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抱怨,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2021-01-13 乾貨幫知識精選

轉載讀者

1

好友夏青的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就坐在她的旁邊。


出於對鄰座的禮貌,夏青平時也會對這位新同事多關照一些,你來我往,新同事卻開始展露出愛抱怨的苗頭。工作上遇到一點事情就唉聲嘆氣,抱怨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抱怨自己的工作太多,抱怨領導不公平……有時候下班回家,夏青都還能收到她的抱怨語音。


一開始,夏青也會友好地開導她,有時也跟著抱怨幾句,輪番幾次下來,新同事似乎越來越起勁,但夏青卻受不了了。

她發現,這種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的抱怨,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讓自己好好的心情蒙上一片烏雲,原本幹勁十足的一天,在聽完對方的一通抱怨後,變得情緒低落,工作提不起動力。


夏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或許對方早就忘了自己說了些什麼,但不良的情緒肯定都被夏青給吸收了,一直在體內循環。


夏青告訴我,前段時間她覺得自己就像是個情緒垃圾桶,接收了別人太多的負面情緒,導致自己過得也很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夏青減少了和新同事的來往,工作之外幾乎不聊其他的話題,兩個人就這麼疏遠了起來。


夏青用無不遺憾的語氣說:「真可惜,我以為她會成為我的好朋友,沒想到她那麼陰鬱。」


或許不是這位新同事真的陰鬱,只是因為抱怨已經成為了她的生活常態。

2

在我們的生活中,抱怨,其實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之所以有的人分外惹眼,是因為他們的抱怨頻率太高了,一旦你成為他們的可傾訴對象,那麼他的苦水,他的不滿,他的憤怒,都能夠一股腦的傾瀉給你……一次又一次,直到你自己也變得筋疲力盡。

夏青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大學那會兒,我和一個女生關係還算要好,她成績優異,做事幹練,唯一的缺點是愛抱怨,好好的談話,說著說著就變了味道,抱怨父母管太多,抱怨室友太奇葩,抱怨食堂的菜不好吃,抱怨教室沒空調……每天大大小小那麼點事情,好像總有很多能踩到她的雷點。


有一次,我和她走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在接了一通室友的電話後,她突然像機關槍一般對我展開抱怨攻勢,逐條細數室友的各大奇葩罪狀,不滿的話噼裡啪啦就向我扔過來,完全不顧我的感受。當時的我感覺自己就像個槍把子,被人架在那裡用子彈掃射,我的內心已然十分反感。為了安撫她的情緒,我儘量忍著,試圖轉移話題,但她依舊不依不撓,抱怨的話沒完沒了地砸過來。


走到圖書館門口的時候,我已然頭昏腦漲,有種平白無故被人罵了一頓的憋屈感,她卻沒事人一般依舊正常看書上自習。


那次之後,我便和她斷了聯繫。


後來我從另外的同學那裡得知,這位女生也說了好些抱怨我的話,對我而言,這些都無關緊要了。我不是她的負能量載體,也不是她的槍把子,如果她不能消化自己的消極情緒,註定和誰都無法成為交心好友。


作家三毛說過:「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洩,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3

要給抱怨分類的話,大致可分成兩種,一種是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公平,抱怨別人;另一種是環境不好,抱怨這個環境。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抱怨:


「我做了這麼多,憑什麼不給我應得的?」一種自怨自艾下的莫名自負。


「為什麼我家這麼拮据,有的人卻可以生來就那麼有錢?」對命運不公總是充滿怨怒。


「是他沒有告訴我準確的會議地點,所以我才來晚了。」一味推卸責任,撇清自己。


……


抱怨無處不在,負能量便長盛不衰。

愛抱怨的人,在承受生活壓力方面的心理能力較弱,他們一旦遇到挫折或者不公平待遇,自信心便容易垮塌,耐性容易耗竭,抱怨是他們減緩內心焦慮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視為一種自我保護。


愛抱怨的人並不是壞人,他們在別的地方得不到合理的心裡訴求,便想要通過抱怨這種方式,渴望你的理解。


抱怨者很想要一個傾訴對象,但卻忽略了情緒的感染性。在聽到抱怨與牢騷時,傾聽者的大腦中很容易出現共鳴,從而導致自己也出現情緒低落的症狀,若長時間暴露在抱怨環境中,傾聽者本身也會陷入意志消沉、麻木和愚鈍。


