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收藏的潛力股,盤點流落在日本的國寶級墨條,明清古墨賞析

2020-12-21 無心撿漏

如今玩書法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現代人寫書法多數用的墨汁,古代文人最看重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墨和硯也隨著時代的推移,而逐漸退出了江湖,大部分人都使用墨汁,寫字時將墨汁倒入碟內,這樣雖然快捷方便,但著實失去了不少的樂趣,由於我們文化的缺失,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墨是幹什麼用的?今天我給大家講講墨,墨其實是書法用的顏料,未使用時呈現固體狀態,在古代沒有現代那種直接打開就能用的墨汁,每次要寫字的時候需要耐心的將墨條在硯臺上研磨出墨汁,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一般是用左手研墨,因為古代墨汁易幹,需要一邊研墨一邊寫字,所以古代文人墨客一般會在書房配置一位書童,書童的主要工作就是幫主人研墨,這樣就可以專心寫字了。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兩塊遺失海外的珍貴古墨,這兩塊國寶級的古墨因為戰亂流落於日本。

明萬曆吳申伯制溪提金汁勝興墨

此墨正圓形,通體漆衣,兩面鐫刻著百壽圖,一面左上角篆書四方小印:「梧竹居」三個字。兩側分別有楷書及隸書陽文款,款識因年代久遠有磨損,但是依稀可以辨識,一側為楷書陽文:「萬曆乙亥年吳申伯制」九字款。一側為隸書陽文:「溪提金汁勝興」六字。墨稍有磨損,磨口乾淨細膩,油亮可鑑。

明萬曆吳申伯制溪提金汁勝興墨

那麼墨塊上雕刻的吳申伯是何許人也?吳申伯外號梧竹居士,明萬曆時制墨名匠,與制墨名家程君房齊名,歷史記載不甚詳細,傳世之墨甚為稀有。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價格不菲了,與此墨相似者見《程氏墨苑》之「百老圖墨」 。據《尹潤生墨苑鑑藏條》一書中記載,本墨墨銘「溪提金汁勝興」中,「溪提」一詞頗為新穎,至金汁雲者,方瑞生《墨海》中,吳中道題景室談經墨日:「老君居景室山與老雙五人共談天地之數,撰經書數十萬言。有溪提國二神,出金殼,中有墨汁,狀若純漆,以寫之」云云。而同書方士,翊題金壺汁墨日:「周靈王時,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或出或藏,肘間懸金壺四吋,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中有黑汁如點漆灑地及石皆成科斗之書云云。二事如出一轍。而有「溪提」,「浮提」之異,「溪」,「浮」字形相似。或為筆誤,然究竟為「溪提」,或為「浮提」,則未敢斷論,估並存之。後之墨銘有「金壺汁」,「金壺仙液」,即師此意,惟「溪提」,「浮提」則很少有人題及。本墨所用溪提"或有所根據出處,只是未有資料可證罷了。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家藏墨圖錄》中尹潤生舊藏墨共計十四錠,其中第一錠 「吳申伯溪提金汁勝興墨」位列第一,書中詳細記述其來歷及特點,與此拍品幾近相同,以茲參考。

清乾隆御製頤和軒藏五老遊河墨

此墨倭角長方形,一面書「御墨和五老遊河」,下有「取益在廣求」四方印文。周圍隨墨形起寬稜,稜中飾有如意雲頭紋。另一面作陽文「五老春日遊河」圖紋,四周亦墨形起寬稜,稜中飾如意雲頭紋。整體紋飾布局合理,構圖簡練,線條規整飽滿。全墨外飾漆衣厚重,光澤內斂,典雅至極。「五老遊河」之典故,最早出現於《論語讖》,日:仲尼日:吾聞堯舜等遊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遊河諸:一老日 ,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日,河圖持龜告帝謀;叄老日,河圓將來告帝書;四老日,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日,河圖將浮龍銜玉,包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昂。另有《竹書紀年》卷上:「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遊焉,蓋五星之精也。 "五老是神話傳說中的五星之精。此五位天神源於古之「五帝」傳說。所以「五老遊河」之典故歷久遠,寓意祥瑞,且多為皇家說引用。此墨據稱最早為偽滿時期日本間諜從滿清遺老手中所得,後流傳到日本,流傳於世三百餘年,輾轉反側海外近一個世紀,稍有磕碰,但整體品相極為完好,外有原裝漆盒,古樸大方,卻又高貴典雅,堪為乾隆御墨少見之精品。

