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與覺察

2021-03-02 必經之路

我們經常聽到「修心」這個詞,但修心應該從哪裡做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關於如何下手修心的問題。

來源|陳全林個人公眾號

作者|陳全林

有位朋友想出書,請我寫序。信寫得很真誠,他坦率說自己修煉出偏,還吃抗精神病的西藥。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他心理上還是有未平靜下的元素。我為他憂患。我想,他的文章或者書裡,肯定有精彩過人之處,但如果自己沒有走出幻境,不宜出書。

該怎麼幫助他?要修心,內觀。我學道、研究道學文化近三十年,還得回頭做築基功夫,從最基本的修心、內觀開始,這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佛家的觀心、洗心之術非常重要。希望修道者能內觀,徹底打破幻象,就能覺悟,這時煩惱就是菩提,修行上會邁進一大步,修行人一定要發菩提心。

出現某些所謂偏差、障礙,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定要走出來,走出來之後,那些曾今的障礙、磨難會成為悟道的元素、因緣、契機或者動力。

很多人把修心簡單看成做好人,也有人知道修道應修心,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修心。我講的是如何下手修心的問題。簡單地從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見物便是見心。外在的任何事物都能反映你的心性、心量,你對外在事物的態度和觀察、看法,也展示著你的心量。

看見一個東西,自己喜歡,想把這個東西弄到手。這是貪心;男的看見美女或女的看見帥哥,立馬動了情念,這也是動情慾和妄心。

慧能大師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我們都在心動之中,心被物轉。女人逛商場,看這看那,都映射她的心。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個琳琅滿目的大商場、大超市,有很多誘惑你的東西,引起你的購買慾,體會「見物便是見心」的道理,你會釋然。物,也是對整個生活、世界的稱謂,不單是物質的概念,與你的心相對的都可以稱為物,這樣通過外境看自己的心。

看一個人不順,喜歡諷刺他人、給他人糾錯,先不說他人的錯誤何在,單就此心量而言,就要內觀,因為,給他人糾錯以及諷刺他人時,反應的是你的焦慮、驕傲乃至妒忌。生活中一些人心靈陰暗,語言刻薄,看什麼都不順眼,這說明自己的心態有問題。

有些人對社會不滿,即便看電視也要隨著情節大罵。這反應其人的心態和心理有問題。有的人讀書看文章總是一個勁給他人挑錯,在批判他人中感受到一絲快感,看不到那些書籍和文章裡有很多智慧和心髓。我們在觀察人、事、物的時候,不管你的反應如何,都在「反應」著你的心量、心態。

第二、做到覺察。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比如,每個人隨時隨地在動念頭,念頭中有善念、惡念,隨時覺察,不要跟著念頭走。魯迅先生在一篇雜文裡諷刺中國人的想像力,看見女人的玉臂就想到裸體,就想到……就想到私生子,中國人唯獨在這方面想像力發達。

這就是動念。念頭動了就要覺察。「念起即覺,不隨是功。相續障起,念覺即空。」如此覺察日久,自然心念空明,心理障礙能逐漸化去,而在覺察中定力自然堅固,覺察日久,豁然心開的瞬間就有可能明心見性,頓見本來。

第三,悔過遷善,省己明心。

在靜坐中從現在一件一件地回憶自己做過的有愧於心、對不起他人的事情,說過的對不起他人的話,動過的不好的念頭,乃至覺察每一個夢境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夢象的背後的念頭和念頭的本源是什麼。每一個念頭的後面都有根,都有因,念頭動起來不過是個果。念頭又會種因,因又會結果,重重無盡,生死牽纏。所謂:念頭即是生死,念頭即是輪迴。能把握念頭、夢象,有助於修解脫道,乃至在中陰身時,都有利於解脫,只要你定力堅固,念不妄動,象不迷心,即能增上解脫。

 一個人夜裡夢見了他過去的女友,夢中他們有很深密的交往,可是,他好久沒見過這位女友,為什麼會突然夢見她。假如觀心、觀夢,就會覺察到,白天看電視時,看到電視上一位電影明星長得很像他過去的女友,由此他還回憶了一下女友的音容笑貌,雖然只是快速一念,但已經攪動潛意識庫裡的元素了。

夜裡放鬆之後他夢見了他曾經的女友,甚至在夢裡還和她有性關係。這樣一個夢,不追究,僅僅是個夢,追究,就會追溯到白天看電視時動的念頭,念頭引發的欲望,欲望的潛伏和欲望的偽裝後變成夢境的演示。看看自己的心念,夢裡能做得了主嗎?假如,這個人做夢的時候正是要死亡的昏迷之時,這樣的一個動念就會影響到靈識的解脫,乃至投胎的方向會因為這樣一個夢境而決定。

看起來是一個夢境,對於不修行的人,不就是個夢境嗎?何必小題大做,但是,對於修行的人,這樣一個夢境,往往是生死關頭。道家說「念頭動處是玄關」。念頭與生死輪迴相關,與解脫證道相關,與丹道火候相關,把握不住念頭也就把握不住生死,把握不住火候,更把握不住輪迴與業力的牽引。夢象是念頭,也是心意,破解夢象也為把握念頭,了解心意識背後的情狀而達到更好的自知。人不能自知其心,如何解脫?

