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2020-12-23 返樸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但這沒有阻礙科學家的腳步,上天入地,多個引力波探測項目已經起航。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了解更多的宇宙信息,甚至拿下物理學聖杯——量子引力。

撰文 | 董唯元

2015年9月,人類首次捕捉到了引力波,LIGO這種巨型幹涉儀也隨之名聲大噪。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如今這種臂展數公裡,精度達到千分之一質子半徑的工程奇蹟,已經在全球鋪展成LIGO-Virgo網絡。美國境內的LIGO Hanford和LIGO Livingston,義大利境內的Virgo、德國境內的GEO600,這幾處站點目前均已完成建設並已互聯組網。未來LIGO-Virgo網絡還將納入日本境內正在建設的KAGRA,以及印度境內將規劃建設的LIGO India。

全球引力波探測站點丨圖源:LIGO-Virgo

這些探測裝置之所以如此龐大,完全是因為引力波的頻率太低、波長太長。就以編號為GW150914的首個實測引力波為例,它的頻率只有約150Hz左右,其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0萬公裡/秒,所以波長足有2000公裡,相當於地球半徑的三分之一。

即使擁有數公裡的臂展,LIGO這類建造在陸地上的幹涉儀也只能探測引力波中頻率最高,波長最短的那些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我們但凡聽到引力波,幾乎必然聯繫到黑洞合併或者黑洞吞噬中子星這種較為極端的情況。因為只有這類極端事件,才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從而產生出如此高頻的引力波。

產生GW150914的那次黑洞合併過程中,其瞬間達到的輻射功率峰值,是可觀測宇宙中所有發光物質輻射功率總和的十倍。即使如此,當它跨越13億光年的距離,在2015年掠過地球的時候,只有臂展4公裡的LIGO Livingston和LIGO hanford成功探測到了信號,而臂展只有0.6公裡的GEO600卻未能發現。

位於美國的LIGO Livingston,單側臂長4公裡丨圖源:Caltech/MIT/LIGO Lab

然而宇宙中這類高能極端事件並不常見,2019年4月至10月LIGO-Virgo火力全開的半年裡,一共也只探測到39次,平均大約每兩周3次。其中編號為GW190521的引力波,因發現了處於「質量禁區」的黑洞而使LIGO-Virgo再一次成為新聞焦點。(參見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LIGO-Virgo的可感頻率範圍大約在10-1000Hz,這一範圍之外還存在著大量頻率更低的引力波。比如宇宙中隨處可見的雙星系統,當他們相互繞行時,就會向外持續輻射引力波。只不過那些引力波的頻率都在10Hz以下,波長起碼有幾萬公裡,有些低頻引力波的波長甚至可以達到光年量級,以LIGO的臂展長度很難探測到。

既然地面上的幹涉儀尺寸不夠,最容易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在太空中架設超大型幹涉儀。歐洲空間局的LISA計劃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該計劃是在太空中架起一個三角形的幹涉儀。與LIGO這樣的地基幹涉儀相比,LISA計劃的天基幹涉儀工作原理並無二致,主要區別就是尺度要大得多。

LISA計劃示意圖丨圖源:維基百科

LISA計劃發射三顆人造衛星,其實應該說是「人造行星」,因為這三個設備並不是繞地球運動,而是跟隨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起初的規劃中,三個設備相互距離500萬公裡,後來縮小為250萬公裡。即便如此,這個距離仍是地月距離的6.6倍,雷射從一個設備走到另一個的時間超過8秒。

這個巨大的天基幹涉儀預計將在2034年開始工作,可以探測10^(-1)-10^(-6)Hz頻率範圍內的引力波。在這個頻段,就可以對一些宇宙中大質量雙星系統的日常行為進行持續「跟蹤」,而不再像LIGO那樣只守株待兔地等著宇宙中偶發的大型碰撞事故。

天基幹涉儀探測引力波的原理示意圖丨圖源:維基百科

對於頻率更低的引力波,以目前的技術手段,很難再用簡單放大幹涉儀尺寸的方式進行探測。除非我們有能力架起比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更大的幹涉儀,否則想探測那些波長在光年量級的引力波,就得另闢蹊徑。

不過這難不倒機智的科學家們,他們居然在宇宙中找到了一種天然工具,可以用來探測頻率在10^(-6)-10^(-9)Hz範圍內的引力波。這種天然工具就是那些宇宙中自轉周期在毫秒量級的脈衝星,而利用這些脈衝星進行探測的方式就是PTA(Pulsar Timing Array,脈衝星計時陣列)。

