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畫以全景式作品為主,旨在表現雄偉壯闊的自然風貌,即便是畫南方山水也僅在此基礎上增添秀潤氣息。其實山水畫還有邊角式構圖的方法,起源於南宋名家馬遠、夏圭二人。全景式構圖可以流傳千年,邊角式構圖曇花一現,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邊角式構圖對虛實對比要求很高,細節與整體的關係考究到了極致。這種構圖運用在冊頁小品的創作中才能顯出清新雅逸,一旦運用到立軸大畫的時候就會讓作品顯得蒼白空洞。藝術創作中總會有特立獨行的畫家,為了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什麼都要嘗試一下。
張洽 空谷蕩波
清代畫家張洽畫過一幅邊角式構圖的立軸作品,描繪「松風蕩微波,空谷答清響」的幽深景色。這幅作品叫做《空谷蕩波》,展示出張洽灑脫不羈的個性。張洽出生於藝術世家,自幼學習詩文書畫,在家族力量的幫助下見識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之後他又前往京城,為名家代筆作畫。躲在名家身後創作是很壓抑的,所以他才會想要展示一下「真我風採」,遇到他自己署名時就要畫一些不一樣的作品。這幅《空谷蕩波》選取的視角很巧妙,江水穿過峽谷,弱化了邊角構圖帶來的不穩定感。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山水畫中要有貫穿天地的浩然正氣,全景式作品高山深壑很容易表現出來,邊角構圖突出靈性小巧,只能在險中求穩以勢取人。張洽很巧妙地運用俯仰結合的視角,描繪出江河奔流越過群山的場景。一葉小舟在江中划過,緩緩駛向和緩的水岸。動靜結合的畫面被張洽捕捉到,為作品找到焦點。畫中留白面積很大,如果沒有焦點,整幅作品就會顯得空曠,有了小小的蓬船,畫面一下子就有了動感,讓賞畫人也體會一下隨波逐流的暢爽。此外,這一葉小舟還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讓疏密對比不會顯得突兀。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張洽畫挺拔險峻高山的時候採用了折帶皴的筆法,筆墨迴旋之間展現出陡壁懸崖的巍峨。水平方向的皴擦與江水的微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一步統一整幅畫的節奏。好的作品在創作中要面面俱到,張洽經過深思熟慮將險峻景色用平淡的筆法表現出來。這一點很符合文人的審美,文人畫家描繪山水時要投射內心情感,經歷過大風大浪還能保持心平氣和,這才是有才華的人應該表現出來的素養。張洽在作品中融合的就是這種灑脫自在,無視艱辛險惡,始終保持著閒庭信步般的從容。
張洽 空谷蕩波 局部
《空谷蕩波》並沒有僅靠以勢取勝,而是老老實實的從筆墨技法上體現畫家的功力。心態的平和,心胸的寬廣才是張洽要表現的主題,濃淡乾濕相宜的墨色,險中求穩的構圖,幫張洽完成了這幅精品力作。
拓展閱讀
山水多情,恭祝友人如青山一般永葆青春,陶成繪《清溪草亭》
不造作,不悲戚,不迷離,王原祁眼中的秋景山水《秋山雨霽》
青綠技法描繪繁華盛景,關槐繪《湖山太平》
紫砂壺大師擅畫山水,陳曼生繪《溪山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