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臺軍於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機械化建設,先是在1958年開始從美國引進M41輕型坦克,隨後又於1964年接收當時先進的M113A1裝甲人員輸送車。
M113是美國研發的主力裝甲運兵車,大量採用新型高強度鋁合金裝甲來減輕重量,能抵擋炮彈破片與輕武器子彈射擊。M113於1960年研製成功開始生產,各型號總產量超過了8萬輛,是世界上產量最大、裝備最廣泛的裝甲車之一。
臺軍引進的型號有M113A1、M113A2、M113A1陶式飛彈發射車、M125型81毫米迫擊炮車、M106型120毫米迫擊炮車、M577型指揮車等,總數量超過了1200輛。
臺軍引進M113之後,就把這種當時最先進的裝甲運兵車配屬給重裝師的裝甲步兵營,搭載步兵伴隨坦克一起作戰。但是M113的價格太貴,機械化全員換裝的話臺軍難以承受,只好從美國引進比較廉價的V-150突擊者輪式裝甲車,來裝備機械化師的裝甲步兵營。
V-150是美國凱迪拉克蓋集公司生產的一種四輪裝甲人員輸送車,從V-100到V-200統稱為「突擊隊」系列,臺軍從1981年開始引進,包括基本型、指揮型、迫擊炮型、救護型等等。從重量來看,V-150與M113其實差不多,一個10.91噸,一個11.07噸,防護水平區別不大。由於V-150是輪式車輛,越野性能比不上M113,所以在臺軍裡被視為「二等」裝甲車,但V-150具有浮渡功能,其實更適合在臺灣省西部河道縱橫的區域使用,臺軍每年都會進行V-150渡河演練,進行跨戰區增援訓練。另外V-150總成員只有10人,塞不下一個整步兵班也是令臺軍苦惱的問題,只能在戰時強行塞進去12人。
引進V-150的同時,臺灣省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現在併入了兵整中心)於1979年成功仿製了M113裝甲車,並在1982年開始裝備臺軍,稱為CM21系列步兵戰車。CM21與M113外觀的明顯區別,是在車體正前方和兩側多了一塊中空裝甲,該裝甲由兩片裝甲片重疊、中間空隙以聚氨基甲酸脂填充,據說可抵禦14.5毫米機槍彈。CM21系列也包括各種擴展車型,總產量超過了1000輛,後期自製率可以達到95%。
臺軍本打算用較便宜的自製CM21來替代V-150,可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又開始興起輪式裝甲車,臺軍的發展戰略也跟著進行了調整,繼續保留輪式裝甲車,並開始自己研發「雲豹」輪式裝甲車。「精實案」陸軍師級部隊裁撤以後,V-150被改編到裝步旅或機步旅;後來「精進案」又裁撤了裝步旅,V-150隻配備於機步旅,以及少量的裝甲憲兵營,未來將全部被「雲豹」取代。
「雲豹」是臺灣省兵整中心研製的一種8輪裝甲車,2006年開始投產,該車被臺軍吹噓是沒有任何參照,完全獨立研發而成,實際上卻是問題眾多。例如第一批採用臺灣省自產鋼材小批量「預量產」的14輛裝甲車,2008年6月發生了鋼板「氫引裂」,車身居然出現了裂紋!直到2010年10月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才通過驗收,但是以臺軍的暗箱操作習慣,改進的實際效果如何,讓人很難相信。
「雲豹」總重22噸,車組成員3人,另外只有6名全部武裝士兵的座位,假如搭載一個步兵班恐怕又要賣站票。該車主武器是1門M242型25毫米機炮,後來又為之開發遙控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塔。臺軍本計劃將「雲豹」發展成美軍斯特瑞克那樣的車族,無奈技術水平太低,這些年一直沒有大的進展,各擴展車型大多還停留在實驗階段。至於「雲豹」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看看美軍糟糕的斯特瑞克旅大家心裡就有數了。
臺灣省地形地貌複雜,但是又有發達的公路網,你覺得更適合哪種類型的裝甲車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