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隆冬季節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民間向來有冬天補冬的習俗,這是因為夏秋季節後,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易被吸收和蘊蓄,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讓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可以說是事半功倍,不過怎麼補,卻應該好好斟酌一番。
「三圍人士」進補悠著點
「所謂『三圍人士』,指的是在辦公室圍著電腦、出門圍著汽車、回家圍著電視,大魚大肉吃得太多、運動量過少,加之經過夏天的消耗脾胃較弱,就會導致『虛不受補』,或引起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所以秋冬進補還得慢慢來。」雲南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何渝煦談道,進入秋季後,過度的體能消耗致使人體脾胃功能減弱,雖然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美味可口也具有高營養價值,但進食肉類食物過多不易消化和吸收,這對胃腸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以及運動量過少的「三圍人士」來說,過多攝入的脂肪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的誘因。
防「虛不受補」,進補先「開路」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如患有慢性胃炎、腸炎的人,切忌進食大量含有阿膠、鹿角膠的補品,否則會因「虛不受補」而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虛弱比較嚴重的患者,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氣、和胃的「開路」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此外,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新鮮水果有機蔬菜的搭配,才能均衡營養。
老年人進補高脂、高熱食物悠著點
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因此,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千萬不可盲目進補,特別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攝入不能太多,以免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可以吃一些燉母雞、精肉、蹄筋,並經常飲用牛奶、豆漿,這些對血脂影響都不大,還可增強體質。如果身體虧虛較重,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貴重的藥品「滋補」。至於亞健康人群,最好「食藥同補」,以彌補營養失調。
起居:日常起居從「睡懶覺」開始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天可以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則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因為入冬後在早晨氣溫已經比較低,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阻礙增加,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練易引發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溫升高,空氣品質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以身體微熱為度。
衣著:「寒從腳下起」穿衣要「恰如其分」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因為腳是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人內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入冬後,氣溫低,氣候乾燥,受寒冷刺激易發生凍傷和皸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應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既耗陽氣,又易感冒;衣著過多過厚,則腠理開瀉,陽氣得不到潛藏,寒邪容易入侵。
心情:情志恬淡安靜,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運動:運動不可大汗淋漓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但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大汗過多,冷風一吹,就埋下受涼、感冒的隱患。」何渝煦主任提醒到,冬季運動要注意防寒保暖,把握好度,像太極拳、遊泳等中輕強度運動更適合冬季。像太極拳方便易學,對運動場地要求也不高,適合大眾。而遊泳因在水中鍛鍊,無關節損傷,非常健康。但要注意的是,遊泳上岸後要當心吹風、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