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分五色:濃、淡、幹、溼、焦。從筆上水分又分潤、枯、澀、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墨色的變化,利用加水錶現物象。其中「幹」與「溼」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焦」,在色度上深於「濃」;「白」,指紙上的空白,國畫就是黑白對比。所以作畫中有些地方需要重複用墨來表現層次。
墨色用途:幹墨常用在山石的皴擦,產生蒼勁。加水變溼墨,與水調勻運用,多用於渲染,筆上調墨用處很多。比如畫樹與樹區分,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溼潤之感,或用於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在有些地方特別需要筆上調墨。在使用淡墨上最難是淡而不暗,要做到幹淡、溼淡而有神,多用於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濃墨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但偶爾也可以運用在最遠處,比如畫雪山需要強烈對比。焦墨極黑,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但不適合積墨。
國畫歷來以墨為主,色為輔,所以中國畫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說,還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筆畫出要有從濃至淡的多種變化。
墨色過渡最難,難在一筆完成。這是指墨色由深、厚、幹的焦墨向淡、薄、溼加清水的過渡,形成不同層次的墨色的變化。道理都懂,關鍵每次用墨需要東畫一下西畫一筆,主要是整個畫面進行調整,但就是這種重複用筆用墨後不好掌控,所以大家需要練習和對墨的認知。我的經驗是需要過度的地方直接畫完不要停頓。避免再次蘸墨發生變化。所以出現惜墨如金。
我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供畫友們參考,先以筆全部吸水,筆尖再沾少許濃墨,或反之運用。以畫石為例:勾皴擦完後,筆上墨漸漸乾,然後筆尖蘸墨或水再下筆(注意筆上加一個動作,把筆立起來),這樣效果是局部有墨韻和過度。很多地方都需要。
山清峽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