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榮中華有中醫傳承有方之外科.皮膚科科名醫方系列——(14)趙炳南外科方(下)

2021-02-07 小七的刀

121.百部酒

   【處方】 百部六兩 酒精十二兩

   【製法】 將百部碾碎置酒精內,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 用棉棒或毛刷蘸塗。

  【功效】 解毒殺蟲,疏風止癢。

   【主治】 蕁麻疹(瘩癘),神經性皮炎(乾癬)等搔癢性皮膚病。

    【方源】《醫宗金監·外科心法要訣》。

 

   122.補骨脂酊

  【處方】  補骨脂六兩 75%酒精十二兩

    【製法】將補骨脂碾碎置酒精內,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用棉球蘸藥塗於患處,並摩擦5~15分鍾。

 【功效】 調和氣血,活血通絡。

【主治】 白癜風(白駁風),扁平疣(疣症)。

    

    123.羊蹄根酒

  【處方】  羊蹄根六兩 75%酒精十二兩

   【製法】 將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內,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 用棉棒或毛刷蘸藥水塗於患部。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 手癬(鵝掌風),甲癬(鵝爪風廠落屑性腳癬(腳蚓症),體癬(錢 癬),神經性皮炎(乾癬)。

   【注意】慎勿入目。

 

  124. 龍膽草擦劑(龍膽浸劑)

 【處方】   膽草十斤

    【製法】水煎:第一次加水20000毫升,開鍋後煮1小時。第二次加水10000毫升,開鍋後煮40分鍾。兩次藥液合併過濾濃縮為9600毫升,裝瓶。

   【用法】塗於患處。

【功效】 清熱解毒,止癢止痛。

  【主治】 急性亞急性溼疹,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小兒痱子,丘疹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毛囊炎等。

    

   125. 冬蟲夏草酒

    【處方】冬蟲夏草二兩 白酒八兩

    【製法】 冬蟲夏草浸酒內七晝夜備用。

   【用法】 外用。用牙刷拈酒外戳1~3分鍾,早晚各一次。

   【功效】 補氣血,助生發,烏須黑髮。

    【主治】 圓形脫髮,脂溢性脫髮,神經性脫髮,小兒頭發生長遲緩。

    126.紅花酊

 【處方】   藏紅花一兩 75%酒精十兩

【用法】外塗或用紗布蘸藥罨包。

【製法】 紅花浸酒內七晝夜,去渣備用

【功效】活血去瘀,消腫止痛。

 【主治】 扭傷血腫,大面積灼傷,瘢痕。

    

    127.斑蝥醋漫劑

  【處方】  全蟲十六個 斑蝥十二個 皮硝四錢 烏梅肉一兩 米醋一斤

  【製法】將上藥入醋內,浸泡七晝夜,過濾備用。

 【用法】 塗於患處。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 神經性皮炎(頑癬),皮膚瘙癢症(癮疹)。

    【注意】皮膚有損傷者勿用。

128.百部洗方

 【處方】百部四兩 苦參四兩 蛇床子二兩 雄黃五錢 狼毒二兩五錢

   【製法】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五至六斤煮沸30分鍾。

 【用法】用軟毛巾溻洗,或溻洗後再加熱水浸浴。

   【功效】疏風止癢,祛溼殺蟲。

    【主治】 皮膚瘙癢症(症疹),神經性皮炎,陰囊溼疹(繡球風),蕁麻疹(痞癟)等。

    【注意】 有抓破瘡面慎用。

 

  129. 蛇床子洗方

  【處方】  威靈仙五錢 蛇床子五錢 當歸尾五錢 縮砂殼三錢 土大黃五錢 老蔥頭七個 苦參五錢

   【製法】將上藥碾碎裝紗布袋內,用桑枝架在水鍋上蒸後用,或煮水浸泡用。

 【 用法】 蒸後熱溻或浸泡坐浴。

  【功效】散風祛溼,殺蟲止癢。

    【主治】陰囊溼疹,陰囊搔癢症(腎囊風),女陰洩瘍(陰蝕、會陰部溼疹搔癢症等。

    【注意】 有抓破出津水者慎用。

   【方源】《醫宗金監·外科心法要訣》。

 

 130.  芫花洗方

   【處方】 芫花五錢 川椒五錢 黃柏一兩

    【製法】 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加水五至六斤,煮沸30分鍾。

   【用法】 用軟毛巾蘸湯塌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效】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多發性癤腫。

