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兩年成功首飛,這家火箭公司能成為「中國的SpaceX」嗎?

2020-12-26 網易新聞


編者按:

跌跌宕宕的2020年,終於進入了倒數時間。

站在這一年的末尾,「霞光社」聯合梅花創投、藍鯊有貨,開啟「追光逆行,創業者的2020」系列報導,探尋創業者們這一年的故事,為未來擎起一束微光。

這是本系列的第03篇。

11月7日15時12分,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5、4、3、2、1」,倒計時結束,「點火」的指令下達。伴隨著轟鳴的聲響,一枚通體黑色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直衝雲霄。

這是商業火箭公司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首飛現場。15分鐘後,在遙遠的太空中,「穀神星一號」順利地把 「天啟星座十一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而在地面的指揮大廳中,人們還在焦灼地等待著一個消息。「根據飛行評定結果,我宣布,本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的話音剛落,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星河動力的團隊成員激動地當場落淚。

在中國商業航天興起的5年間,十餘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但嘗試發射者寥寥無幾。在星河動力此次實現成功首飛前,僅有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發射入軌成功。而在更早之前,藍箭航天、零壹空間的嘗試均遺憾地以失敗告終。

這意味著,目前,2歲的星河動力是第二個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也是首個將火箭送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

磨刀不誤砍柴工

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2月。在民營火箭公司創業的浪潮中,它算不上最早的那一批,甚至是個趕晚集者。

2014年底,國務院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兩會,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後,國家層面更是陸續發布了多個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文件。

以2015年為標誌性時間節點,中國的民營火箭創業自此萌芽。包括藍箭航天(2015年6月)、零壹空間(2015年8月)等在內,一批民營火箭公司紛紛成立。

期間,在政策的鼓勵下,眾多航天科技人才嘗試從體制內走出,投身創業的浪潮中。當時就有不少人找到了在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從事火箭總體設計工作的劉百奇,希望他能加入到創業團隊中。

星河動力創始人&CEO 劉百奇

不過,劉百奇並沒有馬上行動起來。「主要是對公司的發展思路沒有達成一致。在行業的最早期,大家的想法和對公司的規劃不一樣,這是正常的,沒有什麼對錯之分,都是在摸索。」

其實,政策的利好和對市場的看好讓劉百奇也湧出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但他常常在想,「如果自己真的成立一個火箭公司,會採用什麼樣的發展模式?」

如果說國家層面的航天事業是服務國家戰略,那麼商業航天就需要在起步階段就找到形成商業閉環的方法。

而火箭賽道的特點是高門檻、高投入、高風險和長回報周期。全球商業航天的代表企業SpaceX成立於2002年,儘管背後有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大力支持,其成名作獵鷹9號火箭也經歷了漫長的開發周期,直到2010年才實現首飛。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百奇認為,擅長技術的航天人投身商業航天領域,一定要摒棄技術思維,而是採用產業思維。具體來說,就是在造火箭前想清楚市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火箭。

因此,在成立星河動力之前,劉百奇便與幾位合伙人進行了一番市場研究。事實上,在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期間,他已經在進行航天領域的市場分析和戰略規劃研究。

而通過與身邊加入創業浪潮的前同事們的不斷溝通,劉百奇對市場了解加深,他在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公司雛形。

「計程車」和「巴士」

劉百奇和團隊把民營火箭公司面向的航天市場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純商業化市場,滿足包括民營衛星公司、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政府等客戶的微小衛星零散發射需求;

第二類是半商業化市場,是國家隊主導的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巨型星座建設的批量發射需求;

第三類是非商業化市場,即國家隊肩負的探月、空間站建設等具有社會價值的大型載荷發射需求。

在劉百奇看來,第一類主要是10~200公斤微小型衛星的零散發射,可能到2024年,這都將會是該市場的主要發射需求,所需的火箭運載能力在數十噸量級。而2024年之後,第二類市場要求大規模發射,火箭的運載能力需要達到200~500噸。

此外,在所有的發射需求中,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利用低軌衛星星座實現全球網際網路無縫連結服務)又是最為主要的。例如,11月9日,中國已經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衛星通信星座的建設方案,涉及13000萬顆衛星的部署。

而根據目前的數據計算,如果要建設這麼大規模的星座,將存在龐大的運力缺口,亟待包括星河動力在內的民營火箭公司滿足。

結合上述市場情況,星河動力的研發主要面向微小衛星組網市場,並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首先,通過投入較小、相對成熟的小型固體火箭研發,實現零散微小衛星的發射服務,以此打通「自造血」功能;

然後,開發高可靠性、可回收、低成本、運載能力大的液體火箭,解決航天行業發射成本高、運力不足的痛點。

這也就是星河動力的兩大核心產品:「穀神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和「智神星」系列中型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

劉百奇將其比作「巴士」和「計程車」服務。「智神星」液體火箭運載能力強,單次發射可攜帶多顆衛星,就像是大巴車,適合大規模的星座組網;「穀神星」固體火箭運載能力相對較小,但發射更加靈活、快捷,就像招手即停的計程車服務,適合微小衛星零散發射或星座補網。

