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來歷】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荒無人煙。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均衡人口,使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三年,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明洪武十二年,從山西洪洞遷來的村民,在滑州黃河故道荒坡處相隔三裡地搭兩個草棚居住,稱南北草坡。後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及居住人口的增多,為了便於人們購買物資,於是在搭草棚的地方開始設立商鋪。人們以商鋪大小,將南草坡稱為「小堡」,北草坡稱為「大堡」。據說在清朝中後期將小堡村改為小鋪村,具體什麼時間改的,已經無從查證。自此,小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小鋪村歸濮陽專區滑縣十三區大鋪鄉,1954年歸河南省安陽專區滑縣小鋪鄉,1958年歸河南省新鄉專區滑縣小鋪公社,1962年歸河南省安陽專區滑縣小鋪公社,1983年歸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小鋪鄉,2014年屬河南省直管縣滑縣小鋪鄉小鋪村至今。
【地理位置】
小鋪村位於滑縣縣城南5公裡處,碧水悠悠的大功河從小鋪村東端潺潺流過,西與胡營村、新莊村接壤,南與姜莊村毗鄰。小鋪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有初中、小學各一所,是小鋪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小鋪村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因距離滑縣縣城較近,又在滑縣縣城規劃區內,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發展優勢。
【人口民族】
小鋪村是小鋪鄉境內較大的一個行政村,現有人口近2700人,全部是漢族。現有李、王、陳、黃、劉、周、張、焦、曹、仇、馬、任等姓氏,其中以李姓人口較多。
【文化教育】
小鋪村有小鋪中心小學一所,小鋪鄉第一初級中學一所,小鋪鄉中心幼兒園一所;農家書屋一個,圖書2000餘冊,圖書涉及學科有文化教育、農業科技、種植養殖、家電維修、醫療衛生、養生保健、環境保護、法律、建築、名人名著、人文歷史等,定期開放,利用節假日開展讀書活動,使愛讀書的人們在書海中盡情暢遊,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小鋪村有文藝表演隊三個,涉及到的節目類型各種各樣。其中有小鋪村后街文藝表演隊的腰鼓、秧歌、廣場舞;小鋪村西頭文藝表演隊的南獅、竹馬、扇子;小鋪村東頭文藝表演隊的舞龍、旱船、花籃等。文藝表演隊在節假日期間積極開展文藝表演活動,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會廟會】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六日為小鋪村的古會。二月初六當天,街中間的空地上,戲臺早已被熱心的群眾搭建完畢,演員們都已經化好了戲妝,穿好了行頭等待演出。隨著古會會首一聲宣布,花炮齊鳴,鑼鼓喧天的大平調開始了,引來了三裡五村的戲迷們,在他們心中,那感覺絕不亞於現代知名歌星高價演唱會的盛況。這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劇種,在鄉親們的內心深處是根深蒂固的,其表演氣勢恢宏,場面宏大,唱念做打並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由於大平調歷史悠久,它板腔體的唱腔風格獨特,音樂曲牌渾厚,現存曲牌有「水上漂」、「滾龍珠」等130多個;傳統笛牌有「爬山虎」、「紫金杯」等30多個;唱腔板頭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三板、正版、倒三撥、一串鈴等30多個。在唱法上用真聲吐字,假聲行腔,甩腔時翻高八度,後音掛「謳」,聲激音揚,盪氣迴腸,極富韻味,就像一壺溫熱的老酒,沁入了老農心田。