清乾隆御製頤和軒藏五老遊河墨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兩塊流落在日本的中國古墨,我們看看日本當地的古墨,此墨圓餅形,前後均刻有「百駿圖」側面有「明治三年鳩居堂謹制」填金楷書款」並有日本天皇御用菊紋族徽:全器通體漆衣黝黑亮澤,前後均刻有「百駿圖」,版面規整紋飾清晰,駿馬或昂首奔馳或低頭吃草、或躺臥、或打滾,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極為靈動自然,明治初年,鳩居堂特派墨工赴中國學習制墨技術,並同時在中國各地定製諸多名墨,故明治一朝的古墨, 墨式新穎,亦蘊含中國古韻,墨質細膩,發色醇厚,可以說學習了很多中國制墨的優點。這件「百駿圖」墨即為其一, 其版式細膩,墨色純正,漆衣亮麗,寶光自然內斂,大有乾隆墨之古風遺韻。款識中的「明」字為日本漢字的古式寫法,明治時期日本貴族及武士階層為了區別與其他階層的不同,通常將「明」特意寫成「明」,以作身份之區別本款識中的「明」字亦是如此,特此簡單說明。

日本明治時期鳩居堂御製百駿圖墨

鳩居堂日本專門從事文房四寶及香道具的數百年老店,創立於1663年。明治初年,鳩居堂特派墨工赴大清學習制墨技術,中日結合,使得鳩居堂制墨一躍成為日本制墨之代表,日本明治天皇更是極為推崇,成為皇家御用之墨。故自明治起,鳩居堂所制之墨及其他文房四寶專供日本皇家使用,一直延續至今。本墨即為明治時鳩居堂制墨之典型代表,尤其此墨所散發出的中國古墨之韻味十分難得,加之歷經百年而品相極為完好,頗為不易。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墨精華知識賞析
    其中墨是文房四寶之一,蘊藏深刻的文化意義。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賞析古墨,使您在文房雅玩的世界中掌握必備的古墨精華收藏知識。一、古墨簡述古墨是繪畫、書寫的主要顏料。在文房四寶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古代制墨原料主要有松煙、油煙、桐煙和漆煙等。
  • 「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有明隆慶御墨,也有清蕉林書屋墨
    正在上海嘉定南翔舉行的「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匯集了國內八位收藏家所藏自明代隆慶至民國時期的代表墨品100種。展覽中最古老的展品,是明代隆慶年間的石綠色墨「龍香御墨」。然而中期以後,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制墨業受戰事影響嚴重,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安徽成為主戰場,不少名家名墨遭遇了毀滅性打擊。古墨收藏:墨陳如寶古墨收藏頗有傳統,古雲「筆陳如草,墨陳如寶」。歷來書畫家都不喜新墨而好古墨,歷史上有蓄墨之癖的書畫家大有人在。宋元以降,蓄墨之風日盛,至清初更是藏家輩出。
  • 2020西泠秋拍丨文房清玩 · 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精賞
    1月15日 A廳 19:00 文房清玩 · 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
  • 青島市博物館攜手方所書店 「五進」宣講「文房中的墨與印章」受歡迎
    書畫家們常說「墨分五彩」是什麼意思?隨著資深志願者劉澎老師的講解、一頁頁課件的展開,《文房中的墨與印章》為觀眾們揭開了一個個弦機,讓觀眾們逐步了解和認識了墨、硯的發展簡史,印章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8月29日下午,青島市博物館攜手方所書店,讓「五進」宣講《文房中的墨與印章》走進書店,為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堂精品文化課,有三十多位讀者朋友參加了這次講座活動。
  • 湛湛然如小兒睛—古墨上的漆皮之美
    古人就像製作漆器家具樣,對墨進行修飾,因此漆皮墨具有本色墨所沒有的特別美感。清乾隆御墨 雲漢為章 淳化軒摹古寶墨 乾隆御墨大多漆衣,此錠漆光透而亮,如鏡面一般。我是鴻不鳴關注我,了解古書畫文房知識堅持原創輸出轉發,點讚,關注,三連謝謝!
  • 2021西泠春拍丨文房清玩 · 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精賞
