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魔法的世界你不懂 西方講元素 東方靠鍊氣
【《哈利波特》中的法師鄧布利多.】
從《哈利波特》《魔獸世界》到《亞瑟王傳奇》……
上周末我們說到,有一群人,他們是中國最早接觸西式魔幻文化、網絡流行文化的「先行者」,也是較早熟悉魔幻小說人物設定,在網絡平臺發表觀點的一群人。
他們中以80後、90後居多。當年他們抱著1954年出版的《魔戒》三部曲,坐在寢室、課堂上挑燈夜戰;坐在電腦前,操縱著各個族群,在偌大的虛擬世界成長、拼殺。
這就涉及到與他們有關的另一種東西——魔法。
是的,魔法再次興盛。
A 影迷聯想
魔幻潮自《指環王》始
2003年,魔幻大作《指環王》三部曲,在全球累計斬獲近30億美元。另一部追了10多年的《哈利波特》系列,則累計獲得 74 億美元票房。而2013年《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戰》也拿下近10億美元,最近熱映的《魔獸》僅在中國便達到了超14億的票房……這些年,魔法真的在全世界火了。
從法師、術士、女巫,再到德魯伊,這些曾在歐洲中世紀,以及中國封建社會盛行的文化,藉助更新的題材和想像力,再度以新的容貌活躍起來。它們既影響著一代代的年輕人,也在多年後喚醒了他們的記憶。
【電影中法師戰鬥的場景.】
少年時,想像著西方魔法元素,能流轉於股掌之間,可以像哈利波特那樣騎著掃帚飛行,或者如守護者麥迪文、卡德加那樣,隨意操縱魔法消滅邪惡……
那麼,你可知道所著迷的這些魔法,以及施法者,其實都是千差萬別,但都能找到他們的起源,或者說原型。
B 現實原型
揭秘五類施法者和魔法
2001年,還是一臉稚氣的哈利波特,把眾多的觀眾帶入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時光荏苒,眼尖的魔法迷慢慢了解了魔幻世界中的魔法體系。比如,魔法的種類可分為代表光明的白魔法,以及被禁止的黑魔法;魔法各具特色,每種施法者都有不同的來歷。他們之間或紛爭,或敵對,或相互聯盟……從而匯聚出龐大的,令人神往的魔法世界。
事實上,魔法的流行頗有現實基礎。至少,在歐洲中世紀時期,人們普遍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的,施法者依靠四元素土、風、水、火,來進行能量的匯聚和釋放,類同於東方的五行。
但從歷史,以及文明發展來看,西方魔法到後來則變得更加「務實」。現實中,「鍊金術」備受西方推崇,他們企圖將各種物質,通過鍊金術變為真金白銀,從而擁有更多的財富。但在以「鍊氣」為主的東方,練氣者們則希望與自然溝通,從而讓自身不朽,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
【繪畫中的經典術士造型.】
【第一類】
法師與六大學派:
凡世的絕代智慧
無論是《指環王》中的甘道夫,《哈利波特》中的鄧布利多,還是最近火熱的《魔獸》裡的麥迪文,他們擁有著強大的魔法,同時也是凡世間的絕代智者。
法師,一直被視為文學演繹和民間故事的產物。西方古典著作《亞瑟王傳奇》中,塑造了初代的一位大法師梅林。小說在15世紀時,便被人廣為傳頌:梅林的母親是一個凡間女子,父親則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10歲時,他便掌握預言術和變形法,後來還充當亞瑟王的守護者。
後來,眾多魔法小說,沿用了梅林法師的特點:身著長袍,頭戴尖頂帽,滿頭白髮,手持橡木長杖,有貓頭鷹,松鼠等寵物……
後來,在歷代的小說中,逐漸出現一個個魔法團體。比如《哈利波特》等小說中的「魔法學派」,便陸續出現並興盛起來。
一般來說,學派主分為黑、白兩類,黑魔法包括攻擊、改變、通靈在內,白魔法則主修防禦、佔卜、鍊金。法師一般只能專注一種,鮮有掌握兩種的,兩種以上必然是絕世天才。
攻擊系:操縱風、火、水、土元素攻擊,需要手勢和咒語,有時藉助法杖。
改變系:轉換物質形態或規律,例如讓刀劍彎曲等,但該魔法無法直接作用於人。
通靈系:能與亡靈交流,從而獲得更多知識,以及冥界的隱秘信息。
防禦系:致力於利用魔法防禦、分解魔法,用於保護君王等重要人物。
