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修心」這個詞,但修心應該從哪裡做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關於如何下手修心的問題。
來源|陳全林個人公眾號
作者|陳全林
有位朋友想出書,請我寫序。信寫得很真誠,他坦率說自己修煉出偏,還吃抗精神病的西藥。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他心理上還是有未平靜下的元素。我為他憂患。我想,他的文章或者書裡,肯定有精彩過人之處,但如果自己沒有走出幻境,不宜出書。
該怎麼幫助他?要修心,內觀。我學道、研究道學文化近三十年,還得回頭做築基功夫,從最基本的修心、內觀開始,這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佛家的觀心、洗心之術非常重要。希望修道者能內觀,徹底打破幻象,就能覺悟,這時煩惱就是菩提,修行上會邁進一大步,修行人一定要發菩提心。
出現某些所謂偏差、障礙,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定要走出來,走出來之後,那些曾今的障礙、磨難會成為悟道的元素、因緣、契機或者動力。
很多人把修心簡單看成做好人,也有人知道修道應修心,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修心。我講的是如何下手修心的問題。簡單地從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見物便是見心。外在的任何事物都能反映你的心性、心量,你對外在事物的態度和觀察、看法,也展示著你的心量。
看見一個東西,自己喜歡,想把這個東西弄到手。這是貪心;男的看見美女或女的看見帥哥,立馬動了情念,這也是動情慾和妄心。
慧能大師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我們都在心動之中,心被物轉。女人逛商場,看這看那,都映射她的心。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個琳琅滿目的大商場、大超市,有很多誘惑你的東西,引起你的購買慾,體會「見物便是見心」的道理,你會釋然。物,也是對整個生活、世界的稱謂,不單是物質的概念,與你的心相對的都可以稱為物,這樣通過外境看自己的心。
看一個人不順,喜歡諷刺他人、給他人糾錯,先不說他人的錯誤何在,單就此心量而言,就要內觀,因為,給他人糾錯以及諷刺他人時,反應的是你的焦慮、驕傲乃至妒忌。生活中一些人心靈陰暗,語言刻薄,看什麼都不順眼,這說明自己的心態有問題。
有些人對社會不滿,即便看電視也要隨著情節大罵。這反應其人的心態和心理有問題。有的人讀書看文章總是一個勁給他人挑錯,在批判他人中感受到一絲快感,看不到那些書籍和文章裡有很多智慧和心髓。我們在觀察人、事、物的時候,不管你的反應如何,都在「反應」著你的心量、心態。
第二、做到覺察。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比如,每個人隨時隨地在動念頭,念頭中有善念、惡念,隨時覺察,不要跟著念頭走。魯迅先生在一篇雜文裡諷刺中國人的想像力,看見女人的玉臂就想到裸體,就想到……就想到私生子,中國人唯獨在這方面想像力發達。
這就是動念。念頭動了就要覺察。「念起即覺,不隨是功。相續障起,念覺即空。」如此覺察日久,自然心念空明,心理障礙能逐漸化去,而在覺察中定力自然堅固,覺察日久,豁然心開的瞬間就有可能明心見性,頓見本來。
第三,悔過遷善,省己明心。
在靜坐中從現在一件一件地回憶自己做過的有愧於心、對不起他人的事情,說過的對不起他人的話,動過的不好的念頭,乃至覺察每一個夢境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夢象的背後的念頭和念頭的本源是什麼。每一個念頭的後面都有根,都有因,念頭動起來不過是個果。念頭又會種因,因又會結果,重重無盡,生死牽纏。所謂:念頭即是生死,念頭即是輪迴。能把握念頭、夢象,有助於修解脫道,乃至在中陰身時,都有利於解脫,只要你定力堅固,念不妄動,象不迷心,即能增上解脫。
一個人夜裡夢見了他過去的女友,夢中他們有很深密的交往,可是,他好久沒見過這位女友,為什麼會突然夢見她。假如觀心、觀夢,就會覺察到,白天看電視時,看到電視上一位電影明星長得很像他過去的女友,由此他還回憶了一下女友的音容笑貌,雖然只是快速一念,但已經攪動潛意識庫裡的元素了。
夜裡放鬆之後他夢見了他曾經的女友,甚至在夢裡還和她有性關係。這樣一個夢,不追究,僅僅是個夢,追究,就會追溯到白天看電視時動的念頭,念頭引發的欲望,欲望的潛伏和欲望的偽裝後變成夢境的演示。看看自己的心念,夢裡能做得了主嗎?假如,這個人做夢的時候正是要死亡的昏迷之時,這樣的一個動念就會影響到靈識的解脫,乃至投胎的方向會因為這樣一個夢境而決定。
看起來是一個夢境,對於不修行的人,不就是個夢境嗎?何必小題大做,但是,對於修行的人,這樣一個夢境,往往是生死關頭。道家說「念頭動處是玄關」。念頭與生死輪迴相關,與解脫證道相關,與丹道火候相關,把握不住念頭也就把握不住生死,把握不住火候,更把握不住輪迴與業力的牽引。夢象是念頭,也是心意,破解夢象也為把握念頭,了解心意識背後的情狀而達到更好的自知。人不能自知其心,如何解脫?
有一次,一個來訪者說他有一種本領,能感應別人的情慾,他人動了慾念、動了情念他能感受到,甚至他能感覺到別人的性關係。我笑問他,你還沒結婚吧。他說是的。我說,你自己處在性慾的焦亢中。他自己臉紅。如果是覺察者,就能從這樣的動念、感受中覺察出自己的身心和念頭。
第四,就是選擇一則真言(咒語)專心持誦,發大菩提心,就會很快好起來,會幫助覺察和淨化。《太乙金光咒》裡「三業清淨,五臟玄明」,內觀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
身三業,從殺、盜、淫方面覺察;口業,從兩舌、惡口、綺語方面覺察;意業,從動念裡覺察,無意識狀態動的惡念更要覺察。這樣修持,如神秀大師所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心調伏了,再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真相。
修行中,不要追求神異,你能安頓自心,能做一個幸福的人,有智慧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神通,不要迷信那些神神道道的東西,最終會傷害身心性命。很多來訪者向我提的問題不是如何修煉,而是如何解決婚姻、家庭、事業上的困惑,歸在常道裡,「不知常,妄作兇」。常道裡好的境界,好的作為,何嘗不是生命本來的神通?莫再妄求了,請先安頓自心吧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放下你心裡的尺子——《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