   【注意】 芫花有毒勿入口、目。

    【方源】《醫宗金監·外科心法要訣》。

 

131.   複方馬齒莧洗方

  【處方】  馬齒莧四兩 蒲公英四兩 如意草四兩 白礬四錢

    【製法】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加水五至六斤,煮沸30分鍾。

   【用法】 用軟毛巾蘸湯塌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效】 清熱解毒,除溼止癢。

    【主治】多發性癤腫,膿皰瘡。

 132.  柏葉洗方

   【處方】 側柏葉四兩 蘇葉四兩 蒺藜秧八兩

    【製法】共碾粗末,裝紗布袋內,用水五至六斤煮沸30分鍾。

   【用法】 用軟毛巾蘸湯塌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功效】清熱,潤膚,止癢。

    【主治】牛皮癬(白疕風),魚鱗癬(蛇皮癬)及其他皮膚乾燥脫屑類皮膚病。

   

 

 133.  乾葛洗方

  【處方】乾葛四兩 明吼五錢

  【製法】 加水二至三斤,煮沸15~20分鍾。

  【用法】 待溫後浸泡手足。

 【功效】 去溼收斂止汗。

  【主治】手足多汗症及腋部多汗症。

    

 

 134.  紫草洗方

   【處方】紫草一兩 茜草五錢 白芷五錢 赤芍五錢 蘇木五錢 南紅花五錢 次厚樸五錢 絲瓜絡五錢 木通五錢 

【製法】加水四至五斤,煮沸15~20分鍾。

  【功效】 行氣活血,化瘀消斑。

   【主治】 肝斑(黧黑軒黯),中毒性黑皮病及面部繼發性色素沉著,下腿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瓜藤纏),下肢靜脈曲張(炸筋腿)。

    用法 溻洗溼敷。

 

135.   馬齒莧洗方

  【處方】馬齒莧二兩 (鮮馬齒莧半斤)

    【製法】淨水洗淨後,用水四斤煎煮20分鍾,過濾去渣(鮮藥煮10分鍾)。

  【用法】用淨紗布六、七層沾藥水溼敷患處。每天二至三次,每次20~40分鍾。

  【功效】清熱解毒,除溼止癢。

    【主治】 急性溼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溼毒瘍),丹毒,膿皰病(黃水瘡)。

    

   

 136.伸筋草洗方

 【處方】  伸筋草一兩 透骨草五錢 祁艾一兩 劉寄奴五錢 桑枝一兩 官桂五錢 蘇木三錢 穿山甲五錢 草紅花三錢 

【製法】 將上藥碾碎,裝紗布袋內,用桑枝架水鍋上蒸後用,或煮水浸泡後用。

  【用法】蒸後熱溻或浸泡,隔日一次。

 【功效】活血通絡,溫經軟堅。

   【主治】 硬皮病(皮痺疽、下肢靜脈曲張(炸筋腿),象皮腫等。

    【注意】急性炎症及破潰成瘡者勿用。

 

 137.  透骨草方

  【處方】  透骨草四兩 側柏葉四兩 皂角二兩 白礬三錢

   【製法】 用水適量,煎煮後待溫用除溼止癢。

【用法】 洗頭

  【主治】脂溢性脫髮。

    

138.  京紅粉藥捻

  【處方】  京紅粉一兩

    【功效】化腐提毒。

    【主治】陽症竇道、瘻管,膿瘍膿毒未淨。

    【主治】 膿腐已盡及對汞劑過敏者勿用。

    

 139.   紅血藥捻

  【處方】京紅粉五錢 利馬錐五錢 輕粉五錢 血竭一錢五分乳香二錢 蟾酥適量

【功效】解毒化腐,活血定痛。

   【主治】 陽症或半陰半陽症,癤癰已潰膿腐未淨引流不暢者。

    【注意】肉芽新鮮及對汞劑過敏者禁用。

 

 140.  紅肉藥捻

   【處方】京紅粉五錢 上肉桂面五錢 雄精一錢 煅珍珠一錢

   【功效】 回陽生肌,活血提膿。

    【主治】 陰症竇道、瘻管、膿瘍、瘰癧、鼠瘡以及附骨陰疽,久潰不欽者。

    【主治】 陽症寮道及對汞劑過敏者禁用。

  141.  回陽生肌藥捻

   【處方】人參五錢 鹿茸五錢 雄精五分乳香一錢 琥珀二錢五分京紅粉一錢 二分五釐

    【功效】回陽生肌,補血定痛。

    【主治】 陰症竇道、瘻管、膿瘍久不收口者。

    【注意】對汞劑過敏者禁用。

 

