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真神奇」,可怕的不止是小男孩的濃妝

2020-12-13 Vista看天下

這幾天,一首抗疫兒歌《方艙醫院真神奇》因歌曲內容和表演形式引起了大眾熱議。

這首歌由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譚哲與作曲家卜文正、蔣軍榮聯手製作。根據創作者的介紹,是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傳達樂觀的精神。

而大家對於兒歌本身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點:

一是歌曲從旋律到歌詞都過於歡快,甚至還有「恐慌拋到雲霄外」「笑語傳遍九大州」這樣的表述。在國內病例尚未清除,國外疫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被質疑不合時宜;

更人感到不適的是MV中演唱者的表演方式。

在鏡頭中,年僅11歲的小男孩塗著過白的粉底,描著濃黑的細眉和反光的鮮紅色口紅。不僅身體隨著節奏誇張地前後搖晃,還輔之以表現力極強的眉飛色舞,被批成是「套路式表演」。

在一片批評聲中,主創之一蔣軍榮出面回應稱,這首歌本身是為了傳達樂觀精神,不要把苦難塞給孩子。

然而觀眾對這一解釋顯然並不買帳。從評論來看,網友們大多對孩子本人沒有任何意見,甚至看著視頻中僵硬的笑容,還覺得他有點可憐。

畢竟,誰在小時候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化著濃妝、臉上掛著假笑,參加學校舉辦的文藝匯演。

只是沒想到,都到了2020年,還有人在用三十年前的畫風,來荼毒新一代的小朋友們。

有一種美,叫「班主任覺得你美」

不得不說,80後、90後網友對於這種表演風格的反感,首先源於對它的熟悉。

打從上幼兒園開始,不論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就註定逃脫不了在兒童節、國慶節、運動會開幕式上登臺演出的命運。

長大以後,當年站在臺上的感覺已經淡忘。但當時的妝容和造型卻以照片的形式,永遠留存成為了自己童年的「黑歷史」。

趙麗穎童年照

於是,當看到《方艙醫院真神奇》的MV時,不少人馬上就聯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

「沒錯,這妝畫的跟三十年前我小學參加六一節目的妝一樣,跟個小鬼一樣,哈哈哈哈哈哈哈。」

現在的小學生在網上開展化妝大賽,「煙燻妝」「桃花妝」之類的專業名詞說得頭頭是道。就算最後的成果不太讓人滿意,但起碼妝容風格的精髓還是能夠體現的。

小學生自製「冰雪奇緣妝容」,主要靠配色取勝

但是對於80後、90後來說,童年時唯一接觸到的妝容只有一種——那就是整齊劃一的「中小學生特色舞臺妝」。

這種妝容頻繁出現在各個節日的匯報演出、廣播體操比賽、運動會等正式場合,一般由班主任「流水線」打造。

整體風格則基本可以總結為:每個人都塗著粉白粉白的臉,臉上蓋著大面積且邊緣分明的腮紅。另外眉毛一定要精心描畫,一般來說越黑越好。

由於手法簡單粗暴,畫完全班學生也只需要1個小時不到。

這套妝容不挑年齡,基本可以從幼兒園一直用到初中畢業;也不分性別,男孩子一樣可以照搬無誤。

唯一能體現性別差異的,大概就是老師「下血本」用自己的口紅,點在學生額頭上那個專屬於女孩子的「硃砂痣」。

就像這樣

除了臉上的妝容,表演時的服裝造型也非常具有時代特色。

比如舞蹈類節目,女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對襟花棉襖,再配上一對綁著紅頭繩的沖天辮。

配圖來自@王+2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這種反重力的髮型是怎麼梳出來的,那麼作為過來人的我可以解釋一下:辮子裡通常會藏有樹枝、筷子一類的小木棍固定,外面再用頭繩一圈一圈地纏起來。

