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創始人:不要急著當馬斯克

2020-12-26 澎湃新聞

「入軌俱樂部」再添一員,中國誕生第二枚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民營火箭。

「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本文圖片  陳肖

北京時間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將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每一個公司打首枚火箭的初衷都不一樣。」星河動力CEO劉百奇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穀神星一號是一枚有量產計劃的火箭,將通過3發火箭的研製完成定型。今年完成首飛之後,明年「不計劃多打」,只計劃發射兩枚火箭。「通過3發火箭把性價比打出來,再去小批量生產,產能從小批量到中批量,逐步往上走。」

從2018年成立,到今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儘管星河動力首飛成功,但劉百奇認為,「一個火箭公司一年打一發兩發,這不叫火箭公司,這叫試驗公司。做火箭的目的是給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發射服務必須是批量可複製的。」所有火箭公司只有具備穩定批量的入軌發射能力,才能開始談真正的競爭,這也真正到了民營火箭「見分曉」的時刻,「也就兩年時間。」

至於「誰誰誰在追趕馬斯克、誰誰誰最像馬斯克、誰誰誰是中國馬斯克」的說法,劉百奇呼籲,「大家不要著急去當馬斯克,重要的還是踏踏實實解決產業上的問題。」

這是一枚有量產計劃的火箭,明年只計劃發兩枚

從2018年成立,到今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星河動力飛速挺進太空。

這是星河動力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穀神星一號(遙一)運載火箭成為繼藍箭航天朱雀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固體運載火箭後,中國第四枚挑戰入軌發射的民營火箭,也是繼雙曲線一號遙一之後中國第二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

「每一個公司打首枚火箭的初衷都不一樣。」劉百奇表示,穀神星一號是一枚有量產計劃的火箭,將通過3發火箭的研製完成定型,遙一火箭上發現的問題將在遙二火箭上解決,遙二、遙三火箭開展小幅升級改造。

劉百奇說,明年「不計劃多打」,只計劃發射兩發火箭。「通過3發火箭把性價比打出來,再去小批量生產,產能從小批量到中批量,逐步往上走。」

首飛任務的成敗「影響不了前進的步伐」,劉百奇認為,其作用是增加實驗子樣。但首飛火箭對星河動力意義重大。這枚看上去不大的火箭讓星河動力掌握了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的能力,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團隊,火箭全部設計工作掌握在自己手裡,通過生產製造建立了供應鏈體系和質量管控體系。

火箭一、二級分離是最大的風險點。分離時的高度越高,受大氣擾動越少。為了確保在大氣層內分離的安全,星河動力通過彈道和動力設計,讓分離高度達到30公裡,這是民營火箭中分離高度最高的一枚。「我們做了大量分離仿真計算、地面級間分離試驗,確保分離可靠性。」劉百奇說。

除了級間分離,整流罩分離也是衛星發射入軌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整流罩位於火箭頂部,一般由高強度、輕質、耐高溫材料製成,除了保持火箭良好氣動外形,還能在火箭飛行中保護衛星。當整流罩的作用完成,它必須從運載火箭上分離。

「分離是難點。」在體制內工作了20多年的孫鵬軍對於毫秒級的變化心裡也沒底。2018年,孫鵬軍加入星河動力,擔任結構技術部部長。

「沒經歷過的事總感覺是一個黑匣子,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我們的方法是按毫秒去排。」把時間分成毫秒級,以此檢測整流罩分離時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先保證計算到位,再開展試驗,最終整流罩分離試驗也一次性成功。

真正試驗時,為了保護整流罩在分離時不被摔壞,地面鋪設了海綿墊。孫鵬軍還是擔心,萬一海綿墊滑移或布設太硬就會摔壞整流罩,便自個兒從高處往海綿墊上摔了兩次,「因為這是首飛產品,真是當寶貝。」

但試驗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今年5月,穀神星一號上面級全系統試車後出現了幾個技術問題。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動力總師程聖清不放心,帶著團隊在外地核查了整整兩個月,「有時候一幹一整夜。」

為了解決推進劑輸送的不同步性,團隊搗鼓了兩個可樂瓶充當兩個貯箱,往裡面灌水,再做出各種管路,管路不同,水的流量也不同。可樂瓶戳個窟窿通了大氣,再觀測,流量又不相同。就這樣做了近百次實驗,程聖清終於找到了影響推進劑輸送不同步性的因素。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首飛前,孫鵬軍夢見過失利。有時候睡著睡著突然被嚇醒,心裡不踏實,「到底還有哪個地方沒有考慮到。」

今年8月,穀神星一號在湖北總裝廠開展全箭模態試驗。雖然是火箭強度專業出身,但他還是像個維修工,拿著手電一個釘一個釘照過去看。火箭上有上千個螺釘,最後確實發現兩個釘子沒擰到位。「雖然不一定真出大事,但能發現問題肯定是好事。」