觀世音菩薩廟前,小鋪村的文藝表演隊舞獅班披掛整齊,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幾隻武獅閃轉騰挪,爭奪繡球,引來大人小孩兒的駐足觀望,將廟前不大的空地圍了個水洩不通,不時爆出陣陣叫好聲。進廟燒香的人群絡繹不絕,觀世音菩薩廟附近的天空,瀰漫在繚繞的爆竹煙香中。
村街兩旁做小買賣的人,提前佔據了有利地形,韻味十足的叫賣聲招攬著顧客。村裡各家的親戚都要來趕會,同時也是串親戚,連過年時不走動的親戚到了二月初六這天也會來。主家備齊了美酒好菜,熱情款待著遠方的親朋好友。席間,談論著家長裡短,把酒問桑麻。
古會上,周邊商賈雲集,以村南北街為中心,向兩側的副街延伸開去。商品種類繁多,凡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都可以在會上找到,大到電器農具、成衣布匹,小到針頭線腦、兒童玩具,應有盡有。廟會上的鄉村特色小吃,儘管你已吃飽了肚子,見了也會眼饞:炒涼粉兒、涼皮兒、谷翻兒、炸棗糕、肉合、火燒夾牛肉、高爐燒餅、梨膏……鄉村廟會上的這些特色小吃,都是用自家地裡打下的糧食進行加工製作的,絕對綠色食品,嚼在口中,有一種自然純香。
廟會上的交易市場熱鬧異常。因小鋪村周邊是農作物種植、養殖區,交易的牲畜品種主要是以羊、豬為主。其交易方式還是沿用多年來的傳統方式,使人感到神秘:交易雙方不直接進行接觸,而是由經紀人進行交涉,經紀人都是深諳交易市場行情的老手,也是人們信得過得實誠人。兩位經紀人商討價錢時並不出聲,而是面對面地站在交易市場一側,將手伸進對方袖筒裡以手語進行比劃,並配以眼神和面部表情,具體怎麼個動作,外人卻不得而知。因為是在袖管內進行的,只有當事人明白個中意思,像搞地下工作一樣,這種交易方式的好處是外人不知道成交價,不會擾亂市場行情。在袖筒中討價還價,你知我知,旁人無法知道,最為妥善,這種做法既有保密性,也體現了中國商業文化中重誠信的一面。
【村中名人】
李洪堂,中共黨員,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濟源中學任教。他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回鄉後歷任小鋪鄉大武莊小學、靳莊小學、許莊小學、大鋪新建聯中學校校長,為國家培育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小鋪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守堂,中共黨員,1958年參軍入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職幹部,從瀋陽軍區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對外聯絡部任職,參與軍隊的各項建設工作,為國家和軍隊建設做出了一定成績。
【村中故事】
千辛萬苦送軍糧
解放戰爭時期,小鋪村有一個送糧隊,可謂是遠近聞名。
淮海戰役時,小鋪村接到了為作戰前線送糧的緊急任務。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想想戰士們在前方鏖戰,後勤保障一定要跟上。村裡的負責人趕緊組織村民,組成了以李、陳、王等姓氏人員為主的送糧隊,立刻啟程,踏上了送糧徵程。
當時糧食匱乏,送糧隊員的口糧是每人每天一斤穀子。大家都知道,穀子去皮才能變成米,所以每到一處有人煙的地方,送糧隊員需要先找石臼,把穀子搗成米,再借用人家的鍋灶做飯。吃過飯,吸袋煙,哪怕是星夜也要繼續趕路。送糧隊的隊員都是年少力大的壯年人,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根本就不夠吃,餓得頭暈眼花、前心貼後背是常有的事。為了克服飢餓,他們除了趕路,還要挖野菜、摘野果或者採摘些樹葉以充飢。
整整四十天,他們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忍受著飢餓的折磨,冒著惡劣環境的威脅,終於把軍糧送到了目的地。可是我們的送糧隊員卻一個個餓的、累得面黃肌瘦。他們沒有讀過多少書,也沒有誰認識多少字,但他們從骨子裡有一種擁軍愛軍的思想。就是這種思想一直支撐著他們,再餓也從沒動過軍糧的念頭。
村支部書記:黃廣斌
村委會主任:李勇
資料收集:李志宇
撰稿人:李志宇
責任編輯:馬雙喜田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