而固、液搭配的組合,也讓星河動力能基本滿足接下來航天市場的各類發射需求。

按部就班和「意外」

於是,在明確市場需求和所需要的火箭產品後,星河動力便又將其進一步分解,細化至發動機、控制系統、結構系統等各個環節,敲定各環節的產品功能和開發周期。

總的來說,星河動力的目標是實現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火箭開發。在商業航天發展的初期,提供運輸服務的商業火箭公司競爭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拿出安全、低價的火箭產品。

星河動力希望未來能夠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進一步壓縮。劉百奇表示,實現低成本的路徑有兩個,最主要的是技術自主與技術創新。「火箭的低成本是設計出來的,火箭可靠性也是設計出來的。」

例如,為了控制成本,團隊選擇了自主研製火箭發動機的方案,而發動機在火箭中成本佔比接近50%。

在劉百奇看來,自主研發能力正是星河動力的優勢之一,據他介紹,目前團隊約100人,其中,70%是來自於航天一線的工程師。

「大家的年齡在35~45歲之間,基本都有10~20年的工作經驗,專業上覆蓋了整個火箭的總體設計、發動機設計、結構設計、電氣設計、軟體設計等,特別是在發動機環節,我們掌握了相關技術,並能快速實現突破。「

2018年3月,星河動力自研的「光年」系列固體發動機項目立項;同年11月,「光年」系列60t推力一級發動機(國內最大推力)試車成功;2019年12月,「穀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三級發動機地面熱試車成功.......

劉百奇表示,兩年多來,星河動力的實際開發節奏和最初的規劃基本一致,「受外部因素變化的影響,最大的偏差也不會超過三個月」。

不過,團隊在今年遇到了意外——原本計劃在今年上半年進行的「穀神星一號」首飛,被一再延遲。

「主要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劉百奇解釋道,當前星河動力的模式為主要負責設計環節和最後的總裝總測,零部件的加工製造環節則委託給外部工廠。「因為疫情,不僅很多工廠復工困難,同時很多試驗也無法按時開展。」

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下,「穀神星一號」首飛被定在了今年11月7日。

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0.5萬美元

就在火箭發射前一天,11月6日,很多政府人士、投資人、航天領域從業者飛抵酒泉市,希望能夠親眼見證「穀神星一號」的起飛。

這樣大動靜的背後,是此次發射的特殊意義。在國內此前僅有一次成功發射案例的情況下,如果「穀神星一號」順利發射,將意味著星河動力這個「後來者」正式完成對早一批創業公司的追趕,「跑步」進入頭部梯隊。

當然,劉百奇和團隊也做好了失敗的預案。「航天發射本身是有風險的活動,針對這個風險,也有完整的預案和處理措施。這次首飛火箭是『打一備一』,如果這一次飛行失利了,我們會馬上進行問題分析,完成歸零後儘快組織二次復飛。」

結果令人振奮——「穀神星一號」首飛成功並實現入軌。

首飛成功,直接提升了星河動力在行業內的關注度。據媒體報導,首飛成功後,星河動力的估值可能實現翻倍。

此前,星河動力先後完成了4輪融資。最近的一次是今年9月的2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強資本領投,啟賦資本、達武創投、元航高脈資本、聯儲關天、安徽江南產投跟投。

劉百奇也感受到了資本的熱情,近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正與其接觸。另外,熱度還體現在客戶訂單的增加上。

因為,此次首飛入軌成功達到了百米級入軌精度,標誌著星河動力具備了商業化發射的能力。畢竟,能夠把包裹精確送達指定地點,快遞服務才具有價值。據了解,星河動力近期又獲得10多個火箭發射訂單,預計於明年、後年完成。

劉百奇表示,實現入軌發射只是商業火箭的開始。接下來,如何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發射能力將持續考驗著一個創業團隊。

在他的規劃中,固體火箭方面,團隊預計於2022年實現小批量規模化發射;同時,2022年星河動力也將完成中型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並計劃於2024年實現回收,「通過回收和重複利用,我們計劃把火箭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0.5萬美元。」

2015年,國內商業航天興起。5年間,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者,行業中一直存在渴望儘快「打造出中國的SpaceX」的聲音。

而伴隨著各個民營航天企業的摸索與前進,這種熱忱也逐漸歸於平靜。一方面,SpaceX的發展迅速;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意識到了探索出自己道路、找尋自己節奏的重要性。劉百奇就將星河動力實現追趕的原因歸結為,堅持從成立之初就規劃好的道路。

「我們走自己的路,不是必須對標SpaceX,也不需要做中國的馬斯克。沒有辦法對標,也沒有必要去對標,中國和美國的社會環境、工業技術、發展階段均不相同。對於我們來說,還是要儘快做出可靠、低廉的好產品,和大家一起解決運力缺口的問題。」劉百奇說道。