民營火箭兩年後「見分曉」,不要急著去當「馬斯克」

從2014年民營航天興起,這一行業經歷了6年的摸爬滾打,星際榮耀和星河動力先後加入「軌道俱樂部」,實現入軌發射。

「有些企業啟動了科創板上市輔導,上市前期的資金已經入場。」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外加大力倡導硬科技的發展氛圍,劉百奇感受到的明顯變化是,行業越來越熱鬧。

「不管敢不敢出手」,關注行業賽道的資本越來越多,來交流的地方政府也越來越多。「以前地方政府一說航天,會覺得這和當地的產業經濟怎麼結合?現在這有可能成為當地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

在劉百奇看來,民營火箭的發展要經過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解決入軌,第二個階段是具備穩定批量的入軌發射能力。

儘管星河動力首飛成功,但他認為,「一個火箭公司一年打一發兩發,這不叫火箭公司,這叫試驗公司。做火箭的目的是給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發射服務必須是批量可複製的。」

「所有火箭公司只有到了第二階段才開始談真正的競爭。」只有像快舟火箭一樣一年打七八發,發發都成功,還能賺錢,用穩定的發射服務能力證明不是概率,這才是真正到了民營火箭「見分曉」的時刻。

「也就兩年時間。」劉百奇判斷,如果說2018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爆發的元年,2020年是加速發展的階段,那麼2022年將出現分化,「到那個時候,如果還不能形成持續穩定的發射能力,甚至連入軌都沒有,就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往下講故事了。」

而第三階段是達到真正的降本增效,也就是讓火箭重複使用。早期的降本增效可以從組織模式、供應鏈管理入手,但這並不是顛覆性的降成本,只有真正讓火箭重複使用,才能出現像SpaceX這樣的大幅度降成本。

「我們看到火箭有很大市場,但說實話,這個市場對成本、效益、產能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國外的成本已經在這擺著。」劉百奇直言,200多公斤的寬帶通信衛星進入太空需要七八千萬元,而馬斯克的發射成本在150萬美元以下。「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在哪?就是成本和效率。」

「以前為什麼大家覺得商業航天不容易賺錢?就是因為前期做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時花的錢太多了。如果你花的錢是別人的七八倍,後邊做服務時得收多少費用才能把這錢收回來?」

劉百奇表示,目前要解決的是降本增效,降低火箭成本,提高火箭性價比和產能。至於「誰誰誰在追趕馬斯克、誰誰誰最像馬斯克、誰誰誰是中國馬斯克」的說法,「大家不要著急去當馬斯克,重要的還是踏踏實實解決產業上的問題。」

星河動力火箭首飛成功,中國誕生第二枚發射入軌的民營運載火箭,航天專家黃志澄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說明中國民營火箭公司有很大潛力。

他也提到,目前中國的民營火箭公司中,「成功的兩家都在固體火箭領域發力。但固體火箭市場相對有限,關鍵是要發展中大型運載火箭,這方面的競爭才真正開始。」

星河動力在研的中型液體火箭智神星一號預計今年年底完成系統試車,進入投產階段,爭取2022年12月份前首飛。液體火箭的研製兩線並行,在爭取一次性使用火箭入軌並開展商業運營的同時,同步實施火箭跳躍實驗,小步迭代,以實現重複使用的目標。

「我們爭取兩年有一個成果,這兩年就是固體火箭首飛,再兩年就是液體火箭必須首飛。再兩年,2024年咱們必須重複使用。」程聖清說,2024年,「把這個事情做成了就退休。」

