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覺得特別忍無可忍。配偶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真沒用」,就可能使我們暴跳如雷、小題大做。頓時,我們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嚴酷指責的影子;在情緒上,似乎又重新經歷了童年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
這些心理情結,又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結,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樣,最怕被人冤枉。長大後,當妻子或別人冤枉我時,常會在我心中引起過激的情緒反應,以致我會拼命地為自己辯護,想對人解釋清楚,不許別人冤枉我。因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序,當別人冤枉我時(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我就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反應。相反地,若別人笑我矮(按另一個按鈕),卻無法使我生氣,這是因為我的個子高,從來不怕別人笑我矮。心中沒這個程序,別人無論怎樣按這個按鈕,都無法使我有反應。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沒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們的「按鈕」之故。如果我們不是早有那個心理程序(心理情結),我們就不會小題大作。
也就是說,如果我不幫你忙的話,你就絕對無法「使我生氣」。或者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是「對我心中所經驗到的(或我眼中所看到的)你」生氣。
可惜,沒有多少人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使我們產生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應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當我們聽到配偶說「你真沒用」這類話時(每個人的程序不同,心理弱點有別,最怕聽到的話也不太一樣),我們常會如觸了電一般,立時有反應,恨對方入骨,因對方觸及我們的痛處而思圖報復,故意去按對方最怕的按鈕,而冤冤相報循環不已。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與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製造新情結,使衝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擇偶真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過程。有位婦女,父親是個酒鬼,她長大後,結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後來,她的心理治療者發現,這位女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必須照顧她父親那一型的「弱者」。惟有當她去照顧酒鬼丈夫時,她才覺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覺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給他們,可是,她同時也痛恨酒鬼,因而離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顧酒鬼,是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如果這個程序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測,她的第四任丈夫,將又是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討厭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權威的男人。她有位專橫暴躁的父親,使她和母親嘗盡苦頭。長大離家之後,她結婚了。然而,由於對男人的權威過度敏感,婚後,她連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離婚之後,她發誓要找個與自己父親和前夫完全不一樣的伴侶。於是,當她認識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士後,便立刻墜入愛河。婚後,她開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沒主見。而當她愈想去改變他,要他主動而自然地變強勢一點時,他卻因失去自我而被壓迫得愈顯柔弱。惡性循環的結果,他們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很顯然地,這位女士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結是「權威問題」),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次婚姻,雖然影響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樣是「權威問題」在作祟。這位女士必須學習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父親與其它好用權威的男人,重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從新的經驗中教育自己,解決心中殘存的舊帳。否則,權威問題將持續影響她的婚姻,也會妨礙她與男性間建立正常的關係。
先察覺,再改變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來說,要改變這個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覺到它的存在。
這些年來,我常從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緒反應,發現自己極容易因為被冤枉而激動,並有過分為己辯護的行為傾向。由觀察中,我發現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序。我很不喜歡這些幼稚的行為傾向,因而下定決心去改變它。自此以後,每當我感覺到別人冤枉我時(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有衝動的反應),我立時在心中亮起紅燈,開始「自我對話」,告訴自己:「先不要發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衝動是幼稚又愚笨嗎……」或是「心理程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話,沒必要努力對別人解釋……別人要怎麼看我,那是他們的事,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與對我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評價……我應該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負責,如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辯護……」
改變了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反應。在改變我「怕被冤枉」的過程中,我失敗了許多次。但是,失敗後所產生對自己不滿與羞愧的情緒,就變成我改善自己的動力,使我愈來愈想改掉這個程序。要改變一個從小養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並且需要經過許多次「嘗試錯誤」的過程。我很幸運,後來有一段時間再與家人同住,那是改變自己心理程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機會,幫助我節省了很多改變心理程序所需的時間。現在,我仍不敢說我已完全改變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序,但我知道這個程序對我的影響已大為降低。別人偶爾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時,這個程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縱我的情緒了。
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
在結束這一點之前,我要強調,人永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強求別人不按心理按鈕來激怒自己,也無法不許別人使自己難受。即使自己有辦法使天下人都對我好,世上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能觸動我們的心理程序。要使自己快樂的惟一方法是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快樂。
每個人心版上的程序,應由自己負責改變,不該把過錯推給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時曾傷害我們的人。許多時候,別人傷害我們是無意的,有些時候,別人傷我們的心,是因為他們不夠成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何況我們在不成熟時,也傷了許多人的心。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難說是誰的錯。這本不是個完美的世界,諉過與報復,均於事無補,只會消耗本來可用來成長的精力,反而延遲了我們適應的時間。
來源:網絡(啟涵心理諮詢)
推薦:暖光機構
編輯:欒芳(暖光《暖心文摘》編輯部)
編審:暖光導師學院
生命成長過程中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曾經傷害的經歷,長期沒有被覺察和清理,沉澱在內心深處,形成一個個心理情結,就如「按鍵」,外界觸發其中任何一個,瞬間憤怒、悲傷、焦慮……負向情緒就會如木馬病毒般侵蝕著當下的生活。期望婚姻、時間等外在因素變化幫助自己走出負向情緒的控制,恰是南轅北轍。找到那些「按鍵」,面對、接納它們,承認它們是生命中的組成部分,換一個角度識別它們帶給自己生命成長的價值,就如同安裝了「安全衛士」,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愛自己開始
換個角度走進課程,我看到的是: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無可替代的,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無論什麼年紀、從事什麼崗位、曾經經歷過什麼,她(他)都有光鮮的一面,有值得我們去尊重和認可的一面,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尊重他人,同時懂得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因為我也是一個獨特的、無可替代的活生生的生命,要懂得學會愛自己,才有可能有能力愛別人。
愛的能量無可厚非,它可以化解一切,怎麼能讓愛流動起來?從愛自己開始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皆因我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擁抱我們的內在小孩,讓它慢慢長大,成為一個有能力給予別人愛的成熟的自己。
再次重溫課程,讓我對自己重新進行了梳理,這讓我更加清晰了自己要什麼?從而為了這個堅定的目標時刻醒覺,甩掉阻礙我的負面情緒,情緒的轉化是我們終身需要做的艱難功課,我們只有時刻醒覺,及時將它轉化,才能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愛不能順暢流通,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我們要擺脫受害者的身份同時轉化為負責任的人,這一轉化主要是我們多做了什麼,少做了什麼的緣故,這一點我銘記在心。
時隔一年再回來以志願者的身份重溫課程,有更大的收穫,這種體驗是深入人心的,只有真正領悟了,才能認清自己並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此時的我清晰了當下自己的狀態是如何造成的,該如何去做調整。
感謝這次志願者經歷為我點了一盞明燈,感謝學員、志願者、導師們的支持和陪伴。
——陳冬梅(寫於原暖光《醒覺人生》二階(第16期)志願者,現為二階畢業學員)
暖光《醒覺人生》一、二階(第27期)課程將於2016年1月22日、23日、24日開課(周五六日三天兩晚),小班授課,欲報從速。
課程中,學員將通過課程營造的「人生模擬倉」,於體驗中看到自己「命運」的清晰呈現,在自己的家族系統和傳承中領悟「命運」的真正含義。
課程將以人為鏡,從突破自己限制性信念系統和固有習性入手,學習情緒處理的有效方式,領悟中立認知的多維角度看問題,讓我們發現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撥雲破霧見真性,了知盲區不盲行!與其在混沌的關係裡「掙扎」,不如進入醒覺之旅!有心靈成長意願朋友不可錯過!
課程諮詢報名聯繫人:
楊老師(18801153900)
可電話、簡訊、微信報名,微信請添加「1880115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