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全名加利福尼亞州,位於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是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州。在歷史上,加州本來歸屬於墨西哥,但在1846年的美墨戰爭中被美國吞併。
不過當時美國卻並未吞併全部的加利福尼亞,而是留下了一條長達1300公裡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這又是為什麼呢?
加州與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備受矚目的一個地方。歷史上,這裡曾經因為含有金礦而出現"淘金熱",因為被稱為"金色之州"、"黃金國"。到在現在,加州依然是美國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從生態面貌來看,加州幅員遼闊且地貌多樣,既擁有旖旎的黃金海岸,又存在遼闊壯麗的沙漠,極富自然風光。同時,加州北接俄勒岡,南靠墨西哥,西臨太平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從人口和經濟來看,加州不但擁有全美12.1%的人口,GDP也位居前列,一個州的經濟總量甚至達到了世界前六;在商業貿易方面,加州坐擁洛杉磯、舊金山等著名城市,活躍著好萊塢、矽谷等重要文化產業。
石油巨頭Chevron,世界著名的蘋果公司,再到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娛樂帝國迪士尼等等,幾乎覆蓋到各行各業。因此,加利福尼亞對於美國的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然而,在美國西海岸與墨西哥交界處,緊挨著加利福尼亞州的地方,還有有一條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的半島,這便是著名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座半島與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在地理上一脈相承,本為一體。
但是這裡卻不屬於美國,而是屬於墨西哥。在1846年之前,加利福尼亞州和"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並不是兩個地方,而是共同屬於墨西哥。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墨西哥戰敗。
這次的失利導致墨西哥被迫割讓北方237平方公裡的土地給了美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州。但是"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卻被留了下來,依然歸屬於墨西哥。
從戰略上來看,現今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隔著一條狹窄的加利福尼亞灣與墨西哥內陸緊密相連,對於墨西哥來說,這座半島無論是發展海軍力量還是對外防控十分便捷。
反之,對於美國來說,當初佔奪墨西哥領土時,實在不該留下這麼一個半島,導致錯失了很大一部分資源。但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這麼做實在是無可奈何。
戰略上的短視和國內的矛盾
首先,當年的美國存在戰略上短視的問題。十九世紀早期,墨西哥國內南北地區的差距非常大。南部因為經過西班牙人幾個世紀的經營和發展已經十分發達,但是西北部仍然是荒蠻之地,土地貧瘠,整個半島以山地和荒漠為主。
地市北高南低,中部很多火山,並且沒有河流。這裡的氣候以亞熱帶氣候為主,年降水量極少,是墨西哥最乾燥最熱的幾個地區之一。因此,很多墨西哥人並不願意到西北部來。
然而,此時的美國迎來了人口爆發的時期,有著大規模擴張的需求。美國人很快就將目光轉向了這片土地。雙方政府開始溝通,最終,墨西哥同意美國移民來到西北地區,此舉無異於引狼入室,為後來美墨戰爭爆發埋下了伏筆。
十九世紀中葉,居住在墨西哥西北部的美國人開始要求獨立,墨西哥政府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好,開始出兵鎮壓,美國自然不甘示弱,出兵迎擊。1835年,美國擊潰墨軍,宣布德克薩斯"獨立"。
為此,墨西哥政府和美國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最終於1946年,美墨戰爭正式爆發。墨西哥在這場戰爭中慘敗,將超過一半的土地割讓給了美國。在劃定邊界的時候,美國拿下了加州。
但是卻很短視的忽略了在當時貌不驚人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因為當時的美國,對於自身的定位尚不明確,也沒有預估未來的海洋艦隊發展計劃,所以對於這個狹窄細長但卻峰巒重疊人跡罕至的半島並不感興趣。
其實當時加州併入美國後,餘下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基本妥協了,有很大概率會加入美聯邦。但是美國卻認為,這裡開發難度大,人文環境和社會形態都和美國本土差異很大,包括語言和宗教問題都很難解決。
但等到美國意識到這裡雖然並不適合農耕生活,但卻可以延長海岸線等,已經和墨西哥籤訂完了協議,為時已晚。同樣的情況,還有1867年美國從俄羅斯買下阿拉斯州。
當時的阿拉斯加是一片酷寒之地,只有冰雪,但是如今卻靠著獨特的風景和旅遊業為美國帶來的巨大利益。其次,當時的美國,國內矛盾非常尖銳。美墨戰爭時期,美國內部關於蓄奴與廢奴的問題爭論不休,甚至最終釀成了美國南北戰爭。
當時的美國,以州為單位,以對黑奴的態度為劃分標準,被分為"蓄奴州"和"廢奴州"。所謂"蓄奴州",顧名思義,是指可以合法以黑人作為奴隸,為白人奴隸主勞動的州。"廢奴州"則是支持廢除奴隸制的州。
當時美墨戰爭的主力,屬於美國南方,即支持"蓄奴"的地區,加利福尼亞州也屬於"蓄奴州"。當時大部分的奴隸主都種植棉花園,黑人奴隸的主要工作範圍是在棉花園中勞作。下而加利福尼亞半島土地貧瘠,無法種植棉花。
對於"蓄奴州"來說,沒有留下的必要。對於美國北方的"廢奴州"來說,"蓄奴州"的範圍能不擴大就不要擴大,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寧可不要。
歷史的不可預見性
如果站在如今的美國立場看世界格局,會認為當初沒有直接拿下"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是其實歷史具有不可預見性,從當時的客觀角度來看,放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為什麼?
第一,在美墨戰爭之前,美國位於太平洋的海岸線只有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一部分,而在美墨戰爭之後,不僅得到了富含金礦的加利福尼亞州,還得到了舊金山、洛杉磯等海港,收穫頗豐,已經完全超出預計,對於一個無法準確安置且開發難度很大的蠻荒半島自然不甚在意。
第二,當時的美墨戰爭,美國從墨西哥割走了幾乎一半的領土,對於墨西哥來說,已經是底限了。如果繼續得寸進尺,割走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很有可能會導致更極端的效果。
當時美國內部矛盾重重,整體的實力也遠不如今天這麼強大,見好就收是當下最合適的選項。
第三,美墨戰爭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國內分裂已經日趨嚴重,南方奴隸主階層與北方資產階級的對立衝突十分明顯。
這個時候,新納入的墨西哥領土的"屬性"自然會將爭議性再次放大。其中,除了德克薩斯州是明確的"蓄奴州",其他的加州、猶他州和新墨西哥州都採取了模稜兩可的方式,並未明令申明是"蓄奴"還是"廢奴"。
內華達州和亞利桑州前期也是態度曖昧,後南北戰爭爆發後分別支持了南部和北部。由此可見,當時內部矛盾的激烈,幾乎是一觸即發,這樣的狀態下,如果再次擴張,拿到下加利福尼亞,也許南北方的矛盾更加激化,後果更加嚴重。
因此,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每種選擇都會有利有弊。錯失"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固然遺憾,但也為後來的戰略發展提供了很強的借鑑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