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夜路怕撞見鬼,這是很多人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人人都怕鬼,但鬼真的存在嗎?
有人說,「鬼」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我覺得,雖然「鬼」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似乎無處不在。就比如,生活中,人們總是很習慣地將某些不好的東西,稱之為「鬼」:我們喜歡把愛喝酒的人叫作"酒鬼",把非常吝嗇的人叫做「小氣鬼」,就連天氣的變化,都被稱之為「鬼天氣」。現在,和別人一言不合,我們還會來一句:「什麼鬼?」
可見, 「鬼」雖然不是什麼好詞,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不管你信或不信,每個人身上都藏著「鬼」。這裡所說的鬼,其實就是你的氣息、你的性格,以及你為人處世中那些不光彩的一面。換句話說,假如一個人心裡有「鬼」,那麼,他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鬼」的支配。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心懷鬼胎」。
這個世界上,有個人真的能看到別人心中的「鬼」。這個人,就是電影《神探》中的男主人公陳桂彬。
01.
「鬼」是人性中的壞欲望,人人心中皆有鬼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神探陳桂彬就有一眼洞穿人心的特異功能。因為這種超能力,他總是能看透人心的惡鬼,並對它們深惡痛絕。
有次在超市,他無意間看到一位女學生在看見自己喜歡的口紅時,心中的「貪婪鬼」不斷蠱惑著她,說什麼:「快偷吧,反正也不會有人知道。」
此刻的「貪婪鬼」,正是女孩的貪慾,它是人性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本能:在自己喜歡的東西面前,總有一種不勞而獲的貪婪。
女孩猶豫再三,始終沒有下手,她的正念正在和「貪婪鬼」進行著激烈的較量。
這種正邪激戰,我們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雙重人格。對於正常人來講,主要人格是可以控制自己體內的次要人格的,而當某些浩大而詭異的潛意識(人格),遠遠超出了主要人格的掌控範圍時,他就會變成另一個人格。
影片裡的高志偉就是這樣的,他集貪吃、貪婪、陰謀、暴怒、自私、兇殘、邪惡於一身,這七個「心鬼」牢牢控制了他的心智。
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
最初,他是貪吃鬼,暴食暴飲,大手大腳,為了滿足私慾,貪婪鬼現身,開始小偷小摸;
他偷了同事的錢,又怕被發現,心中滋生了陰謀鬼,先是藏起了同事的錢包,當被同事當場揭穿偷錢動機後,他的暴怒鬼現身,和同事爭吵,以此來掩飾自己;
在追擊罪犯時,他在森林裡弄丟了警槍,又激發出自私鬼,將同事打暈,拿了他的配槍;
這樣做還不能掩蓋事實,他的兇殘鬼出現,將同事殺死埋屍,隨後而來的是邪惡鬼,修改配槍編號、搶劫殺人,企圖擾亂視聽,掩蓋真相。
隨著私慾的不斷膨脹,他漸漸丟掉了善良的本性,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除了高志偉,何家安也是本片中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
一開始,他是個充滿正義的好警察。為了破案,他去找神探幫忙。神探正是因為沒有看見他的心鬼,才答應助他破案。可當何家安漸漸發現陳貴彬辦案的過程像個瘋子時,變得有些心慌,因為他的配槍在陳貴彬手裡。萬一神探發瘋用他的配槍殺了人,那他的職場生涯可就算完了。
在擔憂之時,他被高志偉拿槍頂著頭,這讓他陷入更大的恐懼之中。此刻,他心中的膽小鬼被激發了出來,讓他從一個健壯的男人,變成了陳貴彬看見的那個柔弱小孩。
其實,這時候的何家安變成膽小鬼實在無可厚非,因為在死亡威脅之下,誰都會感到害怕,這是人的本能。但是,何家安因為害怕,失去了該有的判斷力,像小孩那樣四處尋求幫助:哀求陳貴彬還他東西、向女朋友傾訴遭遇、向罪犯高志偉靠攏。
當他發現這些都沒有用的時候,內心制衡的力量開始減弱,邪惡的力量慢慢出現,唆使他對陳貴彬開槍,教唆他掩蓋真相。
何家安的這個陰謀鬼,也正是他潛意識的人格,已經超出了主要人格的掌控範圍,這讓他從正義的警察變成了一個惡人。
羅素說過:「即使真相併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誠實,因為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何家安放縱了心中的那隻邪惡鬼,對幫助自己的人開槍,在此後的過程中,他只能屢次換槍,不斷掩蓋事情的真相,以保全自己的職業生涯。可是,真相是無法掩蓋的。從生出邪念的那一刻起,他便走上了不歸路,與高志偉毫無分別。
在不同的經歷和環境中,會造就人心中不同的鬼。一旦「惡鬼」失去了控制,便會成為另一個「我」。
02.
