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玩書法的人是越來越多,但是現代人寫書法多數用的墨汁,古代文人最看重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墨和硯也隨著時代的推移,而逐漸退出了江湖,大部分人都使用墨汁,寫字時將墨汁倒入碟內,這樣雖然快捷方便,但著實失去了不少的樂趣,由於我們文化的缺失,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墨是幹什麼用的?今天我給大家講講墨,墨其實是書法用的顏料,未使用時呈現固體狀態,在古代沒有現代那種直接打開就能用的墨汁,每次要寫字的時候需要耐心的將墨條在硯臺上研磨出墨汁,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一般是用左手研墨,因為古代墨汁易幹,需要一邊研墨一邊寫字,所以古代文人墨客一般會在書房配置一位書童,書童的主要工作就是幫主人研墨,這樣就可以專心寫字了。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兩塊遺失海外的珍貴古墨,這兩塊國寶級的古墨因為戰亂流落於日本。
此墨正圓形,通體漆衣,兩面鐫刻著百壽圖,一面左上角篆書四方小印:「梧竹居」三個字。兩側分別有楷書及隸書陽文款,款識因年代久遠有磨損,但是依稀可以辨識,一側為楷書陽文:「萬曆乙亥年吳申伯制」九字款。一側為隸書陽文:「溪提金汁勝興」六字。墨稍有磨損,磨口乾淨細膩,油亮可鑑。
那麼墨塊上雕刻的吳申伯是何許人也?吳申伯外號梧竹居士,明萬曆時制墨名匠,與制墨名家程君房齊名,歷史記載不甚詳細,傳世之墨甚為稀有。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價格不菲了,與此墨相似者見《程氏墨苑》之「百老圖墨」 。據《尹潤生墨苑鑑藏條》一書中記載,本墨墨銘「溪提金汁勝興」中,「溪提」一詞頗為新穎,至金汁雲者,方瑞生《墨海》中,吳中道題景室談經墨日:「老君居景室山與老雙五人共談天地之數,撰經書數十萬言。有溪提國二神,出金殼,中有墨汁,狀若純漆,以寫之」云云。而同書方士,翊題金壺汁墨日:「周靈王時,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或出或藏,肘間懸金壺四吋,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中有黑汁如點漆灑地及石皆成科斗之書云云。二事如出一轍。而有「溪提」,「浮提」之異,「溪」,「浮」字形相似。或為筆誤,然究竟為「溪提」,或為「浮提」,則未敢斷論,估並存之。後之墨銘有「金壺汁」,「金壺仙液」,即師此意,惟「溪提」,「浮提」則很少有人題及。本墨所用溪提"或有所根據出處,只是未有資料可證罷了。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家藏墨圖錄》中尹潤生舊藏墨共計十四錠,其中第一錠 「吳申伯溪提金汁勝興墨」位列第一,書中詳細記述其來歷及特點,與此拍品幾近相同,以茲參考。
此墨倭角長方形,一面書「御墨和五老遊河」,下有「取益在廣求」四方印文。周圍隨墨形起寬稜,稜中飾有如意雲頭紋。另一面作陽文「五老春日遊河」圖紋,四周亦墨形起寬稜,稜中飾如意雲頭紋。整體紋飾布局合理,構圖簡練,線條規整飽滿。全墨外飾漆衣厚重,光澤內斂,典雅至極。「五老遊河」之典故,最早出現於《論語讖》,日:仲尼日:吾聞堯舜等遊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遊河諸:一老日 ,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日,河圖持龜告帝謀;叄老日,河圓將來告帝書;四老日,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日,河圖將浮龍銜玉,包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昂。另有《竹書紀年》卷上:「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遊焉,蓋五星之精也。 "五老是神話傳說中的五星之精。此五位天神源於古之「五帝」傳說。所以「五老遊河」之典故歷久遠,寓意祥瑞,且多為皇家說引用。此墨據稱最早為偽滿時期日本間諜從滿清遺老手中所得,後流傳到日本,流傳於世三百餘年,輾轉反側海外近一個世紀,稍有磕碰,但整體品相極為完好,外有原裝漆盒,古樸大方,卻又高貴典雅,堪為乾隆御墨少見之精品。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兩塊流落在日本的中國古墨,我們看看日本當地的古墨,此墨圓餅形,前後均刻有「百駿圖」側面有「明治三年鳩居堂謹制」填金楷書款」並有日本天皇御用菊紋族徽:全器通體漆衣黝黑亮澤,前後均刻有「百駿圖」,版面規整紋飾清晰,駿馬或昂首奔馳或低頭吃草、或躺臥、或打滾,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極為靈動自然,明治初年,鳩居堂特派墨工赴中國學習制墨技術,並同時在中國各地定製諸多名墨,故明治一朝的古墨, 墨式新穎,亦蘊含中國古韻,墨質細膩,發色醇厚,可以說學習了很多中國制墨的優點。這件「百駿圖」墨即為其一, 其版式細膩,墨色純正,漆衣亮麗,寶光自然內斂,大有乾隆墨之古風遺韻。款識中的「明」字為日本漢字的古式寫法,明治時期日本貴族及武士階層為了區別與其他階層的不同,通常將「明」特意寫成「明」,以作身份之區別本款識中的「明」字亦是如此,特此簡單說明。
鳩居堂日本專門從事文房四寶及香道具的數百年老店,創立於1663年。明治初年,鳩居堂特派墨工赴大清學習制墨技術,中日結合,使得鳩居堂制墨一躍成為日本制墨之代表,日本明治天皇更是極為推崇,成為皇家御用之墨。故自明治起,鳩居堂所制之墨及其他文房四寶專供日本皇家使用,一直延續至今。本墨即為明治時鳩居堂制墨之典型代表,尤其此墨所散發出的中國古墨之韻味十分難得,加之歷經百年而品相極為完好,頗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