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常見的家族興旺和衰落的過程是: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舊,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這些老話,都是在說財富傳承的不易。
中國有句老話叫:「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這不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賺錢容易,守財難。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家族故事,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這便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南濠四富的橫空出世
幾百年前,江蘇蘇州有一個名門望族。元朝末期,各地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浙江金華的貝姓族人移居蘇州。貝家遷吳的第一人叫貝蘭堂,原來在金華做草藥生意,兼任江湖郎中。遷到蘇州後,他仍以賣草藥為生。經過貝家人幾代的艱苦奮鬥,到第六世子孫貝潛谷一代時,家裡的生意有了好轉。到他兒子貝慕庭那代時,家裡的生意在貝慕庭的經營下,貝家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了蘇州四富之一。
乾隆時期,蘇州有「南濠四富」之說,意思是城裡的四大首富都住在南濠街。人們所說的四大首富,就是指貝、畢、毛、戈四大家族。自此,貝氏家族在蘇州的地位與日俱增,成了當地有名的貴族。十三世孫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人們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把自己花巨資修繕一新的獅子林,給全體族人享用。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貝氏家族靠的是什麼,竟然將富貴一直延續下來?答案是,貝家的家訓。貝氏家族的家訓很簡單,只有30個字:「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一個人德行是非常重要的。從某些角度來說,德行比金錢更加重要。錢沒了可以再賺,可德行不能。
金融大亨 建築大師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是當時著名的「金融大亨」,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承襲父業,更加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作為民國中央銀行的管理人員,貝祖詒從來都沒拿過一分一毫不屬於自己的錢,沒有為自己存過一絲的心思。在他後來離開去美國的時候,也是沒有貪汙公款。
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此後,貝祖詒做出了一生中一個重大決定:留在美國。若不是這個決定,日後就不會有建築大師貝聿銘了。1962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直到1973年退休。
他的兒子貝聿銘,可謂名滿天下,無人不知。貝老先生過完自己的100歲生日。在他這傳奇的100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作為一個商業世家的後代,貝聿銘也一直想理解父親貝祖貽的一句話:優秀建築的精髓不僅在於構思偉大的建築物,而且要使他們與金融和經濟要素有效地聯繫在一起。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叫《蘇州園林》的文章,貝家的老宅就在蘇州獅子林,那裡曾是貝聿銘小時候與族親玩耍的舊地,那裡深厚的歷史文化,給了他幾多天才的設計養分。「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後來功成名就的貝聿銘如是說。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都曾經為貝聿銘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靈感。
貝聿銘的妻子是大家閨秀陸書華。她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在上海中學畢業後,往美國讀本科,以此機緣與貝聿銘相識。而他的四個子女們,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都非常出色,完美的繼承了貝氏家族的優秀。
總結
貝氏家族蘇州四富之一,富了幾百年,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看來貝氏家族的光榮傳承,還要遠遠不止15代了。
【參考文獻:中國唯一一個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字,卻讓家族富了幾百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