    · 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7月25日A廳19:00 寄興金石 · 名家閒章集粹專場20:00 文房清玩 · 近現代名家篆刻專場日本著名畫家,大正、昭和年間關西畫壇的泰鬥,日本關東畫派領袖。自1914年起,曾30多次來到中國,並精通中國古文化。與吳昌碩,王一亭等結為至交。沈石友所藏硯臺多歸其處。3. 森田和敬堂是以經營中國文房四寶及日本茶道具為主的日本著名古董店,由森田二郎創立。森田二郎(1913~2001),出生於日本廣島,日本著名文房用具古董商、東京美術俱樂部古硯鑑定專家。
  • 「墨」香傳千古——古墨製造簡史
    西周宣王時邢夷制墨差不多是人工墨的開始。明末潞王朱常淓《述古法書纂》說:「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傳說邢夷搗炭為末,和以飯粥,搓成條塊,凝固後研磨書寫。秦漢人工制墨出現秦漢時期終於出現了很正式的人工墨品。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75年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的最早的墨,屬松煙墨。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也發現有松煙墨。
  • 杭州豐受堂墨莊---松煙墨條(古墨條)
    面部松煙墨條(古墨)點灸古墨點灸,點掉疲憊,點出精神!古墨點灸,點掉晦暗,點出光澤!
  • 大話千年,文房四寶之二,「墨」
    大話千年,文房四寶之二,「墨」 「墨」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最常用到的載體,是文房四寶之一,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墨的歷史相傳在周朝周宣王時期,開始制墨,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也曾經發現了有用墨所書寫的「墨書」。
  • 【文房】那些精美的墨床、筆擱
    墨床是何時出現的?其產生的具體年代不可考,文獻亦鮮有記載。按理說,有了墨就應該有擱墨的物架,作為文房專用的墨床,不會晚於宋朝,但史書的記載卻很晚。墨床雖然早在宋元時期就已出現,但宋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所述僅限筆、墨、紙、硯。南宋末年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將文房用品列為10項,無墨床。成書於明初的《格古要論》又將文房用具分為13類,也無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盤餘事》一書,列出的文房器物已發展到45種之多,且功能明確,已有了筆擱、筆床、筆船、墨匣、糊鬥、腕枕,但也無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見於記載,並從乾隆朝開始廣泛流行和大量使用。
  • 從木炭到石墨再到松煙墨,墨的歷史
    文房四寶分別是筆墨紙硯,墨排在第二位,可見墨的重要性。墨配合毛筆使用,既能寫字又能畫畫。古人使用的墨錠不僅是實用品,還是珍貴的收藏品。追求生活品質的古人,製作出各種各樣有藝術性的墨錠,供文人貴族賞玩珍藏。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的陶器上裝飾有黑色花紋。
  • 文房用具明清筆筒特點詳解
    筆筒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文房用具被世人所熟悉,但是明清兩代的筆筒各有千秋,各有所長。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講述明清兩代筆筒的特點,在您掌握全面的筆筒知識的同時,亦能品鑑當時的書卷之風。一、筆筒概述筆筒是文房用具中用來插毛筆的工具。筆筒不僅具有實用性,更頗有藝術性。
  • 眾籌丨無用輕文房,讓你重拾書法的「大用」
    鋪紙,焚香,研墨,蘸筆,習字,在筆墨紙硯間舒展身心,愉悅自我。今天,一條生活館為大家推薦一份「無用」現代輕文房套裝,由平匠文化出品承制。無用(無用)之名的深意,正是書法對當代人的生活意義——修身養性。「無用」現代輕文房,集文房名物於一體,拉開捲簾,即展開了一間文房,焚香抄經,隨心所享,讓雅趣之事變得更為日常。
  • 墨韻萬變,書香千年,濃妝淡抹總相宜,解讀中國傳統墨文化
