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傳千古——古墨製造簡史

2021-02-06 古戈爾藝術

墨的主體原料是煙料。此外還要加膠,以使煙料在制墨時粘結成塊,研磨後懸浮不澱,書寫著紙後增光益色。潘伯鷹《書法雜論·墨趣》談到:古代寫字用石墨,石墨中沒有膠。其後才發明摻膠之法,於是墨的光彩因膠而顯,開了嶄新的綺麗境界。墨所用膠以鹿角膠為上,其粘度適宜,既能凝合煙料,墨液又不滯筆。但鹿膠貴重,亦有用骨膠的,常用牛馬骨膠。現在用牛皮熬膠,熬18小時以上。膠少則墨塊散碎,膠多則行筆凝滯。還要加香料、藥劑,使墨能防腐除溼、研磨無聲、增益神採。所以,在煙料製成以後,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再模壓成形。

墨的外觀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視頻-中國傳統制墨工藝

先秦

石墨時代

在發明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石墨以及鼎、鬲蒸煮過後腹下所積墨胭脂(即炭黑)。「石墨」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製成。使用時,在硯石上以研石研磨成粉末,再摻水溶成墨汁。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繪寫工具中,就有一根用以研墨的磨杵(即研石),可見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石墨。除了史前的彩陶紋飾外,殷墟掘出的墨書甲骨說明商代甲骨文一般是先墨書再鐫刻的,另外還有商周的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留下了很多早期用墨的遺痕。

周朝有了最早記載墨的文獻《尚書》《禮記》。前者記載了「墨刑」,後者記錄了木工所用的「繩墨」。

西周宣王時邢夷制墨差不多是人工墨的開始。明末潞王朱常淓《述古法書纂》說:「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傳說邢夷搗炭為末,和以飯粥,搓成條塊,凝固後研磨書寫。

秦漢

人工制墨出現

秦漢時期終於出現了很正式的人工墨品。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75年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的最早的墨,屬松煙墨。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也發現有松煙墨。

秦漢墨主要是松煙墨,也有將漆煙、松煙混和制墨的。東漢以前,只是將墨用手捏合成小圓塊「墨丸」,沒有製成錠,使用時不能手持著直接研磨,必須用研石碾壓。所以出土的秦、西漢硯臺一般都包括硯石、研石(磨杵)兩部分。

東漢時,由於紙的發明、筆的改進、書畫的需求,促使墨也有了較大的改進。這時發明了墨模,經過壓模、出模等工序,墨質堅實而且形式規整。墨丸改進為墨錠,可以執握著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漸漸地絕跡了。

漢代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喻麋墨在當時最有名氣。喻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山右叢生松樹,松枝燒出的煙料宜於制墨。

▲墨丸-西漢(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丸墨-漢代(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松塔形墨-東漢(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

魏晉至隋唐

易墨為上品松煙

三國時,制墨業進一步發展。三國魏「韋誕墨」被讚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是古墨的珍品。

晉時制墨工藝有了新的提高,發明了用膠配製。煙料是半成品,再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是成品。煙料摻膠共同搗制,可增墨的光輝及附著力,使晉墨的條塊比漢墨更加細緻。

南朝宋明帝秘制佳墨,色如點漆,一點競紙,空前絕後。南北朝時易水流域(今河北易縣一帶)所產佳墨比較知名,被稱為「易墨」,王僧虔《筆意贊》將「易墨」與「剡紙」並舉標榜。

隋唐的制墨中心在易水、潞州。這些地方不但產松,而且品種名貴,為製造上品松煙創造了條件。唐代一度改易州為上谷郡,史載唐玄宗置修書院,「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新唐書》卷五十七)。潞州即今山西長治一帶,唐代一度改為上黨郡,「上黨松心」是其所產優質松煙墨。

唐代所制墨在玩賞性、收藏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墨工地位也不及五代以後,基本沒有留名史籍者。唐末由於「安史之亂」,大量中原人口南移,易州、潞州制墨業隨之衰落。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後徽墨雄踞天下。

五代

唐末五代,出現了史上最負盛名的制墨大師李廷珪。李廷珪本姓奚,是河北易州墨工。北方戰事連綿,奚超、奚廷珪父子自易水渡江,遷居安徽歙州。歙州古松蔥鬱,質材優良,奚家父子定居下來重操舊業。他們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李廷珪尤其在用膠方面有獨到之處:他發明了「對膠法」,即煙、膠對半,而通常制墨時膠量只是煙料量的一半;他首創了分批和膠的辦法,有時多至四次,稱「四和膠」;他還在膠中添加了生漆。據說用料包括松煙一斤、珍珠、玉屑、龍腦各一兩,另外還有麝香、冰片、樟腦、藤黃、犀角、巴豆等,藥物達十二種。和以生漆,搗十萬杵。這樣製成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不滯不滑、芳香四溢、萬載存真的「奚墨」。奚墨獲得了南唐李後主賞識,他賜奚氏父子國姓,並封「李廷珪」為墨務官。從此,「李廷珪墨」揚名天下,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譽。

