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地間,精彩家國夢——新華社記者對話航天員劉旺、王亞平

2021-01-20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李國利、陳曦、朱霄雄)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遨遊太空33天後重返地球家園。

返回過程是什麼樣的體驗?他們在太空表現如何?進入太空是什麼樣的感覺?……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曾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劉旺、王亞平。

飛船返回過程驚心動魄

記者:還記得當年您從太空返回的過程嗎?

劉旺:給我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逐漸進入大氣層,返回艙和大氣層摩擦產生巨大的火焰,使整個舷窗看上去都是紅的,我就想到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面的那種感覺。

還有就是開傘時會讓返回艙擺動旋轉,我們坐在裡面就是翻江倒海的感覺,但這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高興的時刻,因為意味著降落傘打開了。

王亞平:返回過程非常驚心動魄。一個是飛船進入大氣層時,身體一直在承受著過載。我看到舷窗外被火燒得通紅通紅的,還能聽到火燒得「呼呼」的聲音。

另一個是開傘的瞬間。在返回艙裡,我們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把你甩到哪個方向,那是一種沒著沒落的感覺。還有就是飛船著陸衝擊力非常大,返回過程中,我們要不停地收緊束縛帶,把身體固定好,否則著陸時的衝擊力很大,有可能受傷。

記者:這次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和兩位航天員通話沒有?

劉旺:我們的第一次通話,是他們剛入軌的第二天。我說,海鵬,感覺如何?他說依舊。因為是第三次上天,對海鵬來講是一個很自主的事情。問陳冬,他說感覺太空很美好,看地球特別美,因為他是第一次上天,和我當年一樣,第一次在300多公裡外的空間看地球,非常美,值得銘記終生。

王亞平:我記得我跟他們說的第一句是:神舟十一號,我是神舟十號。在太空時,特別希望能和戰友通話。因為除了家人,我和戰友們是在一起工作訓練時間最長的。這次任務中,我們在地面也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和他們說上幾句。

記者:景海鵬、陳冬的表現如何?

劉旺:非常好。飛行期間,他們的各項身體數據和地面上變化不大,可以看出他們在空中的狀態非常好。對中長期太空飛行來說,航天員乘組的身體情況決定了他們工作的狀況和任務的完成情況。對載人航天工程來說,航天員乘組的健康也就意味著任務的順利進行。

王亞平:無論從身體狀態、工作狀態還是心理狀態,他們表現得都非常出色,配合得也非常默契。

陳冬是第一次飛行,雖然沒有飛行經驗,但從他所有的表現,我覺得他都不像是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

景海鵬是第3次飛天,並在太空度過他的50歲生日。他是一個特別沉穩內斂,對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的人。有他在,我們都感覺非常踏實,可以說他是這個乘組的定海神針。

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

記者:第一次飛天有什麼感受?

劉旺:剛入軌的時候,很好奇和興奮;進入工作狀態後,是一種平靜,總想著把每項工作做好;到後期,是一種留戀,尤其是快要離開天宮的時候,畢竟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生活了這麼多天,總想在自己的記憶中多留一些,印象更深一些。

離開天宮後,還有一種心情就是迫切,急切想更早更快地返回地球,早點見到戰友、親人和朋友。

王亞平: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些感受。首先是身體上的。在上升時,從有重力到失重的那一瞬間,能感覺到身體蹭地一下就起來了,因為束縛帶繫著沒飄出去。那種感覺,像瞬間要騰雲駕霧一樣。

然後是視覺上的衝擊。在失重的那一刻,艙裡面所有能夠飄起來的東西都飄了起來,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樣。

還有心理上的衝擊。到了太空中,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大,比如對祖國的熱愛,對地球的熱愛,對家人親人戰友的牽掛;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小,比如得失。

記者:執行手動交會對接是什麼心情?

