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麝香研製項目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全媒頭條·科技獎勵大會)

尋無麝之香 挽瀕危傳奇——人工麝香研製項目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王思北、胡浩)「有麝自然香」。麝香,一種傳奇的珍稀藥材,在433種中成藥中廣泛應用,卻險些隨著麝的瀕危而面臨消失。8日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課題面對天然麝資源驟減殃及國藥的困境,尋找到了「無麝也香」的解決辦法。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生產的人工麝香是什麼?其如何能代替天然麝香?這項開始於40年前的「絕密」課題有何獨特之處?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保護資源:少獵殺900萬頭雄麝

  「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殺麝取香的傳統方式,我國雄麝僅存5萬餘頭,屬瀕危狀態。每頭雄麝可取香10克,即使全部捕殺僅產麝香0.5噸。」課題組第一完成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於德泉院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麝香的年需求量超過15噸,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百姓用藥需求滿足不了,動物資源無法保護,這樣下去不行!」於德泉回憶說,為此,1975年,衛生部、中國藥材公司組建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牽頭、山東濟南中藥廠和上海市中藥研究所參加的課題組,要解決麝香代用品問題,以「絕密」項目開展人工麝香研製。

  這是一項從零開始的研究。最難得的是原料: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要用這1公斤天然麝香完成對其化學成分、有效物質、藥理作用、配方原則等全面分析研究,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於德泉說:「我們結合化學實驗和動物實驗一起做。70年代設備也不先進,量又特別少,我們必須精打細算,用微量方法做研究。」

  儘管原料短缺、設備有限,在課題組的合力攻關下,新成果不斷湧現:發現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抗炎多肽蛋白質類成分,確定天然麝香中各類成分的相對含量及比例;製備了多種來源的樣品,進行跟蹤篩選,發現並研製出天然麝香中關鍵藥效物質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

  課題組還設計出獨特的人工麝香配製處方,成功研製出人工麝香,經臨床證實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終於在1993年獲得中藥一類新藥證書。

  「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製和推廣使用,相當於少獵殺900萬頭雄麝。」課題組完成人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庾石山說。

  傳承瑰寶:在國寶級中成藥中替代率達99%

  在《神農本草經》中,麝香被列為上品,在古書《醫學入門》《名醫別錄》以及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中也均有記載。其具有開竅、闢穢、通絡、散淤等諸多功效,主治中風、痰厥、驚癇、中惡煩悶、心腹暴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且麝香的香味濃鬱,經久不散,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統都有極其顯著的影響。

  在北京聯馨藥業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這種傳奇的藥物——一種棕黑色粉末狀的物質。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幾乎看不出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的差別。

  除了外觀相似,經臨床研究表明,人工麝香主要藥理作用與天然麝香基本相同,臨床藥效確切,可與天然麝香等同使用。

  除了影視劇中常被誇張化的活血通絡之用,麝香還有開竅醒神、消腫止痛等功效。據統計,麝香配伍的中成藥處方佔《全國中成藥處方集》11%以上。其中,不乏急救良藥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散等國寶級中成藥。

  於德泉告訴記者,人工麝香自1994年上市以來,已在全國760家企業應用。目前含麝香成分的433種中成藥中,有431種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了天然麝香,替代率達99%以上。

  「天然麝香每公斤50萬元左右,價高量少,質量也參差不齊。而人工麝香每公斤不到6萬元,據估算,至少能降低藥價30%-50%。」庾石山說,目前,人工麝香累計銷售超過90噸,年用藥病患者超1億人次,不僅滿足了群眾用藥需求,還保證了國寶級中成藥品種的傳承。

  創新科研:產學研一體助力傳統醫藥現代化

  「人工麝香的廣泛應用,既離不開前期的科學研究,也離不開後期的產業化和質量標準的不斷提高。」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蔣建東說。

  在庾石山看來,人工麝香項目成功的「法寶」之一,就是始終將產學研融為一體,在研製的階段,已考慮生產使用;而在投入市場後,仍不忘進一步的研究提高,在研究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完善、提高質量和標準。

  「這是歷時40年,三代科技工作者跨部門、多行業,聯合協同攻關的成果。這樣產品才會有生命力。」庾石山說,通過創新建立人工麝香產業化核心技術及生產管理規範和質量控制體系,通過制訂首個人工麝香國家標準,實現人工麝香規模化生產,通過對每批產品的每個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操作、實時監測,人工麝香才能完成從實驗室到市場,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的發展之路。

  事實上,麝香並不是唯一告急的名貴中藥材,熊膽、虎骨和部分植物藥材也面臨同樣的窘境,也同樣需要人工替代品。

  對此,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認為,人工麝香項目的成功,為以科技手段助力傳統醫藥學的傳承和發展探出了一條可借鑑的成功之路。

  「人工麝香是傳統醫藥科學化、創新化、國際化發展的典範。」曹雪濤說,在人工麝香項目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中國醫學科學發展在如何形成合力,運用優勢資源破解重大關鍵性難題上,有了更多經驗和動力。