脈衝星計時陣列工作原理丨圖源:Astrobites

那些由高速自轉的脈衝星所發出的電磁波,像燈塔的燈光一樣以固定的頻率掃過地球,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脈衝周期相當穩定。然而當有引力波經過時,電磁波的路逕行程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脈衝周期也就會出現細微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本身具有一定周期性。

比如,當我們察覺到一顆原本周期為5毫秒的脈衝星,在2010年的脈衝周期最小,比正常值降低了20納秒;而在2020年的脈衝周期又達到最大,比正常值升高了20納秒,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在脈衝信號的路徑上,掠過了頻率為10^(-9)Hz(10年震動一次)的引力波。

當然如果我們只盯住一顆脈衝星測量的話,即使探測到這種變化,也無從知曉引力波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所以需要在不同方位同時觀測多顆脈衝星,才有可能分析出這種低頻引力波的大致傳播樣貌。

最早的PTA數據採集已經於2005開始,當時只有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Parkes射電望遠鏡跟蹤觀測,後來歐洲和北美也都陸續開始了PTA觀測和數據收集。不過由於PTA需要在數十年的時間跨度內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目前還尚未有較為明確直接的引力波記錄公布。

引力波波譜及其探測手段丨圖源:Caltech

無論每秒振動上百次的高頻引力波,還是若干年才震動一次的低頻引力波,都還是引力波「活體」。而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還凍結著一種幾乎完全不振動的特殊引力波。或者說這種引力波的波長達到了可觀宇宙的尺度,其振動周期與宇宙的年齡在同一量級。這些引力波是宇宙剛誕生時由暴脹過程所產生的一種充滿空間的引力波,所以被稱為「原初引力波」。

根據暴脹理論,宇宙創生之後從10^(-36)秒到10^(-32)秒這段時間曾經歷過極快速的暴脹期,正是這個暴脹過程從理論上漂亮的解釋了宇宙學的很多疑難問題,已是今天宇宙學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但模型理論本身卻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由於尚未找到「宇宙為什麼會暴脹」的合理答案,學界對這個模型一直存在爭議。如果能夠通過觀測發現「原初引力波」,相當於找到了暴脹過程確曾存在的鐵證,對宇宙暴脹之謎的破解無疑將有極為重要幫助。

探測原初引力波的原理和方式,與LIGO、LISA或PTA有根本性的不同。由於暴脹過程中,整個時空都以超光速拉伸,引力波作為時空本身的漣漪,傳播速度僅為光速,所以原初引力波實際上無法暢快的四處傳播,而是被牢牢地封印在宇宙的時空背景之中。如果說LIGO、LISA和PTA所探測的是活體的引力波,那麼探尋原初引力波的工作則更像挖掘古老引力波的化石。

2018年由普朗克衛星所拍攝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偏振分布情況,黑色短線方向代表偏振方向,長度代表偏振幅度,背景顏色代表溫度分布丨圖源:ESA

那些原初引力波的化石就隱藏在遍布宇宙各處的2.7K微波背景輻射之中,更確切地說,是蘊含在背景輻射的偏振譜中。然而從複雜的偏振譜中,準確找出歸屬「原初引力波」的貢獻成分並非易事。在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的 BICEP小組(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就是專門從事原初引力波的探測。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偏振譜包含「E-模式」和「B-模式」兩大部分,這裡的E和B是借用電磁場中的電場強度E和磁場強度B來比喻,前者代表無旋度場,後者代表無散度場。

其中「E-模式」強度較大,相對容易探測,早在2002年就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在南極設立的觀測站DASI成功探測到。可惜「E-模式」偏振並不能證明原初引力波的存在,那些只是早期宇宙等離子濃湯中發生湯姆遜散射的自然結果。

另一方面,「B-模式」成分也不能直接斷定原初引力波的存在,因為在引力透鏡作用下,「E-模式」也可以變形成「B-模式」。2014年3月,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的BICEP二代望遠鏡曾宣稱找到了歸屬原初引力波的「B-模式」偏振譜。不過很快就有研究者對數據結果提出質疑,半年後,ESA的普朗克衛星收集了足夠數據,證明這些「B-模式」成分都是由銀河系內的塵埃造成的假象。

此後BICEP項目組對數據結論更為謹慎,設備也屢次更新升級。2020年10月底,這個項目組的成員克服了疫情困難,又完成了觀測設備的最新一次升級。

位於南極的BICEP觀測站丨圖源:維基百科

我國的原初引力波探測工作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導,於2016年啟動,計劃在青藏高原建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觀測站。由於選址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所以這個計劃被命名為「阿里計劃」,基座部分已經在2019年完成。

