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的熊孩子和高聲說話的人為什麼不覺得自己吵?

2021-02-14 菁kids上海


文 | 七君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ID: bringsciencehome

如果要給這世上最可惡的人群排名,大聲說話的成年人,還有喜歡尖叫的熊孩子一定可以上榜吧!

人類,還有其他哺乳動物耳朵裡用來感知聲音的是一種纖毛(Stereocilia)。這毛吧,每個人的出廠配置只有約1萬5千根,而且這些毛和你胳肢窩裡的毛不一樣,是不可再生的,也就是說不保修。噪音或者毒素都可以讓你的這些超敏感的「毛」死掉,或者變成呆毛。

換句話說,製造噪音的成年人和熊孩子其實是在對你進行致聾打擊。

相信你一定受過他們的苦。

所以為什麼他們要大聲說話或者尖叫呢?他們不覺得刺耳嗎?

說句公道話,這不完全是個素質的問題,還有其他不可抗力作祟,導致這些人控計不住他們計幾。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光線很強烈、很刺眼的時候,瞳孔會自動縮小,我們也會自動開始眨眼睛。這就是眼睛的眨眼反射,它可以防止我們的眼睛被光線射傷。

 

因為眼睛有這樣的眨眼反射,所以交通法規定晚上汽車不能開遠光燈,不然對面的司機突然被強烈的燈光照到了之後,會短暫地閃瞎了眼,這對大家來說都很不安全。

▲  晚上對面開遠光燈,你就看不到行人了

 

既然眼睛有這樣的「過電」保護,耳朵有沒有呢?在聲音很響的時候,耳朵能不能自己閉上呢?

 

用常識看起來似乎不可行啊,因為不用手的話,我們的耳廓又不能自己閉起來。

 

不過這次大自然決定要給你個驚喜——我們的耳朵還真的會自己閉上,而且還不僅僅是在聲音很大的時候。

 

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時候,有人發現,當任何一個耳朵聽到巨大的噪音的時候,我們2個耳朵裡面的鐙骨肌(Stapedius)就會自動收縮。

▲  耳朵內部的構造。那塊長得像馬鐙的骨頭就叫鐙骨,控制它的肌肉就是鐙骨肌。

鐙骨肌長在內耳和鼓膜之間,它可以控制向內耳傳導聲音的鐙骨。這塊肌肉收縮後,傳導到內耳的聲波振動能量就會減少,因此2000赫茲以下的低頻音的音量就會降低15分貝左右,一下子變輕,這就叫中耳肌反射(acoustic reflex,stapedius reflex)。

▲  你聽到音樂時,鐙骨參與了音樂信號的傳輸。

 

聽力正常的人聽到85分貝的聲音,就比如熊孩子尖叫,或者攪拌機那麼響的噪音時就會有中耳肌反射。

而那些聽力不好的人則需要更高分貝的聲音才會產生這種反射。所以中耳肌反射常常被醫生用來診斷一個人的聽力有沒有問題。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85分貝那麼響的聲音如果連續聽8個小時,就會對聽力造成損傷。所以說產生中耳肌反射時,其實是你的耳朵在自我保護了。

實際上當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有時覺得音量越來越輕,這就是中耳肌反射正在起作用的信號。

 

如果你發現音樂的聲音越來越輕,這說明音量已經大到可以傷害你的耳朵了,此時你不應該再把音量調大了。

▲  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音高和音量。橫坐標是聲音頻率,也就是音高;縱坐標是分貝,也就是音量。

人類語言的音高一般在8千赫茲以下,咿啊哦籲這些元音的音高一般在1千赫茲以下。嬰兒的哭聲大約是60-70分貝。

 

不過,讓耳朵產生中耳肌反射的不僅僅只有噪音。當人們準備要說話或者吃東西的時候,中耳肌反射也會提前發生,它可以把你聽到的自己說話的音量減少約15分貝。

 

所以你知道了吧,有些人高聲說話前,他自己的耳朵已經提前開啟了保護模式,但是你卻被猝不及防地震撼到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話聲音很大,但自己卻不覺得聒噪,而你卻很受傷的重要原因了。

吃飯的時候,電視機或者手機裡的電視劇臺詞突然聽不清了,也是因為人類語言的大部分頻率(元音)在被中耳肌反射過濾的範圍內。

所以說啊,用互相吼的方式講道理是最沒效率的,其實雙方都沒聽清對方說了啥,受傷的最後是被音浪誤傷的吃瓜群眾...

 

實際上,不僅人類有中耳肌反射,許多動物也有。比如,貓咪在吃飯、打哈欠、防衛,或者耳朵被摸的時候也會有中耳肌反射。

為什麼動物們會有中耳肌反射呢?野外應該沒有那麼多噪音吧?

