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結」會影響婚姻的穩定

2021-02-18 騰越心理

「心理情結」會影響婚姻的穩定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也常被帶入婚姻之中。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

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覺得特別忍無可忍。

配偶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真沒用」,就可能使我們暴跳如雷、小題大做。頓時,我們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嚴酷指責的影子;在情緒上,似乎又重新經歷了童年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

這些心理情結,又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結,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樣,最怕被人冤枉。長大後,當妻子或別人冤枉我時,常會在我心中引起過激的情緒反應,以致我會拼命地為自己辯護,想對人解釋清楚,不許別人冤枉我。


因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序,當別人冤枉我時(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我就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反應。相反地,若別人笑我矮(按另一個按鈕),卻無法使我生氣,這是因為我的個子高,從來不怕別人笑我矮。心中沒這個程序,別人無論怎樣按這個按鈕,都無法使我有反應。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沒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們的「按鈕」之故。如果我們不是早有那個心理程序(心理情結),我們就不會小題大作。


也就是說,如果我不幫你忙的話,你就絕對無法「使我生氣」。或者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是「對我心中所經驗到的(或我眼中所看到的)你」生氣。


可惜,沒有多少人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使我們產生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應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當我們聽到配偶說「你真沒用」這類話時(每個人的程序不同,心理弱點有別,最怕聽到的話也不太一樣),我們常會如觸了電一般,立時有反應,恨對方入骨,因對方觸及我們的痛處而思圖報復,故意去按對方最怕的按鈕,而冤冤相報循環不已。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與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製造新情結,使衝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擇偶真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過程。有位婦女,父親是個酒鬼,她長大後,結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後來,她的心理治療者發現,這位女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必須照顧她父親那一型的「弱者」。惟有當她去照顧酒鬼丈夫時,她才覺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

她不知不覺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給他們,可是,她同時也痛恨酒鬼,因而離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序是:「照顧酒鬼,是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被人需要的惟一方式。」如果這個程序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測,她的第四任丈夫,將又是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討厭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權威的男人。她有位專橫暴躁的父親,使她和母親嘗盡苦頭。長大離家之後,她結婚了。然而,由於對男人的權威過度敏感,婚後,她連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

離婚之後,她發誓要找個與自己父親和前夫完全不一樣的伴侶。於是,當她認識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士後,便立刻墜入愛河。婚後,她開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沒主見。而當她愈想去改變他,要他主動而自然地變強勢一點時,他卻因失去自我而被壓迫得愈顯柔弱。惡性循環的結果,他們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很顯然地,這位女士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結是「權威問題」),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次婚姻,雖然影響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樣是「權威問題」在作祟。

這位女士必須學習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父親與其它好用權威的男人,重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從新的經驗中教育自己,解決心中殘存的舊帳。否則,權威問題將持續影響她的婚姻,也會妨礙她與男性間建立正常的關係。

先察覺,再改變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來說,要改變這個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覺到它的存在。

這些年來,我常從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緒反應,發現自己極容易因為被冤枉而激動,並有過分為己辯護的行為傾向。由觀察中,我發現了自己有「怕被冤枉」的程序。

我很不喜歡這些幼稚的行為傾向,因而下定決心去改變它。自此以後,每當我感覺到別人冤枉我時(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有衝動的反應),我立時在心中亮起紅燈,開始「自我對話」,告訴自己:

「先不要發作,再等一下,你不是知道,因此而衝動是幼稚又愚笨嗎……」

或是「心理程序又在作怪了,自己心安理得的話,沒必要努力對別人解釋……別人要怎麼看我,那是他們的事,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與對我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我對自己的評價……我應該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負責,如果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需多做辯護……」

改變了思想,就可以改變情緒反應。在改變我「怕被冤枉」的過程中,我失敗了許多次。但是,失敗後所產生對自己不滿與羞愧的情緒,就變成我改善自己的動力,使我愈來愈想改掉這個程序。

要改變一個從小養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並且需要經過許多次「嘗試錯誤」的過程。我很幸運,後來有一段時間再與家人同住,那是改變自己心理程序最有效,也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我相信那一次的機會,幫助我節省了很多改變心理程序所需的時間。

現在,我仍不敢說我已完全改變了「怕被冤枉」的心理程序,但我知道這個程序對我的影響已大為降低。別人偶爾按中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時,這個程序已不能如以前一般地操縱我的情緒了。

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

在結束這一點之前,我要強調,人永遠無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強求別人不按心理按鈕來激怒自己,也無法不許別人使自己難受。即使自己有辦法使天下人都對我好,世上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能觸動我們的心理程序。要使自己快樂的惟一方法是改變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快樂。

每個人心版上的程序,應由自己負責改變,不該把過錯推給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時曾傷害我們的人。許多時候,別人傷害我們是無意的,有些時候,別人傷我們的心,是因為他們不夠成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何況我們在不成熟時,也傷了許多人的心。

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難說是誰的錯。這本不是個完美的世界,諉過與報復,均於事無補,只會消耗本來可用來成長的精力,反而延遲了我們適應的時間。

每天進步一點點: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進行關注
諮詢回覆: 諮詢問題+手機號碼 或撥心理熱線 0311-69001019

