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容性外眥成形術」和「下瞼下至」的一些認識與思考

2021-02-07 中華整形外科雜誌


「外眼角開大」和「下瞼下至」是近年來網絡上美容領域極為熱門的兩個詞彙。有人借著「成功案例」極力鼓吹,有人盲目跟風、趨之若鶩,臨床上各種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屢見不鮮,將當前現狀稱為亂象毫不為過。我們應取之還是棄之?從科學、嚴謹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應該先從認識這兩個手術的本質開始。


一、美容性外眥成形術


美容性外眥成形術應區分於傳統的外側瞼裂延長術(lengthening of the lateral palpebral lissure)。傳統意義上的外側瞼裂延長術主要用於矯正瞼裂狹小症、瞼緣粘連、痙攣性瞼內翻、創(燒)傷引起的瞼裂狹窄等疾病。而美容性外眥成形術,俗稱「外眼角開大」、「外眥開大」或「開外眼角」,是通過延長和開大外眥角的方法改變瞼裂的形態,以期獲得更大、更美觀眼形的一類手術的總稱。這種手術可單獨實施,也可與內眥贅皮矯正、重瞼成形等美容性手術一併實施,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目前,在一些商業因素的影響下,美容性外眥成形術在一定範圍內得以「流行」,然而多數學者仍持謹慎觀望甚至拒絕的態度。臨床工作中,我們常遇到要求施行外眥開大的求美者,交談中發現,其中多數求美者並不知道開大後的外眼角並不具備正常外眼角的形態特徵,切開延長的外側瞼裂也不具備正常的瞼緣結構,更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以外眥畸形為代價換取眼睛變大的一種所謂的「美容手術」。我們也確實見到過不少因外眥開大造成外眥各種畸形而要求修復的求美者。那麼,這個手術到底能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麼影響?什麼人適合做?怎麼做影響最小?做壞了該怎麼修?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從外眥部的三維空間解剖結構入手。


2018年,我們對8具(16側)頭部標本進行逐層精細解剖,同時結合組織學方法對外眥部相關解剖結構及相互之間的毗鄰關係加以研究[1]。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瞼板最外側緣與外眥角位置大致對應;外眥角距眶外側壁前緣5.5~8.1 mm,其位置的穩定與眼輪匝肌(睫部、瞼板前部)、外眥腱淺部、提肌腱膜、外眥腱深部及周圍結締組織密切相關;Eisler′s脂肪墊位於外眥腱淺部與深部之間,其上方與淚腺毗鄰;顳側結膜穹窿位於外眥腱深部的後方,緊貼眼球,深度4.2~7.1 mm,其位置的穩定與外直肌Check韌帶關係密切(圖1)。

目前,美容性外眥成形的術式並不多,多自傳統的外側瞼裂延長術式演化而來。2004年,Shin和Hwang[2]報導了採用上瞼緣上腳瓣異位法進行美容性外眥成形術。2016年, Kim[3]報導了三角旋轉皮瓣外眥成形術,術後瞼裂平均延長30 mm,95%的患者對延長瞼裂的效果滿意。但對於瞼裂狹窄、上瞼下垂、瞼裂軸傾斜度超過10°或顳側穹窿深度小於2 mm的患者,術後瞼裂延長效果並不明顯。該手術的併發症有傷口裂開、瞼緣增厚和術後瘢痕形成,有2%的患者術後出現蹼狀瘢痕和結膜暴露。此外,還有Kim等[4]報導了保留外眥角的外眥成形術,Chae和Yun[5]報導了延長外眥角和矯正外側眼尾的美容性外眥成形術,Lee等[6]報導了瞼板結膜瓣法外眥成形術等,均未報導併發症的發生情況。2017年,Yuanyuan等[7]報導的灰線切開法外眥成形術使術後瞼裂平均延長3.3 mm。究其術式,Shin 和Hwang[2]的上瞼緣上腳瓣易位法外眥成形術、Kim等[4]的保留外眥角的外眥成形術、Kim[3]的三角形旋轉皮瓣法外眥延長術均屬於利用上瞼皮瓣易位延長外眥的方法;Chae和Yun[5]的延長外眥角和矯正外側眼尾的美容性外眥成形術則屬於外眥顳側橫向切開延長外眥的方法;Yuanyuan等[7]的灰線切開法外眥成形術和Lee等[6]的灰線劈開聯合瞼板結膜瓣推進術,均為通過灰線切開、形成瞼板結膜瓣並推進延長瞼裂的方法。


