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抒情再寫景,韋應物這首五言絕句,為何能吸引人?

2020-12-13 沉於古詩

我們通常見到的借景抒情的古詩,都是先寫景,再抒情。

這樣寫有兩個好處:

一是感情變化線會比較清晰,二是可以把感情留作懸念,吸引讀者往後讀。

但是,偏偏有些詩人不按這個套路來。

韋應物的這首《聞雁》,就是先抒情再寫景的代表作。

那麼詩人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他又是如何吸引讀者讀下去的呢?

我們來讀一讀。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寫作背景:韋應物是長安人,這首詩是他調任滁州後不久寫的。

我們來仔細讀。

韋應物

1、故園眇何處故園,指故鄉。眇,本意是眯著眼睛看,這裡指仔細地察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仔細地察看,我的故鄉在哪裡呢?

您看,詩人沒有寫時間、地點或者景物,而是直接通過設問寫出了思鄉之情。

這樣寫也有兩個好處。

(1)突出詩人的感情。

「故園」兩個字放在開頭,沒有任何幹擾,讀者能立即明白,詩人想家了。

(2)巧妙地留下問題,吸引讀者往下讀。

為什麼仔細地察看,詩人還要問故鄉在「何處」呢?

很顯然,詩人並沒有看到故鄉。

詩人思鄉但又看不到故鄉,可見詩人心情很失落。

那麼,詩人為什麼看不到故鄉?

這就是詩人通過設問留下的懸念,吸引我們繼續往下讀。

我們看後一句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滁州

2、歸思方悠哉歸思,回家的思緒。方,正。悠,指悠遠綿長。哉,是語氣詞,相當於現在的「啊」。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回家的思緒正悠遠綿長啊。

為什麼看不到故鄉?

詩人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繼續寫思鄉之情。

悠,說明詩人思鄉的時間久。

方,說明詩人仍然還在思鄉。

詩人看不到故鄉,但又一直苦苦地思鄉,可見是心裡很痛苦。

但這裡又新增了一個問題:詩人為何要苦苦地思鄉呢?

您看,詩人雖然在前兩句抒情,但分別留下了兩個問題,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

我們看第三句。

秋雨

3、淮南秋雨夜淮南,這裡指滁州。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滁州秋雨綿綿的長夜裡。

到這裡,才終於寫出了地點和時間。

原來詩人在滁州,而且是在一個秋雨綿綿的夜晚。

這就很清楚了。

(1)詩人為什麼看不到故鄉?

因為他在滁州,距離長安實在太遠了。

(2)詩人為何要苦苦地思鄉呢?

因為「秋雨夜」。

我們都知道,秋雨綿綿的天氣在江南很常見,而在西北的長安,相對比較少一些。

詩人剛到滁州不久,就碰到了秋雨綿綿的天氣。

這種陌生的氣候很容易惹起詩人的鄉愁。

秋雨不停,詩人的思鄉之情也就不會斷絕。

您看,詩人在前面留下的兩個問題,這一句就全部回答了。

那麼這首詩是不是可以到此結束了?

肯定不可以!

為什麼?

因為這一句看似回答了前兩個問題,其實又留下了兩個更奇怪的問題。

(1)既然詩人在滁州,他為什麼還要「眇」呢?

這不是明擺著,他在滁州肯定看不到長安呀,這還要仔細看?

(2)詩人思鄉這麼痛苦,那他該怎麼排解呢?

秋雨不停,詩人就會一直苦苦地思鄉,那麼詩人就只能幹等著天晴麼?

肯定不能全部指望老天爺,對吧?

詩人得想想辦法,如何減輕自己的思鄉之苦。

我們接著看後一句。

大雁

4、高齋聞雁來高齋,樓閣上的書房。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在樓閣上的書房中,聽到了大雁飛來的叫聲。

這句話很有意思,我們要仔細讀。

先看「高」字。

詩人為什麼要用「高」字?

您想想,詩人住的樓能有多高?

樓上是他的書房,說明這不是特殊的建築。

普通的樓閣,一般也就兩層。

但是他偏偏用了「高」字。

為什麼呢?

因為「高」和「眇」,這兩個字突出了思鄉的深切。

詩人心裡太痛苦了,他實在無法排解,所以他上樓仔細地尋找故鄉的影子,其實也是尋求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但是等他到了「高」處,並且「眇」了一周,自然更加痛苦了。

因為他根本不可能看到故鄉。

那麼詩人該怎麼辦呢?

再看這個「齋」字。

詩人為什麼要進書房?

這很容易理解,因為他想寫信。

給誰寫信?

自然是長安的親友。

自己無法見到親友,但如果能把自己對親友的思念寫出來,寄給他們,也能稍微緩/解自己的思鄉之苦了。

所以他才走進了書房。

那麼他寫了信麼?

不知道。

但我可以確信,他即使寫了也沒有寄出去。

這是為什麼?