有一次,一個來訪者說他有一種本領,能感應別人的情慾,他人動了慾念、動了情念他能感受到,甚至他能感覺到別人的性關係。我笑問他,你還沒結婚吧。他說是的。我說,你自己處在性慾的焦亢中。他自己臉紅。如果是覺察者,就能從這樣的動念、感受中覺察出自己的身心和念頭。



第四,就是選擇一則真言(咒語)專心持誦,發大菩提心,就會很快好起來,會幫助覺察和淨化。《太乙金光咒》裡「三業清淨,五臟玄明」,內觀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


身三業,從殺、盜、淫方面覺察;口業,從兩舌、惡口、綺語方面覺察;意業,從動念裡覺察,無意識狀態動的惡念更要覺察。這樣修持,如神秀大師所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心調伏了,再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真相。

修行中,不要追求神異,你能安頓自心,能做一個幸福的人,有智慧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神通,不要迷信那些神神道道的東西,最終會傷害身心性命。很多來訪者向我提的問題不是如何修煉,而是如何解決婚姻、家庭、事業上的困惑,歸在常道裡,「不知常,妄作兇」。常道裡好的境界,好的作為,何嘗不是生命本來的神通?莫再妄求了,請先安頓自心吧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放下你心裡的尺子——《禪者》

相關焦點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做也就是實踐,包括內部修心和外部事上磨練。其實二者也不應分開,只是為了方便理解。修心聽起來很玄妙,其實也簡單,就是時刻關照自己的念頭,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來。初學者可以採取靜坐入門,等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在坐臥行走中,也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了。王陽明從8歲接觸道家,有30年道家導引術練習功底,所以才能在龍場悟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能夠讓自己心靜一些就是收穫,心靜了,煩惱就少了,做事情也不那麼累了。
  • 【七重因果與修心七義】十八條修心三昧耶
    (六)修心三昧耶修心三昧耶共有十八條:(1)至(3)為常學三總義三總義是指:(1)修心與持戒不相違:不可以修心為藉口而輕視毗奈耶等下級戒。(2)修心不流於怪誕:不應藉口修心,貌似無愛執而無所顧忌地去觸怒人與非人,如作斬樹妖等狂行。
  • 「潘多拉魔盒」與修心
    下面筆者僅就故事內容梗概,談談與修心有關的話題。其實「潘多拉」代表的是人身,「魔盒」則是人心。這樣的話,神話故事便容易理解了。我們生由父母賜予身體血肉,還帶有上天眾神贈予的禮物——本心。也就是說,見諸本身,在人世間,觀諸本心,可通上天。人之成長,離不開好奇心,以及尾隨而來的欲望,這就是打開心的過程。
  • 深層次覺察
    早上覺察自己的情緒。
  • 《正念減壓的訓練》解讀:覺察
    時時覺察自己當下的肢體狀態身體覺察的著力點,在靜態時是你的姿勢,在動態時是你的動作。覺察讓你明白你以為的不等於真實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有次老遠看見一個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就和他打招呼,後來那個朋友沒有理他,就走開了。作者後來趕到很沮喪,認為自己做人很失敗。後來有次發現是這個朋友得了麥粒腫,眼睛不舒服,不想讓別人看到他的樣子,所以就假裝沒看見他離開了。
  • 【問與答】覺察是一種技巧嗎?
    提問者:如果一個人覺察到自己的性慾,性慾似乎就消失了。我們能始終保持那份覺察,那份關注嗎?Krishnamurti: Watch the danger of this question. "When I am aware of my sexual desires they seem to disappear."
  • 妙語源音 | 覺察
    其中的關鍵是,你必須學會在無意識中保持定靜和覺察,不受任何「印痕」影響,沒有牽絆、沒有預設、沒有強迫。很多人喜歡睡覺,但你真的會睡覺嗎?把「睡覺」這兩個字拆開來看,就是:眼睛垂下來,去「覺」察、「覺」悟。夢體也叫星光體,夢體沒有我執。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佛法講什麼,這裡就說得清清楚楚了,佛法講修心。大家試想像一下,假如我們把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內心就是徹底清淨的,無所謂得失,無所謂生滅,那就是菩薩;又假如一個人到達了這樣的心境,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與一般人會有什麼區別?在事相可以說沒有任何區別,區別在於心裡,那個心境不一樣。因而,我們學佛,不是要改變生活,而是為了改變心境。
  • 醉美湖溪 修心小鎮 湖溪鎮啟動文化採風活動
