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獄一直是中國人了解最多的建築之一,在許多人眼中,它都和法國的專制制度綁定在了一起,是君主專制的象徵。儘管法國的革命已經結束了兩百多年,巴士底獄的"妖魔化"形象始終保存在人們的記憶裡。
從我們掌握的資料及近年的研究成果來看,上述的"共識"其實很大程度上源於巴士底獄的各種"傳說"。這些"傳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對法國社會轉型的認識和對大革命政治文化演變的把握,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版畫中的巴士底獄
一、巴士底獄內的管理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那就是對外神秘、對內嚴格,從巴士底城堡的司令到最普通的囚犯都必須嚴格遵守監獄的管理制度
第一、對外神秘
首先是巴士底獄的囚犯被逮捕的方式各不相同,這是根據他們在公眾地位或涉及他的事件重要性決定的。有的是在自己家裡被捕;有的是在公路上或是夜晚的街上秘密逮捕;甚至還有的是在國外被捕然後帶回法國的,但是這些方式都是儘可能的秘密執行。因此一個囚犯被秘密逮捕並關押好幾年,囚犯的朋友或家人可能都不會知道,直到囚犯被釋放出來告訴他們一切。其次是囚犯在釋放前,囚犯必須在釋放書上簽署了一份宣誓,宣誓他不會洩露他在巴士底獄所看見的和所聽見的一切。第三是為了保持神秘性,在監獄裡一般都不會使用囚犯的名字,而是根據房間在塔樓的位置,從底部起編號,並且把房間號指定為囚犯的代號。
第二、對內嚴格
當囚犯們從踏進巴士底獄的大門時,他們也就必須開始接受一系列審查,這其中主要是公開審查。當囚犯到了巴士底獄,他就被帶到會議室接受到場的國王代理人的檢查。問題無非是囚犯的出生、國籍、職業以及公共事務。囚犯身上所有可能會用於對自己或別人犯下暴行的、以及便於逃走的東西都被拿走。這些東西都放在一個盒子裡,外面貼了個標籤,標籤上面寫著囚犯所被關押的塔樓及房間號。囚犯籤署了一份從他身上拿走的東西的清單和一份他的審問報告後,他就被帶到自己的房間。
版畫:攻佔巴士底獄
二、巴士底獄由於曾作為關押政治犯的主要監獄,管理嚴格自然是應當的,那麼它的生活條件呢?
法國舊制度時期地下文學中流行的一系列小冊子在抨擊巴士底獄時,都不可避免地把巴士底獄描寫成一個吃人的怪獸。因此,外面的人們普遍會認為巴士底獄的囚犯都過著非人般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實際上,與當時的其他法國監獄相比,巴士底獄裡的管理儘管嚴格規範,但卻是法國眾多監獄中生活條件最好、甚至可以稱為舒適的監獄之一。
巴士底獄內等級森嚴,囚犯所享受的待遇與他的社會地位直接掛鈎!
首先,在飲食上,囚犯的飲食費用按人頭由國王負擔,國王會給予每個不同等級囚犯一定數額的生活費用。根據《巴士底獄檔案》(Les Archive de la Bastille)的記錄,巴士底獄囚犯的飲食一般都是根據城堡司令的安排而一成不變的。
白天囚犯喝肉湯等,晚上是一片烤肉、濃味蔬菜燉肉和沙拉,在齋戒日吃魚和另外兩種菜餚,晚上吃蛋和蔬菜。不同級別的囚犯的飲食差別非常小。每名囚犯每天有一磅麵包和一瓶酒的津貼;甜點心是一個蘋果,一塊餅乾,一些杏仁和葡萄乾、櫻桃、醋慄或者李子。其次,在住宿上,除了整日陰暗不見陽光、老鼠蟑螂遍布的潮溼地牢以外,普通囚犯的房間都有窗子、煙囪和爐子,甚至每層都會設置付費房間(pistole)。
另外,一些舊制度時期地下文學的作者在寫巴士底獄生活的時候都會提到專門為囚禁犯人的鐵籠子,以及用來折磨囚犯的器具。但不管是詢問檢查過整個監獄的人,還是主管拆除巴士底獄的建築師,他們所說的器具並沒有找到,甚至是任何線索都沒有。攻佔巴士底獄時的四個看守,包括一些前任的看守,他們都聲稱從來沒有見過這些,他們也沒有聽說有任何囚犯被折磨過。在17世紀就禁止折磨囚犯,"死亡房間"或地下密牢都只是存在於想像中。在巴士底獄很少有死亡的,即使是死亡也是因為自然原因。
再者,巴士底獄中的精神娛樂活動也能夠得到滿足。囚犯在巴士底獄裡可以與外界通信,可以接受來訪。
除此之外,巴士底獄裡一座小圖書館,裡面大約有500卷書。據說這座小圖書館的書籍收藏是從一名關押在巴士底的外國囚犯開始的,他大約在18世紀初死於巴士底獄,後來的囚犯將此做法發揚光大,書籍得到了擴充。有時候,囚犯允許在圖書館閱讀;但是通常是將書帶到囚犯的小屋。一開始,書的選擇取決於監獄看守的品味,但是到後來,囚犯也可以向監獄看守指定具體的書籍。如法國歷史學家讓一弗朗索瓦·馬蒙泰爾 (Jean-Franois Marmontel, 1723-1799)於1759年底到1760年初在巴士底獄被關押了半個月,城堡司令就給了他目錄讓他選擇他想要的書籍。雖然他謝絕了監獄長,但是他的僕人問監獄看守要了本小說,看守就把書帶了過來。