宋代

到了宋代,歙州成為制墨中心。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轄六縣,徽州出現了家傳戶習的制墨盛況。李氏制墨藝術歷代相傳,徽墨作為墨中精品而譽滿天下。

宋以前的墨基本都是松煙,到了宋代則主要是油煙墨,以桐油(或再加上麻油、豬油等)燃燒成煙。

宋元時期頗多制墨大家,張遇、潘谷、戴彥衡(一作戴衡)等人有引人矚目的貢獻。

宋元時期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藏墨,墨進一步向工藝品方向發展。據說戴彥衡墨的墨面圖樣都是名畫家米友仁繪製。

▲東山貢墨-北宋

▲九華朱覲墨-宋

▲千歲墨金墨-北宋

▲文府墨-北宋

▲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宋

明清

明代墨業較筆、紙、硯業更為突出。制墨工藝有了新發展,桐煙和漆煙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廣泛採用。明代的高級徽墨中摻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貴中藥香料,故清香四溢,還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烏黑鋥亮。墨色黑潤,氣味清香,故當時稱「徽墨甲天下」。另外,在明代油煙墨盛行的情況下,獨歙縣江正以古鹿膠製松煙墨。

明代徽墨製造業形成了歙派(歙縣)和休寧派(休寧縣)兩大派系,各有千秋。歙派代表人物有嘉靖時羅小華、萬曆時程君房、方於魯等,所制歙派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包裝精美,多是貢墨或名流託造之墨。休寧派的成員基本是一些無權無勢者,主要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實際影響皆不及歙派,所制墨華麗精緻,以金、銀勾描墨面圖案,主要供給普通文人。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嘉慶前,前三家聲勢不凡,僅胡開丈一時身手未展;迄道光末年,整個制墨業低落,前三家漸呈頹勢,而胡開文卻正當其時。

除了歙縣、休寧之外,婺源為清代徽墨的第三個產地,工藝稍粗糙,產墨檔次較低,大多為平民百姓所用。

徽墨的主要原料本來是松煙、油煙,但光緒二十五年(1899)前後「洋菸(工業炭黑)墨」出現,售價相當低廉,傳統的「本煙墨」無法競爭。徽州墨業紛紛到上海採買洋菸,本煙墨漸漸絕跡,「徽墨」變得有名無實。

清朝同治年間,江南謝崧岱發明了墨汁。同治四年(1865),謝崧岱進京趕考時為劣質墨錠耽誤,誓欲發明出無須研磨之墨,最終在北京琉璃廠獲得成功。謝松岱墨店就是現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閣」,店名取自謝崧岱所書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的上下首字。

明清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製作,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微型書畫雕刻尤其具有藝術價值。此時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於書畫作品、詩文題詠。明清的「集錦墨」正是中國繪畫、書法、雕刻、漆器、紡織、螺鈿、裱糊等藝術高度發達的集中表現。

▲程君房制百爵圓石綠墨-明天啟年

▲龍香御墨-明宣德間

▲田弘遇款墨寶墨-明崇禎年

▲舒霞飛碧彩墨-明成化年

▲羅小華制半核桃式墨-明嘉靖年

▲龍香御墨-明宣德間

▲程君房制玉杵玄霜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摽有梅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文彩雙鴛鴦髹彩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文犀照水髹彩墨-明萬曆年