因為他聽到了大雁飛來的聲音。

這個「來」字說明了一切。

詩人在江南,大雁在秋天由北向南飛,所以是飛來。

但是長安在西北,大雁又如何能夠把詩人的書信帶給親人呢?

您看,詩人聽到大雁的叫聲,該多麼痛苦,寫信給親友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了。

古代樓閣

5、總結我們理一理這首詩的感情脈絡:

首先,秋雨綿綿,詩人思鄉不能斷絕,很痛苦;

其次,詩人為了尋求自我安慰,上樓仔細地尋找故鄉,結果沒有看到,詩人的痛苦之情更深一層;

結尾,既然見不到親友,詩人想到寫一封書信,結果聽到雁聲,才發現大雁已經南飛,無法再幫他傳遞了,於是詩人的痛苦之情再深一層。

這就是詩人的感情脈絡。

但是,詩人的行文並不是按照感情的變化來寫的。

詩人行文順序是這樣的:

先寫,尋找故鄉卻看不到故鄉;

再寫,思鄉之情悠遠綿長;

然後,到這裡才回答「看不到故鄉」和「思鄉之情悠遠綿長」的原因,同時又留下該如何排解心中痛苦的問題;

結尾,本來尋求排解,卻又加深了痛苦。

詩人先抒情,但又巧妙地留下問題,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直到寫景,詩人回答了問題,卻又巧妙地引出更奇怪的問題。

一直到結尾,讀者才能弄清楚詩人的感情脈絡。

這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但詩人先抒情再寫景,把感情線隱藏得很深,要讀懂它非常不容易。

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讀起來才覺得非常有味,您說是嗎?

您還見過哪些先抒情再寫景的詩呢?

