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到嗎,「心理情結」影響著你的婚姻

2021-02-18 暖光暖心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覺得特別忍無可忍。配偶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真沒用」,就可能使我們暴跳如雷、小題大做。頓時,我們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嚴酷指責的影子;在情緒上,似乎又重新經歷了童年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

這些心理情結,又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結,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樣,最怕被人冤枉。長大後,當妻子或別人冤枉我時,常會在我心中引起過激的情緒反應,以致我會拼命地為自己辯護,想對人解釋清楚,不許別人冤枉我。因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序,當別人冤枉我時(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我就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反應。相反地,若別人笑我矮(按另一個按鈕),卻無法使我生氣,這是因為我的個子高,從來不怕別人笑我矮。心中沒這個程序,別人無論怎樣按這個按鈕,都無法使我有反應。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沒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們的「按鈕」之故。如果我們不是早有那個心理程序(心理情結),我們就不會小題大作。

也就是說,如果我不幫你忙的話,你就絕對無法「使我生氣」。或者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是「對我心中所經驗到的(或我眼中所看到的)你」生氣。

可惜,沒有多少人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使我們產生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應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當我們聽到配偶說「你真沒用」這類話時(每個人的程序不同,心理弱點有別,最怕聽到的話也不太一樣),我們常會如觸了電一般,立時有反應,恨對方入骨,因對方觸及我們的痛處而思圖報復,故意去按對方最怕的按鈕,而冤冤相報循環不已。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與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製造新情結,使衝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擇偶真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過程。有位婦女,父親是個酒鬼,她長大後,結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後來,她的心理治療者發現,這位女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必須照顧她父親那一型的「弱者」。惟有當她去照顧酒鬼丈夫時,她才覺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覺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給他們,可是,她同時也痛恨酒鬼,因而離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顧酒鬼,是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如果這個程序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測,她的第四任丈夫,將又是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討厭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權威的男人。她有位專橫暴躁的父親,使她和母親嘗盡苦頭。長大離家之後,她結婚了。然而,由於對男人的權威過度敏感,婚後,她連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離婚之後,她發誓要找個與自己父親和前夫完全不一樣的伴侶。於是,當她認識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士後,便立刻墜入愛河。婚後,她開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沒主見。而當她愈想去改變他,要他主動而自然地變強勢一點時,他卻因失去自我而被壓迫得愈顯柔弱。惡性循環的結果,他們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很顯然地,這位女士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結是「權威問題」),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次婚姻,雖然影響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樣是「權威問題」在作祟。這位女士必須學習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父親與其它好用權威的男人,重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從新的經驗中教育自己,解決心中殘存的舊帳。否則,權威問題將持續影響她的婚姻,也會妨礙她與男性間建立正常的關係。

先察覺,再改變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來說,要改變這個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覺到它的存在。

這些年來,我常從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緒反應,發現自己極容易因為被冤枉而激動,並有過分為己辯護的行為傾向。由觀察中,我發現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序。我很不喜歡這些幼稚的行為傾向,因而下定決心去改變它。自此以後,每當我感覺到別人冤枉我時(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有衝動的反應),我立時在心中亮起紅燈,開始「自我對話」,告訴自己:「先不要發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衝動是幼稚又愚笨嗎……」或是「心理程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話,沒必要努力對別人解釋……別人要怎麼看我,那是他們的事,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與對我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評價……我應該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負責,如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辯護……」

改變了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反應。在改變我「怕被冤枉」的過程中,我失敗了許多次。但是,失敗後所產生對自己不滿與羞愧的情緒,就變成我改善自己的動力,使我愈來愈想改掉這個程序。要改變一個從小養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並且需要經過許多次「嘗試錯誤」的過程。我很幸運,後來有一段時間再與家人同住,那是改變自己心理程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機會,幫助我節省了很多改變心理程序所需的時間。現在,我仍不敢說我已完全改變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序,但我知道這個程序對我的影響已大為降低。別人偶爾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時,這個程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縱我的情緒了。

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

在結束這一點之前,我要強調,人永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強求別人不按心理按鈕來激怒自己,也無法不許別人使自己難受。即使自己有辦法使天下人都對我好,世上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能觸動我們的心理程序。要使自己快樂的惟一方法是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快樂。

