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關於宇宙空間的科幻影視作品及書籍層出不窮,不勝枚舉。許多科幻迷可以輕而易舉地列舉出很多包括電影,電視劇,小說,雜誌等諸多例子,想像的種子早已在個別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其實早就有許多人幻想著某一天也可以坐上宇宙飛船在太空中漫遊,到各個星際間去探索。其實科學家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開始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了,諸如星際穿越,黑洞,蟲洞,時空扭曲,翹曲空間,太空引擎等這些科學名詞概念他們早已爛熟於心。
許多科學幻想都是要通過科學家的實驗觀察,來證明這些幻想假設的真實性。星際旅行或者更高層次的星際穿越,要想變成為現實,首先要突破幾個難題。
一定要解決飛船的能源問題,推動力問題和飛船航行的速度問題。但是至今為止,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及歐洲空間局,都沒能解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所以人類在目前階段不可能實現星際穿越。
不過短距離的有來有往星際旅行,從某種意義上人類早已經實現了。從蘇聯尤裡加加林成為遊歷太空第一人,到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這些航天探索的壯舉也可以說就是星際旅行。
在1972年發射的「先鋒10號」和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正在逐步飛離太陽系,不過它們的速度不算快,要飛到離我們星系最近的星系則大約需要幾萬年甚至十幾萬年的時間。要知道,這比人類文明的歷史還要漫長得多。
人類始終幻想著可以星際穿越,可以到達其他的星系。但是這一天要真正到來還是需要漫長的過程,需要人類的科學技術實現非常大的突破。
其中一項難題就是推動劑的問題,隨著長途跋涉的星際穿越肯定需要高效的推動機,隨著飛船速度的持續加快,需要的推動劑的數量不可估量。想讓一艘公交汽車大小的宇宙飛船持續飛行900年的話,則大約需要10億個的燃料罐的推動劑。
現在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一種不需要裝載推動劑的太空引擎,它們可以隨時實現隨時補給。但就目前的科技來看,這是一種無法達到的科學幻想。
第二個難題就是宇宙飛船的速度問題,現在距離我們人類最近的星系大約是4光年左右,儘管推進劑的太空引擎可以極大的推進飛船的速度。有的科學家還是提出一種設想,實現星際穿越是需要蟲洞來完成的。蟲洞也可以理解為翹曲空間。
用這種方法來迴避光速的限制,通過擴大宇宙飛船之後的時空和縮小恆星飛船以前的時空,這樣時空的一個局部就帶著飛船一起移動。這就會大大節約了航行時間,完成星際穿越。
最後一個難題就是飛船的能源問題,雖然太空引擎可以直接轉化為非常強勁的動力,但是,要創造大約5米左右的翹曲空間蟲洞的話,這還需要巨大的能量源。
關於這些猜想及難題,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NASA已經開始著手研究,通過學術會議和多家機構合作,並尋求經費上的支持。
有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科學家要為這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而苦惱呢?其實這就是人類不斷進取的精神,在理論上有可能成功的實驗,科學家們從來不會放棄去驗證。
人類已經完成了看似許多不可能完成的壯舉,例如開發原子能量,進入太空,登陸月球,我國在今年也派出登月探測器,採集了月球土壤。
物理學將繼續闡述新的可能性,這些人類的幻想終歸有一天都會實現,即使我們現在不可能實現,但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實現推動力,能源及速度難題的突破,要勇於嘗試才能使人類更加進步。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