佔卜系:能洞察未來之事和禍兮旦福,但佔卜師一般身體欠佳,樣貌滄桑醜陋。
鍊金系:致力生成稀有金屬與藥劑,一度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始祖。
所有的想像都不是憑空而來。據史料典籍中記載,其實早在古希臘時代,便出現了「元老法師」這一詞。而在那個時期,古希臘人對「魔法」的積極態度是難以想像的,他們崇拜、敬畏元老法師,甚至在當時「通靈術」都可視為一門學科。
【恐怖電影中的女巫形象】
【第二類】
文藝復興之後
鍊金術、佔星術盛行
《魔獸》中獸人部落的古爾丹,一直以它特有的術法,令眾多觀眾和遊戲愛好者著迷。而其真實身份,實則為獸人部落中尤為強大的術士。
在眾多的遊戲、小說中,術士往往異常強大,但同時又常被扣上「黑暗」、「邪惡」的帽子。
關於術士的來歷大致有三種,一是,巨龍後裔,傳說龍的年齡達到5千年,便可化為人形。他們與人類所生的孩子,被稱為術士。第二種,則稱術士為神的後人。而第三種,一直很受後世小說青睞,稱術士是惡魔在人間的「子嗣」。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這些人隨著魔力的覺醒,將變得異常猙獰,從而為禍世間。
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能窺見,術士天生與常人不同。從小便與魔法有著淵源,比其他人在這方面更加有天賦。
在衣著上,與法師相同,術士也喜歡拿著木杖,背著羊皮單肩包。不同的是,他們常穿著鬥篷般的服裝,法杖或頭飾之上還會鑲嵌寶石。與他們隨行的,不是貓頭鷹等寵物,而是地精、哥布林之類的怪異生物。
【獵人使用銀制刀劍攻擊吸血鬼.】
源於對魔法的天賦,術士往往喜歡走向魔法極端。同時,他們也作為魔法發展的先驅,將魔法秘術進行創造性的疊加,「搗鼓」出了更有意思奧術。這對當時的很多法師同行而言,這是一種非常危險且藐視定律的魔法。
同時這又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不少法師無法真正掌控,甚至還因此搭上了性命。一般法師施法,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精神力量枯竭則魔法消散。但術士則不同,由於他們的出身不同,如果精神力耗盡,還能利用自身血液來替代。
從書籍、資料記載來看,中世紀的西歐歷史上,便提到過「術士」這一概念。之後的文藝復興運動後,鍊金術、佔星術陸續盛行,「鍊金術士」、「召喚術士」等出現在歐洲大陸。
【第三類】
騎掃帚飛行的女巫
來自斯拉夫神話
電影或插畫當中,女巫的形象往往過於醜陋,有著尖而長的鼻子,身材矮小臃腫,一頂黑色的大帽子遮面……早在1508年,著名德國藝術家漢斯便在其創作的一版同名木刻作品中,描繪了女巫們的形象:體態臃腫,坐臥在森林之中,動物骸骨和法杖隨處拜訪,有的在施巫,有的在騎羊飛行,還有的用法杖扣著蜜罐,給人一種混亂又奇異的感覺。
【熱映中的《魔獸》大反派古爾丹,是獸族部落的頂級術士】
其中,與法師的魔法,術士的奧術不同的是,女巫所掌握的能力和術法被稱為巫術。巫術,往往都是陰毒無比的術法,她們精於詛咒控獸、製藥這些技能,還善長飛行但也喜食人肉。
但巫術,這門術法並非那麼好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往往知識淵博,能力駭人的女巫大多是面相畸形,聲音嘶啞,身形佝僂的衰老之態。
與女巫相伴的寵物,往往是狼和烏鴉。她們會利用烏鴉的眼睛,監控深林中的一舉一動,讓狼作為她的守護,防止被宿敵——女巫獵人的追殺。
女巫在所居住的森林中,她們常用精心研製的藥劑,放入河流將水源汙染,這些對人有效的巫藥會讓飲用者瘋狂、甚至死亡。
在歷史記載,魔法被崇拜的年代,西方一律禁止女性接觸這一領域。而原因之一是,女性更容易學會,而且容易走向極端。
其中,英國等西方諸國教會,還曾打著圍剿女巫的旗號,用火刑處死過被認為離經叛道的女性。
對於女巫的起源,早在斯拉夫神話中便有描述。神話中,塑造了一名被稱作「芭芭雅嘎」的女巫。她性情古怪,但巫術高強,她喜歡住在森林小屋,可以幫人解惑,但又喜好食人。
