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主體原料是煙料。此外還要加膠,以使煙料在制墨時粘結成塊,研磨後懸浮不澱,書寫著紙後增光益色。潘伯鷹《書法雜論·墨趣》談到:古代寫字用石墨,石墨中沒有膠。其後才發明摻膠之法,於是墨的光彩因膠而顯,開了嶄新的綺麗境界。墨所用膠以鹿角膠為上,其粘度適宜,既能凝合煙料,墨液又不滯筆。但鹿膠貴重,亦有用骨膠的,常用牛馬骨膠。現在用牛皮熬膠,熬18小時以上。膠少則墨塊散碎,膠多則行筆凝滯。還要加香料、藥劑,使墨能防腐除溼、研磨無聲、增益神採。所以,在煙料製成以後,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再模壓成形。
墨的外觀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視頻-中國傳統制墨工藝
先秦
石墨時代
在發明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石墨以及鼎、鬲蒸煮過後腹下所積墨胭脂(即炭黑)。「石墨」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製成。使用時,在硯石上以研石研磨成粉末,再摻水溶成墨汁。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繪寫工具中,就有一根用以研墨的磨杵(即研石),可見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石墨。除了史前的彩陶紋飾外,殷墟掘出的墨書甲骨說明商代甲骨文一般是先墨書再鐫刻的,另外還有商周的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留下了很多早期用墨的遺痕。
周朝有了最早記載墨的文獻《尚書》《禮記》。前者記載了「墨刑」,後者記錄了木工所用的「繩墨」。
西周宣王時邢夷制墨差不多是人工墨的開始。明末潞王朱常淓《述古法書纂》說:「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傳說邢夷搗炭為末,和以飯粥,搓成條塊,凝固後研磨書寫。
秦漢
人工制墨出現
秦漢時期終於出現了很正式的人工墨品。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75年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的最早的墨,屬松煙墨。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也發現有松煙墨。
秦漢墨主要是松煙墨,也有將漆煙、松煙混和制墨的。東漢以前,只是將墨用手捏合成小圓塊「墨丸」,沒有製成錠,使用時不能手持著直接研磨,必須用研石碾壓。所以出土的秦、西漢硯臺一般都包括硯石、研石(磨杵)兩部分。
東漢時,由於紙的發明、筆的改進、書畫的需求,促使墨也有了較大的改進。這時發明了墨模,經過壓模、出模等工序,墨質堅實而且形式規整。墨丸改進為墨錠,可以執握著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漸漸地絕跡了。
漢代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喻麋墨在當時最有名氣。喻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山右叢生松樹,松枝燒出的煙料宜於制墨。
▲墨丸-西漢(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丸墨-漢代(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松塔形墨-東漢(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
魏晉至隋唐
易墨為上品松煙
三國時,制墨業進一步發展。三國魏「韋誕墨」被讚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是古墨的珍品。
晉時制墨工藝有了新的提高,發明了用膠配製。煙料是半成品,再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是成品。煙料摻膠共同搗制,可增墨的光輝及附著力,使晉墨的條塊比漢墨更加細緻。
南朝宋明帝秘制佳墨,色如點漆,一點競紙,空前絕後。南北朝時易水流域(今河北易縣一帶)所產佳墨比較知名,被稱為「易墨」,王僧虔《筆意贊》將「易墨」與「剡紙」並舉標榜。
隋唐的制墨中心在易水、潞州。這些地方不但產松,而且品種名貴,為製造上品松煙創造了條件。唐代一度改易州為上谷郡,史載唐玄宗置修書院,「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新唐書》卷五十七)。潞州即今山西長治一帶,唐代一度改為上黨郡,「上黨松心」是其所產優質松煙墨。
唐代所制墨在玩賞性、收藏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墨工地位也不及五代以後,基本沒有留名史籍者。唐末由於「安史之亂」,大量中原人口南移,易州、潞州制墨業隨之衰落。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後徽墨雄踞天下。
五代