清醒的人,才能看到內心的「鬼」
陳桂彬深知「心鬼」不是一天養成,所以,他總是盡力幫忙趕走「心鬼」。於是,在超市裡,他大聲罵走了女孩的「貪婪鬼」。可他的做法,卻只引來路人異樣的眼光。這種「見鬼」的超能力,讓他在生活中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
上司退休時,他割下了右耳作為禮物,言語中滿是敬佩:他是我唯一沒有看到心鬼的人。
這麼多年來,陳桂彬看透了世間炎涼,也看透了每個人心中的「鬼」。在他的心中,上司身處警察司的管理之位,卻能夠始終保持初心,做了一輩子的正直警察,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可他的「割耳獻禮」的瘋狂舉動,更讓人覺得他是個瘋子。為此,他不得不提前退休,被迫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
他真的有病嗎?恰恰相反,他很清醒。
他認為人的心中不應該有「鬼」,將一生心中無鬼的上司視若珍寶,所以才將最寶貴的東西,獻給最值得敬佩的人。這一點,正是對神探前妻張美華為代表的一類人的極大諷刺。
張美華原本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女子,後來因為自私自利的本性,慢慢變成了一個不擇手段的職場強人。她一邊嫌棄陳桂彬的「神經質」,一邊利用神探的超能力破案,走時還不忘諷刺前夫:「所有人都有鬼,就你一個沒有,那就是你有問題。」
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
可是細細品味,我們會發現,影片正是在用「一生無鬼」的上司來告訴世人,「鬼」並不是立人之本,就算心中無鬼,也一樣能夠身居高位,做一個讓所有人都敬佩的人。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好人難做,保持初心更是難能可貴。陳桂彬「割耳獻禮」的瘋狂舉動,正是在向那些一生無鬼的人們致敬。
雖然《神探》是通過一個神似「瘋子」的神探,來表現一個看上去神神化化的故事,但是故事裡所講的卻是最真實的人性。
03.
不被心鬼控制,才能保持初心
人性是複雜的,而人性中具有破壞性的習性,通稱為人性的惡。這也正是《神探》所闡述的「心裡的鬼」。
人性惡如同人性善一樣,都住在每個生命體中,即使是佛陀和耶穌也不例外。聖人不同於凡人之處僅在於他們駕馭惡的能力,也就是轉化惡的能量的能力。
佛陀和耶穌來自凡夫的家庭,都擁有凡人的軀體。而凡夫之體之所以能成聖,說明凡夫之子也擁有轉化生命中惡的能力。
那麼,在轉化惡之前,邪惡是怎麼誕生的呢?在心理學中,曾有「邪惡誕生於矛盾」之說。這個矛盾,不是指個人與外部環境的矛盾,而是我們內心裏面所有「鬼」之間的矛盾,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內心的失衡。
我們心中的貪婪、自私、恐懼、憤怒、驕傲、懶惰、色慾,與生俱來,並不是所謂的「惡」。因為人的潛意識中存在著各種各樣與社會道德標準不相符的思想,弗洛伊德所講的本我就是這樣,這是人性。
但是,我們擔心自己會被心中的「惡」所控制,所以,也一直在排斥著它們,這才發生了不可調解的矛盾。當矛盾達到最大化的時候,制衡的力量便出現了,那就是邪惡。它不擇手段地犧牲所有其他人,保全自己。前面所提到的高志偉的黑化過程,便是如此。
《神探》劇照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不被「心鬼」控制,保持初心呢?
在地上看到一沓人民幣時,可能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麼多的錢,是我的就好了。」四下無人時,還可能會據為所有。這時,如果主人出現,有的人還可能會萌生出殺人越貨的做法。這時,邪惡便出現了。而要避免邪惡在最後一步出現,我們可以嘗試對出現貪念的自己說:
是的,我真的想要他的錢,我的確是貪婪的。但是,即使我貪婪,有些事情還是不能做的,因為紙包不住火。於是,內心的矛盾衝突就解決了,後面的事情自然也不會出現。
人性是矛盾存在的,恐懼與勇敢同在,貪婪與慷慨同在,憤怒與平和同在,因此,邪惡也必然與正義同在。換句話說,邪惡的想法每百個人都有,重要的是行為,心裡怎麼邪惡,行為不出格就不算壞人。
我們可以嘗試著和那些內心的「鬼」、內心的「惡」和諧相處,接納它們的存在,不再排斥它們。或許慢慢的,我們的內心就會少了許多衝突,邪惡就沒有機會出現了。
此時的我們,才真正擁有了駕馭「惡」的能力。不再被它們控制時,便能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