1755年,芭芭雅嘎逐漸被大眾知曉,也成為了東歐人最懼怕的女巫。後來,更多作品沿用了她的形象,以及騎著掃帚飛行等能力。
【第四類】
黑魔獵人:人類對抗巫術的屏障
小說《紅眼格多瓦的傳奇》中,電影《範海辛》中,講述過黑魔獵人與吸血鬼之間的故事。
起初的「黑魔獵人」裝扮,大多是頭戴有烏鴉頭骨的V型寬邊帽,身著皮衣褲,腳穿金屬筒靴,背上有長披風。而其材料,全是由黑山羊皮所製成。當時,歐洲人一度認為黑山羊是撒旦在凡間的化身,取其制物有著誓不回頭意思。
小說中介紹,這批黑魔獵人先從軍隊中選拔,經過身份核查後,再由精通巫術、法術的大法師,對他們進行數月的破巫術訓練。
黑魔獵人學習到拆咒法,便能在遭遇敵方施魔時,喊出一個特定的用語讓對手巫術無效。然後,再將其擒獲、斬殺。
然而,要想拆掉巫術,就先得了解巫術的咒語。此事對部分肌肉發達疏於練腦的士兵來說,是個永遠也完不成的課程,所以最終能成為黑魔獵人的人,十分稀少。
而隨著敵人的變化,黑魔獵人的武器裝備,也從最初的刀劍、斧頭等不斷更新。隨著黑魔獵人的出現,城鎮中的女巫很快被消滅、絕跡。此後,黑魔獵人又相繼消滅掉被稱為蝠魔的邪惡生物。
直到18世紀初,「吸血鬼」的故事再度興起。黑魔獵人則化身後世小說中的「吸血鬼獵人」。
史料中記載,歐洲教會在該時期,認為銀器對不潔生物,有著前所未有的殺傷能力。受此影響,黑魔獵人的武器裝備也轉變為銀質,包括當時的火槍的彈藥。
歷史長河裡,16世紀末,巴洛克時期剛開始,巫術便再次在歐洲盛行。鑑於平民,以及王侯對這種秘術的恐懼,君王專門組建了一支隊伍,剿滅當時的女巫等邪惡施法者。
這批專門逮捕女巫,搗毀術場的精銳力量,被稱為黑魔獵人。一般民眾則喜歡稱他們為女巫獵人。但要想入選這支隊伍,除了健碩的身體外,還得有過人的天賦。
【第五類】
德魯伊:自然維護者凱爾特人的神職人員
德魯伊,向來都是影視、動畫和遊戲中的常客,比如暴雪著名的遊戲《魔獸世界》、《暗黑破壞神》等均有其的身影。
遊戲和小說中,德魯伊一般身長著如麋鹿一般的腳,類人形態,時常居住在森林當中,擅長治療、防禦等魔法。它們是自然崇拜者和維護者,為了保護自然可以與任何勢力戰鬥。如今,它們是遊戲中那呼風喚雨的施法者。
現代各類奇幻文學和各種遊戲中的德魯伊教徒大都取材於公元一世紀以前的傳說,並在不斷的流傳中腦補成一個擁有自然力量的神秘組織。
其實,關於德魯伊的來歷,早在希臘神話中就有指出。神話中,認為德魯伊是森林女神,傳說每一棵橡樹中都居住著精靈,而這些樹精通過德魯伊向人類傳達神諭,後世的文學著作中德魯伊通常以樹精的形象出現。
但在歐洲歷史上,德魯伊實則為凱爾特人的化身。凱爾特人活躍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一世紀,散居在高盧、不列顛、愛爾蘭、歐洲、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作為德魯伊的凱爾特人,精通佔卜,擅長曆法、醫藥、天文和文學等。而德魯伊這個名詞,其實是凱爾特人對其神職人員的稱呼。
如今,凱爾特文化同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聯繫在一起,但在古代凱爾特人的影響範圍則要大得多,當時的中歐及西歐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將凱爾特人視作蠻族,但其實他們也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
凱爾特先民沒有文字,但根據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記載,仍可對其獲得基本生活信息。資料中稱,凱爾特信仰是以自然崇拜為基礎的,認為自然界的各種事物(例如樹木、河流)都有其相應的守護神。
凱爾特人不建造專門的神廟,但會選擇特定的場所進行宗教活動。比如泉水、湖泊、森林等,有的則是人工構築,比如著名的巨石陣等。
此後,隨著時代變遷,凱爾特人的歷史漸漸被掩埋。德魯伊也不再是一個宗教或歷史名詞,而是逐漸演變為神話角色。 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