結合術式與解剖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類手術在改變外觀的同時對正常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可逆或不可逆的影響。因此,手術所產生的外觀效果亦同時可被稱為併發症。已有報導的美容性外眥成形術的不同術式,均或多或少存在不可避免的問題,術式間的根本差別在於破壞結構的範圍和程度不同。欲評估其手術效果,絕對不是僅僅測量手術前後瞼裂開大了多少、術後回縮多少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評估除了最終的美學結果以外,對正常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損害了多少。術者在選擇和施行此類手術的時候亦是對其併發症與療效的評估與權衡。


在施行美容性外眥成形術之前,對求美者一定要講清楚利弊得失,若求美者知情後仍堅持要做,那麼施術者在設計和手術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⑴新外眥角位置和延長量的設計。當外眥延長量過大,即新外眥角位置過於靠外時,容易出現外眥角處露紅、顳側穹窿過淺甚至穹窿消失的情況。因此,術前應當對外眥處顳側結膜穹窿深度、出現露紅的最短距離,以及外眥角至眶外側壁前緣的距離等進行測量。外眥延長量不能超過以上術前測量的長度,即便如此,術後也可能在眼球向鼻側轉動時出現外眥部露紅的情況。⑵固定外眥角時應注意位置與方向。根據大體解剖學研究結果,外眥銳角形態的維持和穩定最主要依賴於外眥腱的深部。而根據組織學切片觀察來看,外眥腱的深部和淺部均起自於外眥角,向顳側分別向深淺兩個方向延伸。在已有報導的術式中,無論是水平延長抑或上瞼瓣下移,均會在外眥角處對外眥腱淺部和深部的起始部造成損傷。因此,術中應當儘量減少對外眥腱深部的破壞。同時,在進行外眥固定時,應注意固定的方向,務必在固定時使外眥角緊貼眼球的方向,以免出現瞼球分離。⑶儘可能保留正常的解剖結構。瞼緣結構特殊,它包含了瞼前唇、灰線、瞼後唇、結膜及睫毛、瞼板腺、Moll氏腺、Zeiss氏腺等附屬結構。通過顳側橫向切開外眥固定法或者灰線切開、瞼板結膜瓣推進法延長瞼裂,並沒有向外拉伸延長瞼緣結構,這必然導致新的「瞼緣」缺乏正常的瞼緣結構,形態、質地、功能均明顯異於正常。該手術的任何一種術式都對外眥腱深部造成一定的損傷,手術中應避免將其完全切斷,同時還應注意保護其毗鄰的淚腺。


外眥部圓鈍、蹼狀畸形、瞼球分離、眼瞼閉合不全、下瞼退縮、下瞼外翻和瞼緣缺損等是常見的術後併發症。就術後明顯畸形的修復而言,基本原則是在保留所有正常組織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恢復生理性的解剖結構,特別要注意的是瞼緣結構和形態以及眼瞼與眼球的關係。對於一些畸形相對較輕的病例,如外眥部圓鈍、蹼狀畸形等,可採用簡單的局部皮瓣加以修復;對於手術後下瞼外翻、瞼緣缺損的病例,我們在沿灰線劈裂下瞼並徹底松解粘連之後,採用瞼板下移和外眥懸吊的方法進行修復,取得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美容性外眥成形術會對外眥部的相關正常組織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療效與併發症並存,術前應依據求美者眼部條件權衡手術可能對正常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的損害程度;此類手術的適應證應嚴格選擇,同時限定術中操作的範圍。


二、下瞼下至術


關於「下瞼下至術」,追根溯源應該是2011年Hirohi 和Yoshimura[8]在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發表的"Vertical enlargement of the palpebral aperture by static shortening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lamellae of the lower eyelid: a cosmetic option for Asian eyelids"一文。Hirohi自2005年開始採用這種術式用以垂直增大外側瞼裂,文中他將其稱為"lowering the lower eyelid procedure"。如果按照原文的表述來理解,將其翻譯為「下瞼下置術」或許比「下瞼下至術」來得更為合適。該術式在韓國和日本流行較早,「下瞼下至術」的名稱或源自於韓國和日本的宣傳,暫無確切的考證。