相關焦點

  • 覺察到嗎,「心理情結」影響著你的婚姻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
  • 殘存的心理情結是婚姻的暗流
    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餘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
  • 那些破壞親密關係的心理情結
    人在成年之後,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
  • 十種病態的心理情結
    而在「伊萊克特拉情結」中,女兒短暫地渴望父親,而去責怪母親。 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個人對父母的不健康的依戀會導致情感發育遲緩,缺乏責任感,影響到以後的人際關係。對於男性來說,他們可能總是在尋找一個讓他們想起母親的女性。另一方面,如果母子關係不健康,他們可能會對女性特別不好。
  • 看不見的心理情結︱聽心語 婚姻
    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婚姻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餘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
  • 健康生活:心理健康與婚姻家庭的關係是什麼樣?
    當我們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時,我們會對這些現象背後的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找出家庭中的夫妻心理健康是否是和諧婚姻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原因。所以我們認為,今天的講座是討論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影響。然後我們要從心理健康水平來衡量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個性,以及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家庭有什麼樣的心理健康水平?
  • 戀母情結
    通俗地講是指男性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無論到什麼年紀,都總是服從和依戀母親,在心理上還沒有斷乳。所謂「情結「是指情感上的一種包袱(人稱mamaboy).本質戀母情結的本質是相似和互補。以男孩為例,他與父親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認同,使男孩以父親為榜樣,向父親學習,模仿父親,把父親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吸納進來,成為自己的心理特徵的一部分。
  • 「不是冤家不聚頭」背後的核心情結
    核心情結的產生與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經驗息息相關。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管理情緒的能力,更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 「移情作用」是指在原生家庭成長時所經歷的強烈情緒經驗,會在成長後的成人世界,尤其與當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例如配偶或子女)相處時,重複浮現。每個人身上都帶有若干心理情結。
  • 婚姻心理:男比女大5歲的婚姻最幸福
    可是決定婚姻幸福的關鍵並不僅僅在於年齡,性格的同一和價值觀的相當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天小編與你分享各具優點的不同年齡差,為你排除交往中年齡問題帶來的憂慮。  最有幸福感的男女年齡差距  近日,歐洲科學家們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年齡是影響婚姻穩定的一個關鍵砝碼。
  • 有「處女情結」? 你可能患上了精神病
    然而,「處女情結」在男權社會被放大成不平等的道德要求,給女性增加了額外的心理負擔和不必要的恥辱,因而飽受詬病。專家提醒有「處女情結」的男人:即使是「二手貨」的感情也可能質量很高,而滿足「情結」的婚姻也可能性生活不和諧。
  • 吳尊:不想讓女兒太在乎輸贏,久了會有自卑情結
    吵架中,人的自卑心理沒有作祟,這往往是強的一方,強者更願意體諒、讓步。自卑人甚至像所謂正能量,其實是不甘心,一般自卑的人會比較囉嗦,講個不停。強者不斷認識朋友,弱者不停發現敵人。此外,自卑的人,表象看是認真,是好強的,其實內心也脆弱。綜藝主持人謝娜也是一個自卑到骨子裡的人。
  • 小議中國傳統婚姻儀式的心理內涵
    但是華夏文明又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幅員遼闊,還有許多地區和少數民族的風俗,也在千百年間彼此影響融合,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婚姻習俗與儀式。而近百年,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湧入中國,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其婚姻儀式也極大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由此,中國傳統婚姻儀式並非一個簡單明確的實體,而是多民族多文化流傳演變,互相影響所形成的一個複雜脈絡。
  • 從「自卑情結」 談起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而自我防禦機制則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
  • 約拿情結:對成長的恐懼
    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其代表的是一種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它的存在也許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從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阻礙自我實現的心理障礙因素。
  • 別讓你的婚姻,進入父母模式的輪迴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 別簡單認為馬克龍娶大24歲妻子就是「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已經過時馬克龍與太太年齡懸殊的愛情和婚姻令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在世俗的觀念裡,愛情通常發生在年齡相仿的伴侶之間。即使有年齡懸殊的伴侶,也大多是男方比女方年長。馬克龍與太太之間跨輩分的「母子戀」,即使在婚戀觀比較開放的法國,也算得上是駭世驚俗;而他們之間自然流露的恩愛,也令諸多在「橡皮婚姻」(指夫妻雙方雖都盡職盡責,但貌合神離,無愛也無痛)中掙扎的伴侶羨慕不已。不過,一提及馬克龍與太太的忘年戀,對心理學多少有些了解的人們就會脫口而出「戀母情結」這個詞。事實上,「戀母情結」是100多年前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
  • 心理測試愛情:測你會有幾次戀愛幾次婚姻
    它是西方古老的佔卜方法,尤其在不知應採取何種行動的時候,心理佔卜是一種非常好的提示路標,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功能,準確率極高。
  • 什麼是綠帽情結?(綠帽情節/ntr)
    近期有好幾位朋友諮詢我,為什麼一些人會有綠帽情結?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有佔有欲的,尤其是對於伴侶更是會要求其忠誠那又為什麼會有綠帽情結的存在?又是什麼原因會導致綠帽情結的產生呢?綠帽情結又是什麼樣的心理呢?
  • 兩性關係|別讓你的婚姻,進入父母模式的輪迴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長背景、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種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 結婚20年,我終於擺脫戀父情結,真正開啟親密之旅
    ,專業說法叫厄勒克特拉情結(戀母情結的專業說法是俄狄浦斯情結)。心理學家認為,每個成年人身上,多多少少會有戀父/母情結的影子,而中國式婚姻現狀是:男人在找「媽」,女人在找「爸」。很多女性剛開始時的確能找到一個理想化的伴侶——父親的替身。對大多數女性而言,她們的使命就是要把一個男人改造成和她們的爸爸一樣的人。這也是很多親密關係早期非常完美,後來不得不中斷的原因。