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蒿雖然有茼蒿二字,跟茼蒿實際上相差甚遠,除了同為菊科外,它們不同屬,更不同族,族是對應與像菊科這樣種類多的為了便於分類,下設的亞科和族這樣的分類等級,茼蒿為菊科舌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茼蒿屬植物,有淡黃色舌狀花,原產於地中海(也是入侵植物,不過等級為五級,暫無危害),其嫩葉鮮嫩甜脆,在我國作為日常蔬菜而廣為種植。
野茼蒿卻是菊科管狀花亞科千裡光族野茼蒿屬植物,冠上一個野字大概是因為野茼蒿被人們食用時味道和茼蒿相似吧,其它關係並不大,野茼蒿就是它的中文學名,像野茼蒿,野牡丹,野木瓜,假活血草,假連翹帶野或假字的植物跟原來植物除了某種形態大都沒多少關係。
![]()
野茼蒿還有一個解放前後家喻戶曉的名字:革命菜。如喜旱蓮子草被稱為革命草的故事一樣(喜旱蓮子草故事請翻前面的文章或直接公眾號內搜索喜旱蓮子草),革命菜的命名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傳奇故事,抗戰時期馮白駒將軍帶領瓊崖縱隊抵抗軍閥圍剿時缺乏糧食,這種隨處生長的野菜便成了軍隊的主食,助人們挺過危難,後來人們就把它稱為革命菜,它不僅是革命隊伍的功臣,還作為一種常見的野菜為南方各省的人們解決了多少臨時的饑荒,直到現在它仍是人們吃夠了山珍海味後的野味美食。你經常可以在各視頻網站看到人們尋它做野菜的視頻。
![]()
![]()
但我要說一聲:不!即使經常種花認草學植物的人去查百度也很少人能注意野茼蒿是菊科千裡光族植物,千裡光族植物很多都是傳統醫藥中佔有重要位置,如千裡光,橐吾,款冬等,也有很多被南方各省人們當做日常蔬菜,如白子菜 ,紅鳳菜,菊三七等,但無一例外,千裡光族含有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是植物體內的為保護自身而產生的天然毒素,對人體有肝毒性,這種肝毒並不是像蛇毒,蓖麻毒素一樣服用後立竿見影中毒,而是要經過人體積累,代謝活化後攻擊肝臟,基因以及致癌,因為其毒性並不直接影響人體中毒,所以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野茼蒿作為千裡光族植物同樣含有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所以雖然它葉子厚嫩適口,還是要止住垂涎之口。而且它作為中藥和其它植物同煮還會汙染其它藥物,所以用藥和食用方面都需要謹慎,儘量杜絕千裡光族植物入口。
![]()
![]()
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菊科野茼蒿屬直立草本,高120釐米,葉膜質,長圓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有時基部有羽狀裂。頭狀花序在莖端排成傘房狀,總苞鍾狀,管狀花兩性,花冠紅褐色或橙紅色,瘦果狹圓柱形,被毛,白色冠毛,易脫落,花期7—12月,生長於林下,荒地,溝渠邊潮溼地帶。在息縣的分布很少,鮮見於濮公山下和往東一帶的溼地,但筆者拍到它在森林公園以北林場的一塊一畝地的泡桐樹林裡密集生長,應該是從南方引進樹種時土裡帶入的種子。
![]()
![]()
![]()
野茼蒿原產於地中海一帶,入侵等級二級,為嚴重入侵類植物,其果實成熟後,瘦果隨風飄散,可以形成小面積或成片密集群落,其肥厚鮮嫩的葉子和莖枝也容易滋生農林業害蟲。加上村民容易把它當野菜食用,造成長久次生危害,所以人們一定要產生警惕,在適當的時候還是應該進行滅除。
![]()
我是息縣植物文化傳播者和生態保護參與者伴花如伴君,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息州植物與生態調研」,歡迎指導及就植物,花草,昆蟲,生態話題與我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