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民眾攻佔巴士底獄,裡面關押了七個人,都不是正常人

2020-12-13 騰訊網

攻佔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事件。作為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象徵,1789年7月14日被巴黎人民攻陷。為了紀念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法國政府宣布把7月14日定為國慶節,一直到今天。

巴士底獄建成於1382年,建築樣式是城堡,是為了跟英國人作戰使用。後來巴黎城市擴大,巴士底獄成了城內建築,失去了軍事功能。它佔地2670平方米,有8座塔樓,周邊設有深溝,設吊橋進出,城牆很厚,還是巴黎制高點,是易守難攻之地。大革命時期,巴士底獄是個監獄,但裡面架著幾門大炮,還有個軍火庫。法國國王在裡面駐紮了不少的軍隊,專門用來關押政治犯,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在此坐牢。現代史學家認為:「當時的巴士底獄,是全法國生活條件最好的監獄。」

1789年5月,由於財政困難,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向第三等級徵收新稅。代表們不同意。路易十六偷偷讓軍隊開進巴黎,準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來,群情激憤,巴黎人民迅速行動起來,搶了幾萬支槍,攻佔了市內所有陣地,只剩下易守難攻的巴士底獄。巴黎人民設法搞來破舊的大炮,一個賣酒人成為炮手,隨著火力增強,守軍舉白旗投降。巴士底獄被攻陷。

打開巴士底獄才發現,裡面並沒有政治犯,一共關押了七個人,都是奇葩,沒有一個正常人。七個人中,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四個造假者;還有一個更奇葩,他是薩德侯爵,當時很年輕,是個xing變態,父母擔心他到處生事,交給監獄代為照管,還支付不少的照管費。

當時歐洲所謂的專制,國王權力並不大,他們的封地往往沒有封臣多,而且處處受法律限制,國王只能娶一個老婆還不能離婚。

如今巴士底獄已經被拆除,巴士底廣場中央豎立著一根銅柱,是為了紀念1830年法國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此地仍然是巴黎地標,是眾多學生運動的發起地點,是各種抗議、示威者最鍾愛的集會場所,是法國人心目中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徵。

