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分五色,中國傳統色釉之黑釉

2021-01-14 神州茶韻平臺

黑釉是中國傳統色釉之一,在宋代時期盛行用此色為瓷器上釉,生產的瓷器品種多樣,並在民間流傳甚廣。

起源

中國黑釉源起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

考古學家們通過上虞縣龍松嶺發現的幾處漢代窯址證實:東漢時黑釉是由當時的醬色釉發展而來,即東漢已出現黑釉。東漢時期燒制的黑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

黑釉中的「黑」是如何形成的?

黑釉在製作過程中,其坯料含鐵量比較高,在燃燒的作用下變成氧化鐵。再以氧化鐵作為主要著色劑,在窯內高溫燒至1300℃,釉層厚度和釉料中的氧化鐵增加,就可以獲得黑釉。

其實黑釉並不都是純正的黑色,是有濃淡深淺色差區別的,即使同一地區、同一窯場,甚至是同一作坊,由於每次釉料配置的細微差別,燒窯時窯內氣氛變化的不同,高溫值及保溫階段時間長短的差異,釉層的薄厚區別等等,都會導致出窯後的不同色調,一般會出現黑、黑褐、醬、灰、深灰等深淺不一的釉色。所謂窯分五色,其實說的就是黑釉。

主要類型

宋代陶瓷工匠發現鐵元素在釉中能產生不同形狀的晶,用不同的溫度和不同的燒成工藝創造出變幻莫測的曜變彩虹、滿天星鬥的油滴斑、金光四射的兔毫紋和巧用天然樹葉覆在釉面上的燒出自然逼真的木葉紋茶盞等。

宋人們通過創造出曜變、油滴、兔毫、鷓鴣斑等結晶釉和玳瑁、剪紙紋、木葉紋等特殊裝飾物覆在黑釉上,一改黑釉的單調與平淡,為黑釉瓷器增添了光彩。

參考資料:

《淺談黑釉瓷器》張燕

《談古代青瓷、黑瓷和白瓷》強夫

《我國黑瓷的起源及影響》朱伯謙 林士民

本文來源於茶官網,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古代瓷器:遠不只黑釉一種,五色吉州窯賞析
    吉州窯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南方的著名窯場之一,因窯址在江西省吉安縣而得名,吉安在漢代名叫廬陵縣,隋朝改為吉州,後在元代改為吉安。吉州窯創始於唐代,興盛於宋,主要以生產黑釉為主。說起吉州窯給人印象最深的有玳瑁釉與木葉盞,這都是吉州窯黑釉瓷的一種裝飾技法。其實通過考古發掘,吉州窯的釉色遠不只黑釉一種,江西考古界把吉州窯器分為了五大類。即:青瓷器、乳白瓷、黑釉瓷、彩繪瓷和綠釉瓷。
  • 吉州窯黑釉窯變的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三種裝飾風格
    吉州窯黑釉瓷的燒造,是從早期單色的黑釉裝飾,發展到各種窯變色釉和色釉色彩的裝飾,它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各種類別的茶盞器皿上。其中以剪紙貼花、木葉貼花、黑釉彩繪、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等形色最為突出,它們展示出黑釉瓷深沉古奧的藝術魅力。兔毫紋、玳瑁斑是吉州窯和建窯共有的裝飾風格。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
  • 單色釉,最極致的「釉」惑!
    單色釉,是單一的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所含化學成分的不同,不同種類的單色釉瓷器燒成後會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單色釉瓷器以其質地迥異的胎體和美不勝收的釉色,曾經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 「釉」惑|宋代吉州窯、建窯的黑釉
    吉州窯和建窯所燒造的黑釉茶盞,在當時最負盛名,此二窯工匠大膽運用新工藝,利用鐵釉的結晶原理和科學配方燒成了兔毫釉、油滴釉、玳瑁釉、鷓鴣斑釉以及曜變天目釉等多種黑釉窯變茶盞,釉質溫潤如玉。 宋 吉州窯剔釉填繪黑釉梅紋瓶南宋江西吉州窯黑釉瓷不僅產量大,而且裝飾技法多種多樣,諸如樹葉紋(俗稱木葉紋)、剪紙紋、彩繪紋、剔釉、剔釉填繪和玳瑁釉等等,這些裝飾設計、構思新穎,在宋代瓷窯之中獨樹一幟,有濃鬱的地方風格。
  • 中國人才懂的黑釉陶瓷之美:集儒釋道三家氣韻,再來一片人間煙火
    在當今琳琅滿目的陶瓷市場,很難見到黑釉瓷器的身影;回想陶瓷史上的名品,青、紅、白、黃、藍…爭奇鬥豔,聲名赫赫的黑釉名器也是極少。但事實上,華夏祖先對黑色的崇拜自古有之,黑釉也伴隨著中國陶瓷的興衰從未缺席。當我們繞開臺前的繽紛色彩,審視安然於幕後的黑釉,就會發現它忠實記錄了中國式的審美哲學,進而呈現出華夏文明迥異於西方的獨特魅力。
  • 單色釉瓷器的境界,總有你想不到的美
    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鹼釉兩大類。 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 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
  • 一起欣賞中國單色釉瓷器的美,千百年都不會有審美疲勞的經典之色
    高溫瓷種,中國四大名瓷(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中的顏色釉瓷。由於釉中含釉裡紅的銅紅料和「元子」的青料,在高溫下自然流淌並相互交融,呈現出火焰狀的色調,其中偏紅的稱「火焰紅」,偏藍的稱「火焰青」。藍色傳統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遼金黑釉瓷器吧!
    自陶瓷泛起以來,就一直憑證傳統審美思緒生長,大多數與瓷器都要求形態優雅,色澤通透,但黑釉瓷器卻恰恰走了相反的蹊徑,其顏色深沉,形體厚重,是反向性頭腦的代表。也由於此,黑釉瓷器在已往的20年裡一直都被忽略,直到近幾年價才逐漸走入公共的視線內。
  • 中國釉陶,除了唐三彩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
    由於地下水和埋藏環境影響,出土後多有鉛質析出的現象,在綠釉上比較明顯,使得漢代綠釉陶器表面常有一種特殊的銀色光澤,俗稱「銀釉」,這種陶器是比較名貴的漢陶收藏品種。漢代釉陶中複色釉陶以河南濟源、陝西寶雞、陝北富縣等一帶較為集中,裝飾上有模仿漢代漆器之處。另外河南地區東漢出土的大型望樓等建築模型、南陽地區出土的大型釉陶狗都堪稱代表性產品。
  • 溧陽博物館看館藏|宋代吉州窯黑釉茶盞
    今天為大家帶來溧陽博物館看館藏第五十二期——宋代吉州窯黑釉茶盞。吉州窯是中國古代江南地區名窯之一。它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時期,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所燒造的瓷器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格。南宋時期是吉州窯最繁盛的時代,所燒造的品種主要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白地褐彩、綠釉等。吉州窯瓷器不僅產量大,而且裝飾技法多種多樣,包括有剪紙貼花、木葉紋、玳瑁釉、剔釉填繪等,其中產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這是一件溧陽市博物館所藏的宋代吉州窯黑釉茶盞,茶盞高4.5cm,口徑11.6cm,敞口斜壁,淺圈足,形狀如同漏鬥或者鬥笠,因此又稱鬥笠盞。
  • 南宋吉州窯潑彩撒釉束口盞
    南宋吉州窯潑彩撒釉束口盞南宋吉州窯潑彩撒釉束口盞尺寸:高6.5釐米,口徑16釐米,底徑5.5釐米品相:圈足先天有磕,無礙品相,有縮釉點,碗稍有變形藏品說明:此盞撇口,深弧腹,底承小圈足,底足無釉露灰白色胎。
  • 單色釉:大美至簡的「釉」惑!
    是單一的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到了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後,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美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遂以「甜白」命名。在明永樂甜白釉瓷中,僧帽壺是別具時代特色的一種器型。黃釉以適量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制方法。
  • 中國顏色釉陶瓷的文化特徵
    象大樹的年輪一樣,述說著歷史上發生過的一切,揭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尤其是元、明、清顏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斕,而且成為中國陶瓷的主流品種之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更加豐富。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大特徵。一、濃厚的宗教觀念廣義的宗教觀念,包括對自然和先祖的崇拜祭祀行為,從遠古時代即已盛行。歷代皇朝還規定了祭祀的禮儀制度,其中包括祭器。
  •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麼區別?何謂鬥彩?
    白胎瓷及生坯都需要精心裝飾,燒成後才能美麗大方,賞心悅目,陶瓷彩飾則起了「七分打扮」的重要作用。景德鎮的陶瓷彩飾大體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什麼叫「釉上彩」和「釉下彩」呢?在窯器「以青如尚」,單色青釉為主的基礎上,景德鎮的陶工們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經驗,改革了色釉,並且不滿足於刻花、印花紋飾。他們丟掉了使用許多世紀的刻花刀、印花模,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出獨特的功能。歷史上,在景德鎮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豐富多採的陶瓷裝飾中,尤以「青花」的影響為大。它是中國瓷器中突出的產品,在陶瓷工藝美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 郎紅——紅如寶石的色釉之美
    ↑郎窯紅簡稱郎紅,又稱寶石紅,是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藏品瓷器,俗語云:「家有郎紅,吃穿不愁」。郎紅的特點為「脫口、垂足、郎不流」,其釉色「沉、濃、麗、豔」;釉面光潔透亮;紋理呈「牛毛紋、通體開片、雞翅足」。 郎紅燒造時間為清康熙時期,因朗廷及在此期間任督陶官而得名。(督陶官,專門監督燒制御用瓷器的官員。
  • 瓷器|遇見太一窯
    茶葉末是一種釉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歷史上,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傑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明代的霽紅,清代的郎窯紅、烏金釉、茶葉末釉等。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
  • 一葉知秋,吉州窯黑釉木葉盞看古代宋人追求是什麼意境
    吉州窯黑釉瓷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流行繁榮與北宋和南宋,終止於元代。吉州窯黑釉樹葉盞因鬥茶而生,因鬥茶而終。一葉黃葉,零落成泥蹍作塵,不同的人對吉州窯黑釉樹葉盞的意境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收藏吉州窯黑釉樹葉盞文化內涵,也是探索人生真諦的過程。
  • 唐宋黑釉的魅力(八)
    珍稀黑釉更通幽,晚唐明代燒不斷,雅韻難尋屬最牛。[1]黑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宋、金、元時期特別盛行於北方個大窯口,並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耀州窯黑釉雖然產品不多,但在耀州窯的生產史中是抹不掉的一個獨特品種,耀州窯自晚唐至明代都在生產以青瓷為主要產品的窯口,黑釉在耀州窯青瓷的遮掩下不太被人關注,就像『紅耀州』一樣常常被人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