唐末五代,出現了史上最負盛名的制墨大師李廷珪。李廷珪本姓奚,是河北易州墨工。北方戰事連綿,奚超、奚廷珪父子自易水渡江,遷居安徽歙州。歙州古松蔥鬱,質材優良,奚家父子定居下來重操舊業。他們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李廷珪尤其在用膠方面有獨到之處:他發明了「對膠法」,即煙、膠對半,而通常制墨時膠量只是煙料量的一半;他首創了分批和膠的辦法,有時多至四次,稱「四和膠」;他還在膠中添加了生漆。據說用料包括松煙一斤、珍珠、玉屑、龍腦各一兩,另外還有麝香、冰片、樟腦、藤黃、犀角、巴豆等,藥物達十二種。和以生漆,搗十萬杵。這樣製成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不滯不滑、芳香四溢、萬載存真的「奚墨」。奚墨獲得了南唐李後主賞識,他賜奚氏父子國姓,並封「李廷珪」為墨務官。從此,「李廷珪墨」揚名天下,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美譽。
宋代
到了宋代,歙州成為制墨中心。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轄六縣,徽州出現了家傳戶習的制墨盛況。李氏制墨藝術歷代相傳,徽墨作為墨中精品而譽滿天下。
宋以前的墨基本都是松煙,到了宋代則主要是油煙墨,以桐油(或再加上麻油、豬油等)燃燒成煙。
宋元時期頗多制墨大家,張遇、潘谷、戴彥衡(一作戴衡)等人有引人矚目的貢獻。
宋元時期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藏墨,墨進一步向工藝品方向發展。據說戴彥衡墨的墨面圖樣都是名畫家米友仁繪製。
▲東山貢墨-北宋
▲九華朱覲墨-宋
▲千歲墨金墨-北宋
▲文府墨-北宋
▲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宋
明清
明代墨業較筆、紙、硯業更為突出。制墨工藝有了新發展,桐煙和漆煙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廣泛採用。明代的高級徽墨中摻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貴中藥香料,故清香四溢,還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烏黑鋥亮。墨色黑潤,氣味清香,故當時稱「徽墨甲天下」。另外,在明代油煙墨盛行的情況下,獨歙縣江正以古鹿膠製松煙墨。
明代徽墨製造業形成了歙派(歙縣)和休寧派(休寧縣)兩大派系,各有千秋。歙派代表人物有嘉靖時羅小華、萬曆時程君房、方於魯等,所制歙派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包裝精美,多是貢墨或名流託造之墨。休寧派的成員基本是一些無權無勢者,主要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實際影響皆不及歙派,所制墨華麗精緻,以金、銀勾描墨面圖案,主要供給普通文人。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嘉慶前,前三家聲勢不凡,僅胡開丈一時身手未展;迄道光末年,整個制墨業低落,前三家漸呈頹勢,而胡開文卻正當其時。
除了歙縣、休寧之外,婺源為清代徽墨的第三個產地,工藝稍粗糙,產墨檔次較低,大多為平民百姓所用。
徽墨的主要原料本來是松煙、油煙,但光緒二十五年(1899)前後「洋菸(工業炭黑)墨」出現,售價相當低廉,傳統的「本煙墨」無法競爭。徽州墨業紛紛到上海採買洋菸,本煙墨漸漸絕跡,「徽墨」變得有名無實。
清朝同治年間,江南謝崧岱發明了墨汁。同治四年(1865),謝崧岱進京趕考時為劣質墨錠耽誤,誓欲發明出無須研磨之墨,最終在北京琉璃廠獲得成功。謝松岱墨店就是現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閣」,店名取自謝崧岱所書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的上下首字。
明清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製作,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微型書畫雕刻尤其具有藝術價值。此時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於書畫作品、詩文題詠。明清的「集錦墨」正是中國繪畫、書法、雕刻、漆器、紡織、螺鈿、裱糊等藝術高度發達的集中表現。
▲程君房制百爵圓石綠墨-明天啟年
▲龍香御墨-明宣德間
▲田弘遇款墨寶墨-明崇禎年
▲舒霞飛碧彩墨-明成化年
▲羅小華制半核桃式墨-明嘉靖年
▲龍香御墨-明宣德間
▲程君房制玉杵玄霜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摽有梅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文彩雙鴛鴦髹彩墨-明萬曆年
▲方於魯制文犀照水髹彩墨-明萬曆年
▲龍香御墨-明隆慶年
▲曹素功制漱金千秋光集錦墨-清康熙年
▲曹素功制香玉五珏集錦墨-清康熙年
▲曹素功制紫玉光集錦墨-清康熙年
▲御製石鼓文集錦墨-清乾隆年
▲汪節庵制仙人墨-清乾隆年
▲御製國寶五色墨-清乾隆年
▲汪節庵制書冊式墨-清乾隆年
▲汪近聖制小品集錦墨-清乾隆年
▲百花硃墨-清乾隆年
▲詹正元制國寶墨-清代
▲御製棉花圖詩墨墨模-清代
▲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墨墨模-清代
▲汪節庵制西湖十景彩硃集錦墨-清代
▲胡開文制御園圖集錦墨-清代
▲胡開文制人磨墨墨磨人墨-清代
▲胡開文制八仙上壽圖集錦墨-清代
▲程君房制模製五嶽圖詩墨-清
▲胡開文制秦權墨-清光緒年
▲鬍子卿制如意形墨-清光緒年
請進入微店購買日本進口墨液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微信號:Roy-Y-Xu
郵箱:roy.y.xu@hotmail.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