「做起來有多難你知道嗎?很難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
    他還稱,從需求預計情況看,長徵八號未來每年發射應該不少於20次,但是這也取決於後續生產能力的推進。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也加入到航天科研生產的大潮中。目前中國瞄準商業航天市場的民營初創公司都將發射多種用途的小衛星為主要任務,比如幫助覆蓋飛機和火車上的網際網路連接。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星座組網刺激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復用技術已在路上
    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是為運載東方紅一號而生,在1970年4月24日首飛成功。自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後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和長徵四號系列運載火箭也先後成功發射運行。隨後,為了滿足大容量應用和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發射的需要,在上述型號的基礎上,長徵二號E、長徵二號F、長徵三號甲、長徵三號乙、長徵四號甲和長徵四號乙等型號的運載火箭也被研製出來。
  • 發射失利不要怕!快舟11號是一款什麼運載火箭?東風-41民用版
    快舟11運載火箭的二級發動機試車成功為了適應軍用與民用對快速發射衛星的需求,中國早年決定研發快舟系列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目標是將國際航天發射的成本控制在1萬美元左右,以爭取更大的國際航天發射市場。據了解,快舟-11運載火箭採用「航天系統管理+民企靈活運營」相結合的研發模式,引進民營企業參與產品研發和生產,該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5倍,採用移動方式發射,起飛質量為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約1.5噸,主要面向400~1500公裡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單星或多星組網發射服務。
  • 烏克蘭「Antares」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2月15日,烏克蘭在瓦洛普斯島發射基地(美國維吉尼亞州)成功發射今年第一枚中程運載火箭「Antares」。本次發射任務是將天鵝號貨船送入軌道,預計將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大約3750千克的有效載荷。  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為本次發射任務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火箭發射、信號接收和處理遙測信息等。
  • 中國何時能出一個SpaceX公司?沒有一個馬斯克,再過十年都難
    5月31日,美國SpaceX的龍飛船發射成功,這是全球首次商業航天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搭乘龍飛船的兩名太空人將前往國際空間站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提到SPACE X人們的心情是複雜的,作為一個民營企業能在航天領域做到如此成績讓人敬佩。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76歲的牟其中出獄的當天,SpaceX、特斯拉、SolarCity的創始人馬斯克剛好在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上高調宣揚自己的新目標——10年內將普通人送上火星,100年完成100萬火星移民計劃,引爆社交媒體。
  • 中星6C升空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成功發射
    3月10日0時28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中星6C衛星送入太空,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燕生表示,「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由量變向質變發展的新起點,也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裡程碑。」
  • 馬斯克帶火商業航天,太空藍海誰稱雄
    2008年聖誕節前,馬斯克感到世界一片黑暗。  最絕望的時候,馬斯克給所有的親朋好友發郵件,希望大家能多多少少能投資一點,支持自己的事業。最終,Google創始人、eBay CEO等大佬慷慨解囊。  這筆錢,馬斯克沒有拿來苟延殘喘,而是進行最後一次豪賭。
  • 國際觀察|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開創航天新紀元,馬斯克的...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宇航局(NASA) 與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聯手的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成功,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這項代號為「Demo-2」的發射任務,是載人「龍」飛船的最終試航,主要為測試載人航天系統的太空人的太空飛行操作能力,由馬斯克帶領的私營公司SpaceX執行。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 填補了發射能力空白
    央視網消息: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噸到4.5噸之間的空白,為我國未來中低軌衛星發射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 這就是山東|今天,首枚「海陽出廠」長十一火箭發射成功!
    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十一火箭點火升空(胡藍月 攝)▲ 長十一火箭一飛沖天(胡藍月 攝)長十一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截至目前共計完成9次陸地發射任務和2次海上發射任務,創造了 十一連勝的佳績。本次任務中長十一火箭有三大「亮點」。
  •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時37分許,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新成員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
  • 馬斯克的SpaceX,用三手火箭,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北京時間10月24日23:31分,馬斯克的SpaceX,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對於人類的商業航天探索,100次成功,是前所未有的新記錄。從2006年獵鷹1號首次升空至今計算,96%的發射成功率,已經追平甚至略有超過各個主要航天大國的記錄。
  • 長徵八號開啟我國商業發射新徵程 可回收發射未來可期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12月22日官微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SpaceX龍船載人升空是人類的一大步,卻是馬斯克的第一步
    在五月最後一天的凌晨,在大洋彼岸,一家民營企業正在創造歷史「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Space X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利用獵鷹九號火箭和載人龍船,成功將兩名太空人送進地球軌道。SpaceX由此成為蘇俄、美國、中國後,第四位載人航天玩家,與國家力量及資本投入不同,這是史上首次由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獨立並全面掌握了載人航天最重要的運載火箭、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等環節。這標誌著載人航天時隔9年重返美國本土,也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的開啟,非太空人出身的你我,去月球觀光到火星旅行,不再是幻想。
  • 成立兩年成功首飛,這家火箭公司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嗎?
    「根據飛行評定結果,我宣布,本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的話音剛落,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星河動力的團隊成員激動地當場落淚。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
  • 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即將首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2020年的航天發射任務很多,有火星探測也有月球探測,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將於4月下旬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此時此刻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了,正整裝待命。「長徵五號B遙一」這是我們經常在標題中看到的字眼,有的網友可能並不知道這個遙一是什麼意思,其實它只是一個編號,是一種命名方法,比如此次發射的長徵五號B遙一,意思是說該火箭是這款型號的第一枚火箭,也可以認為是第一次發射任務,如果是第二枚火箭了,那就是遙二。這只是傳統的命名方式被沿用了下來而已。
  • 千億美金估值 SpaceX星艦著陸時爆炸 創始人馬斯克卻稱任務成功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0日訊 (張劭逸)當地時間12月9日,SpaceX星艦原型機SN8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再次進行試飛,此次高度約為4萬英尺(約1.2萬米),由SpaceX新開發的三個猛禽發動機首次推動。報導稱,其在飛行六分鐘後試圖著陸時因撞擊發生爆炸,瞬間變成一團大火球。此前一天,SN8挑戰12.5千米高空試飛。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海上也早已成功發射,期待空中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多次成功發射火箭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首飛以來,長徵十一號火箭已連續十次成功發射順利將48顆衛星送入太空。2020年5月30日凌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兩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