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墨分五色」釋評

2021-02-19 書畫世界雜誌

內容提要:「墨分五色」是中國畫用墨的重要傳統之一,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畫家有不同的實踐和不同的總結。墨法和筆法密切相關,同時墨法的使用和用水也密切相關。「墨分五色」不僅是繪畫技法豐富性的要求,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是畫家性情賴以表現的手段。

關鍵詞:「墨分五色」;墨法;筆法;用水

潘天壽 光華旦旦圖卷  水墨設色紙本 265cm×685cm  1964年 潘天壽紀念館藏

        「墨分五色」出自唐代張彥遠的名著《歷代名畫記》中,是對作為材料的墨在繪畫中的運用變化的總結。《歷代名畫記》中描述道:「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 。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張彥遠認為,山水中的五色隨著四時陰晴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呈現,如果用墨把這些變化的特徵大體表現出來,就會產生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使用像空青、石綠、丹砂、鉛粉等顏料。同理,鳳鳥羽毛雖然呈現五色,但用墨畫的鳳鳥只要意思表達到了,也會給人以五色雜陳的印象。

        但在美術理論研究中,對於「墨分五色」的說法不盡相同,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甚至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這些研究反映了繪畫過程中墨色運用豐富的層次和深淺濃淡的變化。自然界的五色,古人稱青、赤、黃、白、黑,為五正色,簡稱「五色」。「五色」有時也泛指紅、綠、紫、碧、流黃五種間色。在宋代以前,「墨分五色」多指濃淡不同的墨跡對應五正色。在宋代以後,「墨分五色」多指墨分濃淡乾濕,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中的墨中水分的多少在繪畫中的表現。「墨分五色」不僅是繪畫技法豐富性的要求,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是畫家性情賴以表現的手段。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特別是傳統水墨畫中,墨並不僅僅是一種顏色,而是通過用筆、用墨、用水的不同技巧,產生「墨分五色」的豐富變化。通過控制墨中水分,加之用筆的輕重、提按、粗細等,區分出濃淡乾濕的變化。其中,濃淡之分是顏色深淺的比較,而乾濕之分則是墨中水分多少的對比。唐代以後,「墨分五色」開始更多地談論墨色的深淺變化,常指焦、濃、重、淡、清。焦墨是墨半乾的墨色,黑而有光澤;濃墨是深黑的墨色,加了水分而不顯光澤;重墨含水比濃墨多,顏色略微淺點;淡墨所含水分就較多,顏色更淺;清墨只有極淡的墨色,甚至完全是水。在一幅中國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以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變化,完美地表現自然物象。古人以墨的深淺濃淡去對應五色,是非常有道理的:濃如青,重如赤,淡如黃,清如白,焦如黑。古人聲稱鬼的面色青黑,意味著青色與濃墨對應;彩墨畫名叫重彩,意味著重墨與赤色相對應。元代畫家龔開畫「鍾馗嫁妹」,畫面中女子用重墨塗臉蛋,表示赤色的胭脂。在水墨畫裡,特別是文人畫中,

        「墨分五色」被畫家們很好地理解和運用。濃、淡、幹、溼、焦,墨色不僅五彩斑斕,而且能充分表現出畫家所期望營造的效果和意境,並借之寄託情懷。墨用得好,畫面變化豐富,格調高逸,意境深遠。一般來說,濃墨多用來表現近的物象或者物象的陰暗面;淡墨多用來表現遠的物象或者物體的明亮面;幹墨常用來表現山石的蒼勁、意境的幽遠、山石的皴擦;溼墨中水分相對較多,用以協調,多用來表現水墨淋漓的意境和韻味;焦墨水分少而顏色最黑,常被用來畫最黑處,或用來強調畫面某些線條或局部,有時勾點,有時皴擦,焦墨用好了,可起到點題和活躍畫面的作用。