 142.  銀粉散藥捻

  【處方】  銀粉散適量

    【功效】收斂消瘀,解毒止痛。

    【主治】陽症癰癤及膿瘍竇道、瘻管肉芽水腫不鮮者。

    【注意】 陽症初起,膿水淋漓,雖近癒合,但嫩肉鮮紅者勿用。對汞過敏者禁用。

 

 143.  收乾藥捻

    【處方】銀粉散一兩 甘石粉兩 雄精一錢

    【功效】收斂解毒,生肌長肉。

    【主治】陰症及陽症竇道、瘻管,瘡口清潔趨於癒合,肉芽組織健康或有輕度水腫者。

    【注意】 陰陽癰疽初期者不宜用。對汞過敏者禁用。

144.白降丹藥捻

  【處方】  白降丹適量

【功效】 化腐軟堅。

    【主治】瘻管、竇道日久厚壁者。

    【注意】 對汞過敏及肉芽新鮮者禁用。

145.涼血五根湯

【處方】白茅根30-60克、瓜蔞根15-30克、茜草根9-15克、紫草根9-15克、板藍根9-15克。

【功效】涼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多形性紅斑(血風瘡),丹毒初起,紫癜,結節性紅斑(瓜藤纏)及一切紅斑類皮膚病初期,偏於下肢者。

146.荊防湯

【處方】荊芥穗、防風、僵蠶、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丹皮、生地、黃芩各9克,薄荷4.5克,蟬蛻4.5克。

【用法】水煎,每日一劑,分2次服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主治】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

147.祛溼健發湯

【處方】炒白朮、豬苓、萆薢、白鮮皮、首烏藤各15克,澤瀉、車前子、川芎、桑椹各9克,赤石脂、生地、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健脾祛溼,滋陰固腎,烏須健發。

148.全蟲方

 [處方] 全蟲6克皂刺12克 豬牙皂角6克 刺蒺藜 15~30克。炒槐花15~30克威靈仙12~30克苦參6克白蘚皮15克黃柏15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 熄風止癢,除溼解毒。

 [主治] 慢性溼疹,慢性陰囊溼疹,神經性皮炎,結節性痒疹等慢性頑固搔癢性皮膚病。 

149.消癰湯

【處方】]金銀花15-30克連翹9~15克公英15~30 克赤芍9~15克花粉9~15克 白芷6~9克川貝母9~ 15克陳皮9~15克蚤休9~15克龍葵9~15克鮮生地 15---.30克 

 [用法] 日1劑,水煎日服2次。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活血止痛。[主治] 蜂窩組織炎,癰症初起,深部膿腫化膿感染。

150.多皮飲

[處方] 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桑白皮15克乾薑皮 6克大腹皮9克 白蘚皮15克粉丹皮9克赤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5克 土槿皮9克

  [用法] 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功效]健脾除溼,疏風和血。

 [主治] 亞急性、慢性蕁麻疹。

151.涼血五花湯

【處方】紅花 雞冠花 凌霄花 玫瑰花 野菊花

【功效】涼血活血,疏風解毒。

【主治】盤狀紅斑狼瘡初期、玫瑰糠疹(風癬)、多形性紅斑(血風瘡)及一切紅斑性皮膚病初期。偏於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

152.涼血五根湯

【處方】白茅根 瓜蔞根 茜草根 紫草根  板藍根 

【功效】涼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多形性紅斑(血風瘡)、丹毒初起、紫癜、結節性紅斑(瓜藤纏)及一切紅斑類皮膚病的初期。偏於下肢者。

153.多皮飲

【處方】地骨皮 五加皮 桑白皮 乾薑皮 大腹皮 白鮮皮 粉丹皮 赤苓皮 冬瓜皮 扁豆皮 川槿皮

【功效】健脾除溼,疏風和血。

【主治】慢性蕁麻疹。

154.銀屑靈燻洗治療組方

【處方】金銀花30g、土茯苓30g、炒槐米20g、艾葉20g、莪朮15g、桃仁15g、紅花10g、當歸20g、火麻仁20g。

【用法】將中藥煎煮30分鐘後,燻洗患處。每日1次,每次30分鐘以上。

【主治】銀屑病

146.加味活血消癰湯。

【處方】夏枯草9克,紫草9克,丹皮9克,紅花9克,桃仁9克,澤蘭葉9克,三稜9克,莪朮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木通6克,小茴香6克。