每個人心版上的程序,應由自己負責改變,不該把過錯推給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時曾傷害我們的人。許多時候,別人傷害我們是無意的,有些時候,別人傷我們的心,是因為他們不夠成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何況我們在不成熟時,也傷了許多人的心。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難說是誰的錯。這本不是個完美的世界,諉過與報復,均於事無補,只會消耗本來可用來成長的精力,反而延遲了我們適應的時間。

來源:網絡(啟涵心理諮詢)

推薦:暖光機構

編輯:欒芳(暖光《暖心文摘》編輯部)

編審:暖光導師學院


生命成長過程中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曾經傷害的經歷,長期沒有被覺察和清理,沉澱在內心深處,形成一個個心理情結,就如「按鍵」,外界觸發其中任何一個,瞬間憤怒、悲傷、焦慮……負向情緒就會如木馬病毒般侵蝕著當下的生活。期望婚姻、時間等外在因素變化幫助自己走出負向情緒的控制,恰是南轅北轍。找到那些「按鍵」,面對、接納它們,承認它們是生命中的組成部分,換一個角度識別它們帶給自己生命成長的價值,就如同安裝了「安全衛士」,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愛自己開始

換個角度走進課程,我看到的是: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無可替代的,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無論什麼年紀、從事什麼崗位、曾經經歷過什麼,她(他)都有光鮮的一面,有值得我們去尊重和認可的一面,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尊重他人,同時懂得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因為我也是一個獨特的、無可替代的活生生的生命,要懂得學會愛自己,才有可能有能力愛別人。

愛的能量無可厚非,它可以化解一切,怎麼能讓愛流動起來?從愛自己開始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皆因我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擁抱我們的內在小孩,讓它慢慢長大,成為一個有能力給予別人愛的成熟的自己。

再次重溫課程,讓我對自己重新進行了梳理,這讓我更加清晰了自己要什麼?從而為了這個堅定的目標時刻醒覺,甩掉阻礙我的負面情緒,情緒的轉化是我們終身需要做的艱難功課,我們只有時刻醒覺,及時將它轉化,才能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愛不能順暢流通,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我們要擺脫受害者的身份同時轉化為負責任的人,這一轉化主要是我們多做了什麼,少做了什麼的緣故,這一點我銘記在心。

時隔一年再回來以志願者的身份重溫課程,有更大的收穫,這種體驗是深入人心的,只有真正領悟了,才能認清自己並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此時的我清晰了當下自己的狀態是如何造成的,該如何去做調整。

感謝這次志願者經歷為我點了一盞明燈,感謝學員、志願者、導師們的支持和陪伴。

——陳冬梅(寫於原暖光《醒覺人生》二階(第16期)志願者,現為二階畢業學員)


暖光《醒覺人生》一、二階(第27期)課程將於2016年1月22日、23日、24日開課(周五六日三天兩晚),小班授課,欲報從速。

課程中,學員將通過課程營造的「人生模擬倉」,於體驗中看到自己「命運」的清晰呈現,在自己的家族系統和傳承中領悟「命運」的真正含義。

課程將以人為鏡,從突破自己限制性信念系統和固有習性入手,學習情緒處理的有效方式,領悟中立認知的多維角度看問題,讓我們發現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撥雲破霧見真性,了知盲區不盲行!與其在混沌的關係裡「掙扎」,不如進入醒覺之旅!有心靈成長意願朋友不可錯過!

課程諮詢報名聯繫人:

楊老師(18801153900)

