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者在心,心正藥真。醫生以愛崗敬業、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成為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蘇聚焦堅守崗位、數十年如一日的江蘇省名中醫,展現醫生們醫病、醫心的感人故事,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仁心仁術」是曾任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的盧蘇醫生的從醫格言。她在婦科耕耘數載,對病人溫和細心,傾聽她們吐露的心聲。而對自己,盧蘇夙夜匪懈,以高要求、高水準為病人排憂解難。
初心不改,從醫則「從一」
1978年高考恢復踏上醫學道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盧蘇從那時起就立志要做一個好醫生。「我走上從醫這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哥哥的啟發。」她的兄長是那個年代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公社當上了赤腳醫生,他對病人噓寒問暖,醫病認真嚴謹,還投入大量精力在血吸蟲防治上。實實在在地造福鄉鄰百姓,讓盧蘇感到,中醫用自己的醫技為病人消減病痛,是崇高的職業。1983年,盧蘇從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任職於江蘇省中醫院婦科的她,跟隨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江蘇省名中醫陳丹華教授等學習婦科領域中醫知識。
盧蘇初到江蘇省中醫院婦科時,就成為科室裡最勤奮的年輕醫生之一。為了精進自己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診療技能,每次隨診抄方,她都會把病人症狀和老師的治療方案細心記錄下來,晚間針對每一個病案整理分析,將自己的初診和老師的醫案進行比對,認真思考,再讀醫書,不斷提高。「中醫博大精深,非勤讀巧思、用心臨床不可。」
之後,婦科年輕醫生隊伍裡,盧蘇成為第一個外派進修的醫生,並開始接觸西醫。走上婦科行政崗位,愛崗敬業、無怨無悔。40歲時已經流產一次的她第二次懷孕,在一次夜間急診手術中,為搶救異位妊娠腹腔出血患者,勞累過度,妊娠70天再次流產。她的家人「笑」說「你捨己救人」,但在盧蘇看來,「一生只做一件事:為百姓健康和中醫發展而砥礪前行。」
潛心鑽研,效方治療婦科內分泌疾病
盧蘇和病人們同為女性,面對患者的病痛,共情能力讓她更能理解病人的心酸與苦楚,在診治上也更加用心。「有的患者和我描述病情的時候,講著講著就掉眼淚,她們的困難我體會得到,我也想儘量幫助她們。」
「有人說病人是上帝,我更願意把病人當朋友。為病人治好病的成就感是難以形容的,我會為她們高興很久」,在盧蘇看來,治病救人是她的一項使命。
正是在這樣的使命感驅動下,盧蘇悉心鑽研婦科生殖內分泌疾病,汲取國醫大師夏桂成理論精華,辨病、辨證相結合,提高患者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的水平來治療疾病。與此同時,盧蘇作為主要研究者參與的「中醫女性生殖節律理論創新及臨床應用」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絕經症候群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伴隨卵巢功能的衰退,女性會出現多種絕經相關症狀,潮熱出汗是最典型的狀態。情緒變化、睡眠障礙、生殖泌尿道感染、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等都可能隨之而來。」
絕經症候群發病病機關鍵為心腎失濟、陰陽失衡,盧蘇由此擬定滋陰降火、燮理陰陽治療法則,研發了「清心滋腎湯」,為罹患病痛的患者制定出療效確切的中醫藥規範化治療方案,有效控制惡性腫瘤手術和放、化療後患者絕經症候群症狀。在她負責的絕經症候群專病門診中,臨床控制率達95%以上。
盧蘇(右一)主任進行手術
既擅於望聞問切,亦可乾淨利落地「動刀」
婦科是「內外兼修」的科室,醫生既要有「內功」,又要有「外術」。盧蘇師承省名中西醫結合專家賀慧琴、傅友豐主任,手術治療婦科腫瘤疾病,她對婦科各種急危重症的診療,堅持中西並重,揚長補短。2014年,江蘇省中醫院婦科取得省四級內鏡診療技術準入資格,盧蘇對自己的高要求讓她掌握了這門難度不小的「手藝」。
作為中醫人,「初心不改,方得始終。」正是對病人的高度負責和對專業的潛心鑽研,讓盧蘇獲得江蘇省中醫院首屆「十佳」醫務人員稱號,成為「江蘇省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333」工程)培養對象,國家及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婦科學科帶頭人。在她和科室同仁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亦被命為「不孕不育中醫診療中心」,「科教強衛工程創新平臺」,「婦科中醫臨床診療中心」,「中醫(婦科)區域診療中心」等,在全國中醫婦科範圍內名列前茅。
盧蘇(左四)帶領醫療團隊查房
【名醫名方】 清心滋腎方
絕經症候群發病因素多為心腎失濟、陰陽失衡。盧蘇向讀者推薦「清心滋腎方」,為遭受絕經症候群的患者清心滋腎,效果顯著。
組成:蓮子心5g,黃連3g,鉤藤後下15g,炒酸棗仁15g,幹地黃10g,山萸肉9g,丹參10g,浮小麥30g
功能:清心滋腎,燮理陰陽
主治:絕經前後諸證,心腎不交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勻,400ml,分2次早晚飯後半小時溫服
方解:方中蓮子心、黃連味苦性寒,清心瀉火,「交心腎」,「瀉心火」,「斂陰止汗,清熱養神」。共為君藥,力清心火獨亢之主證。鉤藤味甘微寒,平肝寧心,「平肝風,除心熱」。炒酸棗仁甘平質潤,養心安神,「治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幹地黃甘苦性寒,滋陰清熱,「下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山茱萸酸澀微溫,補腎澀精,與地黃同用,滋陰補腎,以奠腎衰癸水不足之基。四藥與君藥相須為用,共為臣藥。丹參一味,功兼四物,味苦微寒,活血安神,補而不滯。佐藥丹參與地黃、酸棗仁合用,取天王補心丹之意,「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浮小麥味甘鹹涼,養心除煩,亦為佐藥,「散皮腠之熱」,「止自汗盜汗」。全方清心為主:清心火、安心神;滋腎為輔:滋腎陰、填腎精。心腎合治,清滋同用,共奏清心滋腎,瀉火補水,燮理陰陽,交通心腎之功。
加減:兼夾肝鬱,加醋柴胡、鬱金;兼夾脾虛,加砂仁、廣木香;陰虛陽亢,加炙龜板、龍齒;陰陽兩虛,加仙靈脾、續斷。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童棹凡 孫駿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