▲龍香御墨-明隆慶年

▲曹素功制漱金千秋光集錦墨-清康熙年

▲曹素功制香玉五珏集錦墨-清康熙年

▲曹素功制紫玉光集錦墨-清康熙年

▲御製石鼓文集錦墨-清乾隆年

▲汪節庵制仙人墨-清乾隆年

▲御製國寶五色墨-清乾隆年

▲汪節庵制書冊式墨-清乾隆年

▲汪近聖制小品集錦墨-清乾隆年

▲百花硃墨-清乾隆年

▲詹正元制國寶墨-清代

▲御製棉花圖詩墨墨模-清代

▲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墨墨模-清代

▲汪節庵制西湖十景彩硃集錦墨-清代

▲胡開文制御園圖集錦墨-清代

▲胡開文制人磨墨墨磨人墨-清代

▲胡開文制八仙上壽圖集錦墨-清代

▲程君房制模製五嶽圖詩墨-清

▲胡開文制秦權墨-清光緒年

▲鬍子卿制如意形墨-清光緒年

請進入微店購買日本進口墨液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微信號:Roy-Y-Xu

郵箱:roy.y.xu@hotmail.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墨精華知識賞析
    其中墨是文房四寶之一,蘊藏深刻的文化意義。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賞析古墨,使您在文房雅玩的世界中掌握必備的古墨精華收藏知識。一、古墨簡述古墨是繪畫、書寫的主要顏料。在文房四寶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古代制墨原料主要有松煙、油煙、桐煙和漆煙等。
  • 杭州豐受堂墨莊---松煙墨條(古墨條)
    面部松煙墨條(古墨)點灸古墨點灸,點掉疲憊,點出精神!古墨點灸,點掉晦暗,點出光澤!
  • 「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有明隆慶御墨,也有清蕉林書屋墨
    古墨收藏家吳近庵認為,相比民國時期良好的收藏與交流氛圍,近幾十年來的藏家顯得非常寂寞。藉助此次展覽與雅集,他希望未來匯集更多古墨,研究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精髓,挖掘並傳承古墨製作方法,使得更多書家認知並使用優質的墨錠。
  • 文房收藏的潛力股,盤點流落在日本的國寶級墨條,明清古墨賞析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兩塊遺失海外的珍貴古墨,這兩塊國寶級的古墨因為戰亂流落於日本。此五位天神源於古之「五帝」傳說。所以「五老遊河」之典故歷久遠,寓意祥瑞,且多為皇家說引用。此墨據稱最早為偽滿時期日本間諜從滿清遺老手中所得,後流傳到日本,流傳於世三百餘年,輾轉反側海外近一個世紀,稍有磕碰,但整體品相極為完好,外有原裝漆盒,古樸大方,卻又高貴典雅,堪為乾隆御墨少見之精品。
  • 湛湛然如小兒睛—古墨上的漆皮之美
    所謂漆皮,是指在墨的表面上一層大漆,可以起到保護墨的作用,以防裂解,潮氣入侵等。
  • 玉海宮藥墨傳說——靈猴的故事
    千年古緣續,萬載墨香傳。一首五言賦,引出一段千古奇緣。藥墨生產基地-寸香閣墨莊是完全按照傳統工藝製作藥墨的墨莊。一踏進大門看到的是一個不到一米的小猴子石像,這個小石猴手裡捧著一個荷花葉,這麼奇怪的造型有什麼典故嗎。我們經過詢問主人知道了一個悽美的故事。
  • 從木炭到石墨再到松煙墨,墨的歷史
    文房四寶分別是筆墨紙硯,墨排在第二位,可見墨的重要性。墨配合毛筆使用,既能寫字又能畫畫。古人使用的墨錠不僅是實用品,還是珍貴的收藏品。追求生活品質的古人,製作出各種各樣有藝術性的墨錠,供文人貴族賞玩珍藏。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的陶器上裝飾有黑色花紋。
  • 墨者的看家本領「三表法」
    「三表法」是墨者的論證方法,當下唯物論者的哲學論證方法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墨子雖然是鬼神論者,其哲學方法,跟實踐論是最接近的。墨子主張非樂,這是哲學觀點,也是政治主張。那麼是怎麼進行邏輯論證的呢?從「三表」入手,先看看古人是怎麼幹的?再看看今人(當時的儒者)是怎麼說的?
  • 墨韻萬變,書香千年,濃妝淡抹總相宜,解讀中國傳統墨文化
    從松煙墨到油煙墨,每一種墨的特點跟製法都不相同,關於墨的奇聞軼事更是數不勝數。為何墨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無數文人墨客對它的愛經久不衰呢?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四號古墓中,發現了最早的人工墨。到了東漢時期,墨模的出現象徵著制墨業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魏晉南北朝時期制墨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魏國的制墨名家韋誕精通書畫,尤其精於制墨,被譽為「仲將之墨,一點如漆」。關於制墨的記載,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記載:「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幹。潼溶見風日解碎,重不過二三兩。
  • 古代的墨是怎樣做的?油煙墨和松煙墨有啥區別?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更深一層地了解下墨汁的知識,主要講的是古人做墨的工藝,看完大家就會明白油煙墨和松煙墨的區別了。陶宗儀又說:「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從現在考古實物來看,墨丸使用早得多。把漆煙、松煤加在一起,證明已經懂得用膠了。
