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2020-12-1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賽斌是一位專注量子引力跟高能物理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一名自由科普作者。

圖:SXS,極端時空模擬項目

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LIGO的結果對於那些努力探索量子引力理論的物理學家們意味著什麼呢?——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引力學之間的關聯到底缺失了什麼?

圖:T. Pyle/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室.

廣義相對論是非量子力學理論,它預言了引力波,但並沒有嘗試發現與此吻合的引力量子化形態,因此解釋引力波的存在不需要量子引力理論。但我們都認為量子引力引發了「引力子(gravitons)」——一種量子化的引力波。引力子是一種跟引力波相關的粒子,正如光子跟電磁波的關係——粒子是波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其能量跟波的頻率有關。廣義相對論中關于波自身的特性告訴了我們很多有用的、關於引力子量子形態的信息:引力子沒有質量,自旋數=2(光子=1,電子=1/2,泊松粒子=0),以光速傳播。

一束引力波由大量引力子構成,但觀測單個引力子卻異常困難,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實驗條件。因此LIGO無法觀測單個引力子——就像電視天線不能接收單個光子一樣:就算存在單個引力子,探測器也無法一一識別這些粒子,亦無法感知如此細小、離散的能量。如果引力子存在,LIGO雖然能探測它們,但無法逐一分辨未量子化引力波中的大量引力子。因此LIGO無法證明引力子的存在。

由於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論,我們無法確定LIGO對解釋量子引力是否有幫助,這取決於我們對量子引力的認知。

大家都認為量子引力的影響在強時空扭曲區域中更明顯。但在量子引力領域,「強扭曲」是指向黑洞中心的扭曲,而非相對較弱的黑洞地平線上的扭曲。LIGO觀測到黑洞融合無法探明黑洞中心發生了什麼,也無法探明強烈的量子引力影響。

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LIGO首次觀測到引力波信號

一些理論認為黑洞水平線附近的量子引力效果並不微弱,不過尚無定論。諸如黑洞毛球、黑洞火牆,黑洞纏繞等物質會影響黑洞水平線,在這些場景中量子引力波動會在光譜噴發時留下印記,能被LIGO或者後續的引力波實驗所觀測。

上周一份刊發在arXiv的簡報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芭芭拉分校的斯蒂夫·季定思提供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概括性思考。他認為水平線跟常規黑洞結構的偏離導致引力波信號缺乏典型性,且能量比廣義相對論預測的要大。現在數據正在搜集中,相信定量分析會隨後發布。

任何跟廣義相對論的偏差都能為我們量子化引力給予提示。雖然之前無法在地面直接觀測引力波,現在的觀測能確保我們揭示更多新事實並帶來新觀點。

廣義相對論對於動態黑洞合併或者引力波傳播方式產生的偏差非常敏感,比如公式不成立或者引力子可能有質量。因此,雙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更高維修訂、附加長範圍的相互作用,或者引力場以太——這些理論將面對附加檢驗。毫無疑問,有些會勝利(可能跟相對論預測的誤差很小而被保留),有些會失敗,而其中之一將取代愛因斯坦的理論。

除了黑洞合併,LIGO也可能探測一些陌生的、不符合現在標準理論的信息,比如宇宙弦。宇宙弦是穩定的,可見的一維物質,有著極高的能量,它們可能誕生於早期宇宙且存在至今。

圖:Andrey Kravtsov(宇宙論模擬);B. Allen & E.P. Shellard宇宙弦理論模擬

這些宇宙弦在穿入自身或迴環時形成凸點並釋放引力波。若這些物質至今存在,意味著早期宇宙狀態中它們就有形成的條件——這將驗證高能物理的統治地位,在這裡量子引力和大統一理論物理學家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宇宙弦掌握著物理學基本問題的信息。LIGO之前搜尋過宇宙波弦,但無法找到它們存在的證據。不過去年LIGO的升級提高了觀測敏感度,可以更加準確地搜尋這類物質。

圖:NASA,古德哈德宇航中心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LIGO的引力波幹涉儀只能測量特定波長,但其他波長包含了宇宙結構的其他信息。在早期宇宙中存在的原始引力波對量子引力有著特別意義。這些引力波有明確的量子特性,對它們的探測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比如2014-BICEP2(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ological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 2,宇宙河外星系極化背景映像2)在通告發布後又改口說的那樣——測量原始引力波異常困難,但現在只是引力波天文學的開端,我們能在接未來數年嘗試獲得更好的數據。

