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因為韓文有漏洞,表達不如漢文全面。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韓國文字的歷史,然後說說他們的韓文劣勢。
早在大約1700年前,漢字就傳入了朝鮮半島,因為中國的強大,後面幾個世紀,半島朝鮮數次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所以,漢文也一度成為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但非語言。
後來,直到15世紀,朝鮮歷史上著名的首領世宗大王根據民間流傳的所謂「諺文」改進了自己的文字,至此朝鮮算是有了自己的官方文字。但是,其大部分歷史還是通過漢文記錄。
後來到了近代的1948年,當時中國遭遇重大變故,影響力也大大減弱,而韓國為了擺脫中國文化對其影響或束縛,也為了方便教育(漢字普及教育很難,民間不易流通),所以直接發布了規定,去除了小學的漢字教育。但是,漢字對當時的民眾來說是高級語言,尤其韓國好多史書都是漢字記錄,所以遭到了民間反對。因此教授漢字現象,在學校仍然存在,只不過不在政府強制要求的課程之內。
後來到了1970年代,當時的總統樸正熙,也就是現在被送監獄的樸槿惠的爸爸,他直接下令禁止教授漢文,把有限的教育全面用到韓文上。至此,漢文在韓國沒有了官方教授途徑。
但是,韓文有個大缺陷,他跟我們用的拼音類似,容易「音不解意」。比如我們的拼音(jian cha),你不知道是檢查還是撿茶。再比如說(han wen),你不知道是韓文還是漢文或翰文。這也是我國推廣拼音初期發現的問題(據說當時也有一批學者號召廢除漢字,改用拼音,但因此問題作罷)。
以上,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許多韓國「身份證」上出現漢字名字的原因,漢字,是為了更好地解釋自己的名字,避免別人誤會或記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韓國身份證都如此,他們以前的老身份證只有韓文,近期的新身份證才有了漢字注釋。
其實任何改革都是要摸索著權衡利弊的,像韓國這樣斷然地取消漢字,雖然表面上是「完全獨立」了,但其實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比如弱化了其古代歷史的普及,也大大減少了漢字作為其文字藝術的存在感,尤其是讓文字的使用產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缺陷。反而不如像日本一樣,保留部分漢字,即有了民族特色,也不會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