許多人認為,中耳肌反射的主要進化意義並不是為了保護耳朵對抗噪音。

首先,能夠引發中耳肌反射的巨大噪音在自然界很少見,大多是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出現的,而中耳肌反射的歷史比這長多了。

其次,許多自然界的巨大噪音,比如火山噴發啊、打雷啊的發生速度很快,而中耳肌反射卻有幾十毫秒的延時,顯然來不及保護耳朵。

所以中耳肌反射到底主要是用來幹嘛的呢?

有一種猜測是,中耳肌反射是一種濾波器,可以去掉我們自己的身體發出的聲音。

比如,我們的祖先在野外吃火鍋的時候,如果吃得太嗨了,讓自己嘴巴的吧唧聲把其他動物的聲音蓋住的話是很危險的。過濾掉自己的聲音的話,就能聽到附近是不是有人要來蹭飯了。

所以你媽媽告訴你吃飯別吧唧嘴,是有進化意義的啊!!

一些人也開始動起腦筋,利用起中耳肌反射的保護功能。

比如有些射擊教練會建議在打靶前哼個小曲,這樣可以減弱槍聲。

還有一些廠家想利用中耳肌反射防止撞車事故造成的失聰。在發生車禍的時候,會聽到巨大的噪音。

不過,中耳肌反射需要30-40毫秒的反應時,所以在這幾十毫秒內我們有可能會被震聾了。如果能提前讓耳朵做好準備,或許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聽力。

某個汽車廠家研發了一種聲音防護系統(Pre-Safe  Sound),當感知到即將撞車時,車上的系統會發出很短的一陣85分貝的粉紅色噪音(pink noise,聽起來有點像馬路上車來車往的聲音),這樣你的耳朵就會在真正的撞擊發生前就已處於中耳肌反射狀態了。

中耳肌反射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己說話不覺得吵,但不能完全解釋熊孩子為什麼不會被自己的尖叫吵到。中耳肌反射只能減弱部分低音的音量,不是嗎?

實際上,小孩子喜歡尖叫,除了缺乏教導以外,他們的天然生理缺陷是讓他們不覺得自己吵的另一方面原因。

其實嬰兒,還有5歲前的幼童的聽力的確不如成年人。

對於嬰兒和學齡前兒童來說,任何音高的音都要比較響才能讓他們聽清楚(2萬赫茲左右的超高音除外)。比如對於1000赫茲音高(大多數元音)的聲音來說,成年人能聽清楚90%的時候,5歲的孩子需要再高20分貝,才能達到和成年人一樣的準確率。

換句話說,成年人覺得已經很吵的時候,小孩子才覺得剛剛能聽清,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會被自己的尖叫吵死的一大原因。

 

不過不要感到絕望,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5歲以後,熊孩子們的聽力會越來越好,他們終於可以意識到自己曾經是一種噪聲汙染源了…

所以上了初中以後,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尖叫的小學生說:

你們可不可以成熟一點?

圖片來源:

humanmuscular system,Year 9 Science,CTGTechnical Blog,proAV / data andinformation, lists, tables and links,DPA Microphones,giphy

參考資料:

Borg, E. (1968).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acoustic stapedius reflex on sound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middle ear of man. Acta oto-laryngologica, 66(1-6), 461-472.

Cowan, J. P. (2016). The Effects of Sound on People. John Wiley & Sons.

Hepworth-Sawyer, R., & Golding, C. (2012). What is Music Production: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to make a good recording great. CRC Press.

Goldsmith, M. (2012). Discord: The story of noi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ller A. Hearing—Its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Waltham, Mass: Academic Press;2000. Section III, Acoustic Reflexes. ISBN 0125042558.

Moller A. Acoustic Middle Ear Reflex. In: Hearing:Anatomy, Physiology, and Disorders of the Auditory System. San Diego: Plural Publishing; 2012. Ch8: 241-255. ISBN 0125042558.

