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弘時雖然是雍正事實上的長子,但早已出局,雍正絕不會選他為繼承人。或者說,換了誰是雍正都不會選弘時,只會選弘曆。
怎麼回事呢?請看下文。
康熙晚期的九子奪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立刻就決出勝負。一開始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關係還不錯,兩家王府離得也近,時常互相串門。
弘時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出生的,他不知道八叔和父親之間暗潮洶湧、暗中爭鬥,只知道這個溫柔和善的叔叔對自己很好,他很喜歡八叔。
眾所周知,胤禛和胤禩的性情完全不同。胤禛冷靜自持,感情內斂,絕不輕易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令人不敢接近;胤禩則很有親和力,待人溫和,富有人格魅力,與他相處如沐春風。
哪種性格在小孩子那裡更吃香呢?
無疑是胤禩這種。所以弘時從小就和八叔親近,跟自己的父親反而比較疏遠。
四爺黨和八爺黨的鬥爭只在臺面下的時候,弘時的這種態度胤禛還勉強可以容忍。畢竟大人是大人,孩子是孩子,大人的恩怨不一定要延續到孩子身上。
但當兩家幾乎公開決裂,弘時還站在胤禩那邊的時候,胤禛就有點忍無可忍。這小白眼狼算是白養了,可兒子是自己的,也不能丟出去,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還不能過於管教,因為這時候父皇康熙還活著呢,胤禛最清楚老父的心思,知道他想看到的是兒子們兄友弟恭和和美美,要是被他知道自己攔著弘時不讓和胤禩來往,說不定會引來事端,只得聽之任之。
但在他心裡,已經認為這個兒子看不清形勢,不堪大用。有沒有才能是小事,胳膊肘往外拐算怎麼回事呢?
後來局勢逐漸明朗化,胤禩被厭棄,失去了爭位的機會,弘時還對他十分同情,甚至認為自家父親有點太狠了,把八叔逼得無路可走。
胤禛是個什麼心情可想而知,弘時這不是為人糊塗的問題,而是立場的問題。好在他還有另一個兒子弘曆,這個就爭氣多了。
弘曆自幼聰慧,學什麼都飛快,康熙第一次見他時就很喜歡,令養育宮中,親自教授功課,巡幸熱河避暑山莊時也帶著他,寵愛非常,在眾皇孫中是頭一份。據說康熙最終選擇胤禛,也有弘曆的原因。
弘時和胤禩之所以越來越好,嫉妒弘曆也是原因之一。叔侄兩個都是失意人,自然比較有共同話題。
但不管怎樣,對於胤禛來說弘曆是加分項,弘時則是扯後腿的那一個,看重誰不言而喻。
所以繼位後立刻親自寫下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這就是清朝秘密建儲制度的開端。
不過,胤禛雖然對弘時很失望,但他兒子不多,並沒有放棄弘時,給他安排了很好的老師,讓他好生讀書,期望他能通過學習有所改變,更想藉此拉近父子之間的距離。
然而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令弘時徹底站到了胤禛的對立面。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周年忌辰,雍正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他前往祭奠。這樣的事情向來只有太子可以代替君王,因而雖然是秘密立儲,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了,弘曆將是下一任皇帝。
弘時明確這一點後很是不服,明明自己排序在前,為什麼父皇卻選了還未成年的兄弟?便對雍正有了怨憤之心。但他根本沒資格抱怨,也不想想自己做過些什麼。
而這時的胤禩、胤禟等人不願接受失敗,依然謀劃著推翻雍正的統治,弘時從沒斷過和他們的聯繫,這時更勾結在一起,意圖謀反。結果咱們都知道,他們沒有鬥贏雍正,全被拿下了。
雍正對弘時出離憤怒,行,你不是不願意當我兒子,想當胤禩的兒子嗎?那就滿足你!直接把他過繼給胤禩了。後來又撤去黃帶子,從玉牒除名,也就是逐出門戶,真的不要這兒子了。
弘時受不了這種打擊,很快就鬱鬱而終。
雍正對兒子都不能容忍,對胤禩、胤禟更下得了手,兩人還死在弘時之前,都是不明不白死於獄中。
其實雍正對兩個弟弟這麼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遷怒,恨他們帶壞了自家兒子。
所以,雍正是不會選擇弘時為嗣的,因為弘時頭腦太不清醒了,容易被人左右,而且性情軟弱,不夠堅強,難於成為合格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