這種髮型如果想要「支稜起來」,就必須把頭髮扎得很緊,確保木棍能在頭上立起來。所以梳這個髮型的小姑娘,通常還會標配一對吊稍眼……

無意間找到了自己脫髮的根源。

當然,就算頭髮實在是太短扎不起來也不要緊。大紅髮繩沒法扎到頭上,就會被老師要求戴到手上。

不僅逃脫不了登臺的任務,還會被其他年級的同學以為是因為隊形被硬拉上湊數的男孩。

如果遇到更有想像力的老師,甚至還會拿出珍藏多年的假辮子——

現在看到自己的童年照片,網友可能會被當初狼狽的形象逗得哈哈大笑,但這並不有關表演本身的記憶是絕對美好的。

畢竟,這些演出並不僅僅是畫著紅臉蛋登上表演舞臺這麼簡單。背後往往也意味著童年的我們第一次收斂起性子,一遍一遍練習重複的動作,還要克制住自己不去揪前面小朋友的小辮。

誇張一點說,這甚至可以算是祖國的花朵們第一次遭遇「社會化」的經歷了。

當文藝演出變成「任務」

每當有人抱怨小時候的「舞臺妝」太醜時,總會有人解釋:

現實中看著好看的妝,在舞臺上會顯得臉色蒼白;而班主任拿手的的「紅臉蛋妝」雖然在臺下很誇張,但上了臺就會顯得很精神。

的確,當我們仔細分析這種妝容的特點,會發現它的全部操作都是為了讓孩子看上去更加「朝氣蓬勃」。

又黑又濃的眉毛、如同打翻了顏料盤的腮紅,加上各種閃閃發光的亮片,都是增加「氣血感」的利器。

正如小學課本裡的小學生形象:紅臉蛋兒,扎著紅領巾,看上去喜氣洋洋的。

這倒跟很多人爺爺奶奶的審美頗為相似:什麼美不美的,看著精神利索就算美!

然而,這樣趨同的「審美風格」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所有的學生演出都熱衷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孩子的「喜氣洋洋」呢?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兒童節演出還是運動會表演,這些妝容和造型,出現的場合通常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文藝匯演。

既然是匯報演出,那就一定有匯報的對象。換句話說,坐在臺下的學校領導,才是演出的主角。

學生在雨中為校領導表演節目

當文藝演出變成教學任務,學生們的演出技巧就沒那麼重要(也不能指望一群業餘的小學生貢獻出什麼高難度的演出),是否在準備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能力的提升也無所謂。

而最容易出效果、也最簡單的就是展現出整齊劃一的隊形,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這也與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是吻合的。

上幼兒園時連動作都記不全,卻要歪歪扭扭地跟上節奏,保持整體隊形整齊;

如果這是我,大概下臺以後會被老師罵。

一旦演出被意外狀況破壞(比如打頭的同學被不明物體絆倒,後面的人一個個摞在她身上),老師更是能在臺下當場氣哭。

畢竟對老師來說,這跟你在給領導匯報ppt的時候突然忘詞兒,可能是同樣的感受。

這種以「匯報」為目的的演出也引發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形式主義。

比如有位網友就回憶起自己小學時的演出經歷:

「小學時候詩朗誦,指導老師要求我們面朝觀眾陽光地走上臺。於是我們的脖子全都是九十度旋轉,衝著觀眾邊上臺邊笑。

下臺的時候無意間聽到底下有人說:『孩子都挺好的,這排練節目咋還能練落枕了呢。』」

隨著一代人畢業走向社會,有關學校集體組織下完成任務的經歷也在他們的記憶裡逐漸變淡。

而當再次看到《方艙醫院真神奇》中熟悉的濃妝和做作的表演,難免會勾起對於「集體的形式主義表演」的回憶,感到不適也是非常正常的。

孩子變成「小大人」,也是成人的悲哀

話說回來,文藝演出本身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

如果孩子能在自願的前提下,自由地練習並展示自身才藝,不僅能夠陶冶情操,還能培養在公開場合的膽量,並獲得成就感。

但問題是,由於學校裡常見的「文藝匯演」大多以成人的審美要求孩子,在舞臺上展現的往往是大人理想中的兒童形象,離真實的孩子實在太遠了。

在如今很多兒童演出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頗為「成人化」的表演——

高亢而情緒飽滿的聲音、「充滿感情」的面部表情和誇張熟練的肢體動作,讓人完全看不到孩子該有的稚氣和真誠。

孩子們大概並不理解節目本身的情緒,只能模仿大人的表情和姿態,嘗試表現出一種模式化的「喜悅」。而當這種模仿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小大人「。

