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遺珍——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賞析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7月24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和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展期至10月15日。

  該展覽通過冠服飾品、日常用器和墓葬石刻等,向觀眾描繪了一幅平武土司雍容別致的生活場景。同時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政策,尤其是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讓觀眾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土司文化,了解古代中國「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管理智慧。

  展覽共展出平武明代土司薛繼賢夫婦合葬墓、宣撫司僉事王璽家族墓等出土的精品文物17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3件/套。文物種類多樣,包括金銀器、銅器、瓷器、玉石器等多種質地,不少是首次走出四川,首次與觀眾見面。

  下文介紹數件精品文物,以饗讀者:

  01.

  冠服飾品

  金鑲寶腰帶(圖1),王文淵墓出土,僅存帶銙20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自北朝晚期以來,以不同質地、環扣與銙的計量來甄別官品等級逐漸成為禮制上的需要,腰帶是明代輿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一套完整的定式,一般由20方帶板組成,分為三部分,前部正中為「三臺」(中間一塊方形,左右各一小輔條),三臺左右兩側各有三圓形(多為桃形)帶板,向後各有一塊「 尾」, 尾前各有一小輔條;帶飾後部連綴排列七塊方形帶板(亦即排方)。

  圖1 金鑲寶腰帶

  金仙宮夜遊分心(圖2),王文淵夫人墓出土。長18.4釐米,寬8.6釐米,重11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是一種明代婦女所用的髮飾。這件金仙宮夜遊分心整體呈「山」字形,上有人物四十個,表現一幅夜遊仙宮的景象。其中部有兩柱葡萄,高柯相擁,抱成圓框。一人騎馬穿行其間,馬前有提燈開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馬後有舉扇侍奉者。圓框左右各隨從十五人,或持扇,或擊鼓,或操琴,或彈琵琶,或託物相隨。行列下方為一道欄杆,欄杆下方有朵朵流雲。背景為宮殿樓閣,周邊環繞連珠紋。背面以金箔模壓出房屋及四個橫置的管狀穿孔。

  圖2 金仙宮夜遊分心

  這件分心採用立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玲瓏剔透、層次鮮明,足見當時工匠的技藝精湛,以及明代女性髮飾的雍容華貴。

  金文殊滿池嬌分心(圖3),王文淵夫人墓出土。長11釐米、寬8.6釐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整體呈「山」字形,正面中部飾一道欄杆,上部為文殊菩薩坐於獅背,菩薩右肩有一隻鸞鳥,左肩置寶瓶插畫,左側童子雙手合十,右側童女雙手託盤,有火焰狀背光;欄杆下部為荷塘紋,共有蓮花五朵,荷葉兩片,茨菰、水草若干,即「滿池嬌」。背面有四個橫穿。

  圖3 金文殊滿池嬌分心

  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圖4),王文淵夫人朱氏墓出土。長11.2釐米,寬7.4釐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整體呈「山」字形,正面飾圍欄,欄後人物分前後兩排。後排居中處為南極老人,右側一鹿引頸回望,南極老人兩側各有弟子一人,三人身後均有火焰背光。前排共有侍從十餘人,或持物,或拱手。

  圖4 金鑲寶南極老人分心

  金東方天王雲海紋簪(圖5),王璽家族墓出土。通長15.5釐米,寬3釐米,重5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髮簪呈竹葉形。簪頭飾東方持國天王善跏趺坐於諦聽背上,後有荷葉形背光,背光之後飾雲海紋。

  圖5 金東方天王雲海紋簪

  明代提倡儒、佛、道三教合流,三教合流的一大結果就是導致三教世俗化。王璽家族墓出土了許多釋道宗教題材的金銀飾品,例如提及的佛像、南極老人和東方持國天王。雖然這些紋飾是受佛教或是道教影響而出現在髮飾上,但應該還具有避邪、祈福等籠統的象徵性意義,是對一種美好願望的表達,是一種世俗化的表現。各類佛像意在祈福、消災免難,南極老人、西王母等歷代傳說中的仙人多取意於長生久視。因此,金銀器上的宗教元素,並不一定是全部出於對某種宗教的崇敬和信仰。

  02.