2019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基座部分丨圖源:中科院高能所

對原初引力波的研究,其意義遠不止於驗證暴脹理論模型是否正確,更是幫助我們認識極早期宇宙的關鍵信息來源。在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原初引力波的產生幾乎早於其他任何能量形式,早在電弱作用融合一體、物質與輻射尚未分離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所以原初引力波當屬這個宇宙裡閱歷最豐富,見識最廣博的角色,那些早期的經歷都已被原初引力波小心地記錄下來。

在起初數萬年密不透光的「宇宙黑暗時期」,全宇宙的樣貌數次巨變。等到「黑暗時期」結束,第一縷光可以從容射向遠方,我們從微波背景輻射中所能夠看到的,只是宇宙38萬歲的樣子。幸好原初引力波在這張照片中悄悄留下了自10^(-32)秒甚至更早時間開始,直至宇宙38萬歲的所有印記,才使我們有機會藉機認識更早期那些被埋藏在黑暗中的真相。

宇宙暴脹過程產生的引力波使微波背景輻射帶有偏振特性丨圖源:維基百科

如果有朝一日能夠解讀其中奧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宇宙的產生和演化機制,而且鑑於早期宇宙的極端條件環境,原初引力波更能直接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對稱性破缺、希格斯機制等基礎物理問題,乃至指引物理學的最高聖杯——量子引力的可能方向。