點擊查看專題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首獲上海科技進步特等獎
    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何積豐院士領銜完成的「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體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華東師範大學首次摘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何積豐院士(左3)領銜的「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體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 溫職院王向紅教授領銜,溫州市高水平創新團隊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王向紅博士、教授,作為一等獎負責人登臺領獎,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多模式電磁場可控塗層技術及裝備研發》獲得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據悉,溫職院成為國內迄今為止唯一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職院校。該項成果經專家鑑定,其關鍵技術處於國內同類技術領先水平,其中可變磁場控制技術和工模具離子鍍塗層工藝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 麝香保心丸獲選「十三五中國醫藥科技標誌性...
    在會議期間,由《醫藥經濟報》主辦的「十三五中國醫藥產業成果巡禮」系列活動如約而至,上海和黃藥業旗下獨家產品麝香保心丸憑藉在科技創新、臨床療效、市場份額及行業影響力四個維度上的突出表現,成功獲選「十三五中國醫藥科技標誌性成果」。
  • 揚企獲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看看有啥「獨門絕技」
    近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共同發布了《關於表彰2020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獎勵項目的決定》,其中,由江蘇豐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的「大型智能化水產飼料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據悉,該項目能夠大幅提升水產飼料產量,打破了歐美技術壟斷,這也是水產飼料加工行業首次以企業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該獎項一等獎。
  • 人工麝香香自何來
    本報濟南1月8日訊 「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參與此項目研究的就有山東宏濟堂製藥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科研人員經過數十年研製,終於生產出人工麝香的主要成分——麝香酮,解決了麝香原料短缺的危機,完全替代了藥用天然麝香。
  • 鐘樓區:江蘇唯一 精研科技5G+智慧工廠項目獲評第三屆「綻放杯」5G...
    9月20日,常州鐘樓區精研科技「5G+智慧工廠」項目從4289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徵集大賽一等獎,全國共評選出一等獎10名,這也是江蘇省唯一的一等獎項目。
  • 華測導航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由北京衛星中心、上海天文臺、華測導航等七家單位聯合參與的《北鬥性能提升與廣域分米星基增強技術及應用》項目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繼2017年底華測導航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後再度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北鬥性能提升與廣域分米星基增強技術及應用》項目組突破了衛星導航系統自身實時分米級服務的技術瓶頸,提出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導航、廣域差分與精密定位服務集成方法,完成了一體化工程 實現,解決了衛星數量和監測站分布受限條件下的北鬥性能提升難題。
  • 5家湘企獲評2020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目前,聖湘生物已研發了傳染病防控、癌症防控、婦幼健康、血液篩查、突發疫情防控、慢病管理等系列產品400餘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國家級重大獎項30餘項。今年前三季度,聖湘生物實現營收36.1億元、同比增長13.8倍,淨利潤20.1億元、同比增長107倍。
  • 科技研發為瀕危中藥材開闢新路
    ■創新啟示錄人工替代瀕危中藥材研究需要巨大投入和很長的研究周期,人工麝香研究開創了先河,其後,我國人工體外培育牛黃等項目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日前,「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合成瀕危動物藥材替代品,它開創了瀕危藥材人工替代的先河,也帶動了人工虎骨粉、體外培育牛黃等一系列瀕危藥材替代品的研發
  • 國科大環境材料與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獲環境技術進步一等獎
    國科大環境材料與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郝鄭平、程傑、張中申團隊與企業合作完成的「包裝印刷行業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全過程減排控制技術與應用」項目獲環境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揮發性有機汙染物排放對環境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關鍵(臭氧、有機氣溶膠等),引起公眾與社會極大的關注。
  • 智能時代的作業系統,飛槳榮獲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8月15日,「2019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揭曉,百度和華為共同完成的項目「飛槳產業級深度學習技術與平臺」榮獲2019年度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飛槳已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有力推動了產業與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創新,為加速產業智能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電子學會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成立50年多來持續推動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是國內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風向標。
  • 無黨派人士吳慧明獲評2019十大女性人物
    無黨派人士吳慧明獲評2019十大女性人物 2020-01-05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莞無水少水印染黑科技獲得「紡織之光」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6日下午,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協辦的「紡織之光」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在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 31個項目獲獎,湖南科技交出「亮眼」成績單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楊斯涵 黃京 通訊員 任彬彬 蔣鼎邦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湖南省共有31個項目獲獎,以湖南省單位為第一完成單位主持完成的15項,其中,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的近1/15,創近年來最好記錄;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創造湖南連續3年均有主持項目
  • 【中國新聞網】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獲2020年度深圳科學技術獎
    【中國新聞網】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獲2020年度深圳科學技術獎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鄭小紅 朱族英 【字體:大 中 小】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公布 多家上市公司獲殊榮
    來源:麥兜的證券觀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160項;授予10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批獲獎項目中,出現了多家A股、港股及美股上市公司(或旗下公司)的身影。
  • 中工國際:北起院承擔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原標題:中工國際:北起院承擔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近日,由中工國際
  • 汝州市人民醫院「護芽圈」項目獲第八屆全國醫院品管圈大賽一等獎
    汝州市人民醫院選送的「護芽圈」項目,獲二級醫院綜合專場-A圈組一等獎。    據悉,本次大賽共申報推薦圈組1100項,其中875圈通過網上函評入圍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大賽分為十五個專場進行角逐,汝州市人民醫院選送的「護芽圈」項目在二級醫院專場-A圈中脫穎而出。
  • 國星光電省級工程中心獲評優秀-文章-數字音視工程網DAV01.COM
    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廣東省光電子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在動態評估中排名全市第二,獲評優秀。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度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動態評估結果。
  • 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度綜評獲「優秀」
    「一區多園」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度綜評獲「優秀」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