        中國畫歷來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講求「墨分五色」,但也有人將「白」加進來,稱之為「六墨」。白即是畫面中的空白。將墨色分為濃、淡、幹、溼、焦、白,既講了墨的黑白濃淡的變化,又講了用墨時對水分的控制。這對畫家表現畫面層次、意境和氣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縱觀歷史上的藝術大家,他們對「墨分五色」的理解都極為深刻,並且對墨運用純熟。潘天壽善用濃墨,間用焦墨、破墨,枯溼濃淡中均顯筆力,有時運用潑墨,水墨淋漓,蒼茫而厚重。明代大家徐渭更是把「墨分五色」運用到了極致,他以狂草般的筆法縱情揮灑,筆墨酣暢,淋漓盡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花木形象中,充分利用水墨的色彩表現力,著眼於氣韻的體現,把在生宣紙上隨意控制筆墨的表現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的《墨葡萄》以狂草筆法入畫,充分利用墨的表現力,渲染出豐富的層次,充分表現出無人採摘的野葡萄隱現於如點點淚痕般的墨葉中,表達出了「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的憤懣之情,把「墨分五色」的表現力充分地發揮了出來。而近代繪畫大師黃賓虹對中國畫的筆墨技法更有過深入的研究和見解,並概括出「五筆七墨」的用法。所謂「七墨」即濃、淡、破、潑、積、焦、宿。他喜愛夜山、晨昏和雲霧之中的山,而夜山、晨昏的山常呈現深沉蒼老之色,而這種畫面意境的充分表達與他的「七墨」之法是分不開的。他用墨濃重而變化豐富,表現出了渾厚華滋的畫面意境。

        黃賓虹所指的積墨是用墨的多次重複和累積,一層層渲染,反覆多次。待一遍幹後再來一遍,次數雖多,但墨色不可僵死,要既黑又厚,層次要豐富。破墨分為「以濃破淡」和「以淡破濃」。它與積墨不同的是,破時應待墨未乾時進行。破墨之法運用廣泛,運用到位會使畫面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意境。潑墨主要用於大寫意,用大筆飽蘸水分,筆尖再蘸濃墨,稍加調和,然後筆尖再調濃墨、焦墨,大筆橫塗豎抹,盡情揮灑,痛快淋漓。也可用小碗等器具調好墨而潑於紙上,然後以濃、焦墨破之,破墨之法容易出奇,枯溼濃淡,酣暢淋漓。宿墨是指墨研好之後,在硯臺內存放數日,作畫效果奇特,畫面蒼茫而潤澤。中國畫的成功是多種墨色和墨法的有機結合,濃、淡、破、潑、焦、宿,不同墨色交替使用,融為一體,才能把畫面的氣氛渲染到位,把畫面的筆墨韻味表現出來。

        「墨分五色」是中國水墨畫的一條重要原則和用墨方法,中國畫的「墨分五色」是通過用筆表現出來的。中國畫講求筆墨,有筆有墨,墨色的再現離不開筆的運用。要想筆墨變化豐富,必須要有水分的參與。如果說筆是骨、墨是肉的話,那水分是血液,有骨有肉還必須有血液,畫面才能鮮活、生動起來,才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更能體現中國繪畫的精神。「墨分五色」離不開用筆和用水的輔助,所以完成一幅中國水墨畫,要充分理解筆墨的表現力和運筆用墨的方法,學會靈活用水。一般來說,在作畫時,最好把筆所含的墨色用枯用幹。先用溼筆,行筆宜快,待筆上的水分逐漸減少時,行筆隨之變慢,直到把筆上的墨用完、用幹,這樣才有一氣呵成、自然而然的感覺和變化豐富的效果。用筆時,要中鋒、側鋒、臥鋒、逆鋒、拖鋒等不同的筆法交替使用,這樣畫面墨色變化才豐富,才有意境,並且更有內涵。用筆要特別注意和體會筆中水分多少所產生的墨色變化,筆中水分含得少,易出現幹筆飛白,墨色就乾枯。行筆慢,畫面則墨跡飽滿而潤澤。行筆快而含水分少,紙上留下的墨色就既枯又少,宜畫透明之物。行筆快而筆中水分多,則可產生飛白,又不失明快滋潤的感覺,這時又顯得用筆瀟灑自然而不滯不粘。