  • 青島市博物館攜手方所書店 「五進」宣講「文房中的墨與印章」受歡迎
    書畫家們常說「墨分五彩」是什麼意思?隨著資深志願者劉澎老師的講解、一頁頁課件的展開,《文房中的墨與印章》為觀眾們揭開了一個個弦機,讓觀眾們逐步了解和認識了墨、硯的發展簡史,印章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所以,古人形容墨是『落紙如漆,存真萬載』。」對墨的過去與現在,劉澎老師一一娓娓道來。
  • 「筆」與「墨」的關係
    所謂有筆無墨、有墨無筆,不能從有無的本義來理解。它是指繪畫中用筆、用墨的技法功力夠與不夠、好與不好。由此可見,筆墨在中國畫藝術表現上所起的作用。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156×16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附賞析:元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 疏林遠樹, 平遠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 皴文甚少, 用色濃古, 人物多用紅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
  • 萊儷 墨戀——墨之濃鬱,情之深沉.
    於是我回過頭再去找來一些之前欣賞不了但是口碑不錯的香水重新試聞,果然有不一樣的感受,墨戀就是讓我感到十分驚喜的一隻。萊儷是標誌著頂級藝術結晶的國際知名水晶品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晶品牌之一。萊儷(Lalique)由荷內·萊儷(Rene Lalique)創立,這位熱愛生命的天才藝術家於1885年已憑其獨特的設計及製造方法為珠寶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前衛、不同於當世的專業設計及製造手法,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傑出作品,其作品至今仍然是博物館與收藏家趨之若鶩的藝術珍品。
  • 筆墨紙硯、您真的了解墨嗎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就有墨畫的人面魚紋、鹿紋、植物紋飾,墨寫的符號文字;商代不僅有朱書玉片,而且還有墨書獸骨、墨書陶片。只是上古人所用的墨不是現在的煙墨,而是石墨一類的礦物墨,漢以前石墨應用甚廣。《淮南子·真訓「今以涅染緇(za),則黑於涅。」其中「涅」,即是可做黑色染料的礦石。「緇」,黑色。《周書》(即《逸周書》)記載周初有「涅墨之刑」。
  • 大話千年,文房四寶之二,「墨」
    大話千年,文房四寶之二,「墨」 「墨」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最常用到的載體,是文房四寶之一,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墨的歷史相傳在周朝周宣王時期,開始制墨,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也曾經發現了有用墨所書寫的「墨書」。
  • 2021西泠春拍丨文房清玩 · 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精賞
    森田二郎(1913~2001),出生於日本廣島,日本著名文房用具古董商、東京美術俱樂部古硯鑑定專家。曾經手許多著錄於《西清硯譜》、《廣倉研錄》、《沈氏硯林》等古硯專著上的名硯,為《古名硯》(二玄社,1976年)等古硯專著的出版提供大力協助。與王一亭、犬養毅、阪東貫山、橋本關雪等中日各界名人交往甚密。
  • 「筆與墨化,墨與色化」
    要做到「筆與墨化,墨與色化」,首先要在筆上將顏色調潤,水量要適度,顏色的量也要恰到好處,用筆蘸色的部位,也要適於表現所畫的物象。調色是否得法,直接影響到著色的效果,不可忽視這一環節。主要調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
  • 文房四寶中「墨」的發展及分類
    作為書寫材料的墨,我國古代向有「刑夷制墨」的傳說。據說刑夷是西周宣王時人,關於他在當時所制的墨,有人認為,「墨」字的寫法從「黑」從「土」,原是因為「煤煙所成,土之類也」。明朝羅欣在《物原》中還進一步推定,當時刑夷所制的墨,是把松木燒成菸灰後製成的「松煙墨」。
  • 「刀幣墨」中趣事多
    刀幣墨錢亞君見我對這塊墨愛不釋手,對我說:「這錠墨很有來歷,更有嚼味。」據《清墨圖錄》考證,「駢指生」是清同治年間狀元郎徐郙,官至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徐郙因左手天生六指,故自號為「駢指生」。他工詩,精書,擅畫山水。慈禧太后稱其「字有福氣」,晚年御筆作畫時悉命徐郙題字。
  • 知墨墨智慧財產權-跨境電商雨果網
    基本介紹知墨墨主營業務多達200餘種,包含專利申請、商標註冊、版權登記、專利挖掘、智慧財產權管理諮詢、數據查新檢索、專利監控、智慧財產權布局運營等業務於一體,覆蓋了技術研發、電子商務、交易管理和金融等各個行業,為客戶引進和制定全方位的智慧財產權解決方案,是華南地區頗具規模與實力的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