三、鐵面人的傳說:"非理性"的心理效應,舊制度末期法國公共輿論的一個縮影
其實從巴士底獄檔案中的記錄來看,巴士底獄絕非一個慘無人道的地方,這裡的囚犯大多能夠得到即使相比今天監獄都更為人道主義的對待。那麼,究竟為何巴士底獄被妖魔化的如此嚴重?我想這離不開舊制度時期各種地下文學中關於巴士底獄傳說中的猜測。
流行於18世紀法國的"鐵面人"傳說版畫
關於巴士底獄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所謂鐵面人(l' homme au masque de fer,或Le mystérieux Masque de fer)事件,這是法國史中的一大懸案。巴士底獄的登記本對這位囚犯生前的記載僅限於在1698年9月18日記下的一點內容。它是這樣寫的:
"9月18日下午3時,巴士底獄獄長聖馬爾先生從他過去管理的聖馬克裡特監獄第一次來到巴士底獄。他帶來了一位他早在比尼盧爾監獄任職時就帶在身邊的老囚犯。這個犯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戴著黑面罩,而且從不披露姓名。下車後,我們先把他送進巴茲尼葉塔的第一號牢房,等著天黑。晚上9點鐘的時候,我和獄長先生從聖馬克裡特監獄帶來的執達吏盧薩爾治先生一道把他引到貝爾託迪耶塔的第三號牢房。遵照聖馬爾先生來前給我下的命令,事先在牢房裡安置好了犯人所必需的一切東西。這個犯人將由盧薩爾治先生親自看管。"
從那時起,這位隱姓埋名的囚犯,直到1703年11月19日一即他轉入巴士底獄五年之後死去的那天之前,再沒有被什麼文字材料提到。在鐵面人死後,巴士底獄的登記本上記載了這位犯人咽氣前後的一些情況,這位囚犯的名字登記為厄斯塔什·杜熱爾(Eustache Dauger),但一般人都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化名而已。
鐵面人的故事在1715後開始傳播,主要是因為伏爾泰的著作《路易十四時代》的發行。伏爾泰是巴士底獄的常客,在巴士底獄裡可以自由行動,而且經常與城堡司令同席用餐,因此他有可能從見過鐵面人的囚犯、看守、醫生和牧師那裡聽到過一些議論。離奇的是,在《路易十四時代》的第25章中,伏爾泰寫到:"這件事情竟然沒有一個歷史學家知道"。他所知道的也只限於以下內容:
"一個身體高於常人、年輕、漂亮、高雅的不知名的囚犯,被極端秘密地押送到普羅旺斯海外的聖馬格麗特島上的一座城堡。這個囚犯一路上戴著面罩,面罩的護顛裝有鋼製彈簧,使他能戴著面具吃飯而不感到絲毫不便。看押人員奉命,如果他取下面罩就殺死他。……這個無名氏被帶到巴士底獄以後,人們在這個城堡裡儘可能把他的住宿安排的非常舒適妥帖。他要什麼從未遭到拒絕。他最喜歡異常精美的襯衣和花邊。他常常彈奏吉他。為他做的是頭等飯菜。典獄長很少在他面前坐下。……這個不知名的人於1703年死去,當晚就被埋在聖保羅教區。令人倍感驚訝的是,他被解送到聖馬格麗特島時,歐洲並沒有什麼重要人物失蹤。"
在鐵面人死後,巴士底獄就馬上採取了非常措施,不僅將他使用過的家具、衣服、被褥被扔進火爐裡燒毀外,就連他使用過的金屬製品也被溶化掉。巴士底獄還將囚禁他牢房的牆面刮掉,重新多次塗抹白灰,同時將牢房地面的磚石也換上了新的。總之,能嗅出鐵面人痕跡的東西全部都被抹去了。
儘管如此嚴防,但在巴黎的街頭巷尾還是流傳著有關鐵面人的各種故事。誰是這個被囚禁在巴士底獄中長達34年之久的鐵面人呢?而發出長期囚禁鐵面人命令的,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為什麼要長期囚禁鐵面人呢?
無疑,鐵面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囚犯。據說,鐵面人掌握著威脅法國波旁王朝的秘密,所以才被投進監獄。於是人們對"被謀殺的受害者"提出了無盡的猜測,猜測他是國王的私生子、國王的孿生兄弟或王后的私生子、國王的其他對手甚至是國王的生父等等。但是不管關於鐵面人的猜測怎麼變化,都有助於把"鐵面人"事件巴士底獄秘密原則的體現,而且在公眾眼中形成這樣的形象:這種秘密肯定是由於國家"專制"而掩蓋的政治暗殺。
19世紀法國市面上的"鐵面人"小說封面
關於鐵面人的傳說成為了法國歷史上的一件懸案,鐵面人的真實身份至今自然也無人知曉,但是由此我們不難看到,在法國的舊制度時期圍繞著巴士底獄的一系列恐怖傳說和想像將這座國王的監獄"妖魔化"為了專制主義的符號!
鐵面人就像是舊制度末期法國公共輿論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在真實信息閉塞的環境下,人們只能藉由地下文學市場的小冊子而產生出"非理性"的心理效應,也是在這種社會輿論下,巴士底獄給人留下的只有妖魔化的印記。
參考資料
圖源:法國圖書館(galica.bnf)
史料:巴士底獄檔案記錄(法圖法語原文親筆挖掘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