  日用器具

  紅綠彩花卉紋小口帶蓋梅瓶(圖6),王璽夫人蔡氏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6.2釐米,底徑10.5釐米,高30.5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鈴形蓋,寶珠鈕,蓋內中心有管狀子口。器身為侈口、圓唇、短頸、溜肩、深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內外施白釉,釉下勾勒花卉紋,釉上飾以紅、綠二彩。內壁有一周凸稜,器身為拼接而成。鈕下蓋面飾覆蓮瓣,蓋身飾纏枝花卉。瓶肩亦飾覆蓮瓣,腹部由蓮池、寶相花、月季、牡丹構成四季花卉紋。近底處飾一周「壽山福海」紋。

  紅綠彩纏枝蓮池紋蓋罐(圖7),王璽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15.7釐米,底徑13.5釐米,通高31.8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鈸形蓋,下有圈狀子口,鈕已殘。器身直口、圓唇、短頸、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內外施白釉,器外釉滿布裂紋,釉上以紅、綠二色彩飾。蓋紐下飾兩層覆蓮瓣,蓋沿飾纏枝靈芝,頸部飾連錢紋,肩部飾覆蓮瓣,腹部飾六朵蓮花,下腹部飾仰蓮瓣。近底處飾水波紋及弦紋各一周。

  圖6 紅綠彩花卉紋小口帶蓋梅瓶

  圖7 紅綠彩纏枝蓮池紋蓋罐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瓷業面貌晦暗不明,故冠以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之稱。王璽家族墓出土的這幾件紅綠彩瓷器,正為該時期景德鎮民窯之產物,對研究15世紀中期景德鎮民窯瓷器及瓷業發展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壽山福海」紋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明太祖時,宰相劉基有歌曰:「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寓意壽如山高、福似海深。明代運用此紋樣作為裝飾題材非常普遍,這兩件紅綠彩瓷近底處就飾有「壽山福海」紋。不僅如此,王璽墓墓壁及壁龕上也雕刻「壽山福海」紋浮雕七幅。墓葬中隨葬品和墓室建築裝飾上交相輝映使用壽山福海紋飾,反映出明人追求多壽多福的普遍世俗觀念。

  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圖8),王璽墓出土,明天順八年(1464)。口徑19.8釐米,足徑14.3釐米,通高39.5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

  圖8 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

  這件白地黑花高士圖荷葉蓋罐,是明前期磁州窯白地黑花類型瓷器的典型器。該罐鈸形蓋,寶珠鈕,荷葉邊。器身為侈口、圓唇、矮領、鼓腹、平底。器身滿飾黑色花紋,蓋飾蓮瓣、雲氣及花草紋,口沿及近底處飾波浪紋一周,罐身肩部飾鋸齒紋,腹部為三組桃形紋飾,一為高士禮仙圖,一為花卉,一為瓜果。

  03.

  墓葬石刻

  施彩飛天石浮雕(圖9),王璽家族墓出土。寬66釐米,高23釐米,厚4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飛天是佛教美術題材之一。本是佛的八部侍從中的兩類,即佛經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和緊那羅均為梵文音譯,意為天歌神和天樂神。乾闥婆由於周身散發香氣,因此又被稱為香音神。在極樂世界中乾闥婆與緊那羅彈琴歌舞,娛樂於佛。據說他們形影不離,融洽和諧,人們合稱飛天。

  圖9 施彩飛天石浮雕

  王璽買地券(圖10),王璽墓出土。整體呈方形,上端委去兩角。寬39釐米,高39釐米,厚4釐米,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藏。買地券又稱「墓別」「地券」,是中國古代以地契形式置於墓中的一種迷信物品,系由買地契約演變而來。買地券在漢墓中已有發現,宋元以後甚為流行。東漢的部分券文充滿了迷信的內容,以後發展成為迷信厭勝之物。此買地券券文中附有道教制鬼符篆,正面左右分別刻「陰精交媾」「陽氣旋環」,四周刻八卦,背面券文也有「急急一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等文字,一方面有禱神除殃、鎮墓解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作為墓主人對墓地所有權的證明和保護。

  圖10 王璽買地券(正面)

  此方買地券是準確的紀年材料,即明天順八年(1464),為判斷該墓出土器物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清理的21座王璽家族墓出土了不止這一方買地券,還有不少墓均有清晰明確的紀年材料,而且王璽家族墓年代跨度長,從而使得這批材料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頗為難得的年代學標尺。