劉旺:神舟九號由我來執行第一次手控交會對接,也是第一次作為中國的航天員來真正駕駛飛船,實現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雖然在地面訓練了很長時間,技術穩定性都很好,但剛開始在120米試手柄時,還是有點壓力的。隨著距離的接近,我的信心越來越大,對接肯定不成問題,只是希望精度更高、偏差更小。最後的結果確實比我們工程上要求的參數要小很多,並且比自動交會對接省燃料、省時間,精度也高。這一點也說明中國航天員的技術是一流的,中國載人航天技術是一流的。

記者:有想過再一次進入太空嗎?

王亞平:在地面的時候,祖國是家,太空是夢。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能夠再次飛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夢想。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記者:都說航天員訓練辛苦,您覺得苦在哪?

劉旺:我覺得如果你喜歡或者是熱衷於一個事業,就不存在什麼苦。對於我們來講,更期待一個任務,等待任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但我們的年齡在增長,如果到退出隊伍時還沒機會執行任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王亞平:航天員的很多訓練都是非常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其中一項是超重耐力訓練。每次在進行這項訓練時,我們的臉部肌肉就會變形,眼淚會不自覺地往外流,胸部還會感到極度壓抑,呼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必須按照規定完成各種動作,每次真有度秒如年的感覺。

其實,每次訓練,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按鈕,如果在訓練中感覺挺不下來,可以隨時請求暫停。但這麼多年沒有一個航天員碰過這個按鈕。

對我來說,當加入這支隊伍、對著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時,當穿上航天服準備為祖國出徵太空時,我心中都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對航天事業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執著,也因為這份熱愛足以讓我克服所有困難、戰勝所有難關,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記者:的確,航天員是一個高風險職業。

劉旺:航天飛行中,有些事故和風險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是這個工程和職業必然存在的。我們不迴避,一旦發生就必須面對或承擔風險帶來的一切後果。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所以風險、成功、進步、榮耀,都必須面對。

王亞平:在我飛行回來之後,很多人問我發射的那刻在想什麼,害怕不害怕。其實,面對未知的挑戰,害怕是每個人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在發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沒有恐懼和害怕,只有6個字——責任,使命,圓夢。

航天員這個職業確實是高風險、高危險的事業,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今天,我對工程總體放心、對飛船技術放心,也對背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術、工作態度放心,所以我們執行任務時也是非常有信心和決心的。

加入航天員大隊宣誓時,誓詞曾寫道——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甘願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