依據広比利次的描述,該手術的原理是通過適當垂直縮短下瞼前層和後層(保留中層完整)的方法,人為造成下瞼外側段適當退縮,從而在垂直方向上增大瞼裂,使眼睛變得大而明亮,並產生S形的下瞼緣曲線。垂直縮短下瞼前層,是通過切除一條皮膚來實現的(也有術者在術中切除部分眼輪匝肌);垂直縮短後層,則通過結膜入路摺疊縫合或切除縮短瞼囊筋膜(下瞼縮肌)來實現。術後下瞼瞼板前隆起(pretarsal fullness,即「臥蠶」)常常變平或消失。由此可見,該手術主要適用於垂直瞼裂窄而上斜的個體。在亞洲人中具備該類型體徵的個體的確明顯多於高加索人,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手術適用於多數的亞洲人。具體手術的實施也是因人而異的,若患者存在下瞼鬆弛,可只縮短後層,不縮短前層,或附加外眥固定,以防發生下瞼外翻;對突眼伴顴突發育不良者,應慎行前層縮短;而對眼球凹陷者,則可適當多縮短一些前層的皮膚。


同樣是在商業因素的影響下,該術式在沒有嚴格限定適應證的情況下被「推廣」使用。在適應證選擇不當或手術操作不當時,該手術極易導致下瞼外翻、下瞼退縮、下瞼內翻、外眥角變圓、鞏膜過度顯露、瞼裂閉合不全等併發症。在臨床上常可見由於超適應證或過度使用這一技術而導致的嚴重眼瞼畸形。一些暫時看似不嚴重的下瞼退縮、內翻、外翻等併發症,其後果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面對越來越多需要修復的「下瞼下至」的病例。由於手術中切除了部分重要的正常組織而不僅僅是使組織移位,加之該手術常與外眥開大同時實施,因而在出現嚴重併發症時,修復將成為一個難題。組織移植以及外眥成形應是修復下瞼下至術後畸形的常用手術方法。


總而言之,下瞼下至術是需要通過切除部分重要組織結構,造成下眼瞼一定程度的非生理性改變。對於該手術,我們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僅限於瞼裂窄而過度上斜的求美者;在手術中應準確把握下瞼下移的位置並保證下瞼緣不發生旋轉。作為醫者,我們要加強自律,不能為利所誘,一味迎合求美者不切實際的審美欲望,來者不拒、沒有原則、不講科學、廣而用之,否則將既傷害了求美者,也敗壞了行業的聲譽!



