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濃淡乾濕相宜,構圖險中求穩,清代畫家張洽繪《空谷蕩波》

2020-12-10 騰訊網

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畫以全景式作品為主,旨在表現雄偉壯闊的自然風貌,即便是畫南方山水也僅在此基礎上增添秀潤氣息。其實山水畫還有邊角式構圖的方法,起源於南宋名家馬遠、夏圭二人。全景式構圖可以流傳千年,邊角式構圖曇花一現,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邊角式構圖對虛實對比要求很高,細節與整體的關係考究到了極致。這種構圖運用在冊頁小品的創作中才能顯出清新雅逸,一旦運用到立軸大畫的時候就會讓作品顯得蒼白空洞。藝術創作中總會有特立獨行的畫家,為了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什麼都要嘗試一下。

張洽 空谷蕩波

清代畫家張洽畫過一幅邊角式構圖的立軸作品,描繪「松風蕩微波,空谷答清響」的幽深景色。這幅作品叫做《空谷蕩波》,展示出張洽灑脫不羈的個性。張洽出生於藝術世家,自幼學習詩文書畫,在家族力量的幫助下見識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之後他又前往京城,為名家代筆作畫。躲在名家身後創作是很壓抑的,所以他才會想要展示一下「真我風採」,遇到他自己署名時就要畫一些不一樣的作品。這幅《空谷蕩波》選取的視角很巧妙,江水穿過峽谷,弱化了邊角構圖帶來的不穩定感。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山水畫中要有貫穿天地的浩然正氣,全景式作品高山深壑很容易表現出來,邊角構圖突出靈性小巧,只能在險中求穩以勢取人。張洽很巧妙地運用俯仰結合的視角,描繪出江河奔流越過群山的場景。一葉小舟在江中划過,緩緩駛向和緩的水岸。動靜結合的畫面被張洽捕捉到,為作品找到焦點。畫中留白面積很大,如果沒有焦點,整幅作品就會顯得空曠,有了小小的蓬船,畫面一下子就有了動感,讓賞畫人也體會一下隨波逐流的暢爽。此外,這一葉小舟還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讓疏密對比不會顯得突兀。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張洽畫挺拔險峻高山的時候採用了折帶皴的筆法,筆墨迴旋之間展現出陡壁懸崖的巍峨。水平方向的皴擦與江水的微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一步統一整幅畫的節奏。好的作品在創作中要面面俱到,張洽經過深思熟慮將險峻景色用平淡的筆法表現出來。這一點很符合文人的審美,文人畫家描繪山水時要投射內心情感,經歷過大風大浪還能保持心平氣和,這才是有才華的人應該表現出來的素養。張洽在作品中融合的就是這種灑脫自在,無視艱辛險惡,始終保持著閒庭信步般的從容。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空谷蕩波》並沒有僅靠以勢取勝,而是老老實實的從筆墨技法上體現畫家的功力。心態的平和,心胸的寬廣才是張洽要表現的主題,濃淡乾濕相宜的墨色,險中求穩的構圖,幫張洽完成了這幅精品力作。