可電話、簡訊、微信報名,微信請添加「18801153900」。


相關焦點

  • 「心理情結」會影響婚姻的穩定
  • 殘存的心理情結是婚姻的暗流
    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
  • 那些破壞親密關係的心理情結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
  • 看不見的心理情結︱聽心語 婚姻
    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
  • 十種病態的心理情結
    而在「伊萊克特拉情結」中,女兒短暫地渴望父親,而去責怪母親。 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個人對父母的不健康的依戀會導致情感發育遲緩,缺乏責任感,影響到以後的人際關係。對於男性來說,他們可能總是在尋找一個讓他們想起母親的女性。另一方面,如果母子關係不健康,他們可能會對女性特別不好。
  • 別讓你的婚姻,進入父母模式的輪迴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 修心與覺察
    這反應其人的心態和心理有問題。有的人讀書看文章總是一個勁給他人挑錯,在批判他人中感受到一絲快感,看不到那些書籍和文章裡有很多智慧和心髓。我們在觀察人、事、物的時候,不管你的反應如何,都在「反應」著你的心量、心態。第二、做到覺察。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比如,每個人隨時隨地在動念頭,念頭中有善念、惡念,隨時覺察,不要跟著念頭走。
  • 屏東中學:心理老師帶你體驗21天覺察之旅
    這次覺察之旅從3月4日一直持續到3月24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7天,每7天的第一天李老師都會在空中課堂帶領同學們進行線上練習,講解指導每一個階段的覺察要領,並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其餘六天,李老師會將錄好的每日微課發給同學們,鼓勵同學們每天在家裡跟隨微課練習。
  • 戀母情結
    通俗地講是指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麼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所謂「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人稱mamaboy).本質戀母情結的本質是相似和互補。以男孩為例,他與父親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認同,使男孩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把父親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吸納進來,成為自己的心理特徵的一部分。
  • 有「處女情結」? 你可能患上了精神病
    然而,「處女情結」在男權社會被放大成不平等的道德要求,給女性增加了額外的心理負擔和不必要的恥辱,因而飽受詬病。專家提醒有「處女情結」的男人:即使是「二手貨」的感情也可能質量很高,而滿足「情結」的婚姻也可能性生活不和諧。
  • 兩性心理:為什麼你總是愛錯人?沒有誰能填滿你內心所有的洞
    在婚姻裡,誰也當不了對方的拯救者在親密關係中,然而人們很容易滋生「拯救者情結」。 這種心理,叫做「救世主情結」。 「救世主情結」其實是助人過度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心理執迷。 具有「救世主情結」的女人,一味堅信自己可以拯救男人,而「浪子回頭金不換」則是她們座右銘。
  • 「不是冤家不聚頭」背後的核心情結
    另一個是長大成人以後重新建造,你自己「當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核心情結的產生與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經驗息息相關。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更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
  • 怎樣了解自己、覺察內心?書會告訴你
    就這麼難做到嗎?學習了一些心理學才能知道,別人的「做不到」背後有太多的心結。我們自己很可能不夠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很多想法是模糊的。陷進情緒裡,我們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覺察我們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就需要心理科學來幫助我們。今天就來推薦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這本書作為一本心理學導論,很適合拿來入門。
  • 《小瞬間》自我覺察讓我從對抗到和解,活出自由人生
    你會發現和自己對抗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你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誘惑你,控制你,幹擾你,讓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從小到大,我們似乎都在和另一個自己對抗,也許是小時候膽怯的自己,青春期叛逆的自己,戀愛時很作的自己,婚姻中脾氣很暴躁的自己。
  • 你有「情結」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15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景:身邊人千辛萬苦考名校,非名校不讀,我們叫這「名校情結」;一個男生很介意女友是不是處女時,我們會說他有「處女情結」;當「蘿莉與大叔」主題的電影層出不窮時
  • 健康生活:心理健康與婚姻家庭的關係是什麼樣?
    當我們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時,我們會對這些現象背後的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找出家庭中的夫妻心理健康是否是和諧婚姻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原因。所以我們認為,今天的講座是討論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影響。然後我們要從心理健康水平來衡量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個性,以及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家庭有什麼樣的心理健康水平?
  • 心理學:特別渴望男朋友給我點讚,這是不是心理疾病
    持續分享更多婚姻、家庭、情感話題原創文章,抄襲必究基本情況介紹:娟娟:「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啊,我特別在乎別人的眼光,特別是男朋友。我每次發了朋友圈或者QQ空間,就希望有人給我點讚,有時發的心情狀態,本來是專門設置成男朋友可見的,而他對我的朋友圈似乎視而不見。
  • 約拿情結:對成長的恐懼
    約拿情結的心理表現   馬斯洛給他的研究生上課的時候,曾向他們提出如下的問題:「你們班上誰希望寫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誰渴望成為一個聖人?」「誰將成為偉大的領導者?」等等。據馬斯洛記錄,他的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通常的反應都是咯咯地笑、紅著臉、不安地蠕動。馬斯洛又問:「你們正在悄悄計劃寫一本什麼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嗎?」
  • 兩性關係|別讓你的婚姻,進入父母模式的輪迴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 結婚20年,我終於擺脫戀父情結,真正開啟親密之旅
    「我父親把他最好的東西全給我,你也應該把最好的東西都給我。你做不到,就是不體貼我;我父親會原諒我的無理取鬧,原諒我所有陰暗的心理,原諒我所有的錯誤和蠻狠,你也應該如此。你做不到,就不夠男人,不夠大度,不夠愛我;我要隨時黏著你,你應該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