23,馬可福音7:3-4說,法利賽人和所有猶太人都遵守飯前洗手的傳統規定,還有從集市回來要沐浴後才能吃飯,還有要洗杯、罐、銅器等等。這兩句馬太福音沒有抄,不知是不是覺得這話編得太荒唐。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按此說法,基督是否永遠不會再臨
    按福音書的講述,耶穌和門徒到耶路撒冷後,已經幾次進出聖殿,要驚嘆聖殿之大之輝煌,早就可以驚嘆,怎麼可能過幾天之後才驚嘆呢。不過經學家也許會說,不能排除有人的腦迴路特別長要過幾天才驚嘆,或者前幾次那個門徒都沒有去聖殿,這次是他第一次去,那也由得他們說吧,他們總是善於為聖經辯護。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大究竟有沒有親嘴出賣耶穌
    看來約翰福音的作者不認同馬太福音上一段「在客西馬尼的禱告」中將耶穌寫為怕死的人,然後就不按那個寫,自己想了一個繼續神化耶穌的禱告,寫耶穌死去是化憂愁為喜樂、不是失敗而是得勝。如果真的耶穌被捕前是像約翰福音那麼禱告的,其它三部福音書為什麼不記載呢,所以我們如果要承認三部對觀福音書,就不能承認約翰福音所寫的事是真的。
  • 關於賣淫,聖經怎麼說?(中英雙語)
    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賺錢常見的方式,甚至在聖經時期。聖經告訴我們,賣淫是不道德的。箴言23:27-28說,「妓女是深坑;外女是窄阱。她埋伏好像強盜,她使人中多有奸詐的」。上帝禁止與妓女來往,因為他知道這樣的來往對男人和女人都是有害的。「因為淫婦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至終卻苦似茵陳,快如兩刃的刀。她的腳下入死地,她腳步踏住陰間。」(箴言5:3-5 NKJV)。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作者為什麼寫耶穌回到加利利去
    實際上這句話作者是抄自馬可福音1:14,在馬可福音中可沒有寫耶穌是「退」到加利利。經學家說耶穌退到加利利,這是「戰術上的撤退」。按照歷史資料,施洗約翰是在加利利被捕的,那麼施洗約翰被捕後,耶穌來到加利利接過「傳道」大旗,應該認為耶穌是前進才對,而不是後退。馬可福音作者應該也是這個意思,不過馬太福音作者可能不太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理解成耶穌「退到」加利利。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要僕人賺那麼多錢幹什麼
    在馬可福音中,一個道理一般最多講一個比喻,而在馬太福音中,則可能會有好幾個。這一方面原因是這個作者抄了之後,有時也想自我發揮一下,寫一點自己想出來的。另一方面,馬可福音雖然創作時間比馬太福音早,但是馬太福音更早在小亞細亞地區的猶太人中流行起來,有些信徒讀完福音書想出什麼比喻之後,也更願意加入到馬太福音裡面,所以馬太福音的添加和修改是比較多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律法會過時、需要重新解釋嗎
    但本段話又說耶穌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書的預言,而是要實現它們,這是什麼意思呢。經學家們說:這是一段有爭議的經文,概述了耶穌對舊約,特別對舊約律法條例的態度。爭議的中心是:這段話是肯定舊約律法中的一條一款都永遠有效呢,還是只籠統地表達神授予舊約聖經的權威性,但並不具體說明在以耶穌降臨為開始的新形勢下應如何應用舊約聖經。
  • 穿越聖經:馬太福音(20)耶穌使用比喻的方式,講述天國的真理(太13:1-24)
    歡迎收聽《穿越聖經》這個節目。很高興我們又在空中見面。《穿越聖經》這個節目希望幫助每位聽眾能更加明白神的話語,成為遵行並傳揚神話語的人。上一次節目,我們研讀與分享了馬太福音12:13-50的內容,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馬太福音12:13-16記載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那個手枯乾的人,徹底與法利賽人決裂,法利賽人開始商議要除掉耶穌。耶穌離開了那裡,繼續給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