  此次展覽不僅向觀眾再現了當年土司家族的榮耀與奢華,也期引起各界對四川土司遺產和土司考古的更多關注。

  (供稿:南越王宮博物館)

相關焦點

  • 他是末代土司之子,見證一個五百年土司家族的興衰
    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在經濟上表現為納貢與回賜,土司擁有軍隊,平時耕作,戰時從徵,自備馬械,同時也服從中央王朝的徵調。卓尼位於漢藏交界地帶的安多藏區,現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文出現的「卓尼」大部分代指卓尼土司所轄範圍,而非現在的甘南州卓尼縣)。卓尼土司是一種獨特的土司制度,當地藏族並不叫「土司」,而稱之為「嘉波」(本文仍沿用「卓尼土司」這一習慣用法)。
  • 經論講堂:汪世顯家族墓出土文物鑑賞
    明代時,他的後人投降明朝,整個家族稱霸隴西370年,共計14代。汪世顯家族墓是現存發現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 汪世顯家族的族屬目前眾說紛紜,有學者主張他是蒙古族汪古部,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藏族或漢族,目前尚未定論。我們藉由這次的經綸講堂,一同認識這位蒙古大將以及他的家族墓葬精品。
  • 柳州一明代墓墓主身份確認,「學霸」家族曾「七代連科」
    在柳州市中山中路的工貿大廈一帶,曾經有過一座「科第世家」牌坊,是古代官府為表彰書香奕世(意為累世,代代)的莫氏家族而立。近日,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明代官員莫抑的墓址,經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後得以確認,墓主人的生平行實,也隨文物出土水落石出。▲圖為古墓發掘現場。
  • 土司麵包做法
    第一步土司麵包是麵包的一種,是用長方形帶蓋或不帶蓋的烤聽製作的聽型麵包。來看一下土司麵包做法吧。備好所需要的食材。
  • 餘的貴州札記丨龍是王權的象徵,四條龍為播州土司抬棺床,有何深意?
    觀楊粲墓隨想遵義市郊有 個叫做「皇墳嘴」的村子。 在1953年考古隊進駐之前,除盜墓賊曾經光顧竊寶之外,老百姓只知道那兒是「皇墳」,就是南宋播州(遵義舊稱)土司楊粲的墓地。 用民間風水師的眼光看,楊粲墓面臨小河、後枕青山,是一片「風水寶地」。
  • 【千秋萬飾】如此奢侈品,明代藩王墓出土金玉器精品
    展覽之所以起名叫「玉葉金枝」,緣於此次展覽所展物品均來自明代江西寧、益兩大藩王及其家族成員墓中。 在明朝,「金鑲玉」、「金鑲寶」等金玉合器最流行、最時髦。被稱為「寶中之寶」的江西藩王金玉合器也在此次展出之列,這些古物,再現了明代諸藩王絢麗多彩、富貴奢華的生活場景。  其中最名貴的有: 鑲寶石白玉墜金耳環。
  • 用最基本的材料做土司:牛奶土司vs蛋黃土司
    生活中做土司最常用到的就是牛奶和雞蛋了。所以很家常,很家常。牛奶土司高粉200克,低粉50克,白糖30克,鹽3克,黃油30克,牛奶170克,酵母4克表面蛋液少許模具450克土司模具一個份量一個溫度180度30分鐘做法1,所有材料除黃油外揉至出筋,再加入軟化的黃油揉至光滑,有大片的薄膜,還不容易斷裂
  • 明末女將秦良玉以及西南土司的尚武傳統
    這也是為什麼明代君臣給秦良玉等土司大量封賞利祿,讓他們從西南徵兵,輾轉千裡,來到東北的遼東參與戰鬥。《明史·兵志三》記載說,本土鄉兵中最有名的是漢化程度還不甚深的地區出產的川兵、遼兵,以及義烏、台州等地的浙兵,崇禎時代經常調用他們清剿遊賊。土司兵更不例外,四川酉陽石砫秦氏、冉氏等土司,為明朝出力最多。
  • 「摩登」土司楊積慶的紅色傳奇
    伴隨著禪定寺亙古悠揚的鐘聲,跟隨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腳步,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一代土司的紅色傳奇漸漸清晰……卓尼楊土司革命紀念館 顧子宜攝土司不土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楊土司家族是甘肅藏區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管轄範圍最大的土司家族,其祖先為吐蕃贊普大臣嘎氏後裔,在明朝時期歸順朝廷,對甘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民族關係,都曾產生深遠影響。