【功效】解毒軟堅,活血消癰。

【主治】化膿性睪丸炎

147.清榮飲

[處方] 槐花25克 生地榆15克 白茅根20克 白芍 15克玄參15克金銀花20克 生地20克大棗20枚雞內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 每日一劑,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 分鐘,每劑煎二次,將兩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清熱涼血,滋陰補虛。

 [主治] 過敏性紫癜。證見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常伴 有鼻衄、齒衄或月經過多,或有發熱、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脈數。 

148.養血榮筋丸

【處方】潞黨參五錢 土炒白朮四錢 當歸三錢 首烏一兩 州續斷五錢 寄生五錢 補骨脂四錢 木香三錢 伸筋草五錢 威靈仙三錢 陳皮三錢 雞血藤五錢 赤小豆五錢 透骨草五錢 松節三錢 赤芍五錢

【用法】每服一丸至二丸,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效】養血,榮筋,通絡。

149.活血止痛散

【處方】土鱉蟲十兩 當歸二十兩 乳香(酒炙)四兩 自然銅(煅、醋淬)六兩 三七四兩

【製法】每八兩八錢細粉兌研冰片二錢。

【用法】每服五分,日服二次,溫黃酒或溫開水衝服。

【功效】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150.糠地糊膏

【處方】糠焦油5克,地榆粉10克,液化酚1克,用氧化鋅糊膏加到100克。

【用法】直接塗於皮損處。

【功效】 消炎,殺菌,止癢剝脫,軟化浸潤。

【主治】適用於亞急性、慢性、肥厚性皮膚病,神經性皮炎,溼疹等。

151.舒筋丸

【處方】川牛膝(去頭)一兩 穿山甲(酒炙)五錢 補骨脂(益水炒)五錢 川木香一兩 杜仲炭五錢 熟地黃二兩 白芷五錢 追地風五錢 山萸肉(酒炙)一兩 澤瀉一兩 藁本一兩 續斷五錢 蜈蚣一錢 全蠍五錢 厚樸(姜炙)五錢 勾藤五錢 紅花五錢 當歸五錢 黑豆八兩 黑芝麻四兩 桂枝五錢 羌活五錢 獨活五錢 官桂五錢 秦艽五錢 幹年健一兩 狗脊(沙燙去毛)一兩 白朮(麩炒)一兩 威靈仙一兩 何首烏(酒炙)一兩 土茯苓一兩 川烏(甘草、銀花水炙)四兩 草烏(甘草、銀花水炙)四兩肉桂(去粗皮)五錢

【製法】以上三十四味,計重四十一兩六錢。每四十一兩六錢細粉兌研馬錢子粉一兩。

【用法】每服一丸,日服二次,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功效】舒筋活絡,追風散寒。

152.黑蘞軟膏

【處方】白蘞10克,用10%黑豆油軟膏加到100克。

【用法】直接塗於皮損處。

【功效】收斂,止癢,還原角質作用。

153.大敗毒膏(仙方活命飲方加減)

【處方】大黃十兩 蒲公英二十兩 陳皮八兩 木鱉子(打碎)二兩 白芷六兩 天花粉六兩 金銀花二兩 黃柏十兩 乳香(酒炙)二兩 當歸二兩 赤芍十兩 甘草二兩 蛇蛻(酒災)五錢 幹蟾(燒)十個 蜈蚣二十條 全蠍三錢 芒硝十兩 (研細另兌)

【用法】 每服五錢,日服二次,熱開水衝服

【功效】清血敗毒,消腫止痛。

154.香蠟膏

【處方】香油 黃蠟

【用法】塗於紗布上外敷,或製成油紗布經高壓消毒後備用。

【功效】潤膚生肌,煨膿長肉。

155.石斛夜光丸

【處方】石斛二十五兩 天門冬一百兩 菟絲子二十五兩 人參(去蘆)一百兩 茯苓一百兩 菊花二十五兩 山藥二十五兩 麥門冬五十兩 熟地黃五十兩 肉蓯蓉(酒炙)二十五兩 青葙子二十五兩 草決明(炒)二十五兩 苦杏仁(去皮、炒)二十五兩 五味子(醋炙)二十五兩 黃連二十五兩 蒺藜(去刺,鹽水炙)二十五兩 川芎二十五兩 蒺藜(去刺,鹽水炙)二十五兩 川芎二十五兩 甘草二十五兩 防風二十五兩 枳殼(去心,麩炒)二十五兩 懷牛膝(去頭)二十五兩 生地黃五十兩 枸杞子二十五兩

