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和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展期至10月15日。
該展覽通過冠服飾品、日常用器和墓葬石刻等,向觀眾描繪了一幅平武土司雍容別致的生活場景。同時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策,尤其是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讓觀眾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土司文化,了解古代中國「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管理智慧。
展覽共展出平武明代土司薛繼賢夫婦合葬墓、宣撫司僉事王璽家族墓等出土的精品文物17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3件/套。文物種類多樣,包括金銀器、銅器、瓷器、玉石器等多種質地,不少是首次走出四川,首次與觀眾見面。
下文介紹數件精品文物,以饗讀者:
01.
冠服飾品
金鑲寶腰帶(圖1),王文淵墓出土,僅存帶銙20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自北朝晚期以來,以不同質地、環扣與銙的計量來甄別官品等級逐漸成為禮制上的需要,腰帶是明代輿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一套完整的定式,一般由20方帶板組成,分為三部分,前部正中為「三臺」(中間一塊方形,左右各一小輔條),三臺左右兩側各有三圓形(多為桃形)帶板,向後各有一塊「 尾」, 尾前各有一小輔條;帶飾後部連綴排列七塊方形帶板(亦即排方)。
圖1 金鑲寶腰帶
金仙宮夜遊分心(圖2),王文淵夫人墓出土。長18.4釐米,寬8.6釐米,重11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是一種明代婦女所用的髮飾。這件金仙宮夜遊分心整體呈「山」字形,上有人物四十個,表現一幅夜遊仙宮的景象。其中部有兩柱葡萄,高柯相擁,抱成圓框。一人騎馬穿行其間,馬前有提燈開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馬後有舉扇侍奉者。圓框左右各隨從十五人,或持扇,或擊鼓,或操琴,或彈琵琶,或託物相隨。行列下方為一道欄杆,欄杆下方有朵朵流雲。背景為宮殿樓閣,周邊環繞連珠紋。背面以金箔模壓出房屋及四個橫置的管狀穿孔。
圖2 金仙宮夜遊分心
這件分心採用立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玲瓏剔透、層次鮮明,足見當時工匠的技藝精湛,以及明代女性髮飾的雍容華貴。
金文殊滿池嬌分心(圖3),王文淵夫人墓出土。長11釐米、寬8.6釐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整體呈「山」字形,正面中部飾一道欄杆,上部為文殊菩薩坐於獅背,菩薩右肩有一隻鸞鳥,左肩置寶瓶插畫,左側童子雙手合十,右側童女雙手託盤,有火焰狀背光;欄杆下部為荷塘紋,共有蓮花五朵,荷葉兩片,茨菰、水草若干,即「滿池嬌」。背面有四個橫穿。
圖3 金文殊滿池嬌分心
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圖4),王文淵夫人朱氏墓出土。長11.2釐米,寬7.4釐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整體呈「山」字形,正面飾圍欄,欄後人物分前後兩排。後排居中處為南極老人,右側一鹿引頸回望,南極老人兩側各有弟子一人,三人身後均有火焰背光。前排共有侍從十餘人,或持物,或拱手。
圖4 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
金東方天王雲海紋簪(圖5),王璽家族墓出土。通長15.5釐米,寬3釐米,重5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髮簪呈竹葉形。簪頭飾東方持國天王善跏趺坐於諦聽背上,後有荷葉形背光,背光之後飾雲海紋。
圖5 金東方天王雲海紋簪
明代提倡儒、佛、道三教合流,三教合流的一大結果就是導致三教世俗化。王璽家族墓出土了許多釋道宗教題材的金銀飾品,例如提及的佛像、南極老人和東方持國天王。雖然這些紋飾是受佛教或是道教影響而出現在髮飾上,但應該還具有避邪、祈福等籠統的象徵性意義,是對一種美好願望的表達,是一種世俗化的表現。各類佛像意在祈福、消災免難,南極老人、西王母等歷代傳說中的仙人多取意於長生久視。因此,金銀器上的宗教元素,並不一定是全部出於對某種宗教的崇敬和信仰。
02.