而這次演唱《方艙醫院真神奇》的小男孩,也給了大家類似的感受。

據媒體介紹,這首歌「以孩子的眼光和童謠的語言,用音樂的手法向孩子們描繪出『白衣戰士』抗擊病毒,舒緩病人緊張、恐慌情緒的鼓舞人心的美好場景。」

但是我們從歌詞中,卻看不到任何孩子式的表達,而只有「生命力量齊匯聚」這樣空洞的口號。

而從小男孩本身略顯僵硬的笑容,也很難讓人相信他是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反倒讓人聯想到了不太愉快的回憶——

「參加幼兒園表演的時候被老師要求微笑,結果因為太害羞無法假笑出來,就按老師「露8顆牙齒」的要求,毫無感情地呲著牙跳完了全程。」

所有經歷過「形式主義表演」的80後、90後恐怕都要承認一件事:孩子在成長中走向社會化是必須的,但絕不應該是以這種方式。

他們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自主認識世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把成人世界那些所謂「融入社會」的行為邏輯和審美標準,一股腦地被動灌輸給他們。

畢竟,兒童最能感染人的品質,就是還沒被社會規訓的童真啊。

當然,在這次「抗疫兒歌」事件中,人們的憤怒有了更深一步的原因。

面對疫情這種級別的災難,孩子的童真不僅未能逃脫形式主義的「規訓」,更進一步被擺弄成了假大空的歌頌工具。

然而從普遍的反應來看,如今的網友已經不會被這樣淺薄的「美好願景」所打動。

卻有部分藝術創作者依然傲慢地堅持著這種表達方式,並一如既往地利用孩子的童真來包裝一戳即破的形式主義。

讓孩子在鏡頭前唱出消解災難的讚歌,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但我們卻一直沒等到最後一次。