【製法】每八十八兩 細粉兌研:羚羊粉二兩 二錢 六分,犀角粉二兩二錢六分。

【用法】每服一丸,日服二次,淡鹽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效】平肝清熱,滋腎明目。

156.紫色消腫膏

【處方】紫草5錢,升麻1兩,貫眾2錢,赤芍1兩,紫荊皮5錢,當歸2兩,防風5錢,白芷2兩,草紅花5錢,羌活5錢,芥穗5錢,荊芥5錢,兒茶5錢,神曲5錢。

【製法】共研細面,過重羅,每4兩藥面,加血竭面1錢,山柰面2錢,乳沒各2錢,凡士林4兩,調勻。

【用法】外敷患處。

【功效】活血化瘀,軟堅消腫,止痛。

【主治】慢性丹毒,流注,結節性紅斑(瓜藤纏),新生兒頭皮血腫(頭宣)。

【注意】毒熱性腫脹勿用。

【方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57.化毒散軟膏

化毒散(乳香、沒藥、川貝母、黃連、赤芍、天花粉、大黃、甘草、珍珠粉、牛黃、冰片、雄黃粉)2兩,祛溼藥膏(苦參、薄荷、白芷、防風、芥穗、連翹、蒼朮、大黃、鶴蝨草、威靈仙、白鮮皮、五倍子、大風子、青黛面、白蠟、香油或凡士林)8兩。

【製法】上藥混勻成膏。

【用法】塗敷患處。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膿皰瘡(黃水瘡)、多發性毛囊炎(髮際瘡)、癤癰、丹毒,及體表感染初起。

【方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58.涼血五花湯:

【處方】紅花9-15克、雞冠花9-15克、凌霄花9-15克、玫瑰花9-15克、野菊花9-15克。

【功效】涼血活血,疏風解毒。

【主治】盤狀紅斑性狼瘡初期,玫瑰糠疹(風癬),多形性紅斑(血風瘡)及一切紅斑性皮膚病初期。偏於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