日用器具
紅綠彩花卉紋小口帶蓋梅瓶(圖6),王璽夫人蔡氏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6.2釐米,底徑10.5釐米,高30.5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鈴形蓋,寶珠鈕,蓋內中心有管狀子口。器身為侈口、圓唇、短頸、溜肩、深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內外施白釉,釉下勾勒花卉紋,釉上飾以紅、綠二彩。內壁有一周凸稜,器身為拼接而成。鈕下蓋面飾覆蓮瓣,蓋身飾纏枝花卉。瓶肩亦飾覆蓮瓣,腹部由蓮池、寶相花、月季、牡丹構成四季花卉紋。近底處飾一周「壽山福海」紋。
紅綠彩纏枝蓮池紋蓋罐(圖7),王璽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15.7釐米,底徑13.5釐米,通高31.8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鈸形蓋,下有圈狀子口,鈕已殘。器身直口、圓唇、短頸、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內外施白釉,器外釉滿布裂紋,釉上以紅、綠二色彩飾。蓋紐下飾兩層覆蓮瓣,蓋沿飾纏枝靈芝,頸部飾連錢紋,肩部飾覆蓮瓣,腹部飾六朵蓮花,下腹部飾仰蓮瓣。近底處飾水波紋及弦紋各一周。
圖6 紅綠彩花卉紋小口帶蓋梅瓶
圖7 紅綠彩纏枝蓮池紋蓋罐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瓷業面貌晦暗不明,故冠以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之稱。王璽家族墓出土的這幾件紅綠彩瓷器,正為該時期景德鎮民窯之產物,對研究15世紀中期景德鎮民窯瓷器及瓷業發展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壽山福海」紋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明太祖時,宰相劉基有歌曰:「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寓意壽如山高、福似海深。明代運用此紋樣作為裝飾題材非常普遍,這兩件紅綠彩瓷近底處就飾有「壽山福海」紋。不僅如此,王璽墓墓壁及壁龕上也雕刻「壽山福海」紋浮雕七幅。墓葬中隨葬品和墓室建築裝飾上交相輝映使用壽山福海紋飾,反映出明人追求多壽多福的普遍世俗觀念。
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圖8),王璽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19.8釐米,足徑14.3釐米,通高39.5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
圖8 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
這件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是明前期磁州窯白地黑花類型瓷器的典型器。該罐鈸形蓋,寶珠鈕,荷葉邊。器身為侈口、圓唇、矮領、鼓腹、平底。器身滿飾黑色花紋,蓋飾蓮瓣、雲氣及花草紋,口沿及近底處飾波浪紋一周,罐身肩部飾鋸齒紋,腹部為三組桃形紋飾,一為高士禮仙圖,一為花卉,一為瓜果。
03.
墓葬石刻
施彩飛天石浮雕(圖9),王璽家族墓出土。寬66釐米,高23釐米,厚4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飛天是佛教美術題材之一。本是佛的八部侍從中的兩類,即佛經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和緊那羅均為梵文音譯,意為天歌神和天樂神。乾闥婆由於周身散發香氣,因此又被稱為香音神。在極樂世界中乾闥婆與緊那羅彈琴歌舞,娛樂於佛。據說他們形影不離,融洽和諧,人們合稱飛天。
圖9 施彩飛天石浮雕
王璽買地券(圖10),王璽墓出土。整體呈方形,上端委去兩角。寬39釐米,高39釐米,厚4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買地券又稱「墓別」「地券」,是中國古代以地契形式置於墓中的一種迷信物品,系由買地契約演變而來。買地券在漢墓中已有發現,宋元以後甚為流行。東漢的部分券文充滿了迷信的內容,以後發展成為迷信厭勝之物。此買地券券文中附有道教制鬼符篆,正面左右分別刻「陰精交媾」「陽氣旋環」,四周刻八卦,背面券文也有「急急一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等文字,一方面有禱神除殃、鎮墓解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作為墓主人對墓地所有權的證明和保護。
圖10 王璽買地券(正面)
此方買地券是準確的紀年材料,即明天順八年(1464),為判斷該墓出土器物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清理的21座王璽家族墓出土了不止這一方買地券,還有不少墓均有清晰明確的紀年材料,而且王璽家族墓年代跨度長,從而使得這批材料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頗為難得的年代學標尺。
此次展覽不僅向觀眾再現了當年土司家族的榮耀與奢華,也期引起各界對四川土司遺產和土司考古的更多關注。
(供稿:南越王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