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的吃法上百種,幾乎覆蓋各種烹調方法。其中以炒、煎、熘、爆、炸、燉、燒、烤、滷、拌、蒸為多見。而燜這種烹調方法運用於烹製雞肉,卻比較少。燜分為黃燜、紅燜、油燜三種。川菜中的黃燜雞就是其中的黃燜代表之一。不少人對辣子雞、紅燒雞、太白雞、叉燒雞、滷雞腿、炸雞等比較熟悉,但對黃燜雞卻知之甚少。其實黃燜雞也是川菜中比較著名的菜餚。不少吃過黃燜雞的人,都對這道菜讚不絕口,甚至一吃不忘。
黃燜雞區別於紅燒雞、太白雞、熱味雞,有其明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烹調方法、味型、選料、是否勾芡等方面。有的師傅(特別是剛學廚不久的)經常把這幾種菜餚搞混淆。
要做好黃燜雞,首先要弄清楚「燜」這種烹調方法。燜類似於燒、煨、,但又不同。就是指將初加工處理好的小型的食物原料,過油或者炒後加湯調味,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加蓋,中小火慢燒成菜。燜的時間比燒要長,比煨和要短。燜制菜餚要求湯(水)一次性加夠,中途不能再加,成才後的湯汁比煨和要少。而且要求必須加蓋,以保證原料成熟程度加快,防止水分蒸發過快,入味更透徹。有的菜餚為了達到成菜軟嫩燙鮮的目的,根據原料和成菜要求還需要勾芡。
原料:帶骨的仔公雞肉750克,去皮青萵筍100克,胡蘿蔔100克,姜蔥、料酒、鹽、糖色、胡椒粉、混合油(豬油和植物油的)、鮮湯適量(參考量750克),香葉:一片(約0.1克)。
味型:鹹鮮味。
烹調方法:燜。
成菜特點:湯汁濃稠、軟嫩燙鮮、鹹香味醇。
方法步驟:第一步,刀工切塊。帶骨雞肉斬成4—5釐米的塊(也可以買雞肉時,叫買雞肉的幫忙斬一下),萵筍、胡蘿蔔切成約4釐米的塊(滾刀塊、矩形塊都可以),姜拍破,大部分蔥輕拍挽成結狀。少部分蔥切蔥花。
第二步,煸炒。鍋洗淨,炙鍋燒油,六成油溫左右,下雞塊,烹入料酒,加少量的鹽煸炒出部分水分。
第三步,燜製成菜。加鮮湯(一次性加夠,中途不添加)、姜蔥,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加鹽(調基礎味)、胡椒粉、糖色(調色,量以湯呈現淺茶色為宜)、香葉,加蓋,把火調至中小火,燜至雞肉成熟前十五分鐘,下青筍和胡蘿蔔塊,一起燜至軟熟。去姜、蔥、香葉,加鹽定味。關火,起鍋裝盤,撒上蔥花即可成菜上桌。
要領總結:雞要選擇仔雞,雞塊要大小均勻,旺火炒(也可以炸)出部分水分。輔料可以根據色澤靈活選擇,但要注意成熟時間和效果。湯一次性加到位,中途不再添加。燜的時候要加蓋,要用中小火。鹽要分次加入,煸炒和加鮮湯燜的時候不要加多,否則湯汁揮發後菜餚要變鹹,起鍋前要嘗嘗,用鹽確定菜餚最後合適的鹹味。湯汁不能燜幹,但要濃稠。為了使成菜美觀清爽和減少油膩,除了加入的油不能多以外,常用燙熟的綠色葉類蔬菜圍邊或者墊底。可以根據口味變成麻辣味、家常味、鮮椒味、泡椒味等,但烹調手法不能變,否則就不是燜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