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姆扎利:「總而言之,文化是發展的一個基本方面,其奮鬥目標是人類的幸福,並向人類提供一個與其環境相適應的、共同的、高水平的生活。」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也是在他們的發展過程當中才逐漸形成的。文化對於國家與人民而言,有著非常深厚的意義,這是國家發展歷程的見證,也是人民生活的書寫。如果沒有文化,那麼人民就沒有精神層面的支持,而一旦缺失精神與文化,那麼這個國家與民族,定然是無法繼續發展下去的。因此,對於文化,各個國家都非常的重視,推進文化建設早已經成為重中之重。
一. 中華文化與漢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而中華民族的發展,除卻自身的不斷努力,也同樣離不開對其他國家的學習。中國是一個會不斷吸取教訓,汲取經驗的國家,失敗對於人們而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承認自己的失敗,而且永遠深陷在失敗的泥潭當中,無法自拔。憑藉著學習與進取,中國在世界上開始擁有話語權,也讓國際地位得到提升。而我們國家的學習,不僅體現在經濟與科技上的學習,同時還包括了文化。中華文化的內涵以及博大精深,想必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其他國家也是爭先恐後的學習中國文化。
作為中華文化載體之一的漢字,成為了代表性的存在,也成為如今許多國家的一大愛好。漢字讀音與書寫的奇特,漢字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魅力,都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字,哪怕他們知道這個過程非常困難,卻仍然不斷的嘗試。不過,漢字得到眾多國家的認可與接受,也不是一直就存在的,比如曾說「漢字落後」的韓國,下定決心禁止使用漢字,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韓文的學習。既然如此,那麼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備註中文?這不是與他們的初衷截然相反嗎?
二. 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傳統
韓國與我們中國人使用的漢字,說起來這二者之間其實也是有淵源的,如果不是因為古時的發展,韓國怎麼都不可能會使用漢字,畢竟中國與韓國相距甚遠,而且我們今天聽韓語就能夠發現,漢字與韓語之間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韓國我們都知道,朝鮮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現在的韓國與朝鮮雙方其實是有些許的對立的,然而在1945年以前,韓國與朝鮮其實是在一起的,也就是朝鮮半島。只不過後來因為戰爭的原因,導致朝鮮半島就此分裂,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南韓和北朝鮮。
而中華文化,或者說中國的漢字,在很早之前也就是大概三世紀,就已經傳到朝鮮半島。從那時起,一直到朝鮮半島分裂,韓國的人民使用的都是漢字,這也就意味著漢字在朝鮮半島至少有將近上千年的歷史。上千年的時間,早已經足夠朝鮮半島上的人民去學習漢字,並且將漢字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因此,漢字當時可以說是朝鮮半島上人們的通用語言,如果不是後來韓文的創造,如果不是後來朝鮮半島的分裂,恐怕現在的韓國人還依然在學習著漢字。後來隨著韓國的建立,隨著西方思想的影響,韓國人開始統一口徑,認為漢字落後,也自然而然的廢除了漢字,開始使用自己的語言。
三. 韓文的不全面
至於韓國人為何要在身份證上標出中文,就不得不提後續的發展。對於韓國統治者而言,韓語的使用幫助他們擺脫了文字受制於人的困擾,同時他們逐漸擺脫漢字,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對中國的不看好,想要跟在美國的身後,與美國同仇敵愾。然而,對於曾經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人民而言,對於韓語他們一點都不熟悉,相反漢字才是他們的母語。韓語是一門新創的語言,他們想要拋棄漢字說韓語,寫韓文,也就代表著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他們又得像幼年時期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開始學。
這給許多人的生活都帶來不便,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再從頭開始學習顯然是很困難的。因此,韓國只能再次選擇開始學習中文,希望用中文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此之外,身份證上的漢字,其實也能體現出韓文的一個弊端,那就是不夠全面,也不夠表意。在韓文當中,語音相同甚至書寫相同的字詞,其實是非常多的,這也會在一定時候讓人無法分清,混淆已是常態。為了改變這種狀態,韓國人才會加上中文,讓人們能夠更清楚,更明白。
結語
雖說擁有本國的語言和文化是應該的,但變革不可能會一蹴而就,而有新的實施方案出來時,必須要考慮能否讓人們接受,才能更加有利於改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