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千年,文房四寶之二,「墨」
「墨」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最常用到的載體,是文房四寶之一,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
墨的歷史
相傳在周朝周宣王時期,開始制墨,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也曾經發現了有用墨所書寫的「墨書」。但是根據考古,我們現在所能發現的,距離現在最早的實物是在秦漢時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墨丸」。
晉代著名的女書法家,王羲之的師傅衛夫人在其著作《筆陣圖》中曾說:「這種墨的材料是用廬山的松樹燃燒後的松煙,加上代郡的鹿角所熬製的膠,經過10年的存放,硬的就像石頭一樣。」
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也有如何製作墨的記載:「為了製作好墨,不僅要講究所用的墨煙,更要選擇制墨時所用的膠。上等的墨還要放入珍珠粉、麝香等藥物,用來增強墨的光澤度、顏色,來祛除墨裡的異味,增加墨的香氣」。
在唐朝末年,出現了兩位製作墨錠的大家。奚超、奚廷圭父子二人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制墨名家,後來奚氏舉家遷到了今天的安徽省歙縣。在歙縣時,奚廷圭被南唐後主李煜任命為墨務官,負責給皇家制墨。為了表彰奚廷圭,李煜賜李姓給奚廷圭,因此後世人又稱其為李廷圭。
李廷圭製作的墨錠,在當時是與黃金等價的珍品,光澤如漆、香味濃鬱。到了南宋時期成為了文林珍寶,素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說法。
墨的種類
書畫所用的墨按照其製作的原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松煙墨:其材料主要是用松木,將松木燃燒時所產生的松煙搜集起來後,參入適當的動物骨膠、藥材和香料。根據所要的形狀,加工定型後製作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烏黑,沒有光澤,其中最好的就是徽墨。
在宋朝之前,中國只有松煙墨這一種制墨方法,作為材料的松樹必須要粗壯、肥膩,越是頂級的好墨,需要的松樹越要古老,因此許多古松就被砍伐殆盡。《墨經》和《夢溪筆談》中都對這件事情有過感慨:「以前東山的松樹品質上乘是制墨的好材料,但是現在已經被砍伐完了,滿眼能看見的松樹,年齡最大的也才十幾年而已」。
2、油煙墨:由於材料的匱乏,能夠做墨的松樹幾乎都被砍伐完了。然而文人墨客對墨的需求卻是大大增加了,為了有墨可用,就發明了油煙墨。其主要材料是桐油、麻油、菜籽油、石油等。油煙墨的發明人早已不可考證,估計是制墨者在燃燒桐油的時候看到油煙,靈機一動產生了一種代替松煙的實驗想法。結果證明,油煙墨具備了松煙墨所不具備的屬性,那就是色澤黑亮,光澤照人。除了菸灰所用的材料不同外,其他制墨方法和材料均和松煙墨相同。
3、油松墨:這種制墨方法是將油煙和松煙混合在一起製作而成,根據製作時所混合的比例不同,成品的墨質也會有所不同,筆者無法介紹它的特性。
在選擇墨錠的時候,可以從音、色兩個方面入手。好的墨錠,色澤微泛紫光、其次是墨色,再差一點的泛有青光,白色光的是最差的。聲音上,輕輕敲擊墨錠,聲音清澈且有微微回音的為上等,聲音渾濁的是下等。將墨錠在硯臺中研磨時,聲音細的是上等,聲音粗的為下等墨。
墨的研磨
一塊好的墨錠,也要有好的研磨方法,不然註定是暴殄天物。研磨時,墨要保持平正,重按輕推,平穩且緩慢。剛開始少放一點水,等到墨色濃了以後再加水,在磨濃,加水時要注意不要用熱水茶水。磨墨時要注意濃淡適中,太濃了不利於書寫的流暢性,太淡了又容易透出紙的顏色。每次磨墨一定要用多少磨多少,不要放得太久或者過夜,一般過夜的墨被稱之為宿墨無法再使用。
墨汁的出現與使用
由於古法制墨時間較久,且制出來的墨錠價格相對較高,並且在使用之前需要研磨,費時費力。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擴大,流水線生產的墨汁逐漸代替了以前手工製作的墨錠。現代墨汁製作的方法與明清時期手工製作的墨錠大同小異,只不過是少了固型這一步。但是現代墨汁和墨錠的區別是原材料的不同,因所用的煙與其他輔料不如明清時期的質量好,故而墨汁的品質要差了很多。
為了滿足過大書法愛好者的需求,一般都是用一些市面上常見的原材料經過機器的加工做成。墨色既不烏黑,也沒有光澤,只能是作為一種練習時的替代品而已。如果想要創作好的作品,還是需要用古法所製成的墨錠去研磨使用。
市面上質量比較好的墨汁有「一得閣」和「曹素功」兩種,這兩種價格比一般的墨汁要好很多,同時價格也要貴一些,一瓶正宗的「一得閣」大概在30元左右,「曹素功」要在35元左右。不過「一得閣」的仿品比較多,也就是造假的比較多,尤其是那種大瓶裝的,大概10元2斤的,根本就無法使用。筆者個人比較喜歡「曹素功」,書寫時無論是墨色濃淡還是光澤度都比「一得閣」要好一點。
另外,如果遇到好的墨錠是可以收藏的,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收藏的行列。正如筆者在前文中所說的「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一塊古墨或者是一塊上等的墨錠,對於真正的文人來說和無價之寶沒有什麼區別。根據2014年5月5日的一次拍賣會,最高的一方明朝的古墨單價是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