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鳥類活得快死得早,科學家們研究了數千種鳥類來解釋為什麼

2020-12-16 任性視頻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鳥類的體型、安全性和養育方式都會影響到鳥類的成熟速度,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和預測動物對氣候破壞和棲息地破壞的反應。

科學家小組研究了數千種鳥類,以了解為什麼它們從受精卵成長為獨立成蟲所需的時間有如此多的多樣性。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是第一項考慮到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以及進化史和體型的重要性來解釋變異的研究。

所有有機體都面臨著繁殖和生存之間的權衡,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發現,具有「活得快死的年輕」策略的鳥類物種發展得更快,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繁殖後代。

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在更安全的環境中繁殖和生活、食肉動物較少的鳥類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這可能是因為它們能夠在脆弱的狀態下花費更長的時間。

他們還發現,候鳥的發育速度要快得多,這可以確保它們在夏季結束時準備好重返冬季棲息地。

正如預期的那樣,研究表明,體型較大的鳥類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但即使是體型相似的鳥類,發育時間也存在差異。

謝菲爾德大學動植物科學系(University of Sheffield's 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的克裡斯·庫尼(Chris Cooney)博士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受精卵發育成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所需的時間在動物界各不相同。例如,一頭大象需要將近10年的時間才能獨立,而一隻果蠅只需幾天就能完全生長。

「這種非凡的多樣性也包含在鳥類中,信天翁從胚胎發育到獨立成蟲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但典型的英國花園鳴禽只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發現,物種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某些方面對於解釋它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發育很重要。」

謝菲爾德大學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艾莉森·賴特博士說:「我們對鳥類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說明了可能對其他物種很重要的因素類型。然而,在其他動物群中,不同的因素可能對決定發育長度很重要。

「因此,下一步是利用涵蓋從魚類到哺乳動物再到昆蟲等動物王國廣度的數據來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更廣泛地了解形成物種間這些根本差異的因素。」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這項研究的聯合高級作者尼古拉·海明斯(Nicola Hemmings)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所獲得的洞察可能對理解甚至預測生物在條件變化時的反應至關重要,例如當我們的氣候變暖和棲息地改變時。」

謝菲爾德大學動植物科學系是英國最大的全生物生物學家社區之一。我們的研究涵蓋了從極地到熱帶的動物、植物、人類、微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這項工作旨在揭示驅動生物系統的基本過程,幫助解決緊迫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生態學和異速生長預測鳥類發育持續時間的演變》