只是在不知不覺中,這樣虛假感動的內核和形式主義載體早已被人戳穿,創作者所有的自我感動,最後只能淪為一場笑話。

相關焦點

  • 方艙醫院真神奇,編歌的人更神奇
    》走紅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 上周末,一首風格清奇,但又似曾相識的歌曲《方艙醫院真神奇》受到廣泛關注。 MV中的小男孩滿臉撲粉,聲情並茂中道出方艙醫院加速病患康復、強身健體的事跡。演唱者「範銘軒」今年11 歲,曾於去年斬獲「祖國好孩子」湖南少兒聲樂大賽榮獲銀獎。
  • 《方艙醫院真神奇》主創回應:孩子妝容處理不當,本意是宣揚樂觀
    (觀察者網訊)最近幾日,一首抗疫兒歌《方艙醫院真神奇》因歌曲質量和表演形式引起熱議,有網友稱聽著難受、看著辣眼。 作曲者蔣軍榮對此回應稱,網友並未理解他們的創作初衷,歌曲本身是為了傳達樂觀主義精神,但他承認對演唱孩子的妝容和表演方式處理不當。
  • 對話《方艙醫院真神奇》曲作者:想體現樂觀精神,心疼演唱小朋友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各領病人來一曲。你教一段黑走馬,她跳一支快樂迪。跟我打套八段錦,康復肺操快練起。恐慌拋到雲霄外,歌聲朗朗暖心底。笑語傳遍九大州,生命力量齊匯聚。」
  • 武漢方艙醫院裡的「詩詞大會」|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方艙醫院...
    近日武漢市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鬥詩會」微信群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暖暖的醫患情解說近日,武漢市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進行了一場特別的「鬥詩會新冠病毒已成魔,爾雖然沒有出聲朗誦,也沒有筆墨揮毫但就是這一條條消息安撫了住在方艙醫院裡患者的心「讓黃鶴樓見證,讓長江水記憶,是你們的義無反顧日夜辛勞,才有我們的健康出倉。
  • 方艙醫院裡的人間煙火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魯衝/攝一位患者眼中的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周莉/拍攝孔斯琪/剪輯採訪/中國青年報 魯衝 孔斯琪 通訊員 羅俊華寫文/魯衝武漢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安置著800張床位,煙火氣正瀰漫在方艙的每個角落。
  • 方艙醫院的800塊拼圖
    2020年2月3日,洪山體育館成為首批被改建為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它是武漢市計劃或已經建設的32家方艙醫院之一。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累計已有約5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僅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就有來自河北、遼寧、湖南、青海、廣西等地的援漢醫療隊進駐。
  • 各國都有方艙醫院,為什麼說中國方艙是一項創舉?
    德國的方艙醫院有些只負責檢測,西班牙和美國的方艙醫院收治的是沒被感染的其他患者,印度的方艙醫院由火車車廂改造,還有的方艙醫院只放一把椅子……儘管方艙醫院的概念不是在這次疫情中誕生,但是中國方艙醫院是我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項創舉,方艙醫院科學、有效地發揮疫情防控價值
  • 武漢方艙醫院高效運行背後
    取自「諾亞方舟」一詞的方艙醫院,由大型體育館等場所改造而來,集中隔離和治療輕症新冠病人。1月底武漢疫情以社區為中心的「居家隔離」政策,並未限制住輕症、疑似病人自我隔離,造成更多感染,定點醫院醫療資源已難堪重負,方艙因而橫空出世。2月1日,院士王辰造訪武漢,提出「方艙醫院」概念,高層拍板,方艙醫院緊急開建,第一批4000張床位,僅29小時建設完成。
  • 武漢方艙醫院高效運行背後-虎嗅網
    2月1日,院士王辰造訪武漢,提出「方艙醫院」概念,高層拍板,方艙醫院緊急開建,第一批4000張床位,僅29小時建設完成。方艙醫院的試水,在2月中旬已得到較好的反饋。2月11日,最早收治病人的武昌方艙醫院已有一批病人出院。早期對方艙醫院的環境、條件諸多質疑、拒絕入艙的輕症患者,已慢慢接受方艙醫院。
  • 顧遵才:方艙醫院裡的生命守護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役中,方艙醫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收治了大量的輕症患者,有效的阻隔了病毒的傳播。沒錯,方艙醫院也被大家稱讚為生命方舟,在這些方艙醫院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暖心的故事,比如集體跳健身操,讀書哥等等。
  • 「治癒系」漫畫書在方艙醫院火了
    原標題:「治癒系」漫畫書在方艙醫院火了   這幾天,一本叫《親愛的朋友我們想對您說》的宣傳冊,在武漢市漢陽體校方艙醫院火了。它的漫畫作者楊俊雅,是第六批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辛集市第一醫院崔躍軍的愛人;配文作者是辛集市第一醫院收費處工作人員王炳亮,倆人通力合作,利用閒暇時間完成了這本「治癒系」漫畫宣傳冊。   宣傳冊裡,有醫療隊員對患者的祝福,有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更多的是對患者的激勵、鼓舞和祝福。簡單的話語配上俏皮可愛的插圖,飽含著與患者共渡難關的決心和信心。
  • 綏芬河市方艙醫院接通第二路電源
