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在世界建築界內,貝聿銘無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仿佛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一個優雅的擺渡者。他不加入任何形式的流派,不強調任何的建築主義,只是沉默地、決絕地堅持自我。
有人說,建築師是一個幸福的職業。即使斯人已逝,但他所設計的建築依舊佇立在大地之上。正如羅浮宮前的人來人往,仿佛人人都在他的建築面前,為他弔唁。
其實,貝聿銘之所以為貝聿銘,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反觀整個貝氏家族,便可得知貝聿銘的成就絕非偶然。
明朝中葉的時候,原籍浙江的貝蘭堂決意定居蘇州,並以行賣醫藥起家。此人便成為貝氏的始祖。
清朝乾隆年間,貝氏已經依靠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而至近代,貝哉安與貝潤生作為貝氏家族第十三代子孫,發展尤為壯大。
貝哉安及其子孫被稱為「金融世家」,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而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在蘇州留下了一座修繕完整的私家園林——獅子林。
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正是貝哉安的第三個兒子。曾經出任過中國銀行副總經理以及中央銀行總裁。
1948年,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並且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留在美國。
正是這個重大的轉折,改變了貝聿銘的一生,也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
貝氏家族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所謂「富不過三代」,是什麼支撐著這個百年家族走過了十五代的傳承呢?
貝聿銘的叔祖父貝潤生始終認為「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因此自己斥巨資修繕了一座完整的私家園林,給全體族人享用,並且還在院子裡設立貝氏祠堂和貝氏承訓義莊,用以贍養和救濟族人。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格外重視教育,他與貝潤生共同捐資,在自己的家鄉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對自己的子女更是如此,兒子貝祖詒正是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孫子貝聿銘更是被送到了美國求學。
至於貝聿銘的四個子女更是相繼就讀於美國名校。
外人流傳道,貝聿銘家的家訓是:傳德傳品不傳家產。百年滄桑,時代更迭,然而貝家的後代在財產分割上從來沒有產生過糾紛。齊家在處理家族財富傳承案件中,也始終秉持著同樣的觀點,財富的傳承固然重要,但真正支撐一整個家族代代相傳,走過歷史滄桑的關鍵,是一個家族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