相關焦點

  • 研究了300多種羽毛後,科學家終於揭開謎團,鳥類能飛不是偶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員團隊,和來自以色列的生物學家們展開合作,通過對300餘種現生鳥類換羽毛行為的數據信息分析,最終揭開了鳥類換羽毛的演化秘密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在今年9月份出版的國際性專業學術研究刊物《動物行為》上,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Geoff MacFarlane發表了一篇關於鳥類同性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他們所研究的93種曾發生同性戀行為的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
  • 研究揭示鳥類「腦力」發展—新聞—科學網
    2000種鳥類和恐龍大腦的相對大小。較暖的顏色表示大腦比例更大。圖片來源:Bruce Museum 一個國際團隊利用龐大數據集重建了鳥類大腦的進化過程。這些數據集包含了從恐龍、已經滅絕的鳥類,如始祖鳥和大海雀,到現代鳥類的大腦資料。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網絡版上的這項研究顯示,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之前,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相對腦容量相似。大滅絕後,隨著一些種類的鳥類經歷了爆炸性輻射,重新佔據了已經滅絕種群留下的生態空間,它們的腦—體比例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 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鳥類的羽毛有很多種,可根據著生部位或者特徵進行分類。如按照位置,可以分為飛羽,尾羽和覆羽等。按照羽毛自身特徵,又可以分為正羽,絨羽等。飛羽就是一種特化的不對稱的正羽。
  • 為什麼說鳥類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
    但種描述對鳥類來說是不公平的。別看它們小小的腦袋,其實裡面裝滿了密集的神經元,並作為自然選擇工程的妙計,就像個奇蹟一般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界的興趣——然而目前,人們還沒完全弄明白它。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阿克倫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內有一個陽光充足的房間,那是軟物質物理實驗學家亨特·金(Hunter King)的機械仿生學和開放設計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開鳥窩的結構動力學之謎。亨特說:「我們假設鳥窩可能是個無序炸彈,其儲存的能量剛好夠它保持固定的形狀。」
  • 鳥類為什麼喜歡用喙梳理羽毛?科學家:把特殊的氣味抹在身上
    人們一直認為鳥類的嗅覺不靈敏,由於風的作用,氣味很容易消散,所以鳥不經常使用嗅覺來確定獵物以及獵食者的位置,而是調動身體的其他感官,比如利用視覺和聽覺作出精準的判斷。但是一項發表於《實驗生物學》雜誌上的論文提出了新的見解,鳥類的嗅覺可能有特殊的作用。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所以,其實始祖鳥它也是恐龍的一種,只不過它看起來體系性更小,現代研究認為,始祖鳥與鳥類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它類似於一種處於進化狀態中的爬行恐龍,甚至始祖鳥有羽毛可能完全都不會飛,它的真實後代,應該是恐龍晚期出現的恐爪龍。
  • 中美合作研究:5000多萬年前南極偽齒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行最新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一塊化石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為一種已滅絕的、5000萬年前生活於南極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或許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
  • 世界上十大最聰明的鳥類
    科學家證明烏鴉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鳥屬種類,渡鴉是烏鴉中較為聰明的一種。渡鴉在鳥類中是屬於腦部最大的一類。就像其他的鴉科,它們被指有一些顯著解決問題的事跡,令人相信鳥類也有高等的智慧。亦有觀察渡鴉利用其他動物來協助處理事件,如呼叫狼及野狗等前往動物死屍的地方。這些犬可替其撕開腐肉,協助它們更易於食用。它們會觀察其他渡鴉收藏食物,牢記這些收藏的地點,並從而偷取食物。 2、非洲灰鸚鵡
  • 為什麼鳥類會飛翔?你知道鳥類飛行的奧秘嗎?
    世界上的鳥類眾多,不同的鳥有著自己的獨家飛行本領。為什麼鳥類會飛翔?魚兒會遊泳,人類通過後天學習亦能掌握這項本領。但鳥類的飛行本領卻無法被人類所掌握,再多的練習也無法使人們單獨憑藉自身飛上天空。鳥類能飛上天與它們巧妙的身體構造是分不開的。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琥珀裡的奇怪尾羽,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而科學家們之前也提出,鳥類的這種打扮技能有可能是「祖傳」的,遠古鳥類祖先可能早已擁有了用來求偶炫耀的特殊羽毛。不過由於以往發現的化石有限,人們一直沒機會目睹那些羽毛的「真實風採」。像孔雀和極樂鳥一樣,在現生鳥類中,許多綺麗的羽毛裝扮不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是為了吸引異性。
  • 看電視有助於鳥類做出更好的食物選擇
    這一研究發表於《動物生態學雜誌》,研究發現,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觀看同類進食時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而大山雀(Parus major)無論觀看同類還是藍山雀的視頻,學習效果都一樣好。也就是說,除了直接從試驗和錯誤中學習,通過觀看其他鳥的反應,鳥類也可以避免中毒等糟糕體驗。
  • 小科普|如何保護鳥類免受電力線的傷害
    科學家們發現,在電力線上安裝懸掛式旋轉裝置(亦稱「擋板」),是減少此類致死事故最有效的方法。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和西班牙多尼亞納生物站的科學家比較了3種不同類型的驅鳥器(他們稱為「飛行轉向器」),它們被固定在電力線上,使鳥類更容易看到。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懸而未決,直到有研究人員在一塊形成於白堊紀末期的頭骨化石中發現了驚人的秘密。研究結果發現,鳥類的祖先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就出現了。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外宣布發現了一塊大約有6700萬年歷史的鳥類化石,這塊化石隱藏著現代禽類與鳥類之間的關係。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冬天鳥類也露腳脖子,它們會感覺冷嗎?其實鳥類保暖的方式有很多
    隨著2020年的到來,連00後都已經奔二了,還記得,那些青春的歲月,一個個小年輕們都露著腳踝,就連寒冬也是這樣。也不知道為什麼,「露腳踝」就成為了時尚的穿衣風格,好像年輕人們都很喜愛這樣的潮流,也不知道害得多少媽媽們操碎了心。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現如今,地球上生活著約40個目,12000種不同的鳥類,而它們卻都沒有真正的牙齒(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發育來的牙齒)。 百家爭鳴話鳥牙 從鳥類的演化分支和有無牙齒的特徵來看,大部分的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鳥類都是具有牙齒的,但是較為古老的孔子鳥沒有牙齒,而較為先進的反鳥類和黃昏鳥類卻有牙齒,這種無規律的變化給研究牙齒消失之謎的科學家們設置了重重障礙。
  • 鳥類看電視有助於挑選食物 避免吃到噁心有毒的東西
    看到其他鳥類的「厭惡反應」,可以幫助它們通過明顯的標記來識別一些討厭的獵物,從而不需要嘗它們的味道,這可能會增加鳥類和獵物的存活率。這項發表在《動物生態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藍山雀通過觀察自己的物種學習得效果最好,而大山雀通過觀察大山雀和藍山雀學習得也一樣好。除了直接從試驗和錯誤中學習外,鳥類還可以通過觀察其他鳥類來減少糟糕經歷和潛在中毒的可能性。
  • 英國雜誌稱全球鳥類遷徙現象比以往預計的更早
    全球鳥類遷徙現象比以往預計的更早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研究人員對過去5萬年的全球鳥類遷徙模式進行了重建。模型顯示,全球鳥類遷徙在末次冰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