拓展閱讀

山水多情,恭祝友人如青山一般永葆青春,陶成繪《清溪草亭》

不造作,不悲戚,不迷離,王原祁眼中的秋景山水《秋山雨霽》

青綠技法描繪繁華盛景,關槐繪《湖山太平》

紫砂壺大師擅畫山水,陳曼生繪《溪山積翠》

相關焦點

  • 形神相憐,濃淡相宜
    上中學時曾做過「畫家夢」。工作之餘,數十年她潛心中國畫的研習,拜師訪友,進修培訓,嚴冬酷暑筆耕不掇。近年來在省級書畫大展中參展並多次獲得金獎,銀獎,書畫界和社會讚譽不斷,赫然成為頗有名頭的女畫家,還擔任聊城市女書畫家協會副秘書長等職。崔景玉走過了從一般臨摹寫生到國畫理論的系統學習和繪畫創作的漫長之路,完成了一個書畫愛好者到女畫家的華麗轉型。
  • 學會構圖,怎麼畫都不會難看——國畫構圖技巧
    此畫中,前方右側的山挺拔向上,與後面的山形成一種呼應關係;前面的人物與遠山上的墨點(代表的是遊人)也形成了呼應。 3.遠近 中國畫中,物象一般表現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重遠淡,當然也有近小遠大的。若主體景物較大且在遠處,就要用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處理畫面的空間關係。一幅畫一般有近、中、遠三個層次。
  • 「創作開運禮」無畏風雨,傲然獨立,鄭板橋繪《滿袖春風》
    古人喜歡把自然界的事物賦予人的品德,在傳統畫家筆下,山水不是單純的風景,承載了文人對天地溝通的嚮往;翠竹也不是單純的植物,寄託了文人對自身道德標準的審視。藝術創作的魅力就是要有強烈的感染力,通過作品帶給世人享受,提升大家的精神境界。早在宋代畫竹的技法就相當成熟了,文同、蘇東坡等人以擅長畫竹而名留畫史。此後歷朝歷代畫竹名家輩出,到了清代最著名的畫竹名家非鄭板橋莫屬。
  • 國畫中的34種技法 你還有哪些不知道
    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乾濕。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 國畫中的34種技法 你還有哪些不知道?
    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乾濕。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 掌握皴法在山水畫中的主要特點
    皴法的出現,最早用於山水畫中,主要是為表現山石和樹皮的脈絡紋理。在傳統山水畫中,藝術家經過長期考察實踐,根據山石對象的不同面貌,提煉並發展成各種不同的皴法。而這些皴法因用筆的長短參差、疏密間隔和用墨上枯溼濃淡的節奏變化,便形成千差萬別的山體結構。不同的用筆規則和組合原則,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皴法,使之成為程式化的繪畫語言。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春信將生活中的少女形象進行了理想化地塑造,為平民的日常勞作賦予了詩情畫意,使作品呈現出溫婉動人的質感。據記載,春信曾研習中國明代畫家仇英的仕女畫,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纖瘦玲瓏、清麗雅致,與仇英筆下的仕女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見其受中國傳統繪畫影響之深。
  • 繪畫構圖規律初探
    內容和形式也可以在創作中交替進行,互相制約,循環往復,不斷提升創作思想內涵和形式美。創作和構圖都是複雜事物,很難用一種思維定式來套。構圖要險中求穩豐富中見單純 具象中見抽象孫過庭在《書譜》中把學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 筆墨純熟不屑於炫技,這就是返璞歸真,八大山人繪《水木湛清華》
    園林中花木池水靜美被稱為「水木湛清華」,畫家們描繪這樣的景色是明清時期的事了。早在唐末五代,花鳥畫就完成了從寫生中提煉技法的改造,只不過那個時候,線條在作品中佔據主要地位。到了元代,北方畫家嘗試用水墨取代線條,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成就。
  • 清代名家花鳥冊頁文人畫的濃縮之美
    如其所繪垂絲海棠為其「工細沒骨」之代表作。餘省《花卉冊·松竹》餘曾三(名省)是此批藏品中備受關注的另一位名家,他曾受業於清代著名宮廷畫家蔣廷錫,受其影響甚深,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餘氏繪物不拘陳跡,著眼意蘊,筆觸自然而有空靈之感。如其松竹便極富神韻。
  • 趙永夫繪寫意荷花畫技法
    中國畫講究形式美,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空白的運用獨具特色。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衝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
  • 通過多種對比,描摹自然生趣,清代畫家關嵐繪《松雀圖》
    清代前期和中期花鳥畫的創作亮點很少,從風格而言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以惲壽平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其二是以郎世寧為代表的中西結合技法,其三是沈銓等人倡導的宋人院體風格。雖然揚州畫派中的諸多名家都擅畫花鳥,但他們作為民間畫家的代表,對整個畫壇的影響比較有限,無法撼動北方畫家的審美體系。
  • 仔細研修你也能成為畫家!
    畫月季的口訣點寫花瓣有方圓,表現層次深襯淺。顏色半乾點果臍,濃墨點寫不求圓。心臟形葉可破散,有虛有實有濃淡。側鋒取妍求巧力,精神松馳意態寬。先畫葫蘆有聚散,有高有低求自然。再畫墨葉襯果實,形在似與不似間。中側結合畫藤蔓,主藤分藤濃間淡。有緊有松來纏繞,忌諱畫得成螺旋。有筆略幹有濃淡,圓中有方折與轉。放開畫筆莫拘謹,心胸舒暢意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