相關焦點

  • 天榮中華有中醫傳承有方之外科.皮膚科科名醫方系列——(13)趙炳南外科方(中)
    【方源】 《醫宗金監·外科心法要訣》。  79.  抑陰散   【處方】草烏二斤 南星斤 狼毒二斤 白芷一斤 獨活一斤 【用法】蔥白水或烽蜜調藥外用。【功效】 回陽抑陰,溫化寒溼。 【主治】 寒性膿瘍(陰疽、流注)。【注意】 慎勿入口。  【方源】《外科全生集》。
  • 天榮中華有中醫傳承有方之外科.皮膚科科名醫方系列——(1)凌雲鵬外科.皮膚科方
    【外治】在腐爛蔓延階段,剪除四周黑腐,並用硝酸銀棒塗擦邊緣未盡之腐肉,殺菌止爛、控制蔓延,取效較中藥為速。一般1~3次則腐爛即止。待熱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方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3.加味三星湯【處方】元參15克,焦山梔9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 今天介紹外科正宗的如意金黃散
    用於癰疽,發背,疔瘡,乳癌,跌僕損傷,溼痰流毒,及大頭天行,天庖瘡,小兒丹毒,皮膚赤腫等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方中天花粉、黃柏、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薑黃、白芷活血袪風,消腫止痛;蒼朮、厚樸、南星、陳皮、甘草袪溼化痰,消腫止痛。凡癰瘍瘡癤初起焮紅腫痛者,局部外敷尤宜。「如意」,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器物,此處指稱心隨意講;「金黃」,是指藥物粉末呈金黃色,故以此命名之。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風瘙癢篇
    風瘙癢是常見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瘙癢,搔抓後可引起抓痕、丘疹、血痂、皮膚肥厚及苔蘚樣改變,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皮膚瘙癢症」。瘙癢是一個症狀,許多皮膚病都可引起瘙癢,所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疹的皮膚病稱「風瘙癢」。本病臨床上有泛發性、局限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最為多見,這裡只敘述泛發性者。風熱與血熱鬱滯皮膚腠理之間,內不得入,外不得出而發癢證。
  • 屢用屢效方:獨特雪水膏專治銀屑病
    「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器洗目退赤;煎茶煮粥,解熱止渴。」在民間,人們常在冬天用陶罐貯藏雪水,到了夏天,用雪水搽痱子,有良好的療效。雪水對治癒紅眼病、皮膚燙傷、凍傷都有效果。尤其對於輕患者,只需3—4小時塗洗一次,可不用藥,4—5天就能痊癒。雪水密封陰處,可數十年不壞。
  • 扁鵲「望聞問切」,華佗古代外科聖手,都比不上中醫祖師孫思邈?
    那就奇怪了,《鶡冠子》這樣一部兵法書裡為何要杜撰這個「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的說法呢?答案或許在《黃帝內經》中可以求得: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外科3)中醫走方醫單方大全
    熱瘡、其色白而痛:男尿桶中白霜,敷之立刻清涼止痛,幹則再敷。(高世遠傳世方)癩疥:硫磺末,凡士林調合敷之,屢試屢驗。(臨床醫典)瘰癧破爛:黑色蝦蟆一枚,去腸焙乾,研末油調敷之,忌鐵器。(民間百病秘方)瘰癧:雄豬膽數拾個,銅鍋煎熬,攤油紙敷患處。(民間百病秘方)皮炎溼疹:胡桃仁,搗碎炒焦黑出油為度,研糊狀敷患處。
  • 35個名醫方(有病例)!
    臨床多年讀過的醫書不下幾百本,初是興奮,繼是失望,拿到臨床驗證,全然不是那麼回事,難得有一效。至此才體會到賢人說得,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的涵義。寫書人沽名釣譽的多,一大厚本書,真正有用的有價值的東西,往往就那麼幾句真言,或者三兩個方子,卻要故弄玄虛,洋洋灑灑,叫讀者大海撈針。正如朱良春老中醫所言:老生常談,文獻綜述,小題大做,言之無物,讀之徒然浪費時間,甚感乏味。
  • 帶 下--名醫屢效方
    症見帶下量多,呈膿性分泌物或挾血絲,其氣穢臭,陰癢,小腹疼痛,腰酸痛,陰戶內時有抽痛,多因溼濁熱毒蓄積於下焦,客於胞中與血相搏而發病,宣投清熱解毒排膿之劑。方中土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地黃、赤芍清熱涼血;貫眾、苦參、槐米清利溼熱,兼能解毒;再加皂角、五倍子消腫解毒而斂瘡,用甘草一味和中,調和諸藥。
  • 天幸中華有中醫傳承有方之婦科名醫方系列——(82)馬寶璋婦科方​
    【功效】清熱除溼、化瘀止痛【主治】溼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證見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有積塊,伴腰骶脹痛或低熱,帶下量多,黃稠、臭穢,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盆腔炎,血瘀日久化熱者,證見小腹灼痛、拒按,月經量多,色紅、質黏有塊,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加減】若兼血虛,伴頭暈眼花,心悸少寐,則養血活血。方用調經種玉湯(當歸15g、熟地黃20g、白芍20g、川芎15g、茯苓20g、陳皮15g、香附20g、牡丹皮15g、延胡索15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 脾胃派名醫李東垣:頭面紅腫、咽喉不利、口乾舌燥,可以用這個方
    數千年來,華夏大地上不只發生了一次傳染病暴發流行,近如非典,遠至東漢前,古人統稱這些疾病為疫癘、瘟疫等,古代中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盡力發揮自己所學所長、繼承又開創,才為中醫提供防治這類傳染性疾病方面的豐富經驗,包括理論指導和具體實踐史料。