歡迎留言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韋應物這首閒居詩歌,不但充滿閒情逸緻,而且令人百讀不厭!
    詩人經常說自己是一位笨拙愚劣之人,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也絲毫不敢鄙薄那些高雅之士。此詩以寫景起,以議論結。詩人布下了「雪滿幽林」這樣一幅圖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議論,層層遞進,渾然一體。詩人們在送別詩中抒發別情,相互勉勵,以道義相許,以氣節相勉,表現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充滿誠摯動人的人情美。韋詩長於先述情,後布景,而情在景中。此詩則以寫景起,以議論結。詩人布下了「雪滿幽林」這樣一幅圖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議論,層層遞進,渾然一體。
  • 韋應物有名的贈別詩,滿含深情富於哲理,最後2句常常被人引用
    這首詩描寫詩人與好友依依惜別之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烘託出詩人對好友的真摯感情,同時感嘆對多變的世事無能為力。全詩語言含蓄,自然超凡。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 讀三首五言絕句,欣賞秋天的楓葉
    總之是這深情的紅葉給了他們以靈感,以衝動,讓他們懷念,讓他們憧憬。 下面從眾多的詩歌中,選了三首短詩,它們簡直短小到不能再短。讓我們從短小精悍中體會五言絕句的精美,體會自古以來那種紅葉寄相思的魅力。
  • 劉方平、杜甫、韋應物三首月夜各不同
    劉方平,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 王建很著名的一首中秋詩,只有28字,卻將寫景抒情都做到了極致
    詩人們用這一現象表現月光的皎潔,用以烘託某種心緒。或者也可以反過來,當烏鴉也棲定樹枝的時候,夜幕中,就只剩下了完全的寂靜。而寂靜催生的,大多是些悲觀的情緒。今天這首詩出自盛唐詩人王建之手,是一首在中秋之際表達思鄉懷友情緒的作品。
  • 詩詞創作小知識|寫景還是寫情?這類結尾是詩人之病
    此詩自是一段好議論,至結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這一段是誇獎杜甫這首詩,注意有兩點:1、好議論;2、結句很妙。為什麼這樣說呢?看一下李德遠的《東西船行》就明白了:予友李德遠嘗賦《東西船行》,全擬其意。舉以相示云:「東船得風帆席高,千裡瞬息輕鴻毛。西船見笑苦遲鈍,汗流撐折百張篙。
  • 《唐詩三百首》中最美的10首五言絕句,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好喜歡
    《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唐詩選本,是由清代學者孫洙編選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中收錄了29首五言絕句,隱娘今天想分享10首如畫一般的五言絕句,清麗絕美,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 兩首有關春潮的絕句,韋應物恬淡,蘇舜欽從容,卻又妙在異曲同工
    下面介紹兩首有關春潮的絕句,韋應物恬淡,蘇舜欽從容,卻又妙在異曲同工。滁州西澗唐代: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出任滁州刺史,此詩作於任內。西澗在州城之西,俗名上馬河。這首詩描繪雨中春景,前兩句泛寫暮春景物。花時已過,眼前只剩下一片綠陰幽草。
  • 被蘇軾崇拜模仿,韋應物這首詩最後一句被後世公認為「奇特之筆」
    這首是因為懷念一個全椒山中的道士,因而寄一首詩去。全椒是滁州的一個屬縣,這首詩大約是韋應物做滁州刺史時作的。一般人都是朝物質一頭去,現實畢竟是現實。但詩人卻會心說道「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我願奉上一瓢酒來,在這風雨傍晚,給你以溫暖撫慰,道出了由衷嚮往之情。但「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寫出的卻是失落和茫然,正值深秋,落葉滿山,道人剛剛走過的足跡,旋即就被落葉覆蓋,哪裡找得著呢?這首詩有著典型的韋應物五言詩的風格。
  • 語文老師推薦:寫景作文的開頭+結尾寫作方法詳解,實用好操作!
    語文老師推薦:寫景作文的開頭+結尾寫作方法詳解,提高寫作能力,實用好操作!寫景作文,是語文常見的作文類型,那麼寫景作文應該怎麼寫呢?同學們想要寫好寫景作文,就要注意這4點:1、景物要有特色。同學們寫景,這個景物就要有特色,比如同樣的寫山,我們就要寫出山與山之間的不同點,例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衡山的秀麗、衡山的幽靜等,這些都是各大名山的鮮明特點,同學們把這些特點描述出來,就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2、仔細觀察。寫景作文,學會觀察很重要,就正如蘇軾所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別以為只是寫景,其實充滿哲理
    雖然宋詩傳承於唐詩,但是比起唐詩,宋詩也有自己的特別之處,相信讀過比較多唐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唐詩主要是以寫景抒情為主,而宋詩更多的則是論理,通過詩作將某些道理或者哲理傳遞給讀者。所以比起唐詩,宋詩也有著其別樣的理趣。
  • 韋應物寫相思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4句卻字字濃情
    這是南北朝謝眺的一首詩,我特別喜歡最後兩句中的人生態度。就不要說你不回來了,就算你回來了,這裡的萬紫千紅也都已經凋謝殆盡,我這裡地小人窮,沒什麼好招待你的。 謝眺寫這首詩的動機暫且不論,在我這裡,則確確實實聽出了一絲瀟灑與不屑。我人就在這裡,你愛回來不回來。
  • 王勃這首悽美悲涼的五言絕句,非常冷門,很多唐詩愛好者都不知道
    ,所以不妨讓我們再次來看看這首王勃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唱——《山中》。詩詞給大家帶來的不應該是美好的享受,而更多的應該是包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或者發人深省的感受,這首《山中》正是後者中的代表。詩中沒有唯美的自然風景,有的只是發自內心的人生思考,讀後讓人愁苦至極,令人能夠充分感受到詩人當時心中的苦悶與寂寞。
  • 白居易經典古詩,首首精闢,一起來讀讀!
    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寶曆初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官終刑部尚書。《早秋獨夜》井桐涼葉動,鄰杵秋聲發。獨向簷下眠,覺來半床月。此詩緊扣「早秋」「獨」「夜」,傳達出一種感傷的情緒,四句起承轉合,自然流利。末句以景作結,寫那空置的半床無人卻只有明月,韻味悠長。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 《唐詩三百首》311卷(121—180卷)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 「野渡無人舟自橫」被後世議論紛紛,宋徽宗以它選拔人才
    但這兩位偉大詩人能站在金字塔尖,離不開眾多一流詩人的陪襯。韋應物雖然達不到頂尖級的水平,但被視為一流詩人,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他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小學基礎性文體知識:記敘文(散文、小說、寫人敘事、寫景狀物)
    一、記敘文概念: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他客觀的描述對象是落花生,側重寫人敘事,更主要的是自身的主觀感悟。(2)抒情散文,一般不詳細敘述事件的具體過程,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具體描寫人物,而是通過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來傳達出作者的心聲,反映完整的精神風貌,體現特定的時代精神。
  • 寫景、寫事、寫人、狀物類文章劃分結構層次的技巧詳解
    一、寫景類文章看到一篇寫景文章,我們從寫作的角度想想,是不是先解決「寫什麼」、再解決「怎麼寫」、最後解決「為何寫」的問題。一般開頭先交代什麼景色,再從幾個角度描寫這裡風景的特點,最後寫出對這片景色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 小學語文:寫景作文想拿滿分,你要這樣寫開頭和結尾(附68範例)
    小學常見的作文類型其實不多,寫人、寫事、寫景是最常見的,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常見寫景作文拿高分的方法。想拿高分,首先要把字寫好,這是老師看到卷子的第一印象,不要求你的字像印刷體一樣美觀,但一定要工整清晰,易於辨認。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這句詩可以改成天地一孤舟嗎?
    但是這首詩肯定不能只改一個」舟「字。俗話說,牽一髮而動全身,改詩往往是如此。 一、同一首詩 注意避免意象的重複同一首詩詞,除非有意為之,一定要注意避免重複的意象。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通過描繪景物,寫出了」旅、夜「的意境。首聯寫近景和比較細微的景物,頷聯的景物變得遠大而恢弘 。古詩中如果兩聯都寫景,一定會有變化,或遠或近、或大或小、或視覺或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