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化用品中的人造麝香遭遇媒體的口誅筆伐後,藥用人造麝香開始引發安全擔憂。記者調查發現:日化用品中的人造麝香與藥用人造麝香完全不同。上個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立項研製藥用人造麝香,自1994年12月投放市場以來,多年臨床驗證表明人造麝香與天然麝香藥效相當,其配方、工藝一直受國家絕密級保護。但也有聲音認為:天然麝香中的抗炎蛋白無法人工合成,其功效較天然麝香削減不少。
緣起
致癌論引發藥用人造麝香質疑
在數十次向藥檢專家求教後,70多歲的姚老先生仍不能打消對藥用人造麝香的疑慮。
姚老先生原是我省某職能部門的一位副廳級幹部,近5年來一直服用上海和黃藥業生產的麝香保心丸用以防治冠心病。
老人對麝香保心丸產生疑慮始於不久前媒體對日化用品中「人造麝香致癌致不育,多國已禁用」的披露。
今年8月18日,本報調查發現:日化用品中的人造麝香與天然麝香完全不搭界,只是天然麝香的廉價替代品。全球範圍內每年生產的約8000噸人造麝香,均是通過化工等方式進入人們生活。這種化合物已在研究中被證實有致癌風險,上世紀90年代起遭多國禁用。
「人造麝香用於日化用品有致癌風險,在藥品中使用人造麝香就一定安全嗎?」連日來,不少仰賴含麝香成分藥品的讀者對人造麝香的質疑由日化用品迅速延伸至藥用人造麝香領域。
回應
人造麝香藥效與天然麝香相當
日化用品中的人造麝香遭遇媒體口誅筆伐後,藥用人造麝香開始引發安全擔憂,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分別是上海和黃藥業生產的「麝香保心丸」和馬應龍藥業生產的「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面對患者疑慮,馬應龍作出三點書面說明:藥用人造麝香與日化用品中使用的「人造麝香」並非同一產品。日化用「人造麝香」在長期動物毒理學研究中確實存在安全風險,但藥用人造麝香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基本與天然麝香一致;多年臨床驗證藥用人造麝香無明顯致癌、致突變作用,藥效與天然麝香相當。馬應龍提醒懷孕婦女慎重使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上海和黃藥業稱:麝香保心丸是國家首批急救用藥,全國有超過8000萬患者在使用。國家藥監局的監測報告顯示:上市使用量排名前5位的心血管中成藥中,麝香保心丸的不良反應最少。上海和黃同時稱:處方和生產工藝是國家秘密技術,不便接受採訪。
探訪
「藥品成分表」內難覓「人造」蹤跡
鄭州市藥監局流通處處長裴廣戰說:在我國,麝香是急救用藥,是中醫藥產業的重要原料,是戰略物資。藥用人造麝香是在上個世紀國家統一研發的國家一類中藥品種,其藥用人造麝香從「出生」那天起,處方、劑量、製法等均被列入我國最高保密級別:絕密。期限是:永久。「目前全國有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400餘家製藥企業、科研院所、臨床醫院使用。劑型涵蓋丸劑、散劑、膏劑、片劑、膠囊劑、眼用製劑、氣霧劑、注射劑、酊劑等中成藥常用劑型。我國涉及麝香的政策法規文件就有35個。」
記者遍訪市區多家醫院和藥店發現,含有麝香的藥品無論是片劑、膏劑還是氣霧劑等,只有使用說明,大多不註明配方和成分,或是在成分欄標明「國家保密配方」。工作人員均表示,對於沒標成分的藥用人造麝香,他們知道得並不比普通消費者多。
內幕
人造麝香屬於國家絕密
年逾70歲的孫信功先生是原河南省食品藥品檢驗所中藥室主任,曾代表我省參與討論制定人造麝香的入藥檢測標準。
他告訴記者:麝香是一種珍貴的中藥原料,全國中成藥處方集中記載2621種,其中需要麝香的就有295種。
但由於天然麝香太過稀缺,國家從1967年開始研製人造麝香,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牽頭,濟南中藥廠、上海市藥材公司等單位參加。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中草藥物質基礎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著名天然藥物化學家於德泉是當年藥用人造麝香項目研究的主要負責人。
人造麝香的主要藥理作用與天然麝香基本相同,物理性狀相似,臨床療效確切,可與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人造麝香是複方組合物,其配方因是國家一類新藥和絕密級機密,他人無法知曉。」孫信功說。
現實
抗炎蛋白無法合成
那麼,人造麝香在藥理和藥效上真的「等同」天然麝香嗎?
答案並不完全一致。
連日來,記者遍訪業界專家被告知:我國用麝香治病已有2000多年歷史。天然麝香是指從麝身上提取的麝香,無論是從野生麝還是養殖麝身上提取的麝香都屬於天然麝香。天然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麝香酮,還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和無機鹽等。而人造麝香是指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生產出的麝香,人工合成的麝香只能合成天然麝香中的麝香酮和甾體激素,而其中的抗炎蛋白是無法合成的,因此,人造麝香的功效尚無法達到天然麝香的功效。
近20年過去了,藥用人造麝香仍然是受國家永久保護的絕密配方。究竟什麼是「國家保密配方」?「國家保密配方」是否真的就能對抗消費者知情權?請關註明日「藥用人造麝香」調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