沒有節制的抱怨只會生出更多的抱怨,在你周圍形成黑色的怨念牆,自己突破無門,別人避而遠之,給人落下一個性格差、情商低的印象,甚至連自己都討厭自己。而愛抱怨的家庭,極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也成為負能量王。


4

任何抱怨的產生,都會有一個前提,即: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當我們想抱怨的時候,都希望有人能知道,要麼說出來讓別人聽,要麼寫出來讓別人看,這樣才會覺得舒暢。


然而實際上,就如馬克·鮑爾萊所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沒有人會喜歡聽一遍又一遍的抱怨,這對於任何人都毫無意義。

要改變動不動就抱怨的習慣,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自己,並且必須對抱怨有所了解,雖然愛抱怨真的不是一件好事,但千萬不要自我嫌棄和貶低,承認它,認識它,改變它。


1.用「怎樣能」代替「為什麼」


在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有個帶我的前輩,每接到一個上級布置的任務,都得在嘴上先抱怨一番,說一番「為什麼又是我」這樣的話,然後才去執行,由於嘴上和心裡的雙重牴觸,所以做起事情來總是那麼不清爽不利索。


幾年過去了,她依然在那個崗位上,沒有任何變動,不招領導待見,也讓同事覺得難相處。


很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問:「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我這麼胖」「為什麼我這麼不招人喜歡」……雖然抱怨能夠緩解一時的心理壓力,但對於現實困境來說,實際上起不到任何解決的作用。


所以,在問「為什麼」之前,不如想想怎樣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把「為什麼我這麼胖」換成「我怎樣才能不這麼胖」,那得出的結論會則是:控制飲食、保持運動、持之以恆這樣的正面結論。


同時,在人際交往中,用「怎樣能」代替「為什麼」,可以讓傾聽者參與到為你出謀劃策的討論中來,在為你提供建議和改進方式的時候,讓話題在你們之間傳送,從而避免單方面的負面情緒輸出。

2.留心說話的細節

想要改變愛抱怨的習慣,必須有意識地控制抱怨的次數,說話前,先在腦海中過濾掉想要抱怨的內容,三思而後開口。很多人心裡想說什麼,隨口就說出來了,美名其曰「性子直」,但其實只是把你的情緒在嘴上走一下,貪圖一時嘴快而已,讓好端端的聊天變成你一個人的修羅場。


同時,注意面部表情的把控,誰也不喜歡和臉上寫著「怨氣」的人說話,說話時養成微笑的習慣,能夠對心情調節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3.培養愛好,豐富精神世界


俗話說,空桶發出的聲音最響最嘈雜,心中空無一物才會抱怨,人無所信才會孤獨。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當內心世界強大到有能力去抵抗外界的大部分壓力時,便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很多時候我們心情差,真的只是因為,我們太閒了。與其沉浸在哀嘆中,不如培養一項個人興趣愛好,比如學習一門樂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僅能夠收穫喜悅與成就感,也能避免因無所事事而導致的思慮過多。



4.給情緒找個合理的發洩口


心中有負面情緒想要發洩怎麼辦?我有一個未公開的微博小號,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便上去發一通牢騷,等過陣子再去看自己發的那些話,張牙舞爪潑婦罵街一般,自己都覺得可笑,何況還說與人聽。


保持運動,讓壞情緒在運動中一一潰敗。通過運動,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可以支配的心理和行為的肽類。其中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科學家稱之為「快樂素」,它作用於人體能使人產生愉悅。當你情緒壞心情糟的時候,正確選擇對應的運動項目,能更有效地讓心情好起來。

在所有運動項目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遊泳,身體沉浸在水中,感受整個世界的安靜,腦子裡什麼都不想,等從泳池出來,只覺得神清氣爽,心中的焦慮和壓力就好似被水都衝刷走了一般,蕩然無存。


泰戈爾說:「當你沒胃口時,不要抱怨食物。 」其實所有的抱怨,大抵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有任何改變,我們能夠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外部的環境,都是我們自身的投影,只有當我們把最好的一面轉向別人的時候,別人好的一面才會轉向你。


