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懸而未決,直到有研究人員在一塊形成於白堊紀末期的頭骨化石中發現了驚人的秘密。研究結果發現,鳥類的祖先很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就出現了。
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外宣布發現了一塊大約有6700萬年歷史的鳥類化石,這塊化石隱藏著現代禽類與鳥類之間的關係。據了解,這塊化石原本是放在荷蘭的一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面作為展品展覽,後來有工作人員在整理這塊比較完整的化石時,發現上面存在明顯的斷裂痕跡。於是技術人員將該頭骨化石放在斷層掃描儀底下進行研究,最終通過X射線的掃描發現了該頭骨化石的秘密。
他們在化石裂縫下發現了另一塊頭骨化石,經過鑑定這是一塊鳥類頭骨。研究人員將其他新發現的頭骨化石拼湊在一起,發現這種動物在身體構造上和現代的禽類十分相似,尤其是它的面部和喙部,幾乎和雞類一模一樣。對於考古界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因為在這之前人類能夠發現的最古老鳥類化石僅僅距今5000多萬年,那時候的恐龍已經消失在地球上了,因此很難直接將鳥類的祖先和恐龍聯繫起來。
而這次發現的化石被鑑定是距今大約6700萬年才形成的,它的出現填補了中間將近兩千萬年的空白。該化石同時也讓「鳥類源於恐龍」的假說得到進一步的證實,但這種假說還未得到完全證實。根據史料記載,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忠實擁護者,他曾在1868年首次提出了「鳥類源於恐龍」的假說。但在那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考古人員都未能在眾多恐龍化石中找到存在羽毛的種類,因此古生物學家們對該假說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上個世紀末期,考古人員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幾種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例如小盜龍、中華龍鳥等等,這些種類恐龍化石的出現讓「鳥類起源恐龍」一說逐漸獲得了更多的支持。然而反對該假說的人依然把握著反擊該假說的證據,那就是這些種類都要比始祖鳥晚兩千多萬年,而始祖鳥生存在距今大約1.5億年的時代。後來我國遼西地區出現了一種比始祖鳥還要早1000多萬年的帶羽毛恐龍,並且在那之後陸續發現了其他種類的帶羽毛的恐龍,這讓「鳥類起源恐龍」的假說被更多人所接受。但假說在未得到充分證實之前還只是假說,而古生物學家正在嘗試著將這一假說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