相關焦點

  • 妖魔化的巴士底獄:舊制度時期法國民眾的「集體記憶」!
    巴士底獄雖處於國家的中心位置,但一直保持著絕對的神秘性,人們對裡面的情況完全不了解,更是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任何有關的巴士底獄的故事或評論都牽動著人們的心弦。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民眾意識,而且這種意識的普及是從上層向社會傳播的。
  • 從巴士底獄到拉福斯獄
    重讀狄更斯這部小說,感覺故事是圍繞兩座監獄展開的,兩座監獄即巴士底獄和拉福斯獄。前者很有名,說到法國大革命,不可能不提到它;人們通常把攻佔巴士底獄,當作法國大革命的開端。這之前,巴士底獄是王家監獄,專門用來關押政治犯的。後者則少人知道,我上網查了,「拉福斯」這詞,幾乎只在《雙城記》中出現,讓人疑心是個化名。這是法國大革命後,用來關押貴族的監獄。
  • 巴士底獄,舊時代的黑暗專制回憶,歷史意義究竟如何?
    巴士底獄在很長時間都是以可怕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目前。而真實的巴士底獄又是怎樣的呢?攻佔巴士底獄1365年,國王查理五世為了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防禦英國人的進攻,遂在巴黎建造了的軍事要塞。其位置拱衛著國王定居的聖珀爾宮殿。通過公路可以連接羅浮宮和文森內斯。
  • 高舉民權的大旗,衝破專制的枷鎖:巴士底獄的陷落開啟法國新時代
    一場低勢的民權與封建的王朝制度的對決即將開始,巴士底獄在其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巴士底獄,法國人民畏懼又痛恨的地方,它的覆滅會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攻佔巴士底獄打響了法國大革命的第一炮,隨後無數人民的鮮血澆灌了滿地的薰衣草,有了現在的浪漫之都巴黎。
  • 法國國慶日的由來——攻陷巴士底獄
    1789年7月13日清晨,巴黎上空響起悠遠的鐘聲,20多萬人手持長槍、短刀衝上街道,他們奪取武器,攻佔要塞,仿佛一道勢不可擋的洪流,淹沒了整個巴黎。起義整整持續了一天,整個巴黎都被起義大軍所佔領,大家互相擁抱,大聲歡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勝利的喜悅。 「到巴士底獄去。」
  • 探秘法國文化坐標:巴士底獄
    先驅的鮮血都是粉色的,生命的消逝就像玫瑰的綻放。但毛主席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法國大革命絕非一場春日裡嬉笑恣意的遊戲,它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是一把鐵錘,將一具腐朽惡臭的行屍砸得粉碎。這具行屍的化身,便是巴士底獄。
  • 「非理性」心理效應:從「鐵面人傳說」看巴士底獄的「妖魔化」!
    有的是在自己家裡被捕;有的是在公路上或是夜晚的街上秘密逮捕;甚至還有的是在國外被捕然後帶回法國的,但是這些方式都是儘可能的秘密執行。因此一個囚犯被秘密逮捕並關押好幾年,囚犯的朋友或家人可能都不會知道,直到囚犯被釋放出來告訴他們一切。其次是囚犯在釋放前,囚犯必須在釋放書上簽署了一份宣誓,宣誓他不會洩露他在巴士底獄所看見的和所聽見的一切。
  • 法國神秘囚犯:戴鐵頭套被囚34年,病逝巴士底獄後,身份至今成謎
    身份成謎的鐵面人歷史上,巴士底獄是法國封建王朝統治的象徵,巴黎人民對它憎恨萬分。於是法國大革命時,巴黎人民的攻陷了這裡,卻在這裡發現了"囚犯號碼64389000,鐵面人"這麼一行字。鐵面人是誰?為什麼會被關在這裡?是歷史後人的一個謎。
  • |國慶節|法國_社會|香榭麗舍大道|巴士底獄|巴黎
    很多學法語或是對法國感興趣的小夥伴或許都聽過這樣的傳聞——法國是全世界假期最多的國家。蝸蝸上網求證了一下,ehhhh好吧,上述傳聞並不完全屬實(噓!和第一名英國只差1天)。法國國慶節起源國慶節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特別有紀念意義的一天,法國也不例外,我們先來看看法國國慶節的起源,可以對這個節日有更深刻的理解。140年前,1880年,法國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將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
  • 巴士底有個關押鐵面人牢房,鐵面人究竟是誰,調查一個人就成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巴士底監獄非常出名,曾經的被法國君主控制著,只要有敢反抗皇權制度的人,都會被抓進巴士底獄,受盡折磨。直到18世紀,法國全國上下反抗「君主制度」,想要人權的浪潮湧起,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 「巴士底獄文學」是什麼意思
    而巴士底獄是法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監獄,象徵著落魄。因凡爾賽文學的精髓是用文字編故事來不經意間流露自己的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所以巴士底獄文學的精髓在於:刻意流露出自己的底層生活意識形態。
  • 法國神秘囚犯:戴鐵頭套囚禁34年,巴士底獄病逝後,身世仍舊是謎
    這位鐵面人曾經被關押直到去世,然而在監獄34年期間,他一直帶著鐵面。關於鐵面人的身份,大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法國的王室說由於他的身份特殊,需要長年累月的戴著面具 因此戴鐵頭套囚禁三十四年,讓中外的人非常好奇他的身份,直到這位鐵面人病逝於巴士底監獄後,他的身份仍然是個謎。
  • 吳曉波:如何攻陷內心的巴士底獄
    1860年,愛德華·龔古爾——他因創辦龔古爾文學獎而聞名——在評論新建中的巴黎城時就不無失落地寫道:「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未來的美國的繁華都市。」這一情緒後來還被寫進了一本法國的中學生歷史讀本中,作者督促歐洲青年思考:「美國正在變成世界的物質中心,歐洲的知識分子和道德中心的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 歐洲神秘「鐵面人」,戴面具被關押42年,死後痕跡全無,他是何方神聖
    這下就讓當時的囚犯感覺到了這個人肯定不簡單,畢竟這所監獄裡面是專門關押皇室貴族的,首先可以確認這個人和皇室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具體是誰,囚犯們就不得而知了。 ,根據囚犯描述道,要不是發現了,甚至以為這所監獄就沒有一處好地方,當然警員住的地方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