    原標題:綏芬河市方艙醫院接通第二路電源4月13日5時40分,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方艙醫院第二路電源順利建成送電,醫院供電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綏芬河市方艙醫院此前是邊合區行政辦公樓,為單電源供電。決定改建方艙醫院後,國網黑龍江電力立即投入充足人力、物力,全力保證安全可靠供電。為確保供電萬無一失,國網黑龍江電力駐牡丹江市相關單位疫情防控和供電保障服務工作組深入綏芬河市方艙醫院建設現場了解供電情況後,決定義務建設第二路電源。
  • 中英文《方艙醫院感染控制手冊》電子版發布
    本報訊 (記者洪玉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近日發布中英文雙語《方艙醫院感染控制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實務》電子版。  新冠肺炎肆虐中,方艙醫院正在世界各地興建。《方艙醫院感染控制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實務》全面總結了武漢方艙醫院感染管控實踐經驗。
  • 此人與鍾南山、李蘭娟齊名,方艙醫院就是他的提議!
    先告訴大家一組好消息:今天,武漢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今日132名患者出院,累計出院587人;江漢方艙醫院累計收治1830例,已出院932例。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說,武漢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就有1人是在方艙醫院治療的,方艙醫院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武漢市已經建成16家方艙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3000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000多人。目前,方艙還有7600多名患者,空餘床位5600張,實現了「床等人」。
  • 江蘇「中醫力量」增援武漢方艙醫院
    江蘇「中醫力量」增援武漢方艙醫院 發布日期:2020-02-23 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江夏方艙醫院,武漢唯一以中醫主導治療的方艙醫院。隨著中醫藥在新冠肺炎臨床治療中發揮的獨特優勢日益顯現,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將開放B區,再增加400張床位,總床位數達到800張。醫療隊成員來自省中多個科室2月10日,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出發,這批從省內多家中醫院抽調集結而成的隊伍14日進駐江夏方艙醫院,主要負責蘇六病區23張床位的新冠肺炎輕症病人治療。
  • 武漢: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三類地點實現「床等人」
    三類地點實現「床等人」3月1日,江漢方艙醫院共有140人出艙,至此江漢方艙醫院累計出艙人數達1072人。目前,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三類地點床位已全部實現「床等人」。目前,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三類地點床位已全部實現「床等人」,為提高治癒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3月1日,武漢江漢方艙醫院迎來了第1000位出院患者。作為武漢市首批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江漢方艙共有6個病區,最多時同時收治了1529位輕症患者。經過近1個月的運行,目前在院患者已經下降到500人。
  • 武漢:全力推進方艙醫院建設 努力提高治癒率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截至目前,武漢市已投入使用15座方艙醫院,努力做到應收盡收。今天(2月20日),武漢市江漢方艙醫院又有一批123位患者出院,這也是方艙醫院單日出院人數最多的一次。
  • 上海市華山醫院:方艙醫院把所有確診病人及時進行隔離、收治、治療
    5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方艙醫院集中收治工作情況,請相關醫療和護理專家回答媒體提問。 「剛到武漢,我們知道很多定點醫院床位不足,有大量的確診病人散在家裡隔離、散在社區,家裡的隔離條件相對來說還是不夠的,很容易造成家庭的聚集性感染傳播,也會在社區裡造成傳播,當時對我們來說非常緊迫的事情是要找非常多的床位,造相當多的臨時醫院,把這些病人儘快收治進來。」上海市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副院長馬昕出席了發布會。
  • 無極縣醫院援鄂護士—張坡、石雅潔光榮完成在武昌方艙醫院的使命
    武漢時間2020年3月10日下午,河北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支援的武漢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至此,武漢所有方艙醫院「關門大吉」。無極縣醫院兩名援鄂護士——張坡、石雅潔光榮完成在武昌方艙醫院的使命,原地休整待命。
  • 方艙醫院病區裡胸前的那一抹紅
    天山網訊(記者孫芳婷 通訊員楊濤攝影報導)2月23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生們,正在武漢方艙醫院病區忙碌著,胸前的貼紙引起了患者的注意。  「醫生,您胸前貼的紅色『信心』貼紙真好看,還有麼?我也想貼一個。」一位章姓患者拉著醫療隊呼吸科主任醫師張中宏問道。  「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