  • 【探秘】央視聚焦播州土司楊價古墓發掘全過程
    【探秘】央視聚焦播州土司楊價古墓發掘全過程 2020-09-15 12: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石柱土司舍人馬湯軼事
    □ 作者 譚岷江馬湯,字遇樂,明朝末期土司舍人。據清代《石柱廳志》記載,他從小苦讀經書,為人宅心仁厚、德行高尚、嚴於律己、處事公正,獲得石柱土司境內不少人的敬重。土司舍人,是石柱縣宋元明清土司時期的一種特殊稱呼,有的指職位,即土司衙門高級管理幹部;有的只是一種地位象徵,是人們對土司家族宗室子弟的敬稱。通過馬湯曾參與土司衙門斷案一事來看,馬湯不僅屬於馬氏土司宗室子弟,也是土司衙門的高級管理幹部之一。
  • 蛋糕土司 我是披著蛋糕外衣的土司
  • 土司界的輕奢主義——北海道香濃土司
    當地的麵包師在傳統歐美白土司的基礎上,加入大量的北海道牛奶和鮮奶油製作出北海道吐司,使味道寡淡的白土司變得香醇濃鬱,入口細膩綿軟。       今天這款土司借鑑了北海道土司的配方,並沒有使用來自北海道的牛奶和鮮奶油,嚴格說並不是正宗的北海道吐司,主要是取其天然、優質的象徵意義。製作過程中添加了奶酪餡,使土司風味更加濃鬱。
  • 烘焙|最易上手的土司方子---奶香土司
  • 【方志四川•記憶】黃偉 ‖ 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女土司
    她就是王夭夭,雅安歷史上唯一一名女土司。 在她執政期間,穆坪土司的勢力範圍最大,是四川西部少數民族中最強大的土司。至今,她的事跡還在寶興民間廣為流傳。頭人之女 才貌雙全寶興縣城,一幢古色古香的土司衙門向過往遊客證明著曾有的輝煌。
  • 央視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評分高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土司遺城海龍屯》,乍一看這個名字,許多人也許和小編一樣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家不用擔心,繼續跟著小編往下看。這部紀錄片有二集,單集長度只有26分鐘,也就是說,整部紀錄片總共長52分鐘,對於常見的電影來說,這個長度算是短的了。但是這部紀錄片完全沒有廢話,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鏡頭,一穿到底。
  • 水合法土司
    土司的手套膜需要往下繼續揉著。將麵團放麵包機裡,沒有機器的用手揉。土司發酵至8-9分滿,180度預熱烤箱10分鐘。烤箱預熱好,土司表面刷薄薄的蛋液,不刷也可以哈!觀察土司上色的情況。上色滿意了蓋上錫紙防止土司顏色過深甚至糊掉。烘烤40分鐘。出爐震一下模具,快速脫模。
  • 黑芝麻蜂蜜土司
    黑芝麻蜂蜜土司By 阿大^.^蜂蜜土司這是第二次做了,這款土司的特點是裡面沒有糖,全用蜂蜜代替了,蜂蜜是天然的改良劑,使土司自然的呈現溼潤、柔軟。由於第一次按照原方子做的土司水分偏多了一點,今天在裡面加了一些黑芝麻粉,溼度剛好,而且使土司更香了!原料:高筋麵粉、蜂蜜、奶粉、雞蛋清、水、黑芝麻粉、黃油、鹽。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便是較之其他家族,他們更能兼收並蓄,努力吸收各種特別是來自內地的先進文化。他們對內地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的認同,特別是對大一統封建中央王朝的認同,不但是能夠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後來能夠受到朝廷封贈的前提。
  • 明朝在邊境上設立的土司官是什麼?什麼人能擔任土司?
    也就是說,即使在明嘉靖時期以來的官書裡出現了「土司」一詞,但至少在明萬曆時期,民間仍習稱土司為「土官」。 從兩宋之交以來長達4個多世紀的長時段累積,「土官」因擁有「土官衙門」而於明朝嘉靖三年稱為「土司」。土司因土官、土官衙門之名稱的先後出現,才最終在官書之中合為一體而稱為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