        總之,「墨分五色」是中國畫家的一種追求,墨法、筆法需要在日常的實踐中去感悟,去體會,去嘗試,在實踐中去總結、歸納,找出適合自己的一條用筆、用墨的途徑。各種筆法、墨法交替應用,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畫面才會變化豐富,意境才會深遠,韻味才會充分表達出來,才能使畫面生機勃發,充滿感染力。

相關焦點

  • 墨分五色
    筆通過墨來體現,墨通過筆來完成。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所以,中國畫的墨就是色,與「黑」是不同的概念。墨是能夠獨立完成繪畫,能夠表現物象豐富色彩的物質手段。「墨分五色」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俱」具體指的是:墨中加水調和後會形成五種不同的墨色:焦、濃、重、淡、清加水後形成的墨色會有五種不同的狀態:幹、溼、濃、淡、焦一.
  • 書法更要「墨分五色」!
    「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可見,墨法在書藝創作中尤為重要。
  • 鉤勒、雙鉤、墨分五色、十八描,一共34個技法知識點,這篇講全了
    墨分五色中國畫技法名。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乾濕。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 山清峽客分享國畫用墨心得,層次表現,渲染,過渡,筆上調墨方法
    墨分五色:濃、淡、幹、溼、焦。從筆上水分又分潤、枯、澀、在中國畫裡,「墨」並不是只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產生墨色的變化,利用加水錶現物象。加水變溼墨,與水調勻運用,多用於渲染,筆上調墨用處很多。比如畫樹與樹區分,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溼潤之感,或用於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在有些地方特別需要筆上調墨。在使用淡墨上最難是淡而不暗,要做到幹淡、溼淡而有神,多用於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濃墨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但偶爾也可以運用在最遠處,比如畫雪山需要強烈對比。焦墨極黑,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但不適合積墨。
  • 「筆與墨化,墨與色化」
    一、一色相調就是將一種顏色調在筆尖上,或調均勻,或分出深淺。具體的方法是,將顏色擠到瓷盤上,用筆蘸適量的水,將色調開,以潤為原則。在筆上蘸一種顏色不分深淺,只要水和色調勻即可,是為著色時達到和諧勻潤的效果。
  • 現場| 優人神鼓《墨具五色》:回歸初始,再度啟航
    在火災之後,他們找到一些經歷過火災但還能使用的道具,將在這次的《墨具五色》中繼續使用。「我們希望它們在經歷了死亡之後,繼續在劇場裡散發它的生命力,成為《墨具五色》『庖丁解牛』結構的一部分。雖然火災是一件讓人傷痛的事情,但也是一個契機,對藝術家來說,要去找到藝術的可能性,讓這些物件轉化成為藝術的創作中。而只有藝術才能做到這一點。」
  • 五色交錯合參
    五色交錯合參竊謂五色交錯.有分見者焉.有間見者焉.生克於是乎推.吉兇以此而斷.所謂分見者.六部之色.彼此不同也.如青赤分見.赤黃分見.黃白分見.
  • 「墨」香傳千古——古墨製造簡史
    墨的外觀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視頻-中國傳統制墨工藝先秦石墨時代在發明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石墨以及鼎、鬲蒸煮過後腹下所積墨胭脂(即炭黑)。「石墨」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製成。
  • 封神中守衛朝歌城的三大神獸:聞太師的墨麒麟、黃飛虎的五彩神牛
    第一、聞太師的墨麒麟封神中,除了二郎真君有三隻眼,太師聞仲也有三隻眼,太師聞仲的神通廣大,是封神大戰中的關鍵性人物,他是殷商帝乙的託孤老臣,對殷商王朝忠心耿耿。聞太師隸屬於截教,是通天教主的第三代門徒,他的傳道師父是金靈聖母,金靈聖母是個女仙,為通天教主四大親傳弟子之一。
  • 中國五大名墨及常見墨汁特點(附墨汁的挑選等知識)