利益聲明:本文作者與論文刊登的內容無利益關係。


參考文獻

……



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獲得全文的內容


相關焦點

  • ​美容性外眥成形術研究進展
    早期的外眥成形術(lateral canthoplasty)主要是整形科和眼科醫生用來作為治療手段而應用在臨床的[3],比如治療先天性小瞼裂症候群、外傷或者燒傷後的外眥畸形、老年性瞼裂縮短、瞼部腫瘤以及其他影響外眥和眼部功能的病理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外眥成形術的內涵不斷擴大,一些為增加美學觀感而對沒有明顯生理缺陷的外眥實施的形態重塑手術,也被視為一種外眥成形術[4]。
  • 下瞼成形術
    沿設計線切開皮膚,於皮膚和眼輪匝肌之間分離至眶下緣水平,形成皮瓣並向下牽拉,於眶下緣上5~6mm,平行於眶下緣分離眼輪匝肌,暴露眶脂肪,輕壓眼球,多餘眶脂肪膨出,於膨出的眶脂肪內注入少量麻醉藥,適當去除內側、中間和外側多餘眶脂肪,雙級電凝仔細止血,去除適量皮膚,6-0尼龍單絲線間斷縫合皮膚。2.3 經皮膚入路肌皮瓣法下瞼成形術手術切口設計同皮瓣法下瞼成形術。
  • 專業篇:關於外眥固定與成形術
    外眥固定與成形術是為了確保眼瞼在外眥部附著而採用的一類基本技術。 一 外眥固定與成形術的定義外眥固定術,也可稱為非松解性外眥錨著術(1ateral canthal anchoring without lysls),是在不松解外眥、縮短下瞼的情況下通過縫合進行外眥定位的一類手術方法。
  • 外眥成形術
    用蟻式血管鉗或眼科小剪刀從創口插入,鈍性分離外毗穹窿部結膜及附近的球結膜,分離的範圍要大些,以使外側部分的球結膜完全鬆動,否則術後可因結膜退縮而使外毗部切口重新癒合。 必要時可將外毗韌帶作部分切斷,以獲得永久性效果。用5~0絲線將同一水平方向的球結膜創緣與外眥切口處頂端的皮膚縫合一針固定之。再將其餘球結膜分別向上、下方向與皮膚切開的創緣依次縫合。
  • 瞼外翻修復和下瞼整形
    Fox在1960年首次描述瞼板外翻,並將原因歸結於瞼板前輪匝肌和瞼板韌帶的鬆弛。但是,後續的研究發現,瞼板外翻的真正原因包括下瞼縮肌與瞼板脫離。 我們報告一例66歲老年男性慢性右下瞼外翻的病例。通過理解眼瞼,特別是下瞼縮肌的解剖結構,使我們可以在術前就能正確認識瞼板外翻。
  • 下瞼年輕化策略︱眶顴韌帶松解+眶脂肪重置+外眥錨著術
    【據《JAMA Facial Plast Surg》2016年9月報導】題:眶顴韌帶松解和眶脂肪重置的大範圍肌下剝離的下瞼成形術(作者Jacono AA等)美國紐約長島北岸醫院的面部整形與重建外科醫生Jacono AA等,用眶顴韌帶松解+眶脂肪重置+外眥錨著術的方法塑形下瞼輪廓。禁忌證:下瞼凹陷和眼輪匝肌強度薄弱者。
  • 我要做下瞼下至!不,你不想做!
    ——幸福學術專欄 日常面診的時候,尤其面對比較新潮的女孩,當然也有男孩,他們在敘述自己需求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想要下瞼下至的效果,可是卻強烈要求自己就要做下瞼下至,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說一下什麼叫下瞼下至?
  • 外眥錨著技術
    關於下瞼缺損修復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各種不同皮瓣的應用和選擇方面,較少關注如何預防術後下瞼退縮或外翻的發生。無論是皮片移植,還是皮瓣轉移修復下瞼缺損,均需避免在下瞼緣上產生縱向的張力;創面與下瞼緣越近,輕度的縱向張力牽引就會使瞼緣偏離正常的位置,再加上中老年人下瞼支持結構的鬆弛,術後更容易出現眼瞼退縮甚至外翻。
  • 【眼瞼形成術】外眥懸吊技術!
    要想解除外支持韌帶對下瞼的作用,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外毗角切開術或在眶骨緣的外眥下緣切開術。術中可將下瞼與上瞼和外眥支持韌帶松解,這樣可以使選擇復位位置的餘地更大。由於這一手術過程分別對外眥和下瞼進行再定位,因此這一手術被稱為外毗成形術(圖30.6B ),如果不需要對下險和外眥的位置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則不用對下支持韌帶(「洞」的頂壁)進行松解,可以直接將下支持韌帶懸吊固定於外側眶骨膜。這一手術被稱為外眥固定術(圖30.6B,插圖),在外眥固定術和外眥成形術中,眶骨膜的固定點是一樣的,都是位於平視前方時的瞳孔上緣水平(圖30.6D )。
  • 外眥縫合瞼裂縮短術