    醉美湖溪 修心小鎮 湖溪鎮啟動文化採風活動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20年04月13日 14:07:19 | 作者:王倩玫 黃滿英 蔣陽耀 | 編輯:董之震  11日上午,湖溪鎮黨委、政府主辦,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湖溪鎮文聯、建行東陽湖溪支行協辦,市作家協會
  • 覺察與內省有著天壤之別
    覺察則完全不同。覺察是不作譴責地觀察。覺察帶來領悟,因為覺察當中沒有譴責或認同,而只有默默地觀察。如果我想了解什麼,我就必須觀察,必須不批評,不譴責,不從中追求快樂或避開不快樂。必須只有對事實的默默觀察。沒有目的,只有應事而觀。如果存在譴責、認同或辯護,那種觀察及其帶來的領悟就會戛然而止。內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內省是自我中心的。
  • 情緒覺察
    這是讓人不勝希噓的一個故事,其實許多人跟這位女士一樣,直到生命結束都沒有覺察到火警鐘背後的真正源頭。02找到出口:覺察你的情緒世上原本沒有黑暗,只是光的不在;光來了,黑暗就不在;覺察就如黑夜中的明燈;能讓我們輕易繞開總是絆倒我們的障礙。親愛的身體,我們最忠誠的朋友,一直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醒我們看看問題的根源,它是幫助我們覺察最好的夥伴。
  • 【問與答】覺察與敏感的差別是什麼?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弄清楚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你注意到自己與身邊的人們、想法和事物之間的關係,你覺察到自己對房子或道路的看法,你觀察自己對別人說的話的反應,以及自己的心是如何一直在評估、判斷、比較或責難的。這一切也是覺察的一部分,覺察始於表面的層次,然後會愈來愈深入。但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覺察在某一個點上就停止了。
  • 如果不依這樣的修心口訣,修行往往功敗垂成
    只好又去尋訪其他的人誰還有這種修心法門,聽人說:「善知識霞惹瓦有這種修心法。」伽喀巴即前往善知識霞惹瓦的駐錫地——墨竹,在一年的時間裡,偷偷地聽法觀察,但在大眾法會中,除了隱隱約約有些概括性的講說外,不見詳細地宣說修心的扼要處,遂心生疑惑。他想:「我應該向善知識詢問一下,確定這裡有沒有修心教授。若有的話,我就應該請益。如果沒有,就趁早到別處參學去。」
  • 人要自律,要好好修.修心要忍耐.
    第三,修心、修佛也要忍耐。任何時候成功都不晚,只要好好修。你們坐在這兒是不是在聽啊?難過嗎?想站起來動一動,不能動,這叫不叫忍耐?坐的時間長了,想不想喝水?有時聽師父講一句話時自己憋不住了,是不是自己也想講一講?師父講徒弟講錯的也有啊,你看徒弟會不會生氣。就算師父講錯了,你這麼一拜,心中就算沒有這件事情也要想到:「是的,我要當心啊。」這才叫有修啊。
  • 覺察即療愈:愛,從未停止過
    往期回顧 覺察即療愈:父母可以為孩子做點啥 覺察即療愈:關於疫情焦慮的另一種理解 覺察即療愈:呼喚在「我們」中淪陷了的「我」 覺察即療愈:今年,改變的不僅僅是年味兒 覺察即療愈:為啥,我總憋不住地往外跑 覺察即療愈:謠言滿天飛,恐慌最囂張 覺察即療愈:讓內化的美好復甦
  • 吃素,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吃素是一個「修心」的過程素食者並非單純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
  • 覺察內在的衝突與矛盾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愛的心關係》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覺察內在的衝突與矛盾」。 許醫師家裡本身是有遺傳痛風的體質,而經過賽斯哲學思想的學習之後,我在回溯自己過去很多次痛風發作的經歷,我慢慢覺察到:與其說它是一個疾病的發作,不如說那是一種潛意識的抗拒。 因為我記得,在過去,每次痛風發作的時候,都是先到大陸出差三四天,最後一天到香港,再回到臺灣的時候,最早都已經晚上十點多。
  • 面對困難五個覺察的方法
    無論出現任何情況,不管是疼痛、害怕還是掙扎,雖然沒有放下,但要覺察,任它來去,順其自然。還記得披頭四的歌嗎?「一定會有答案,順其自然,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並不是要擺脫或逃避,而是單純地釋放。允許眼前的一切生起和消失,就像大海的波浪。如果想哭,就哭;如果感到悲傷或生氣,就順其自然地悲傷或憤怒。這就是各種形式的佛陀,有太陽佛、月亮佛、快樂佛、悲傷佛。
  • 關於情緒覺察的分享
    這些都是我今天覺察的基石,沒有以前的每一步也不可能會有此刻的輕快。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也如此,或許你天賦異稟,一下就Get到了。或許你的時間還沒到只是看了一段長長的內心剖析。或許你能從我的故事裡借鑑在自己的情緒裡獲得一點點經驗Gurumeher的第四次情緒課程因為做管理員,我在旅行的間隙,聽完了。期間幾乎一直在人頭攢動擁擠的曾厝垵小吃街。
  • 修心小語(修心篇)
    修心小語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人生如戲,我們投入的卻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