Schneider,B. A., Trehub, S. E., Morrongiello, B. A., & Thorpe, L. A. (1986). Auditorysensi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79(2), 447-452.

https://www.wired.com/2015/07/mercedes-using-loud-static-protect-fancy-ears-crashes/

https://www.audiologyonline.com/articles/acoustic-reflex-threshold-art-patterns-875

https://escholarship.org/content/qt1z6153fq/qt1z6153fq.pdf

https://www.audiology.org/news/notes-acoustic-middle-ear-reflex

http://www.hearingreview.com/2017/02/study-shows-hair-cell-regrowth-new-drug/

「把科學帶回家」,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www.jingkids.com

國際教育|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更多菁彩內容

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鸚鵡為什麼總是尖叫
    文章選自頭條號「寵物秀」 鸚鵡為什麼尖叫養鳥沒有不叫的,許多鳥正是因為叫聲好聽才受喜愛
  • 寶寶愛尖叫!TA到底怎麼了???
    其實他們只是在實驗和適應自己的嗓子而已。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粗暴的制止寶寶哦!1歲時,寶寶開始會說簡單的語句,但當寶寶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時候,就會回到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需要和想法,比如,尖叫。 1,模仿大人說話。家長要輕柔地和寶寶說話, 輕輕告訴他們你需要他們不那麼大聲。如果你經常對著另一半大喊大叫,寶寶是會模仿的哦!2,需要某樣東西。
  • 生氣後不愛說話,喜歡冷戰的天秤座,不爭不吵,最折磨人
    由於每個人性格的不一樣,在發生矛盾時的表現也大不相同。那些性格比較急躁的人,往往一生氣就上火,嘴巴噼裡啪啦念叨一大堆,而那些性格安靜的人則喜歡生悶氣,不言不語。其實,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如果兩個人連架都不願意吵了那才是最可怕的。那麼在十二星座中的天秤座,生氣後就不愛說話,喜歡冷戰,不爭不吵最折磨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仔細了解吧!
  • 熊孩子「塗鴉」致澳洲疫情二次爆發,網友:癱瘓教育惹的禍
    一位博主曾在自己的公眾平臺發布了這樣一篇文章:在火車上,一個孩子高聲尖叫、吵鬧、哭鬧長達6個小時,在這期間孩子的媽媽給孩子高聲讀了5個小時的故事,英語和數學。但孩子依然哭鬧不止,甚至用力抓著媽媽的頭髮,上次就給他媽一個耳光,而他的媽媽竟然無動於衷還在繼續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臉上卻寫滿了開心。
  • 青聽|明明可以好好說話,為什麼會和父母吵個天翻地覆?
    朋友小白說,我不想回家,反正每次回去都和爸媽吵到心力交瘁,太煎熬了。從小到大,不管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爸媽的第一反應都是馬上來責罵我。「才考了90分,還有臉出去找同學玩?」「你怎麼總這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怎麼又感冒了?叫你多穿點你不聽!」
  •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很聰明,可一說話就得罪人?
    因為有班主任的存在,大家都不太說話,日子久了,整個群顯得很沉悶。某個晚上,我覺得實在無聊至極,過都沒過腦子,在群裡冒冒失失地兜出一句:「大家有沒有覺得趙老師在群裡,整個群都活躍不起來呀?」沒過三分鐘,班主任說話了:「我覺得段同學的考慮有道理,我退出後或許對整個群更好一些。」
  • 寶寶總愛尖叫怎麼辦?絕對不是吼回去!
    轉眼間,寶寶到了一兩歲的叛逆時期,以前的乖寶寶開始喜歡高聲尖叫,特別是在公共場合
  • 有沒有想過你的寶寶為什麼會無緣無故尖叫?
    當你的小孩怎麼都不願意停止尖叫時,請用一種非常柔和的語調和他對話。在你跟他說話時,需要他冷靜下來並聽取你的意見。只用告訴寶寶,他的尖叫讓你感覺不舒服。確保你自己說話輕聲柔緩,並讓他跟著你照做。如果寶寶可以適應按照你的習慣做事的話,那就太好了,但有時你不得不改變他的日常作息。
  • 各種「熊孩子」英文表達,總有一句能說出媽的情緒!
    我把書包都甩進去了】都說一個熊孩子的戰鬥力,相當於一匹霸王龍,當他搖搖晃晃地跑過來時,你的手機、ipad、化妝品、手辦……甚至整個家都會遭遇一場龍捲風當然啦,不只中國有熊孩子,熊孩子不分國界!儘管無國界之分但是還是有表達上的不同的,讓我們來看看。
  • 尹正家樓上的鄰居發文:「熊孩子」的鍋,咱不背!
