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社會,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明白,比信息和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取信息和掌握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方法論意義上的,還應該包括對知識和信息的選擇和運用,而決定知識和信息選擇和運用的是智慧。在一個萬能搜索和隨時連結的時代,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是智慧。不是因為學習和掌握了知識就一定會擁有智慧,而是因為具備了一定的心靈素質和運籌能力才能更好地達成知識的圓融和貫通。新時代的大學生要讓自己成為「T」型人才,網際網路很容易繪就代表知識面的「—」,動動手指就可以做到,而代表專業深度的「|」,不是靠外部的工具運用而是靠內在的心性修煉寫成的,需要對現狀的科學判斷後的沉靜和凝視,殊非易事。
因應技術變革時代營銷人才的需求升級,亟需營銷傳播教學觀念的改革創新
當今世界,技術變革營造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漩渦,一切似乎都捲入其中,深受影響。大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小到企業的生產、個體的生活、日常的消費,都置身網際網路這個似有若無、軟硬結合、無遠弗屆的龐大網絡之中。品牌營銷當然也不例外。通過洞察、創意、媒介、渠道、評估來詮釋品牌意義和達成品牌目標的品牌實踐活動,在技術變革的巨大衝擊之下,已經萌生出許許多多的新生態、新技法和新理念。這些新的品牌營銷傳播實踐呼喚著新生代的營銷傳播人才。這既給高校的廣告、公關、營銷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歷史機遇,也對傳統的營銷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
當下廣告學專業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學生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學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學供給之間的矛盾。廣告教學改革已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而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的革新是重要前提。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講到貝爾通信研究所神經網絡和遺傳算法領域的研究員戴維艾克利對進化的理解時,提到了「強學習」和「弱學習」的概念。主張「強學習」的老師認為,學生應該知道什麼由老師決定,學生只負責分析信息並將其儲存在記憶中,老師劃定了學習的邊界,老師的高度就是學生能達到的高度;而主張「弱學習」的老師對學生學什麼和自己教什麼也許並不了解,但是能夠對學生在自我學習中尋找的問題答案,給出「接近」或「偏離」的暗示,以幫助學生繼續探索,最終達到「利用最少的輸入信息,獲取最多的輸出信息」。
突破傳統營銷教學改革的單一模式,模塊重組實現教學內容的創新性設計
廣告教學改革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實踐的不斷變化催生廣告教學的持續改革。傳統媒體環境和經典廣告理論支撐下的廣告實踐呈現一定的穩態結構,廣告教育供給的專業知識與營銷實踐的需求之間的落差小,通常的彌補方法是學生實習、請業界專家進課堂、公司參訪等,這些方法簡便易行,學生只要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專業的感覺即可,廣告公司相對有充裕的時間培養新人。那個年代雖然學生接觸廣告公司和實踐的機會並不多,但相對不變的營銷環境和資源結構,憑藉廣告教育系統給定的理論知識,學生對業界建造的有形的「塔」並不陌生。而現今的營銷實踐千變萬化,大量的自媒體廣告和UGC內容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自己就在這商業傳播無形的「浪」中,廣告教育提供的系統理論知識再也無法框定實踐的圖景,解釋力明顯下降。技術迭代、手法翻新、要素重組、生態重構,瞬息萬變的營銷實踐已然看不清業界具體的形貌,出現了廣告專業教育供給和業界人才需求雙重的困惑和迷惘。面對迅速變化的營銷實踐,學界和業界只有深度合作,在不斷的創新探索中才能讓一切清晰明確起來。學生也只有經過實習、實訓和實戰的鍛鍊,才能找到自身在新型廣告產業鏈上的價值。