相關焦點

  • 夢幻天地間,精彩家國夢
    圖為王亞平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內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發 (曹江濤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李國利 陳曦 朱霄雄)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遨遊太空33天后重返地球家園。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航天員用吸水紙將水球回收。(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  在天宮一號實驗艙裡,指令長聶海勝當起了「助教」,負責配合「主講」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擔任攝像師,他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才能把精彩圖像傳回地面課堂。
  • 中國最美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中授課,成第一位「太空教師」
    雖然說在初中畢業之後,王亞平的家人並不希望她繼續讀書,但是,心懷遠大理想的她卻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高中。在王亞平高中畢業那年,正趕上空軍來到學校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此時,王亞平對飛行員這個職業也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憑藉著自身優秀的素質,最終,王亞平成功被選入了長春飛行學院中,並開始了對飛行技術以及其他知識的學習。
  • 她是中國最美航天員,17歲考上空軍,30歲成為太空人,33歲完成任務!
    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所有人都知道航天事業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培養一個航天人才特別不容易,需要經過層層選拔,進入航天載人工程更加萬裡挑一,幾乎比考上名牌大學還要難。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特別快,現在已經完成了載人工程,下一步就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了。
  • 神九航天員出艙不同以往 將首次保持躺姿半臥姿
    十點回家 神九擁抱大草原航天員出艙時將首次保持躺姿和半臥姿十天前的那個下午,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叩開天宮一號(微博)的艙門,第一個進入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第一個家。至此,三名航天員告別他們的太空家園,神舟九號也和牽手相依了十天的天宮一號說再見了。按照計劃,神舟九號飛船將於今天10時許返回地面,投入地球家園的懷抱。天宮一號則繼續留守太空,再一次開始孤獨之旅。飛船主著陸場天氣預報顯示,當地今天多雲間晴,氣象條件有利於返回艙順利著陸。
  • 中國僅有的兩位女航天員,其中一位是上校軍銜,她們現狀如何?
    雖然如此,在我國航天史上,有且僅有兩位女航天員,巾幗不讓鬚眉,她們經過層層選拔,成為航天員中的一份子,創造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那麼,中國僅有的兩位女航天員,她們分別是誰?現狀如何?一、劉洋劉洋是我國首位女航天員,1978年10月出生於河南林州。
  • 航天員張曉光的成長故事……
    離開家前,我擁抱著母親,一邊幫媽媽擦著淚水,一邊聽著媽媽的叮嚀與囑託,不禁想起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那首詩。1985年6月,帶著父親送我的那支金筆,帶著親人的期望和囑託,帶著遨遊藍天的夢想,我來到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
  • 我國女航天員選拔是否要求必須已婚生育過?
    不拐彎抹角,我國在選拔女航天員的時候,根本沒有哪個條款要求必須已婚已育,多年以前,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相關負責人就曾經明確表示過這一點,只是不知道怎麼到現在還有人把女航天員少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這條要求。而且,大家也只需要從我國女航天員被正式確認身份的時候,到底是不是處於已婚已育狀態就知道了!
  • 神九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按北京時間進行作息
    航天員的睡袋固定在艙壁上,因此航天員看起來是站著入睡的。睡袋外面是淺藍色,裡面是白色,頭部有防護,同時配有防止艙內噪聲和光線的耳罩、眼罩。  航天員系統總體室主任劉偉波介紹說,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將按照天地同步原則安排,進入組合體運行階段後按北京時間休息和工作。
  •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落地後為何很少露面了?她現在過得如何?
    近幾十年來,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神州7號航天員景海鵬、劉伯明和一位女航天員劉洋,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當中也有一位女航天員,即神州9號航天員劉洋。1978年出生於河南林州的劉洋,從外表看很不起眼,短髮,總是笑眯眯的樣子,看上去就像是她鄰居家的大姐。
  • 王亞平 | 結廬在人境
    王亞平老師非常開朗,讓我的審時度勢和小心翼翼沒派上用場。紫砂前輩身上的睿智聰慧,勤奮刻苦,謙恭溫和王亞平幾乎佔全了,他就像一位鄰家大哥,真心真性毫無距離感,和他聊天的感覺非常愉快。確實,到了看山還是山,巫山不見雲的年歲,更能體會王亞平作品中的內涵。王亞平確實是個小年輕,他的心很年輕,身體很好,力氣很大,為人很熱情,為人處事很低調。他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創作出的作品,都證明他的藝術生命力及其旺盛。說到恩師,怎麼都繞不開一個人,這人就是工藝美術學院的張志安教授,王亞平說,張教授給他的教導值得記掛一輩子。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每一點航天領域的科技進步,都是人類向著浩渺星空邁進了一步」,年過八旬的陳祖貴老先生,向記者講起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往事猶如捲起的畫卷,徐徐展開……「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 揭秘:中國航天員未來的「座駕」有多牛
    作為未來我國航天員馳騁太空的全新「座駕」,新飛船近可送航天員往返中國空間站,遠可去更遠的深空探險,既能載人又能載物,還可重複使用,將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吊裝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 景海鵬:中國首位再度飛天的航天員,他的貢獻不輸楊利偉
    2003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3年,中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從1個增加到了11人,也成就了很多個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楊利偉第一個乘坐神舟五號順利升空的人,翟志剛乘坐神舟七號,實現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劉旺是神舟九號航天員,首次太空對接操作的第一負責人;劉洋中國首位飛天女航天員乘坐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
  • 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為何返回後再無露面,她現狀如何?
    眾所周知,航天員這個職業極具風險和挑戰,複雜的環境和工作技能,使得航天員的選拔要求是異常嚴格,必須具備優良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每一個太空人都是經過大浪淘沙、萬裡挑一出來之後再經過千錘百鍊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