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別是在古代強盛時期,一度成為亞洲霸主。當時萬邦來貢,都爭相學習漢族文化。故此我國的漢字一度影響了周邊的許多國家,比如高句麗,也就是現今的韓國跟朝鮮,以前使用的就是我國的漢字。雖然他們後來極力否認跟抹殺中國漢字,但大韓民國的居民身份證上,依然在使用中文名字。這是為什麼呢?
韓國人由於地理位置跟文化原因,一直喜歡把我國的文化跟發明說成是他們的祖先創造的。雖然這種現象對中國人來說有點搞笑,但韓國人卻一如既然的正經。然而在文字方面,韓國始終無法迴避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在歷史上確實使用了我國的漢字。
歷代來,中國周邊的眾多國家,包括安南(越南)、高句麗(朝鮮、韓國)、倭奴(日本)在內都曾是中國王朝的藩屬小國,他們曾派遣使者到中原「取經」學習經驗、技術、文化、漢字等,然後帶回自己的國家傳播,從而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
對於漢字的使用,眾多附屬國到後來都無法做到完全不用,正如日本人的日文是在漢字基礎上創造而來一樣,但始終夾雜著諸多漢字。並且他們的大部分歷史古籍都是用漢字記載,如果一旦廢除使用漢字的話,到頭來受影響的還是他們國家的後代,因為韓國的年輕人如果不懂漢字,就看不懂先祖們攥寫的史記了。
可惜中國自大清時期,逐漸中道衰落,從一個亞洲大國,變成遭受八國聯軍如意敲詐欺壓的腐朽國家。之後,日本、韓國快速崛起,開始西化,然後拋棄中國的漢字。而日本用他的日文,韓國則改用「諺文」。那麼這下就尷尬了,由於諺文體系不完全,很多發音跟字義無法準確表明想要表達的意思,於是使用起來十分不方便。
比如,韓國諺文很多表音字,需要靠讀音來分辨,這就構成很多韓國居民的名字撞音,原因是韓國人起名字,沒有考慮到讀音相同,以為字面意思不一樣就可以了,殊不知這給將來留下的嚴重後患,比如往大街上一喊:「車善賢、金起惠、樸秀珠」等會有很多人回頭看你,都以為是在叫她。其實這涉及到了讀音相同的原因,韓國人的名字寫起來雖然不同,但讀音是一樣,這時候沒有文字的辨認,很多人就會攪混。
特別是早期的韓國居民身份證,僅用諺文寫明這個人的姓名,殊不知受到了諺文格局太低的影響,導致出現了大量同名居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國政府想破腦袋,最終還是無奈的使用回中國漢字才得以解決,這才知道原來還有這層含義。自此,韓國居民的身份證的諺文名字右邊就有了一個括號,裡面是用漢字所寫的居民姓名,這樣一來才能有效區分誰是誰。
細觀韓國人的姓名,依然沿襲中國的姓名規律,多數為三個字,第一個是姓,後兩個字是名。如李什麼、宋什麼、樸什麼等。這些都跟中華文化脫不了關係,就算韓國人如何抵賴不想承認,都是口是心非而已,這些歷史事實,他們始終無法改變。
可能這也是促進韓國人自卑的原因之一,為了挽回些許面子,他們只好究極辦法想方舉例,甚至不要臉的扭曲歷史,修改文獻來到處亂說一些文化跟發明、古蹟是他們大韓國民的祖先們發明的。嚴重者甚至還稱唐朝的李白也是韓國人,畢竟韓國有很多人也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