    自古以來關於墨的成語有很多:「胸無點墨」、「濃墨重彩」、「文人墨客」,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有著屬於它自己的舞臺。翻開書本,飄來一股墨香,書香氣息也由此而來。墨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到明清時期,墨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 鑑賞|雲龍奪珠端硯與六朝陶獸水盂,貴博藏了哪些文房珍寶?
    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器型繁多、種類複雜、用途廣泛,在所有文房用具中,除了有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還有「書案三珍」即水盂、水注、水洗。在貴州省博物館館藏雜項文物中,有端硯中的名品清透雕雲龍奪珠端硯,亦有形態生動雄渾的六朝青釉陶獸水盂,還有文雅工整的雍正粉綠筆洗等等。
  • 細說收藏,為何要在日本海淘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起源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中的 筆、墨、紙、硯,雅稱「文房四寶」或「文房四士」。前者源於梅堯臣《再和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後者出自陸遊《筆硯紙墨戲作》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 文房用具:筆洗
    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徵是觀賞性遠遠超過實用性,與其說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說是文房擺件更為貼切。如青玉葉形洗,洗身為一狹長的葉片狀,洗柄為對生的小葉片。其色澤青綠頗有樹葉的顏色,而所雕的筋脈極為清晰細膩。如用來洗筆,豈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葉洗,洗形為荷葉狀,本無稀奇之處,但洗內卻凸雕五嬰戲蓮圖,雕工精湛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其觀賞性頗強,但無實用性,如用來洗筆,水中顏色附著在紋飾之間如何擦拭?
  • 有聲讀物 | 手工墨
    每一年的正月,父親似乎都是用一排手工墨條迎來新年的開始。那些飽受了烈火炙烤的松煙,那些摻加了朔風寒雪的搗杵,那些經過了無數雙手的香料,世間的至烈至寒至香,此刻都妥帖乖順地融為一根墨條,靜待另一段全新生命的開始。  過了正月十五,農人們就整理起牛車,修理起鉤耙,於是那帶著墨汁混合了爆竹硝煙的年味,也就跟隨著農人一同消散在了農田裡。
  • 「筆」與「墨」的關係
    所謂有筆無墨、有墨無筆,不能從有無的本義來理解。它是指繪畫中用筆、用墨的技法功力夠與不夠、好與不好。由此可見,筆墨在中國畫藝術表現上所起的作用。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156×16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附賞析:元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 疏林遠樹, 平遠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 皴文甚少, 用色濃古, 人物多用紅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
  • [轉] 文房清玩(筆洗 筆筒 筆架 筆插 筆掭 硯滴 硯屏 水盂 墨床 臂擱 鎮紙
    現在能見到的桃式洗,大多是明清景德鎮、宜興窯及廣窯的產品。葵瓣洗通體成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窯、哥窯有此類形筆洗燒制。明清景德鎮也有,但一般為青花瓷,以青花魚藻紋為多。蓮花筆洗身為蓮花形,明清兩代均有燒制,但由於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筆洗的裝飾風格也有變化。如明代宜興窯的蓮花洗,一般是在洗的外部堆貼3根蓮花莖,莖端出凸起荷葉、荷包和蓮蓬,器體表面不滿灰白色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