    關於油煙墨和松煙墨的區別,大家可以參考《古代的墨是怎樣做的?油煙墨和松煙墨有啥區別?》代表性產品為雲頭豔,其特點為,墨跡光亮、淡墨表現力強,層次感豐富、濃淡五色、書寫流利等特點,美中不足的便是膠性比較大,傳統骨膠工藝(膠和水的比例如果失衡,容易脹瓶,墨汁發臭),冰點以下易凝結(0℃以下容易凝結成塊狀)。適宜練習和出一般作品用,是票友出作品的首選。
  • 張彥遠說: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第三,色彩上講究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不拘於光影,色彩上以墨為主,墨分五彩,以墨充色。強調「墨分五彩」「尚純而戒駁」,雖也隨類賦彩,但主要追求總體的裝飾效果,為了整體需要,對象的色彩可作大的變動。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平塗用的重色,暈染用的輕色,皆「尚純而戒駁(不純)」,作者之意並不在色。先人經過大量實踐發現墨可分焦、濃、重、淡、清五色。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人工智慧分論壇舉行
    11月24日上午,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人工智慧分論壇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枕水廳舉行。論壇以「人工智慧:育新機,開新局」為主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協辦。
  • 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分論壇:交流與互鑑——佛教文明論壇
    2015年10月24日下午,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交流與互鑑——佛教文明論壇」在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平和堂舉行
  • 王文娟:五行與五色
    我今天要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五行與五色」,主要講這麼幾個問題: 五方與五色,五行與五色,五行五色與陰陽合流,以及五行色系對中國美術的影響。「五行說」是中國文化中影響最為深刻而廣泛的學說之一。顧頡剛說它是「中國人的思維律,是中國人對於宇宙系統的信仰;二千餘年來,它有極強固的勢力。」
  • 怎麼用墨?分步驟圖解實例教你畫
    四、 墨分五色中國畫墨色通常分為焦、濃、重、淡、清幾個不同的層次,白描勾線時,要根據所描繪物象顏色的明度,調出不同深淺的墨色。工筆畫設色時通常也先渲染墨色來表現畫面的黑白灰關係。2.蘸重墨,沿輪廓線染色,墨的範圍不宜過大,否則易造成墨色的層次不明顯。
  • 窯分五色,中國傳統色釉之黑釉
    所謂窯分五色,其實說的就是黑釉。主要類型宋代陶瓷工匠發現鐵元素在釉中能產生不同形狀的晶,用不同的溫度和不同的燒成工藝創造出變幻莫測的曜變彩虹、滿天星鬥的油滴斑、金光四射的兔毫紋和巧用天然樹葉覆在釉面上的燒出自然逼真的木葉紋茶盞等。
  • 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是布依人及壯族人的特產,廣西壯族人民稱之為烏飯,不但色彩鮮豔,而且味道悠遠。色彩有紅、紫、黑、白、黃五種,叫「五色花米飯」。每年的秋後,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選出來,單獨放好留待做花飯用。布依五色花米飯不但色鮮味美,而且還有良好的藥物作用。
  • 「佛教與公益慈善」分論壇在莆田舉行
    2018年10月30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佛教與公益慈善」分論壇在莆田悅華酒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時尚品牌的數位化創新——北京時尚高峰論壇聯合大學分論壇
    2020年9月18日下午,作為北京時裝周的重點論壇之一的北京時尚高峰論壇——北京聯合大學分論壇暨第三屆品牌與新媒體高峰論壇在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時尚品牌的數位化創新。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時尚產業,日益呈現出極致的沉浸式體驗和消費升級趨勢。數位化科技成為了各大品牌最得力的市場抓手,而數位化創新成為了時尚品牌必須關注的痛點和挑戰,也是時尚品牌與用戶建立更高黏性和忠誠度的有效「捷徑」。時尚品牌的數位化賦能,有利於精準抓取消費者需求和畫像,激發時尚設計靈感,孵化最新時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