今年,衛星網際網路被正式納入「新基建」的範圍,市場的需求進一步被刺激。成功首飛、迎接過屬於星河動力的高光後,劉百奇和團隊沒有太多時間停下來感受這一時刻,他們還要繼續加速奔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Space X恐難再做獨家生意
    馬斯克的SpaceX讓火箭技術跨越了一個時代。獵鷹9號可以實現一級火箭的海上回收及整流罩回收,大大降低了火箭的綜合發射成本,使得SpaceX成為了全球領先的火箭企業。我們國家的長徵系列火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可以滿足各種發射需求,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為我國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打下了堅實基礎。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
  • 長徵八號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未來可期
    長徵八號火箭後續將進行可重複使用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國的可重複使用火箭離誕生為期不遠。12月22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萬珂 攝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工程於2017年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批覆研製立項並組織實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系統。火箭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 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創始人:不要急著當馬斯克
    從2018年成立,到今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儘管星河動力首飛成功,但劉百奇認為,「一個火箭公司一年打一發兩發,這不叫火箭公司,這叫試驗公司。做火箭的目的是給衛星提供發射服務,發射服務必須是批量可複製的。」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尤其是SpaceX載人發射成功,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時隔9年,美國終於能用自產低價火箭將太空人在本土送入軌道;商業航天發展30多年,終於有一家民營公司讓太空旅行、火星移民等夢想變得不那麼遙不可及。
  • SpaceX龍號載人首飛成功!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下午3點22分,美國宇航局(SpaceX)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KennedySpaceCenter)的39A發射臺上,搭載兩名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的「獵鷹9號」(Falcon9)火箭升空。
  • 剛剛,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新聞聽著看,動態看,猛戳關注【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視頻號】△△△  北京時間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盤點穀神星一號首飛成功亮點!
    天啟星座衛星物聯網核心模塊已於2017年11月15號成功發射並完成在軌驗證,目前已成功發射10顆衛星並組網運行。第一批3星組網後,對同一地點可提供一天至少5次信號傳輸,每次通信時間為10-15分鐘,已能滿足相當大一部分業務的需求。
  • 中國又一款新火箭首飛成功!「長徵」8號現場震撼大圖來了
    中國又一款新火箭首飛成功!「長徵」8號的出爐,面向的主要是國際市場的,其發射能力也是為了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到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關於「長徵」8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長徵系列火箭家族中,「8號」是新生的一代,只是排在長輩的後面小朋友,安全係數最高專門應用在載人航天的長二F,超過200次發射的「全明星」長三系列,大塊頭大推力的長五都是非常優秀的運載火箭;論個頭他也不算大,只屬於中型火箭的級別;運載能力700公裡高度達到5噸有效載荷,中規中矩;在燃料方面一子級採用液氧/煤油的組合,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星座組網刺激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復用技術已在路上
    自2015年以來,美國SpaceX和亞馬遜、波音公司,以及英國OneWeb、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Telesat、韓國三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相繼提出自建網際網路衛星,國內外衛星組網呈現出衛星小、數量多、組網時間短的特點。
  • 長八首飛!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航天返回技術和航天遙感技術的國家,這對加強我國國防力量,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該火箭長32.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8噸,推進劑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它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基礎型號,共執行過4次發射任務。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此次長徵八號火箭圓滿首飛,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太空飛行器發射能力的空白。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已經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長徵八號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火箭芯一級直徑3.35米,芯二級直徑3米,整流罩直徑4.2米,捆綁2枚直徑2.25米助推器,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 零壹空間M系列火箭一級主發動機聯合試車試驗成功 |尋找中國創客
    新京報快訊(記者蔡浩爽)7月4日,商業火箭公司零壹空間進行了M系列火箭一級主發動機和尾段燃氣舵聯合試車試驗。12時30分,一級發動機準時點火,工作結束後耗盡關機。此次試車試驗考核了M系列火箭一級發動機結構的完整性和設計合理性,考核了燃氣舵結構在真實工作條件下的可靠性,驗證了各項設計指標,最終取得圓滿成功。此次試驗的發動機為零壹空間首型運載火箭OS-M1火箭的一級發動機,將為今年年底首飛的OS-M1火箭提供堅實可靠的「動力心臟」。
  • 外媒關注: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
    著眼未來「可重複使用」據塔斯社12月22日報導,中國周二首次成功發射了搭載5顆衛星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報導援引中國國家媒體報導,長徵八號於當地時間12時37分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長徵八號首飛搭載的5顆試驗性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剛剛,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原標題: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12時37分許,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新成員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信消息,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 新提升、新技術、新跨越:「長八」首飛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把民眾構想中未來火箭的相關技術,一一變為現實。
  • 「河北智慧」助推長徵八號成功首飛
    長城網12月22日訊(記者 王棋 胡競文 通訊員 唐陽 魏後福 周清林 李寧)2020年12月22日12時36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據了解,長徵八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主要承載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併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發射能力。未來將實現發動機回收使用、多頻次發射等一系列科技目標,主要承擔我國未來商業火箭的發射任務。
  • 中國首飛成功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到底是個啥東西?
    幾天前,中國航天傳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消息,那就是我們成功使用運載火箭,將一款可以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送進了太空,並且成功返回。這無疑是一個新的裡程碑,但許多人不知道,這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