    4月20日晚23:52分,「著名」演員尹正發文稱樓上「熊孩子」騷擾到了你,對不起,這鍋咱不背!首先:發文時間不代表事發時間!新冠肺炎雖然首先在中國被發現,卻不代表中國就是最先被感染的國家!其次:你在文中說「如果自己是商細蕊,早就直接打人了,因為商細蕊有人罩著,但自己不行,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遇上不可理喻的鄰居,不想管束熊孩子的家長,說什麼都沒用。」這樣一段話就跟現在一些流氓國家向中國索賠一樣無理。事情起因經過都沒搞清楚,你就想報復了?
  • 換位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學會這個方法
    這時候就很氣人了,像是對牛彈琴一樣,明明那麼用心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卻怎麼也沒辦法被對方接收到,讓人倍感無力。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畢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經歷和能力水平也不一樣,對於一件消息的認識因此也會有所差別。
  • 摩羯座和白羊座的愛情就像過山車,吵吵鬧鬧仍舊不分開
    這是不太可能的。兩個獨立的個體,整天要朝夕相處在一起,絕對會產生一些摩擦的。只不過每個人應對這種摩擦產生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就像十二星座中的摩羯座和白羊座,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感情之路,就像坐過山車似的,雖然經常吵吵鬧鬧,但是就是分不開。白羊座的人性格都是非常率真和正直的,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會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陽光。
  • 你為什麼不說話
    通常我會不好意思的笑笑,然後不說話。你為什麼不說話?你為什麼不愛說話?你為什麼不和我說話?還有一種情況是我急於分辯,「我不愛說話?誰說的,我很愛說話。」那樣他們就會輕輕地笑起來。但當相反的問題出現時,「你還挺活潑的嘛。」我會立刻指出,「不,其實我挺沉默寡言的。不信你問他,我平時是不是很少說話?」我總是非常著急,而且我並不覺得自己非常著急。
  •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在手機網上聊天,也不願意和自己的愛人聊天?
    01有人說,一定要找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和你聊天的人在一起,說不定哪天夜裡你睡不著的時候,就想找個人說說話,如果身邊沒有這個可以和你聊天的人,那你的心裡該會多孤單寂寞啊!可是,兩個人明明已經結婚了,或者至少是戀人,為什麼有話就是不能和自己的愛人或者戀人說呢,非要在網上和陌生人聊呢?難道陌生人要比自己的愛人戀人還要好嗎?經常有來訪者向我感嘆:她們很納悶,明明自己願意主動和對方溝通,而對方卻總是沉默、拒絕溝通,一回頭反而在網上聊得很嗨!
  • 再好的婚姻都毀在冷暴力,愛你就做那個先開口說話的人!
    在家庭關係中,相對於釋放情緒,個人覺得冷暴力更讓人害怕,一旦施展對婚姻和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我們家族最小的妹妹就是父母冷暴力的受害者,上高中那會兒她抽菸喝酒,吞過三次安眠藥,都說她是上網入魔了,送到戒網癮所,最後輟學在家啃老。她有那麼多過激行為跟她的家庭和父母脫不了干係。
  • 說話音量的高低關乎一個人的素質,你的聲調和音量會反映你的內心
    1你曾遇過說話聲音很大的人嗎?多少有的,和他講話時你有什麼感受呢?或許你們正在對話感受不明顯,換個立場,若你正坐在餐廳吃飯,隔壁桌的人笑鬧聲震耳欲聾,你大概不會很開心。人情緒高昂時,就會不自覺地放大音量,比如說興奮或生氣時,這時還能停下來考慮一下身邊的人,便是一個人的修養。有人覺得聲音大就能壓過別人,就能取得優勢。其實不是的,那只會顯得這個人沒自信又心虛。
  • 萬聖節有群熊孩子正等著把你嚇到尖叫~ 英文「搗蛋鬼」咋說?
    又到了「不給糖果就搗蛋(trick or treat)」的時間了!
  • 一句話治癒熊孩子挫敗時的摔鍋砸碗尖叫崩潰
    控制他發脾氣的方式,命令他無論如何不可以發出尖叫。一旦尖叫就強制他立即停止練琴,失去今天的練琴機會。……我覺得我能想到的就這些方法了,可無論是懷柔的還是強硬,都對他統統沒用。毛頭是大孩子了,什麼道理都懂,也能看出來他儘量在忍,但是只要他的挫敗感突破了一個臨界值,他就又不可避免的變身尖叫小惡魔。
  • 「哼哼唧唧」——一種比熊孩子哭鬧更易使人崩潰的行為,該怎麼破
    但哼哼唧唧就不一樣了,它雖看似溫和,由於它比較省力氣,所以會持久得很久很久,它會讓你覺得這熊孩子就像個巨型蚊子般無法擺脫,最後的結局往往是以父母情緒崩潰,大吼大叫把孩子嚇哭來收場。其實比起哭鬧來說,熊孩子的「哼哼唧唧」更讓人難以忍受。
  • 歧視也吵、立法也吵,「口音」為何讓法國人吵吵不停?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想法報導 和中國網友每個冬天都爭論「南方和北方哪裡過冬更冷」、每到傳統節日就吵「過節到底吃餃子還是湯圓」、一看綜藝就搞「東北味兒和臺灣腔誰更魔性」的比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