不要讓自己成為祥林嫂,也不要讓自己在乎的人做你的情緒垃圾桶。


如果肯做出改變,你將永遠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人。




相關焦點

  • 抱怨是無能的表現,抱怨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抱怨充滿了負能量,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抱怨不但給別人帶來極其不爽的身心感受,而且使自己陷入不良的情緒之中而不能自拔。生活是過給自己的,抱怨多了,只能給別人徒增煩惱,加重別人對你的厭惡感,對事情的解決絲毫沒有任何作用。
  • 對自己無能而憤怒,不如自律
    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如何讓自己更有能力,那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要逆熵而行薛丁格說過:「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物理學上,有一個「熵增原理」。「熵」是物理學上衡量「無序狀態」的一個指標,熵越大,越無序。
  • 自身的無能,會以憤怒的方式表達
    原創 文/曉斐王小波曾經說過一句話讓人記憶深刻,他說:大多數的憤怒,都源自於自身的無能。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如果有能力用其他方式解決這件事情,就一定不會選擇用憤怒。而憤怒發作的地方往往是親子關係中。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你痛苦,你憤怒,只因你無能?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王小波曾經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關於這個話題,我思考了很久。而我覺得,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兒!為什麼這麼講呢,請看下圖:這個問題的作者的想法跟我的思考可以說是如出一轍。是的,我們沒法做到全能,也沒法做到十全十美。
  • 畢竟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畢竟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1: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也不要埋怨自己。4:最尷尬的就是,人家根本不把你當回事,你還多愁善感到不行,永遠也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中的地位,其實你什麼都不是,多你一個也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5:我也是知道遇到自己所愛的人的時候,才明白了那句「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含義,原來愛一個人是可以這樣讓人幸福,就好像中了毒一樣,欲罷不能!
  • 遇事就發脾氣,人的一切憤怒,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不甘心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總會碰見一些事情,讓自己特別的煩心,但好像過了那一陣子,事情雖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已經真真切切地發生在過去,你卻不像之前那樣煩心了。你可能會說,是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當下我沒必要為以前發生的事情而煩心。這話看似非常正確,但實際上它還是存在的問題。
  • 內疚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婚姻中要的是強大,而不是脾氣大!
    上一篇,我們講了高敏感人,如何做好自己的憤怒管理,不至於經受敏感的二次傷害,戳藍字回看:《請回答1988》這句臺詞告訴我們,敏感者與其憤怒,不如悲傷!今天,我們聊聊我們的另外一種情緒,內疚。生活中,亦或是工作當中,我們或許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比如開會時,因為自己一不小心,把杯子撞掉地上,驚擾了其他人;或者地鐵上因為擁擠,踩到了某一位乘客,引來對方的抱怨;也就是這樣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兒,常常會令我們覺得愧疚,自責。而且,往往我們也會下意識的表達抱歉,緊接著儘可能保持沉默不語,因為內心還在為剛才發生的事情,導演著內疚的戲碼。
  • 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生活終究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有的人一生幸福,有的人深陷痛苦。幸福的人有兩種狀態,大徹大悟和從不悔悟,不幸的人卻只有一種狀態,那便是長期處在後知後覺的悔恨中。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正所謂無能的人不會在做事上認真,只會在情緒上計較。
  • 心理學:無能就是既不願重新選擇,還要抱怨現狀的人
