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22日訊「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一剪之趣奪神工,美在民間永不朽」。來自青島市即墨區龍山街道的農村剪紙藝人江志友在一裁一剪中詮釋出剪紙的神奇魅力。
來源:即墨區委宣傳部
「這幅《生肖納福》長一米多,十二生肖穿梭在百個福字之間,表達了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農曆春節,江志友正在嚮慕名來求剪紙的客人介紹自己的得意之作,其年幼執剪,在50多年的剪紙生涯中,將剪紙與傳統文化、鄉土民俗、產業創新融為一體。
江志友今年67歲,右手拿剪,左手持紙,他的作品紮根鄉土文化,取材生活日常,回歸天地自然,十二生肖、天賜洪福、名人肖像、仕女迎春,都在他的剪刀下惟妙惟肖。他用一把刻刀,以剪紙的形式重新詮釋了多幅名作,從而逐漸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開拓了新的市場。「剪紙是我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刀尖上的藝術』,在做好傳統剪紙技藝方法的同時,我很喜歡我很喜歡在剪紙技法、繪圖立意上有所創新,讓剪紙的內容更加貼近市場。」江志友說。
走進江志友的家,剪紙成了屋裡的裝飾品。據了解,江志友在祖輩傳統的剪紙技藝上,又融入了刻刀剪紙,這讓他的作品別於傳統的團花圖案,可以讓剪紙線條細微之處小於米粒,更增強剪紙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他給筆者演示剪紙,首先挑選不同的剪刀和刻刀,宣紙上鋪上樣紙,只見刻刀一上一下,在宣紙上翻飛,不時飄起紅色紙屑,無論豐富圖案,還是細如米粒的線條,他都拿捏自如。
「民間藝術是活化石,傳承和發揚才是對文化的敬畏,要將傳統民間藝術溶入現代社會,讓它走進千家萬戶。」江志友感慨道。多年來,他培養了多名青少年剪紙愛好者,無償對他們進行教學指導,弟子的剪紙還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剪紙,滿滿的喜慶和祈盼,貼合著文化傳承的血脈,而剪紙背後,更是文化產業的匠人精神。近年來,為了傳承和創新傳統藝術產業文化,在當地,以剪紙、葛村榼子、官莊竹編等傳統的手工藝代表為支撐的文化產業,也得到了即墨政府的政策扶持,網際網路銷售平臺、即墨古城文創門店都為文化產業發展延伸了鏈條,也推動了對傳統技藝的保護。
信網記者 張孝鵬 通訊員 張鎮
[來源:信網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