基於上述考慮,在2017-2018學年的第一學期的《整合營銷傳播》課上,我決定以工作坊的名義導入「虎嘯數字商業傳播」課程。這是《數字營銷》雜誌在「虎嘯獎」的基礎上,整合學界和業界資源提供的一種帶有半公益性質的數字營銷前沿課程。自2015年推出以來,已經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推出。如果按照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就只是八位數字、營銷業界專家在課堂開設八個系列講座,這與傳統的做法沒有什麼區別。既然是工作坊的形式,就一定要將理論、實踐和實訓結合起來。經和主辦方聯繫,八周的內容具體包括三個方面,課堂講授、專家訪談和案例研究。其中案例研究又由三個部分構成:案例復盤、案例分析和案例訪談。課堂講授是普及當下中國數字營銷實踐的前沿知識和經驗;專家訪談是了解經典案例的臺前幕後的故事,更深入地掌握實戰精英的數字營銷思想;案例研究通過還原案例讓學生熟悉數字營銷的流程和環節,案例分析是釋放數字營銷理論的解釋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營銷專業水平。通過對營銷實踐的深切感受和分析研究,在八周的課程之外,引入真實品牌的真實命題進行營銷傳播實訓,在實戰中體會品牌營銷的內在規律。這種教學改革採用的是以學生為主的啟發、對話和反思式的「學」的視角,而非以老師為主的我說你聽式的「教」的視角,是一種「弱學習」而非「強學習」。
建立教育界和實務界之間的旋轉門機制,翻轉課堂,重新定義數字營銷學習體驗
網絡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讓公眾零距離接觸、感受生活世界,一改傳統媒體高高在上,需仰視才可見的高冷嚴肅,新媒體就在大眾之中,是迄今為止最接地氣的媒介。依託新技術和新媒體開展的數字營銷可以有效觸達目標用戶,大學生是網絡的重度使用群體,不僅是許多致力於年輕化的品牌的爭奪對象,事實上,他們也參與到了這些品牌的數字營銷實踐中。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的廣告教育和廣告實操之間的隔膜似乎已經消除。的確,技術的開源、數字營銷公司的遍地開花、網上雲課堂等等,為廣告學子提供了學習營銷傳播知識的多元路徑,而業界亟需能將品牌傳播和技術邏輯相結合的專業人才,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非但無法滿足這種體系性的需求,反而會因為知識的零散而成為感知真實數字營銷實踐的梗阻。「虎嘯數字商業傳播」工作坊的開設,開啟了理論和實務之間的破牆嘗試,比較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課堂講授的知識老舊、學生的數字營銷感知零碎的問題。
在為期八周的工作坊的學習實踐中,同學們獲得了全新的學習體驗,通過課堂聆聽和面對面採訪數字營銷領域頂尖級專家,領略到了數字營銷實踐的無限魅力。不但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數字營銷的相關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對數字營銷行業的興趣,激發了繼續學習數字營銷知識的熱情。八家當今中國數字營銷領域的卓越公司中,有智子云這樣的技術類公司,有馬馬也這樣的創意熱店,有新好耶這樣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有阿里媽媽這樣的網絡平臺營銷公司,有利歐數字這樣的數字營銷公司等等,這些公司構成了當下數字營銷行業的重要支柱,課堂分享既完整地展示了各自公司的數字營銷特色,又系統地呈現了數字營銷的全貌。同時,後續的專家訪談和案例研究的對接,將課堂上的數字營銷的間接感知落地為實戰的真實感受,同學們不但了解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案例,還了解了案例的策劃、創意、製作、傳播和效果的整體思路和過程。
當今的網絡社會,已經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這樣的趨勢:從組織化協作變成自由化協作,從中心化傳播變成碎片化傳播。廣告專業教育需要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儘快拋棄提供現成知識追求「要我學」的舊範式,採取創造多種可能性達成「我要學」的新模式,創造一張擁有眾多節點的學習的網,學生置身其中,在和其他節點的連結中,切身感受網絡的價值,進而培養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長期的動態的學習中,掌握具有自身特色和專長的知識,在未來社會,實現羅振宇所說的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帶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張殿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