    抱怨是典型的自我防禦心理,目的是避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幾乎所有被稱之為「無能」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不敢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人生的經歷中,他們也會面臨諸多選擇,可是大部分情況都不是他們自己做主的。在他們的意識中,認為自己做出的所有選擇都會遭到拒絕。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刻板思維導致的,也是阻礙個體成長的主要因素。刻板思維會導致刻板行為,個體的刻板行為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一直錯下去。就好像你在學習一套體操時,如果沒有人糾正,你原本錯誤的動作會一直錯下去。你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沒有得到糾正,你會一直錯下去。為什麼抱怨現狀的人,卻不做出改變?
  • 不要抱怨,要直面矛盾和問題,怨天尤人只能證明你的無能
    1.不要整天瞎看別人,不要帶著負面情緒抱怨不公平。這就是世界。抱怨就不要抱怨它在那裡,你也不會來也不會去。不如別人很正常,失敗也不丟人。要知道,夢想總是害怕粘在牙齒上的傻逼。這個小夢想很美好,但它只屬於你。2.人生,其實就像一場茶之旅。
  • 越「無能」的男人,越喜歡抱怨女人這三件事,難怪窮苦一生
    明明是他自己無能,卻總喜歡把責任推到女人的身上,還經常抱怨女人這些事情。01 抱怨女人娘家太窮王豐之前的工作掙錢太少,他看不上眼,結了婚就想著自己做一點小生意。想要做生意,首先就得有投入,父母的能力有限,幫不了太多。王豐就讓妻子去找娘家借點錢,妻子說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別說幾萬了,幾千塊錢都拿不出來,就算有,她也不會向父母借錢的。
  • 磨練心志的句子,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一、李嘉誠說:「每一批富翁都是這樣造就的,當別人不明白他在做什麼的時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他在做什麼的時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二、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
  • 王小波《黃金時代》: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人活在世上 就是為了忍受摧殘 一直到死 想明了這一點 一切都能泰然處之。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
  • 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憤怒最好的解藥,是我們都擁有的
    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憤怒控制著作是塞內加寫的,他生活於公元前4年到公元65年的羅馬帝國。 塞內加說:「如果我們反覆地把憤怒所有的缺點放在我們的眼前,對它形成正確的判斷,我們就能阻止自己變得憤怒。」關鍵詞是「反覆地」。我們需要反覆地挑戰導致憤怒的核心信念,因為這些核心信念已經變得根深蒂固、習以為常。舊習慣需要被新習慣取代。
  • 家長退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的不是家長群,而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所以,家長和老師都會管,管就意味著把自己的身份延伸到對方的工作當中去。沒有人喜歡別人幹涉自己,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家長群相當於一個觸手,可以更方便地把一方的意圖、想法、指令等傳遞到另一方的私人領域裡,對另一方造成幹擾。無論是家長在群裡要求老師,還是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 職場不要輕易抱怨 不要讓抱怨毀了自己 高情商人處理抱怨的方式
    當職場不如意的時候就會產生抱怨,小編這裡簡單的將不如意抱怨分為三類。1、抱怨薪資不滿意有人曾經調查過,90%的職場人士都會產生一種錯覺-----自己的付出遠遠高於公司的付出。大多數人呢都會高看自己,認為自己應該獲取更多更高的報酬。
  • 抱怨就是不願改變自己,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如學會改變成就自己
    02演說家安東尼·羅賓曾經說:「解除痛苦的三個方案:不要抱怨他人,就算自己當年很悲慘,但是你抱怨於事無補;不要抱怨自己,抱怨是與過去有關係的,但是一點也沒有用;改變自己對生活的設想,才可以真正解除痛苦。」人容易對生活有怎麼樣的設想,而造成痛苦呢?
  • 別在30歲之後,還做一個只會憤怒的人
    我發現,我再也不是那個什麼都不會就只會憤怒的年輕人了。2人的一切憤怒本質上也是對自己無能的發洩工作之餘,我也很喜歡觀察職場,而在職場觀察的越久,你會發現每個人憤怒的點都不一樣,但大部分人的憤怒往往來源於自己不能控制的事。
  • 愛抱怨的人缺乏這三種能力,如何才能不抱怨
    我明白,像她這類人之所以抱怨,就是想要告訴別人完成一件事毫無希望,以此來為自己的無能找理由。他們會說,都沒有用的,所以我也不會去試。他們跟你抱怨,無非是想讓你支持她的想法。如果你反駁,他們有千萬個理由等著你。當你發現一個人時時刻刻總在抱怨,為自己的無能找理由的時候,你一定要遠離他。
  • 好書推薦 |《不抱怨的世界》:一本值得花費時間研讀的心靈勵志書
    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詩人馬雅·安潔羅《不抱怨的世界》全書內容通過各種各樣的事例剖析人們對待事物的心態,抱怨會帶來什麼,積極的心態又會對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一個小小的紫手環加上自己的行為,養成一個不抱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