    瞼裂縮短時如果Bell現象正常,縮短範圍可以短一些,無Bell現象,則瞼裂縮短範圍應大一些。 瞼裂大小不等者,縮短瞼裂時注意兩眼對稱。[適應證]1.麻痺性下瞼外翻。2.瞼裂過長,或兩眼瞼裂大小不等,其中一眼瞼過長。
  • 瞼袋整復術進展與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長期以來 ,隨著人們對眼周解剖以及瞼袋形成原因研究的不斷深入 ,瞼袋的治療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尤其是近十餘年來 ,一些新認識、 新理念及新技術不斷出現。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與時俱進而又不隨波逐流 ,作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供同道參考。
  • 外眥固定術在下瞼鬆弛矯正術
    上頜骨凸度降低,中面部軟組織向下移位,進一步牽拉下瞼向外下移位,形成下瞼袋、淚溝等衰老外觀。隨著時間的延長,鬆弛下墜的軟組織會使下瞼瞼板和外眥韌帶發生鬆弛,容易造成瞼球分離,患者出現眼刺激症狀及溢淚等。
  • 外眥韌帶離斷復位
    如找不到外眥韌帶殘端則做異體鞏膜移植。2.將異體鞏膜剪成「Y」字形,橫放於外眥部,「Y」形基部用5-0尼龍線與眶外緣骨膜縫合,其兩邊分別與上、下瞼板外側端縫合(圖2-4)。6 術後處理隔日換藥一次,術後5天拆除外眥部皮膚縫線。外眥切開術相關解剖眼瞼是遮蓋眼球前部的簾狀組織,起著保護眼球免受外傷、幫助瞳孔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免受強光刺激的作用。眼瞼的位置、外形、大小以及瞼裂的寬度、長度、兩眼瞼是否對稱,是儀容構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整形外科解讀:99-46 重瞼成形術
    內側支持帶是維持內側位置的固定點,允許輪匝肌作用於瞼位置而不是內側位(圖46.6)。側眼角也可作為下眼瞼的一個整體固定點。外眥韌帶的纖維腳形成,連接瞼板Whitnall骨性眶外側結節在外側眶緣。此外,外側支持帶從側角的上瞼提肌腱膜的韌帶結構形成,外直肌止韌帶、Whitnall懸韌帶,和Lockwood下懸韌帶。雖然外側支持帶代表固定側點,有一些流動的橫向聯合對側凝視增加視野。
  • 下瞼年輕化手術臨床路徑的探討
    因此,國內外的學者們應用和發明了諸多的術式,如:應用皮瓣技術行單純皮膚和脂肪去除,外眥固定成形術,眼輪匝肌懸吊術,脂肪轉位及脂肪移植術,支持韌帶、筋膜韌帶松解術,眶隔重置及加固手術,面中部提升和脂肪填充術以及雷射與注射輔助的技術應用等。方法之多,雖然說明我們的技術日臻成熟,理論更加完善,但同時亦給整形美容外科醫師在治療的選擇上帶來很多困擾和疑惑。
  • 韓國經驗:外眥美容整形技術
    (韓國)期刊:Archives of Plastic Surgery, 2016 Jul外眥成形術延長外眥角美化眼尾左眼手術示意圖>↓ 降低瞼裂的傾斜度陰影區域 外眥成形術後增大的面積原文標題:Cosmetic Lateral Canthoplasty: Preserving the Lateral Canthal Angle作者:Kim YJ, et al.
  • 內外眥開大術聯合提上瞼肌縮短在小瞼裂美容術中的應用
    沿內眥設計線切開皮膚,經皮下潛行分離,松解錯位的眼輪匝肌,顯露內眥韌帶;修整切緣皮膚,用7-0尼龍線摺疊縫合內眥韌帶約2mm;同時,縫線穿過切口鼻側皮下肌肉組織,拉緊,打結,並將鼻側皮膚向內眥側牽拉與內眥韌帶固定,以起到縮短內眥韌帶且減小張力的作用;最後,將切口兩側皮下組織縫合固定在縮短的內眥韌帶上,無張力縫合皮膚;沿外眥設計線橫向切開外眥皮膚3~4mm,分離皮下組織,向內剝離球結膜及瞼板結膜,將鬆動的球結膜向外牽拉並固定至新外眥點
  • 明眸翹睫大眼術——下瞼下至,你的了解有多少?
    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這個下瞼下至手術,對它不了解的朋友們,可以仔細看哦。手術簡介下瞼下至術,又叫眼尾下至術,手術是將眼尾下眼瞼位置向下調整,露出部分眼白,使眼睛變大,改善眼形,還可以使角膜下緣和外側鞏膜暴露的更多,讓眼睛非常有神。
  • 要不要做眼瞼下至?
    ◤ 了解開外眼角+眼瞼下至:外眥成形術,俗稱「外眥開大」、「開外眼角」,通過延長和開大外眥角的方法改變瞼裂的形態,以期獲得更大、更美觀的眼形。眼瞼下至,叫 「下瞼下置術」更合適,該術式通過不同的切口設計使下眼瞼(外側部分)向下增大,從而改變下瞼線條、使眼睛增大。內切口的好處是外觀無傷口痕跡,但改善幅度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