  • 方|枳術湯
    主治病所較廣,可涉及胸脅、皮膚、肌腠、胃腸,觀仲景所用枳實與白朮的方劑,似乎以太陰陽明裡證為主,兼涉少陽三焦病變,白朮亦有表證之治。    觀其藥證,此方寒熱並用寒熱偏向不明顯因而符合見證的病人,或寒或熱,均有使用機會。
  • 中醫雜談——學會柴胡湯,見病就有方
    (原創)在中醫界有 「學會柴胡湯,見病就有方」 的說法,或者說「小柴胡從早開到晚,雖不中,也不遠」,我們把小柴胡湯的藥味組成及臨床應用再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加以分析,還真能感覺到確實如標題所說。黃芩清少陽熱、利胸膈、治腸澼,對於腸胃有消炎作用。這兩味中藥藥性偏寒,有清熱消炎的作用,對有菌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炎症,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半夏和人參,這兩味藥更多地應用在心下痞硬、心下痞滿這樣的腹證特點上,有解除胃部痙攣、促進胃的順蠕動的作用,有胃降之功、降濁化痰開胃之功 。
  • 《中醫臨床學》外科之癤篇
    癤是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本病臨床見:有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範圍多在一、二寸,出膿即愈的特點,是外科的常見病。癤之病名,首見於《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9年),元·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中,對癤作了專門論述。癤按形狀可分為有頭癤(瘡的中心部位一開始就有一膿栓)、無頭癤(瘡的中心光軟無膿栓);按病情特徵可分為「暑癤」、「螻蛄節」和「癤病」(多發性癤)三種。
  • 古今名醫治療狐臭秘方效方驗方
    中醫認為腋臭的發病多由先天稟賦所致,也可由體內溼熱蘊積,毒素穢濁外壅,氣血不和引起體臭異常。狐臭病人的耳屎常常為油性或膿性物質,腋毛陰毛特別旺盛,皮脂腺分泌異常。人體刺鼻的汗臭味,主要由皮膚上的微生物葡萄球菌與棒狀桿菌產生,蟎蟲分解油脂後也可產生異味。當細菌在皮膚上飽餐毛囊分泌的物質時,會釋放出有刺鼻氣味的硫醇化合物3M3SH。人的嗅覺非常擅長檢測到這些硫醇,就算是濃度極低的硫化物也能感覺到。
  • 固齒神方,清代名醫陳修園留下讓你一生牙齒堅固的方,有此神方,諸方可廢矣!
    此方源於清代名醫陳修園所著《陳修園醫書72種》,上面記載:「治牙之方甚多,苦無大效。昔有人四十後病齒,大牙已脫三個,遇德州盧南石相國之弟傳此方,用之動者復固,齒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鍋並煎炒等物,牙縫裡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減,真第一效驗方也。若於三四歲即用之,無間斷,可保至老不脫,水免牙患。有此神方,諸方可廢矣。」
  • 醫院推薦: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外科(皮膚科)
    醫院歷史悠久,是一所以中醫藥為主體,中醫中藥特色鮮明、專科專病優勢突出的省級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院,素有「湖湘中醫發祥地」、「三湘名醫之搖籃」美譽。 醫院佔地面積14畝,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開放病床1100張,設置有34個臨床、醫技科室,46個專科專病門診;有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婦科4個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皮膚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康復學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婦科不孕不育專科、腦病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耳鼻喉科、中醫預防保健科等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前列腺專科
  • 薪火傳承中醫皮膚病防治《精誠大醫張志禮》新書首發
    10月18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市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張志禮名家研究室共同主辦的「張志禮學術思想傳承專題講座、『中西融合·煥新計劃』啟動儀式暨《精誠大醫張志禮》首發式」在線上和線下同時舉行。適逢張志禮教授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日,皮科大家齊聚一堂,緬懷張老醫德醫風,學習張老學術思想,繼承發揚前輩學術經驗。
  • 薪火傳承中醫皮膚病防治 《精誠大醫張志禮》新書首發
    10月18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市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張志禮名家研究室共同主辦的「張志禮學術思想傳承專題講座、『中西融合·煥新計劃』啟動儀式暨《精誠大醫張志禮》首發式」在線上和線下同時舉行。適逢張志禮教授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日,皮科大家齊聚一堂,緬懷張老醫德醫風,學習張老學術思想,繼承發揚前輩學術經驗。
  • 方回春堂「膏方節」10月18日隆重開幕,製作工藝流程大揭秘
    方回春堂,創建於1649年,總館現地處杭州歷史文化名街河坊街117號,原矗立望江門碼頭,分號遍布安徽、福建等地。當時,方回春堂以十全大補膏、二儀膏、益母膏、阿膠膏、龜鹿二仙膏等眾多膏方享譽江浙一帶。上海名醫陳存仁、杭州名醫葉熙春、史沛堂等所開的滋補膏方指定由方回春堂熬製。因經營有方,旋成為清末民初杭城藥業六大家之一,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