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鳥類的體型、安全性和養育方式都會影響到鳥類的成熟速度,這項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和預測動物對氣候破壞和棲息地破壞的反應。
科學家小組研究了數千種鳥類,以了解為什麼它們從受精卵成長為獨立成蟲所需的時間有如此多的多樣性。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是第一項考慮到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以及進化史和體型的重要性來解釋變異的研究。
所有有機體都面臨著繁殖和生存之間的權衡,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小組發現,具有「活得快死的年輕」策略的鳥類物種發展得更快,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繁殖後代。
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在更安全的環境中繁殖和生活、食肉動物較少的鳥類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這可能是因為它們能夠在脆弱的狀態下花費更長的時間。
他們還發現,候鳥的發育速度要快得多,這可以確保它們在夏季結束時準備好重返冬季棲息地。
正如預期的那樣,研究表明,體型較大的鳥類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但即使是體型相似的鳥類,發育時間也存在差異。
謝菲爾德大學動植物科學系(University of Sheffield's 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的克裡斯·庫尼(Chris Cooney)博士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受精卵發育成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所需的時間在動物界各不相同。例如,一頭大象需要將近10年的時間才能獨立,而一隻果蠅只需幾天就能完全生長。
「這種非凡的多樣性也包含在鳥類中,信天翁從胚胎發育到獨立成蟲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但典型的英國花園鳴禽只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發現,物種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某些方面對於解釋它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發育很重要。」
謝菲爾德大學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艾莉森·賴特博士說:「我們對鳥類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說明了可能對其他物種很重要的因素類型。然而,在其他動物群中,不同的因素可能對決定發育長度很重要。
「因此,下一步是利用涵蓋從魚類到哺乳動物再到昆蟲等動物王國廣度的數據來解決這些問題,以便更廣泛地了解形成物種間這些根本差異的因素。」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這項研究的聯合高級作者尼古拉·海明斯(Nicola Hemmings)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所獲得的洞察可能對理解甚至預測生物在條件變化時的反應至關重要,例如當我們的氣候變暖和棲息地改變時。」
謝菲爾德大學動植物科學系是英國最大的全生物生物學家社區之一。我們的研究涵蓋了從極地到熱帶的動物、植物、人類、微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這項工作旨在揭示驅動生物系統的基本過程,幫助解決緊迫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生態學和異速生長預測鳥類發育持續時間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