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即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具體意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釋。
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韓文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表意文字。什麼是表音文字,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拼音就是表音文字,看到它就可以讀,無論有沒讀過書的人,只要學會每個拼音的發音,看到都會拼。而漢字是表意,每個字都有它的意思,反過來有時候知道它的意思,但可能會忘記怎麼讀。所以韓國人識字率非常的高,但這也帶來一個弊端,舉個例子,給出一個拼音:zhang,我們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可以是:張、章、丈等等。韓文也一樣,有很多同音異意的字,比如我來造幾個名字,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李椙琥、李腸湖,寫成韓語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單用韓文看韓國人的名字,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所以很多韓國人改名字的時候,先要從漢字裡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有漢字的原因了,而很多韓國人的名字是父母改的,所以真正的意義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說外國人了,所以我們看韓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同一個不同名字的翻譯,這也怪不得翻譯組了。
韓國身份證最上面那五個大字的對應漢字是:住民登錄證,第二行有三個韓文,那是此人的韓文名字,右邊加個括號,那是根據憲法的規定,1945年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後,開始逐步排斥漢字(因日本用漢字,加上南韓後來跟中國大陸共產陣營對峙等因素),1948年通過《韓文專用法》,規定政府公文書一律使用韓文書寫,但,有必要時可以加上括弧標註漢字,由於廢除漢字會造成韓文同音字的語義不清,後來的《總統令》多次補充可以加括弧以區分含義,並允許大企業的內部文件和民營報紙使用漢字(漢韓並用)。
由於韓文專用政策的實行,導致了幾乎一代人不懂漢字(能認兩三百個漢字,如天地日月王土大小等簡單的),直到1997年金大中總統上臺,才得到了緩和和輕微糾正,並逐步恢復在初中和小學的漢字教育,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可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