相關焦點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圖片來源:T.派爾/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實驗室廣義相對論是未被量子化的理論,引力波也被預言獨立於找到一致的量子版本的引力的嘗試。引力波的存在因此可以不需要用量子引力來解釋。然而,普遍預期認為量子引力導致了量子化的引力波—「引力子」。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探尋宇宙神秘的波動之光顧名思義,引力波就是引力引起的時空波動,實際上引力波通常指引力波暴,它是指兩顆緻密星體(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頻率一般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鄭世界表示,為抓住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信號,需要天地間多個設備間緊密合作。GECAM就是為抓住當前引力波天文研究的重要機遇而提出的、專門探測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的小型空間高能望遠鏡項目。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中國90後睜眼看宇宙,定要徵服引力波!
    圖為原初引力波 百年前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預言了一種時空漣漪——引力波的存在,引發了當時學術界的巨大震動,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的時候還是5
  • 暗物質、暗能量和引力波有什麼關係?
    很多物理學理論認為,宇宙不僅存在我們所知道和傾向認為的四個維度(空間的三個維度,時間一個維度),還存在更多的維度。用這些額外的維度去解釋一些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謎團是很方便的,例如一些理論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於我們生存的維度之外的更高維度,他們非常小並且難以觀測到。
  • 引力波或能區分這2種神秘天體
    言歸正傳,宇宙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洞」呢?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蟲洞」的概念,它被想像成時空穿梭的隧道,連接著宇宙中相距遙遠的不同區域,甚至有人大膽設想,它連接著不同的宇宙。物理學家掌握著廣義相對論,他們相信引力是時空扭曲的結果,所以他們也相信蟲洞確實是可能存在的。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如果引力子存在,LIGO雖然能探測它們,但無法逐一分辨未量子化引力波中的大量引力子。因此LIGO無法證明引力子的存在。由於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論,我們無法確定LIGO對解釋量子引力是否有幫助,這取決於我們對量子引力的認知。大家都認為量子引力的影響在強時空扭曲區域中更明顯。
  • 新方法可能可以檢測到原始引力波信號,有可能因此得到諾貝爾獎
    引力波已經幫助我們解開了許多宇宙的奧秘,但是引力波天文學仍處於發展初期。引力波是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一,因為它是如此的微弱,以致於連愛因斯坦都不相信人類能探測到它的存在。正因為如此,我們所探測到的引力波都來自於宇宙最強的災難性事件,例如兩個黑洞的碰撞還有中子星的碰撞。
  • 宇宙最原始漣漪怎麼篩選?
    在宇宙大爆炸後的瞬間,第一道引力波爆發了。這些最早的時空結構波被膨脹過程迅速放大,推動宇宙爆炸性膨脹。大約138億年前誕生的原始引力波至今仍在宇宙中迴響,但它們被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等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淹沒了,難以被現有設備檢出。
  • 答案或在引力波
    中微子「挺身而出」   現代宇宙學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爆炸之初,宇宙中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如果「劇情」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那麼,物質和反物質最終會「狹路相逢」,彼此湮滅。   但實際上,現在我們身處的宇宙中滿天繁星,充滿了各種物質,這就與上述理論產生了矛盾。因此,為使宇宙得以存在,必須要有少量反物質轉化為物質,使正反物質數量不平衡。
  • 浙江天台化石產地
    天台縣始豐源恐龍地質公園開發有限公司 張元軍天台盆地是以晚白堊紀為單元的典型陸相紅盆,主要為泥砂質建造,曾是恐龍及其它生物繁衍生息的生態樂園,亦是我國東南沿海罕見的恐龍群體化石埋藏地。一、產地位置盆地內恐龍化石點多達220餘處,集中分布在賴家、屯橋、落馬橋及縣城等4個片區,賦存恐龍蛋、骨骼、甲片等,化石豐富。
  • 它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但它從大湮滅中拯救了宇宙
    研究人員找到了展示我們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如何把我們從徹底殲滅中拯救的演示方法科研人員想方設法證明宇宙中最小微粒是如何使人類免於徹底毀滅的的圖:宇宙大爆炸後的極速膨脹使得最初的微觀宇宙延伸為宏觀,並將宇宙能量轉化為物質。而在這過程中很可能創造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預示著我們宇宙的徹底毀滅。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我們在地球上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來自宇宙中各種源頭的引力波:兩個黑洞合併、中子星自轉、超新星核塌縮等。然而,即使是像黑洞這樣巨大質量的系統相互碰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傳遞到地球上也是很微弱的。就連愛因斯坦本人也想像不到,能通過怎樣方法測到引力波。1969年,美國馬裡拉大學的一位工程學教授韋伯(Joe Weber)宣稱利用自己的諧振條探測到了引力波。
  • 宇宙黑暗森林法則,任何文明一旦暴露就會滅亡,哪怕是地球也一樣
    不過因為"萬有引力號"上有引力波天線,這是可以進行黑森威懾,萬有引力號要是也叛變了,那就太危險了,所以三體人為了保證文明安全,提議水滴進行護航,這樣一來如果真有情況,兩個文明也有辦法面對,另外有了水滴也能保證"萬有引力號"對戰"藍色空間號"的絕對勝利,不然跑過去了送人頭也是尷尬。"
  • 奇特的化石種類世界,五種難於分清動物化石,以克柔龍化石最震撼
    在宇宙中,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億萬種生物的居 住地,據估算地球現是40億~46億歲,地球出現過無數種生物,隨著環境變化,物種有些消失了,有些新出現了,對於那些消失的物種,現在的人類只能從化石探索了解,而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 太陽既然能照亮地球,為什麼無法點亮宇宙呢?
    宇宙空間中有很多星系,探測器拍攝的照片也很夢幻,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那就是為什麼宇宙在如此繁多的星光下仍然是黑暗的?眾所周知,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能發光的天體,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能發現生命的行星。亦正因為太陽的存在,給予地球光與熱,使地球得以誕生生命。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在過去的五年中,人類開始實踐一種全新的天文學:引力波天文學。我們沒有觀察來自宇宙的某種形式的光,而是用望遠鏡、無線電天線、天線或其他對電磁輻射敏感的設備收集的光,或是建立了專門的引力波探測器,可以檢測並表徵時空的波,這些波是大量物質相互纏繞、融合併相互碰撞而產生的產物。
  • 科學:霍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可以時間旅行的宇宙存在嗎?
    序:在過去的主流宇宙模型中,科學界認為宇宙必須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但是科學家不能說清楚。其中最著名的科學家有霍金,愛因斯坦,哥德爾,那麼他們的宇宙模型是什麼樣的?本篇我們看下這些非常有趣的宇宙模型。霍金的宇宙模型很像是克萊因瓶,與克萊因瓶相對應的是莫比烏斯環,到目前為止,最能體現我們宇宙樣子的,只有克萊因瓶了。1.克萊因瓶克萊因瓶可以描述為:瓶子上有一個洞,延長瓶子的頸部扭曲進入內部,頸部和底部洞口相連,這就是完整的克萊因瓶。
  • 中國引力波計劃再啟動!引力波是什麼?盤點2010至今的天文學事件
    在長達數十年的任務中,宇宙飛船發回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太陽系照片,包括它在1990年拍攝的著名「淡藍點」照片。在超越了先驅者1號宇宙飛船之後,旅行者1號創下了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飛行的最遠距離。(即使在2019年,這艘宇宙飛船仍然在繼續向地球傳遞其宇宙之旅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