總之,我們對引力波探測器在未來數年能觀測量子引力的效果不報太大希望。但總有新方法給我們帶來驚喜——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作者: Starts With A Ba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如果有的話,對科學家為尋找量子引力的理論—仍缺失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組合—而付出的努力來說意味著什麼?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對用來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Carlton Caves分析了海森堡不確定關系所帶來的測量精度極限,並且提出了用壓縮光來克服這個極限。這個方法已經被探測引力波的雷射幹涉儀實際採用,而且最近已經發揮了作用。 引力波經過的地方,空間尺度發生振動變化,所以存在於其中的世間萬物的長度都發生振動。這也就提供了引力波探測的途徑。
  •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引力波呢?科學家給出解釋!
    現在我們來談引力波。它是獨特的,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們的波狀部分而不是基於粒子的部分。然而,就像水波的波由粒子構成一樣,我們完全相信引力波是由粒子構成的。只不過那些是引力子(相較於水分子而言),它們是調節引力的粒子,也完全相信它們可以作為引力本質上是量子力的結果而出現。
  • 引力波被檢測存在,那麼存不存在「引力子」?專家:有可能
    如果你測量了光子或電子穿過的縫隙,你得不到幹涉圖樣,但如果你不測量它,你反而能得到幹涉圖樣。似乎我們觀察到的每一個粒子都既可以被描述為波,又可以被描述為粒子。此外,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在適當條件下同時把它當作波和粒子,否則我們將得不到與我們的實驗一致的結果。
  •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人類發現了引力波!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是從哪兒來的?通過使用一項150年前的發明,讓我們得以測量引力波!如何使用雷射幹涉儀來測量引力波?在五個多月的時間內,研究者們都沒有將他們的發現公之於眾。Drago隸屬於一個全球物理學家的聯合小組,他們的任務就是去證明100年前由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引力波理論。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在美國建造了長達數千米的測量儀器,也就是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簡稱LIGO。這個巨大的雷射幹涉儀坐落在美國城市Livingston和Hanford之間。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但這沒有阻礙科學家的腳步,上天入地,多個引力波探測項目已經起航。
  • 科學家想通過量子噪聲尋找
    這些假設的基本粒子是量子引力理論的基石,但在自然界中很難觀測——或許不可能被觀測。量子引力是對引力場進行量子化描述的理論,試圖統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只有當時空結構縮小到儘可能小的尺度——如普朗克長度——時,引力子的世界才會變得清晰可見,但這需要一個能夠駕馭真正極端能量的設備。不幸的是,任何能夠直接探測到這種尺度的測量設備,其質量必然無比巨大,足以坍縮成黑洞。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極目」要怎麼才能「抓住」引力波,「追捕」引力波又有何意義?  引力波,實際上通常是指引力波暴。引力波暴是指兩顆緻密星——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是一種高頻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1000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愛因斯坦最後拼圖 LIGO獲得諾貝爾獎
    在這個場方程當中,愛因斯坦預言了一種以光速傳播的引力波動。氦-氖雷射經過麥可孫幹涉儀後產生的幹涉紋    可以看到雷射經過半透膜的變化後,光路會一分為二,當有了引力波的時候,光程差會發生變化,產生幹涉條紋的變化。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簡稱GECAM)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但是,最初由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合作利用,後來由室女座幹涉儀(VIRGO)加入,使我們能夠探測到引力波穿過地球時太空中的波紋。實際上,這些波以光速穿過地球,在垂直方向上交替地拉伸和壓縮空間,使我們能夠首次「看到」這些引力波。當波穿過地球時,在一個方向上的拉伸導致光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穿過它,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壓縮將光的傳播時間減少了相等的量。
  • 愛因斯坦犯下的3個錯誤:量子糾纏和引力透鏡,他也不是神
    諸如此類的故事數不勝數,這也可以理解。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他們是不明白愛因斯坦的學術成就的,只知道他很厲害,做出了很多貢獻。相比他的學術成就,愛因斯坦身上發生的趣事明顯更能吸引大眾。那今天說說愛因斯坦身上發生的趣事,他這一生完成了諸多理論,可他同樣也犯了3個錯誤。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引力波最早概念是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它是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結果。 引力波特性:引力源附近不需要任何物質存在,傳播速度為光速,可以穿透電磁波所不能穿透的區域,幾乎可以穿透整個宇宙。但是引力波攜帶能量很小,物質對引力波吸收極低,因此引力波很難被發現。
  • 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有什麼關係?
    用這些額外的維度去解釋一些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謎團是很方便的,例如一些理論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於我們生存的維度之外的更高維度,他們非常小並且難以觀測到。 2017年8月17日,距離我們1.3億光年外,兩顆中子星相撞並合併,爆炸產生的引力波分別被位於美國和義大利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觀測到。此外,這一事件也引發了一顆千倍新星大爆炸,產生了極強的伽馬射線爆,並留下了重元素遺蹟,比如金。美國和義大利的LIGO探測系統記錄下了引力波的空間-時間信息,NASA的Swift太空天文臺(和一些其他的天文臺)探測到了電磁輻射信息。
  • 長十一火箭11連勝,送「孿生兄妹」上天捕捉引力波蛛絲馬跡
    2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研究中子星、黑洞等緻密天體及其併合過程,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後隨觀測。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從等離子體物理學到量子引力,「小實驗」將統治21世紀的物理學
    事實上,建造未來圓形對撞機(100公裡)的主要論點,並不是說我們可以發現新的物理現象來證實超對稱性或者弦理論。相反,爭論的焦點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反物質、暗物質或暗能量。問題是粒子加速器不一定是研究這些東西的最佳方法(反物質可能除外)。但我們不需要200億美元的新加速器來研究它。事實上,在1000 - 1億美元範圍內的千兆瓦雷射器也可以產生反物質和更小的加速器。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